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原料产地与制作
生产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和稻草,二者都须经过较长时间加工精制成燎皮、燎草才能投入生产。
青檀除小岭外,本县汀溪、蔡村、上漕、下漕、坝头、茶冲、平垣、乌溪、涌溪、北贡、茂林、铜山、南容、后岸等地均有出产。毗邻的宁国、宣城、旌德、太平(今黄山市)、石台、贵池、青阳、铜陵、南陵等县市山区亦有生长。
60年代檀皮收购列入国家农副产品收购计划。每年省计委下达收购任务,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并不断调整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户培育青檀林的积极性。
自1978年4月1日起,檀皮收购列为农副产品收购的国家奖售范围。出售50公斤檀皮奖售粮食2公斤。1980年始,省又规定农民成片营造檀林经过验收,每亩补助成品粮10公斤,抚育幼苗每亩补助成品粮5公斤。80年代因宣纸生产迅猛发展,青檀皮收购扩展到皖北山区。
此外,省还下拨建立培育青檀林基地专项费用。1978年下拨泾县宣纸厂30万元,小岭厂20万元,由厂方负责同乡、村或林场签订合约。成林后,每亩基地补助人民币9元,每棵培育费0.5元。至1987年止,在汀溪、爱民、蔡村、漕溪、苏红、西阳、黄田、浙溪、乌溪、古坝、南容、铜山、茂林、黄村、太园、丁桥、北贡等乡、镇开辟新檀林13100亩,植苗20万株,小岭厂改造老檀林310亩。
造纸所需稻草除在本县收购外,亦从他县购进,一般在秋收以后,由厂家派出技工(旧时称“作头”)深入农村选购色泽鲜黄未曾腐烂的长杆籼稻草。过去曾流传“只要三溪草(旌德县),不要铜陵皮”和“若要宣纸质量好,贵池檀皮花林草”的说法。
燎皮、燎草制作:民国初至抗战发生前小岭宣纸原料加工专业户有110余家(另有兼作户未计)。全年产燎皮、燎草约2000~2500吨。厂家还专雇技工制皮制草以供本厂。1981年2月以前,小岭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是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料生产基地。
1980年泾县宣纸厂组织家属成立原料加工厂(后改车间),并利用农村富余劳力,实行工农合作,在乌溪、上漕、浙溪乡、南容乡等地建立原料生产厂,原料实行包销。泾县宣纸二厂在百园、昌桥、中村、茂林等乡镇和宣州市高桥乡、旌德县双河乡建立燎草基地;丁桥乡李园宣纸厂在云岭乡的杨村、管岭两地,同村民组联合建立燎草加工基地。
原料制作十分考究,工艺繁复。
燎皮制作须经砍条、上蒸、水浸、剥皮、日晒、成捆,成为毛皮;又经石灰西奄、蒸煮、浸洗、晾晒、蒸煮、漂洗、摊晒,成为青皮;再捻把、浸碱、滩晒、成捆,成为燎皮。燎草制作从选草、浸泡、西奄制、上堆、翻堆、洗草、日晒、裹草、上堆成为草坯。而后浸碱、蒸煮、入库成为燎草。
最后去皮草杂质,清水漂洗,上榨择扌东,碓打料制成纸浆。
二、生产工序与设备
生产宣纸最重传统工艺,且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严格,生产过程复杂,(经)搅槽、抄捞、榨贴、焙纸、上剪等生产工序,才为成品。要经“水火相浴,日月光华”方能制成符合标准质量的洁白宣纸。
宣纸生产,传统设备主要有蒸锅(俗称皮锅蒸)、纸槽、炕焙、脚碓(或水碓)、木榨、纸帘等。辅助设备有料桶、料箩、草筛、竹刀等数十种之多。这些设备工具都由本地专业工匠制造,简而不陋,粗细严密,运转操作灵便。
清代始,棚户拦河作坝,沿溪造碓,利用水力舂料,工效比人力高3倍。曹恒源纸号商标上曾云:“导溪置碓,藉水力以研料,傍山汲瀑,就玉泉而造纸。”至民国期间,全县各棚共有水碓28处。
清末宣统年间小岭曹恒如曾赴日本考察 ,吸取国外机械生产方法,购置4匹马力柴油机1台,在本厂安装开始以机械为动力舂料。其后,其它棚户亦陆续采用。民国时期全县各棚共有9台柴油机运转舂料。
