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学
唐以前无考。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朝廷诏令各州、县立学。当时泾县曾立县学于县治之南,其兴废情况无考。南唐保大四年(946),宣城郡推官吴光辅管理县事,复建县学,曾立碑纪其事(碑文载清嘉庆《泾县志》)。北宋咸平、嘉礻右间(998~1063)两圯于水。熙宁三年(1070)县令陈忄享夫,县尉刘谊重建,后毁于战火。南宋隆兴元年(1163)县令钱忄音又复建。淳熙六年(1179)县令汪行中迁建于故大安寺基址,位于县治之北,不久又圯。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木永又筹划复建,得部刺史胡氵解支助钱10万,得成其事。建殿庑56间,规制大备。南宋末直至清末历经兵火、水患,多次圯坏,屡经重建或修葺。民国初期学舍尚存,后失修,多处破败。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其内,改造重建为办公楼等房舍。
元代以前,县学设教谕、训导,由地方官聘任,不经吏部铨叙。元、明以后始有定额,由州府任命。县学设教谕1人主事,配训导2人襄理工作。建有教谕署。清顺治间命名教谕署为“引胜堂”。教谕、训导职责为管理在学生员,主持县学考试和佐助地方官员每年举办“祀孔典礼”。
清雍正以前,县学生员定额为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附学生员不定额。每年通过一次“童子试”遴选入学;文科20名,武科15名。雍正三年(1725),经县内热心教育人士努力奔走获朝廷批准,升县学照府学之例,每年举行2次考试,规定于旧额外,文、武两科各增录取“博士弟子”生员5名。嘉庆、道光年间,附学生员定额,初定25名,后增至35名。咸丰、同治年间又陆续增额,同治八年(1869)增至45名。廪膳、增广生员以及武科生员名额均未变动。
县学授课以讲学为主,无日课制。教授内容为儒家经典,指导生员习作“八股文”以应科举考试。
县学设有藏书室,名曰“尊经阁”。据嘉庆《泾县志》载:阁曾藏有儒家经传理学等方面书籍39部(册数不详),以及条例、章程、乐谱、碑文等多卷;另有当时例禁书目20卷;《平定三省纪略》2幅。
二、书院
泾县自南宋中叶迄清光绪末,先后共建书院30余所,其中明清时期创办居多。书院以讲论经籍与研讨朱程理学为主,系士子研习举业场所。书院主持称“山长”。
峨岱书院设县西鸿峨山(今包合乡三合村内),南宋进士文澄源、文洪源创办。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文氏后裔重修。
翠峰书屋设县南承流山下(今黄村乡九峰村内)。据传:宣城县进士吴潜、吴渊曾在此读书。(按:吴潜,宋嘉定十二年(1219)状元。)
葵轩书屋设县西中村,建于明代初期。
玩易书屋设县西南大蓝山,建于明代。董纲、董杰曾在此读书,后均中进士,成名宦。
溪南书屋设县西中村,建于明代中叶。村人董王台曾在此读书,后中进士。
赤麓书院设县西赤麓山(今章渡乡与中村乡交界处)。建于明代前期,成化、万历间,泾县进士董杰、肖雍、徐榜、赵健、翟台等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万历间,知县何廷魁、李邦华仿水西书院规模扩建。
水西书院又名水西精舍。在县城西郊水西宝胜寺两侧。嘉靖三十一年(1552)督学御史黄洪毗、知府刘起宗、知县邱时庸等筹建。建筑格局:前为院门3间,中为“明道堂”,后为“熙光楼”,各5间。明道堂左右各有厢房3间,宿舍20间,熙光楼后为“仰止堂”,院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依山临水,环境清幽,明、清间多次重修和扩建。书院建成后,名儒来此讲学之风甚盛,宣州六邑士子来此研经论籍,每次都在300人以上。其盛况可与宋代之白麓、石鼓、岳麓等著名书院相媲美。清代中叶书院被毁。
云龙书院设县东台泉山(今潘村乡)。嘉靖间,职方焦元钅监(太平县人)筹建。歙县许国(文穆公)曾主讲席于此,后圯,邑贡生赵廷挥筹资重建。嗣后又因年久失修,无人经管,院址为附近居民侵占,多年争讼不决。直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江恂秉公判决归还书院,邑人乃筹资重建,后延聘著名学者桐城周芬佩、无锡刘汝谟来主讲席,一时学风蔚然。民国后失修,后圮。
考溪书屋设县西麻溪口。嘉靖间,进士翟台倡建。
栈岭书屋设县西查村。嘉靖、隆庆间,村人查宝源筹建。
喻义书院设县城儒学东首。建有讲堂、宿舍。隆庆元年(1567)知县刘世亨筹建。
正蒙书舍初建于县儒学北首,后迁东首。隆庆间知县刘世亨筹建。
龙溪书舍设县东曹溪都齐集山。明万历间汪淳礻右筹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
蓝山书院设县西大蓝山耸壁寺东首。明万历间建。
红杏山庄设县西查村之兰麓。清代监生查玉衡筹建。
桥东书塾设县南茂林魁山下。吴廷璧筹建。
三乐书院设县城学宫东首。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李玫筹建,先是购得赵氏书屋,后增建正屋和横屋各3间及小屋5间而成。院内建有亭、池。雍正九年,知县刘干重修,改名义学。嘉庆十八年(1813)丁溪都朱徵又重建。
培风阁书屋设县东黄田村旗峰山下。清乾隆间,黄田朱武勋筹建。可容纳师生百余人。原藏书万余卷,后朱苞又购书数万卷藏于阁。
震山书院设县西宝峰岩。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乡人查思道、翟薰一等筹建。著名学者赵青藜曾在此讲学。
