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驿道
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县驿道(亦称官道或铺道)有4条:
泾县城至宣城(古为州府所在地):出县城北门经幕山、桑坑铺、琴溪铺、鼓楼铺至宣城县界,境内里程为35华里。至宣城县城全程旧号100华里。
泾县城至南陵县:出泾县城北门,经下坊、踏脚石(又称仙石铺)、昌板桥、湖冲铺,越鸡子岭抵分界山南陵县境,境内里程为35华里,至南陵县城为60华里。
泾县至旌德县:出泾县城东门,经晏公铺、考坑铺、月明铺(有月明楼,即破脚岭)、白华铺、藤溪市(今榔桥镇)、长枫铺(今马渡桥)、窄南铺(今浙溪桥)达旌德县境,与三溪镇交界,境内里程旧号75华里,至旌德县城全程120华里。
泾县城至青阳县:出县城南门,过赏溪桥,经岩潭,越桂花墩,经官庄、湾滩、佘家、章村、焦石埠、过安吴渡,经青风亭、苏口、包村、老潭、厚岸、观阳、越万肩岭至青阳县交界处,境内里程旧号100华里。此亦为泾县通往青阳、贵池之古道。由多条乡间古道连接而成。路面卵石铺砌。
二、古道
泾县旧时通往毗邻县境主要古道有6条,境内乡镇古道均可与之相通。
泾县城至太平县境(今属黄山市):出县城南门而西折,经枫坑、丁家渡、章家渡、越兰山岭、经苏口过桃花渡到水东(今陈村镇),去太平县新丰乡或沧溪龙门,或由麻川入太平县境(今麻川已成陈村水库淹没区)。
由泾县茂林至太平县境古道:经铜山、樵山越麻岭头进入太平县境。
泾县北乡至南陵县境:由下坊、高村、孤峰、田坊、至南陵三里镇境,或由童疃入南陵县峨岭乡境,亦可由赤滩马头过渡至南陵县境张村、奚滩村。
泾县西乡至南陵县境:由章渡经云岭、北贡至南陵烟墩铺。另由小岭越大岭,经汀潭合乐桥至南陵县三里店。
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由茂林、南容经濂长越丕岭、百户坑至星潭、浙溪桥入旌德县境。
泾县东北乡至宣城县境:由蔡村经上胡村至宣城境内榨门村,亦可由东乡汀溪、宋村、金华、杨尖(今爱民乡)越阎王岭入宣城溪口乡。
泾县北乡至宣城县境:经赤滩过马头达宣城文村。
泾县东乡至宁国县境:由汀溪大坑越战岭入宁国县板桥村。
泾县西乡至青阳县境:由厚岸、乌石越黄柏岭入青阳县境。
三、公路
民国24年,泾县开始修筑泾县~宣城公路,翌年冬全线路基完工。民国26年抗战爆发,奉令破坏。抗战胜利后,36年春动工修复破坏地段,重整路基,历时年余,工程未竣。37年又动工修筑泾县~南陵公路(即南雄线),1949年春路基铺成。两线均未通车,未久全县解放。1950年,泾宣线两县同时施工,铺设路面、桥涵,架设琴溪便桥;泾南线同时建筑,并设下坊人力轮渡,1951年上半年竣工,8月通车。泾县~南陵~芜湖;泾县~宣城正式营运客货,为全县以车代步之始。70年代,全县大兴公路建设,至1976年全县社社通公路。至198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70.3公里。
干线:
国道205线南(陵)雄(路)路泾县段起于南陵,经泾县、旌德至绩溪县雄路镇。泾县境内里程为56.7公里,途经昌桥、太园、城关、百园、潘村、乌溪、榔桥、浙溪等8个乡镇。干线南陵至泾县城关段1948年开始修筑路基,1950年底竣工,1951年秋通车。泾县城关至旌德段于1956年动工修建,翌年通车,全线贯通。1963年沿途改木桥、便桥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72年全线裁弯取直,1978年全程铺设油路,达国家二级公路标准;1986年全线拓宽路基。沿线设有湖冲、下坊、石山铺、榔桥4个道班负责路面养护。
省道617线宣泾路泾县段起点县城,途经赤滩、琴溪两个乡于古楼铺出境入宣城境,境内里程16.8公里。解放前修筑路基,1951年通车。数次加固路基,拓宽路面,裁弯取直,修固桥涵,路面浇油。1987年已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境内段有琴溪道班养护。
县道泾水路全程41.5公里。出城关沿途经百园、黄村、安吴、茂林、陈村等5个乡镇。1958年为筑陈村水库工程修建,1959年通车。沿途筑桥13座,涵洞127道。60年代始由公路运输部门营运。设董村、花林、水口3个道班,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
泾烟路全程38.3公里。出城关,经太园、丁桥、章渡、云岭、北贡等5个乡镇,越石门洞入南陵县烟墩铺与芜(湖)青(阳)公路干线衔接,是泾县通往九华山、贵池、安庆等地主要公路线。全线以民办公助方式3次修筑贯通。第1次于1958年为开发北贡铁矿筑章(渡)北(贡)公路,长22公里;第2次于1967年修筑北贡至石门洞,长3.7公里;第3次于1969年修筑太(园)章(渡)公路,东起太园乡境弋江二桥,西至章渡乡境毛田湾,长12.6公里,接通至云岭。1970年全线开始营运,通车至章渡、云岭、北贡。1980年,县城至云岭段铺设油路,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
支线:
60年代,全县开始修筑支线公路,至60年代末,全县有13条支线通车,总里程110公里,部分由国家公路管理部门接养投入营运。70年代加快建设速度,至1976年全县32个公社都建成公路通车。至1987年全县已有支线24条,总长235公里,全部投入客货营运。其中18条支线每天有客运班车往返。
泾县公路支线一览表
表9—1

