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业余教育
农民业余教育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军部所在地及其附近农村抗敌协会在军部民运部支持与辅导下开办识字班,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民运部翻印《战时课本》作为识字班的统一教材,内容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仅云岭村参加识字班学习的成年男女达200余人。
民国29年,本县部分乡中心国民学校(完小)和保国民学校(初小)按照安徽省规定,设“小学”和“民教”两部。民教部招收成人(主要是农民)入校学习,一般开设晚班,入学农民为数甚少。民国33年上半年统计全县国民学校114所,开设民教部38个教学班。其中高级班7个,学生381人;初级班31个,学生1179人。最多年份是民国34年上半年,全县开设高级班10个,初级班89个,学生3015人,约占全县人口之1.5%。
解放初,开办冬学对农民进行以识字为主的业余教育。县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各区、乡同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1949年下半年,城厢、章渡、赤滩、孤峰4个中心小学区试办冬学19所,570人参加学习。翌年3月全县冬学发展至144所,成人入学达2574人,另有学龄儿童1836人亦入冬学学习,有冬学教师242人,其中小学教师兼任159人,群众推荐任教83人。年底增加到799所,入学成人28 276人。此外,还试办农民业余常年民校5所,学员275人。1951年通过整顿,有75所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入校学员5939人。
1952年9月,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推行速成识字法扫除工农文盲的指示》,并举办“泾县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1期,培训师资124人,其中农民业余学校和常年民校教师113人。培训班结束后,全县农村开办“速成识字教学实验班”10个。县文教科抽调民校教师30人组成扫盲工作队,分赴马头、黄村,推行“速成识字法”教学。1953年5月成立“泾县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下半年,全县常年民校发展至396所(重点23所),入学人员9148人。恢复冬学105所,入学人员2573人。民校、冬学教师大多为兼职。1954年始,全县划片建立辅导区,设立中心民校。将原扫盲工作队成员分配任中心民校校长或教师,对其辅导区的民校、冬学教学工作进行辅导。1954年11月,县文教科开办“冬学教师训练班”1期。1956年,中共泾县县委成立“扫盲领导小组”,设扫盲办公室,不定期编出《扫盲简报》,编写《记工识字课本》、《包教包学识字手册》等教材,并制定全县扫盲规划。是年3.8万人参加扫盲学习。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试办重点民校。1963年12月,农村广泛开办冬学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初期,各地大办“红夜校”,以政治学习代替文化课学习。嗣后各地扫盲工作陷于瘫痪,脱盲者大多复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泾县农民业余教育逐步得到整顿、恢复。县教育局设工农教育股,各公社配备扫盲专职干部。80年代,贯彻省教育厅“日校办夜校、普扫一担挑”要求,全县农民业余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乡扫盲专干均兼任中心小学副校长,专管扫盲业余教育。很多全日制小学办起名称不一的夜校,诸如:业余小学、扫盲班、业余中学、文化技术学校等。1983年11月全县有扫盲班51个,业余小学教学班43个,业余中学2所,文化技术学校5所,总计入学人员2585人。1984年12月,贯彻行署“任务到乡,责任到人,分期分批,限期脱盲”的规定,采取日校、夜校相结合,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办法加快扫盲步伐。1985年全县有扫盲班547个,入学人员10031人;科普班11个,入学314人。1985年4月、12月和1986年1月,省、地、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脱盲标准,分3批检查验收,有34个乡(镇)达到基本扫除文盲要求,占全县36个乡(镇)97.4%。全县12至40岁总人口155537人,12至15岁在校生有13495人,初中以上人数为41703人,小学以上人数51247人,脱盲人数29352人,合计135797人。1986年4月,行署批准泾县为“基本扫除文盲县”。
基本扫除文盲后,部分乡镇开展农民业余职业技术培训。至1987年,已有凤村、茂林、西阳、安吴、孤峰、章渡、陈村等7个乡(镇)开办文化技术学校,1070人次受到职业科技培训,2200人次参加村办科技班学习。
附:中山民众学校简介
民国27年泾县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兴办“特种教育”,以“中山民众学校”(简称中山民校)为实施中心。泾县于当年开办3所,一在慈坑保郭村(今属漕溪乡),称泾县第一中心民众学校”,招生121名,其中成人40名;一在黄村乡大康保(今黄村乡九峰村),招生101名,其中成人37名;一在山口铺(潘村乡山口村),招生129名,其中儿童班95人,成人班27人,妇女班7人。
中山民校属省教育厅管理,受县教育科指导、监督。经费由省厅拨给,县地方财政筹措其经费10%以作补助。招生对象为16~50岁民众。每30~50人为一个教学班。每天上课2小时,白天、夜晚均可。开设国语、算术、体育、国画、音乐等课。教师工资由教育科按月发给。
泾县3所中山民校仅办两年。民国29年全县小学改乡、保国民学校后停办。
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952年,县人民政府创办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所,配专职教师任教,学员来自县直机关干部。初设1个文化班,学员30人左右,教师2人,后增设初小、高小、初中各1个教学班,学员130余人,教师6人,不久停办。
1953年,县总工会牵头,开办城厢职工业余学校1所,设5个教学班,学员250人左右,为城区基层工会会员,夜晚学习为主。同年,马头镇开办职工学校1所,学员90余人,设筏业工人教学班和速成识字教学班。1958年前,先后停办。