紫山书院设县东倪家村(现属浙溪乡),村人倪友先首倡,倪姓公众筹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成。拥有田产140亩为基金。
梯云书舍设县北兰冲里矿山巅(今蔡村乡境内)。乾隆间张天章公后裔筹建。〔按:张天章即张云,嘉庆《泾县志·懿行》有传。〕
奎曜堂书屋设县东张香都(今黄田乡)朱氏八甲宗祠旁。清乾、嘉年间朱礼宗公后裔筹建。
书润堂设县西上连都(今云岭乡)。清嘉庆十五年(1810)监生陈之才独自捐银2200余两建立;并置田产80余亩为基金。
梅溪书院设县北孤峰九甲。嘉庆间监生王夏炎、王百祥筹建。
来青书屋设县东张香都望科山畔。道光初进士朱王存创建,藏书万余卷。
另有7处书院创建时间不详。即:
龙山书院设县西五龙山。查村查图源筹建,后圯。清乾嘉间,其后裔重建。
莪轩书屋设县西铜峰山(今厚岸乡)。南冲张阔臣、张璋倡议,张氏公众捐资创建。
济阳书塾设县西查村水口。查氏族人集资创建。
环山书屋设县东李园村口(今黄田乡)文昌阁下。张香都二甲公众筹资创建。
狮山书院设县西狮子山下。
经训堂书屋设县东洪村都东岸(今浙溪乡)。乡人汪经火昆、汪经价等倡议,公众捐资创建。
泾川书院设县城考棚内。(书院约始建于光绪初),光绪三十一年改书院为泾县高等学堂。
三、社学
明洪武八年(1375)诏令京师及各郡县设立社学。清代又规定各州、县之大乡巨镇应设立社学,并规定凡近乡子弟,12岁至20岁有志于学的青少年,皆可入社学肄业,入学者可免差役。泾县于明代前期即在县城儒学北首设社学1所。嘉靖九年(1530),知县胡永成迁址重建于儒学东。清雍正二年(1724)又在四乡各设社学1所。东乡设榔桥河乡约所,南乡设茂林魁峰万寿寺,西乡设漆林村千粟山房,北乡设下坊西镇。社学各配有社师1人,在县学生员中挑选学优行端者充任。
四、私塾
全县城乡历代均有数量较多的私塾。大体有3种类型:一为塾师自行设馆收授学生;二是殷实富户延聘塾师开办,称“家塾”,主要为自家子弟就读提供方便,别家子弟经过主办户同意亦可入塾;三为塾师请托亲友邀集学童开办。县内私塾以二、三两类居多。塾馆一般设于私人住宅之厅堂或祠堂、庙宇内。学生自带课桌凳,交纳数额不等的实物或现金作为塾师的束修(即工资,亦称“学俸”)。此外,学生家长于开学时及端午、中秋两节,须向塾师馈赠糕点等礼物。
私塾按其教学内容深浅,一般分为“经馆”和“蒙馆”二类。前者以教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纲鉴”以及《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为主。后者以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一般“论说文”等启蒙性读物为主,不“开讲”。采用个别教学方法,点句朗读,要求背诵。教材和学习年限无定制。常以体罚督促学习。一般每所私塾仅有塾师1人。30年代以后,少数私塾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上有所改革,称为“改良私塾”。按学生文化程度分高、低组(班)集体授课,增开小学算术,置有黑板为教具。一般农历正月半开学,学习时间每天从早(8时)至晚(下午4时)除放午饭学1小时左右外,学生均在塾内点句授课、诵读、习字、背诵。无课间休息,不放暑假。农村则在春夏之交放“栽秧假”五至七天。农历12月中旬左右结束学年谓之散学。少数集镇私塾在秋凉后要求学生来塾馆“夜读”。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私塾无具体管理法规,一般听其自便,偶而作指导性的检查、督促。民国26年7月,县政府根据省政府“训令”,由第三科(教育)主持,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塾师水平,举办“塾师训练班”1期,历时21天,参加受训塾师90人,聘请6人讲授“短期小学教材研究”、“民众学校教材研究”、“教学法”、“军训”、“算术”、“教育常识”等课程。
民国时期全县约有私塾250~300所。这些塾馆为学龄儿童特别是偏僻山村儿童就近接受启蒙教育提供了方便。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仍有私塾287所,塾师300人,学生约3700余人。建国后私塾逐步被淘汰。政府对多数塾师经过培训考核,凡政治条件和业务水平合格者录用为小学教师,或将塾馆改为民办小学。50年代后期,私塾基本绝迹。
此外,解放前还有少数属于以祠堂、庙宇田产收入或私人捐赠为基金的私塾,称“义塾”(或称“义学”),其本族或本地学生入学免收学费。清宣统三年(1911),溪头都胡氏上七甲支祠以祠产为基金,创办1所“义塾”,名“培英堂”,聘有教师2人授课。民国7年转由胡氏大宗祠提供经费。民国13年改名为“培英学校”,除教授一般私塾课程外,还开设“新国文”、算术、体操、唱歌等课。民国16年停办。
民国时期,各地都不乏较有名气的私塾和塾师。其中如塾师贺吉祥设的“明诚学馆”,杜世明设的“集成学校”,左杏村私塾等。自抗战前开办始,至解放前夕一直颇负名望。
科举时期,泾县城乡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中举人者326人、中进士者175人。武科方面中举人327人,进士38人。
泾县历代进士一览表






按:据《明史·选举志》,武科会试,始于成化十四年(1478),例同文科。武科殿试“传胪”始于崇祯四年(1631),例同文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