此外,先后还修筑与邻县乡际公路支线4条,总里程18公里,已开始通车,未正式营运。
毗邻县乡际支线一览表

乡村公路70年代起全县有少数乡村陆续修建公路,均为泥土路面。80年代初先后通车,大部分为农用机车行驶的机耕路。投资以民办为主,公助为辅。路况保养较差,部分道路晴通雨阻。至1987年底,全县已修筑乡村公路117条,总里程383.5公里。
泾县乡村公路一览表


专用公路70年代本县部分采矿和林业部门开始修筑专用公路,改善生产运输条件,至1987年底,全县建有专用公路21条,总长98.5公里。其中木竹生产与采矿生产专用公路17条,83公里;为宣纸生产服务的公路4条,15.5公里;原驻泾部队建专用公路2条,27.5公里,1980年后改为民用。
专用公路有隧道1条——烛峰隧道。位于黄田乡涌溪村烛峰。隧道全长70米,宽4.5米,高5.7米,混 凝土结构,由县交通局工程队承建。1981年动工,1985年元月竣工通车,工程造价14.5万元。
附:轻便铁路
1959年大办钢铁高潮中,为实现燃料运输的“跃进”,曾修建自县城北门至晏公煤矿全长12.3公里的轻便铁路。运行的小火车有16节车厢(其中一节为客运,其余为货运),火车头为汽车引擎改制而成,运行时速17公里,载重80吨(共有3台改制的火车头,29节车厢)。泾县城关和山口铺晏公堂建有车站。全部工程投资140万元。1959年6月破土动工,5个月竣工通车。1961年10月山洪暴发,铁路多处水毁。大办钢铁下马后,该铁路亦停止使用。
四、桥梁
古桥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县有古桥(石桥)186座。县东南通徽州官道及诸乡村有大小石桥约70座;东北通官道及诸乡村有石桥11座;西南通官道及诸乡村有石桥77座;西北通官道及诸乡村有石桥14座 ;县城四近有大小石桥14座。道光续志载,后又增加石桥14座。全县以宋代建八门口石桥最古。明代建134座,清代建66座。重建重修近70座。皆由邑人(包括旅外)或氏族公堂捐资兴修,亦有邻近县人济公好义出资助修。道光后,古桥兴废记载不详。琴溪石桥规模较大,始建于明,筑石拱11洞,长35丈、阔2丈、高3丈许,有石栏148块,雕石狮44,东西两端各树华表,重修5~6次。咸丰后水圮严重,不复重修,清末只剩1~2孔残迹。行人皆舟渡。
民国间,全县城乡尚存古石桥百余座。被水圮未加修复有20余处,部分改架简易木桥,重修或新建石桥13座。如丁桥来龙桥、赤滩清溪桥、城关赏溪桥等,民国间曾先后重修。抗战期间曾兴修“观音阁”小石桥。
建国后有18座古桥改为公路桥梁,20余座或因损毁严重而倒塌,或因基本建设需要而拆除。现全县尚存古桥54座,其中有的已予重修,有的已经加固,通行小型机动车辆。
泾县现存古石桥一览表

公路桥建国后全县发展公路交通,同时兴建公路桥梁。自1950~1987年全县共建公路桥梁134座。其中钢筋混凝结构70座;水泥浆砌石块、石墩台石梁结构46座;改造利用古石桥18座。桥长200米以上的桥梁3座,即1959年建的陈村大桥,桥长240米,宽7米,13孔,钢筋混凝土板桥;1962年建的青弋江大桥,桥长247.5米,宽10米(含人行道3米),7孔实腹式重力墩台石拱桥;1976年建的琴溪大桥,长234.5米,宽9米,8孔,为重力墩台式钢筋混凝土T梁桥。全县在修筑乡村公路或民道中,地方集资造水泥石拱桥、石梁桥共15座。此外,1980年云岭新四军纪念馆将纪念性桥梁——叶挺桥(木板结构)按原样改造为水泥石料结构桥梁。
建国后泾县建筑大、中公路桥梁一览表

建国后泾县新建民道桥梁一览表

此外,少数山区地势和水系水势特殊,山洪易涨,河床河岸变化不定,历来以搭设木板桥通行。最长者有黄村乡草塌村“百岁桥”(亦名永济桥),以木杈支撑,架桥板18~20块(每块长3米许,宽0.5米许),系以竹缆,跨徽水接连两岸,泾水线通车后不复存在。黄村乡平垣村架设于徽水河上之木板桥,长达30块,今仍赖以交通。蔡村乡蔡村赵家木板桥,架于汀溪河上,桥板10~12块,至今仍为人行。包合乡合溪木板桥长13联,50年代初为纪念施新民烈士(救落水学生殉难),改名“新民桥”。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