1963年,县教育局、县总工会联合开办县直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所,校址设总工会内。并在发电厂、火柴厂各分设1个教学班。嗣后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文教局、县总工会等单位组成校务委员会,配专职教导主任1人,专职教师4人。“文革”开始后停办。
厂办职工业余学校1953年开办3所:(1)火柴一厂职工学校,设3个教学班,中级班1个,普通班2个。(2)火柴二厂职工学校,设中级、普通、速成等教学班,学员200余人。(3)大成火柴厂职工学校,设中级、普通等教学班,学员约150人,上述3校先后于1958年前停办。
1976年上半年,县钢铁厂、汪家山煤矿、小溪林场、砖瓦厂、元钉厂、宣纸厂、火柴厂、水泥厂、造纸厂、农机厂、摇头岭煤矿、县汽车队、农机修造厂、建华纸厂、纺织厂、邮电局、医药公司、农资公司、水利机械厂、马头林场、县粮油加工厂、城关农机厂分别开办“7·21”工人大学,入学职工共3058人(其中女职工817人)。1977年1月,电机厂、化肥厂、苗圃、建筑公司、香山纸厂和电管局亦相继开办“7·21”工人大学。同年移交县教育局经管。上述“大学”主要服务于政治,开展“大批判”。所谓“学文化、学技术”有名无实。不久全部停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泾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干部负责开展职工业余教育工作。80年代初,各厂、矿企业职工业余教育由基层工会组织领导,各自开办职工业余学校。泾县化肥厂职工业余学校于1983年下半年开办,有专人负责,有固定专职和兼职教师。泾县钢铁厂职工业余学校除设文化课教学班外,还开设科技班。继有皖南电机厂、县火柴厂、农机厂、造纸厂、酒厂、宣纸厂、物资局、石油公司、人民银行、供电局、建筑公司、茶蚕公司、土产公司、百货公司等单位先后开办文化或业务技术职工学习班。学员是本单位职工,多数临时聘请泾中、二中教师兼课教学。办学时间都是半年或一年左右。
职工业余中学1982年,县工会开办“泾县职工业余初级中学”1所,招收在岗职工和待业知青60名,设1个教学班,校址设县总工会,聘请泾县中学教师任教,晚上上课。学制3年,翌年续招1班(60名),学制2年。2届各有50名学员经毕业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仅办2届。
文化补课1984年,县经委专设职工教育科负责职工业余教育。当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不及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职工实行“文化补课”,开办短期补课教学班,组织学习一年结束。原不达初中毕业水平的职工有63.4%经考试及格,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二、函授教育
1976年3月,“泾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业余函授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在县文教局办公,专事组织知青参加函授学习。1977年4月,知青函授领导小组安排师资,先后在“五·七”大学、茂林中学、白华、章渡、茂林、太园等公社,分片对参加函授知青举办农业机械、农业有机化学应用、植保(水稻)、农业会计、政治理论等科面授3次。一年后停办。
80年代开始,相继成立有“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泾县函授站”(设财政局)、“中共泾县县委党校中专函授班”(设党校)、农业电视广播中专学校泾县教学班(设农经委),开设农业经济管理、干部管理、财会、统计、商业企业管理等专业。至1987年,全县参加函授学习的干部、职工及社会青年共5277人。其中毕业或结业2355人。
三、广播电视教育
70年代末,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在泾县设教学点。1980年春开始招生,招收学员27人,分英语、数学2个专业,英语21人,数学6人,修业期满后参加全国统考,英语专业及格17人,数学专业及格4人,取得毕业证书。同年秋第2次招生,招收55人。其中:文科40人,理工科15人,修业期满后参加统考,理工科全部毕业,文科除转学6人,流生5人外全部结业。
1983年秋开始,电大招生工作改由宣城地区电大分校统一办理。1984年6月,“广播电视大学泾县教学点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配工作人员2人,泾县教学点1982年招收学生45名,1983年招2名,1984年15名,1985年101名,1986年18名,1987年28名;连同1980年招生数共为291名。自1982年至1987年毕业215名。另外,1986年县财政、税务部门还专门建立“电大泾县财税教学班”。自1982年至1987年,泾县学生所学专业有:英语、数学、中文、电子、财政、机械、法律、商企、工企财会、档案等。
四、自学考试
80年代初,泾县开始组织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自此,全县部分具有高中学历的干部、职工和社会知识青年自学高等学校课程。1984年成立“泾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组”。同年12月组织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74人参加考试。及格73人,其中有4人成绩获地区二、三等奖。同年组织第2、3次自学考试,应试人数501人次,及格率60%左右。有151人获486份单科合格证。1986年举行第4、5次自学考试,应试者1370人次,及格率为60%左右。有196人获482份单科合格证。1987年举行第6、7次自学考试,应试1657人次,及格率60%左右,有240人获714份单科合格证。至1987年底,全县7次自学考试,应试共3263人次,合格建档813人,毕业21人。每次考试实考科数合格率在53%~60.1%之间。开考专业有中文、政治、法律、英语、会计学、统计学、工业经济管理、价格学、人口学9科。开考科目每次不等,最少17个单科,最多42个单科。
1987年开始举办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试者422人,其中68人取得109分单科合格证,建档68人。
下一篇:第六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