纸帘是捞纸的主要工具。小岭编织纸帘历史悠久,工艺精细,帘面纹理清晰,图案多样。有的棚户在帘上做商标、商号以防假冒。纸帘长度有4尺~1丈6尺各种规格;名称有罗纹、龟纹、扎花、单丝路、双丝路等多种。小岭纸帘除供本地所需外,还销往江苏无锡等地。建国后,泾县宣纸厂成立了编帘专业小组,工人50多人。
建国后,宣纸生产设备不断改进。1958年泾县宣纸厂对部分纯劳力工段进行技改,逐步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提高了工效,减 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防止了职业病。老法调皮,工人双耳常被碓声震聋。1963年10月,陈毅副总理偕夫人张茜至泾县宣纸厂视察时发现这一问题,回京后特购置5副防震耳塞寄给工人。
在改进生产操作设备的同时,泾县宣纸厂和泾县宣纸二厂以及各乡镇村办宣纸厂均建造了新厂房,初步实现了生产条理化,工序系统化,厂区花园化,工人住房也相应改善。至1987年泾县宣纸厂生产用房建筑面积达39923平方米(计1602间);宣纸二厂13398平方米(计530间);小岭宣纸厂181195.9平方米(计883间)。
三、品种规格
宣纸品种繁多,清嘉庆《泾县志·物产》中记载:泾县纸有:金榜、潞王、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罗纹、卷廉、连四、公单、学书等宣纸品种。
按皮、草料比重分为棉料、净皮和特净三大类。另有黄料一类,60年代始已不再生产。幅制规格有4尺、5尺、6尺、7尺、8尺、9尺、丈2、丈6;按厚薄有单宣、夹宣、3层贡、4层贡、十刀头、罗纹、扎花之别;按帘纹分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扎花等多种。
为适应文化用纸多种需要,另有品种繁多的“熟宣”(又称加工宣)供应市场。所谓“熟宣”,即对生宣进行特殊工艺加工,染色洒金,使宣纸增添外观美、用途更加广泛。南唐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曾名重一时。明代宣德年间,复制宣纸更是名目繁多,其时有贡笺、绵笺、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等。民国时期又有玉版、蝉羽、云母、珊瑚、泥金、冷金、墨光、煮捶、矾素宣以及各色虎皮、槟榔笺问世。建国以后,传统加工宣继续生产,并加工各种规格的素白册页投入市场。
民国时期宣纸品种规格一览表







四、包装
宣纸包装向来要求严格。建国前采用外表一样,内里有别的包装方法,大厂产品质量稳定,并有注册商标。在客户中有一定影响的,包装更为考究,成捆前每刀纸内夹有彩色商标广告,上榨成件时,先以包装纸四周上下垫好,再用夹板四面包严,两头中部贴上彩色商标,四角粘上各色印刷的厂号。而后用牛皮纸和箬拼裹紧,外加竹篾全封闭围捆成件。另用猪棕或棕皮制成厂号印,沾上烟煤水将每件四周加盖厂号。一般厂家产品包装较为简单,只在成捆时用夹板夹严,后用箬拼裹紧,外加竹篾全封捆扎。
由于宣纸品种繁多,规格重量不一。包装时刀数也不一致。标准重量每件为83公斤。
建国后,包装材料曾一度沿用过去篾篓成件方法,刀数减少,每件重量约为60公斤。1971年,泾县宣纸厂改用麻袋布包装,内装同篾篓一样,重量相同。1976年始采用纸箱包装,每箱毛重25公斤左右。纸箱外有货号、品名、规格、数量、商标和厂名。
五、运输
建国前泾县交通闭塞,出境有几条主要通道,多系山路,崎岖不平。因宣纸棚大都设在深山长谷之间,宣纸原料及成品运输,全仗人抬肩挑或骡马驮运,靠近青弋江岸的则由水道运输。销往外地宣纸多赖木帆船(俗称“宣船”)装运,由青弋江运抵芜湖转运公司再运往各地交货。其时本县装卸口岸分别为:小岭产品在丁渡和枫坑渡口;柏岭坑产品在上坊渡口;东乡等地产品由人力或畜力运至县城,在南北水关及西门口码头装船;西南乡产品在溪口装船。每年春夏季节洪水或枯水期不能水运,小岭产品则挑运至南陵县县城码头装船。处运各地。
建国后,宣纸外运除青弋江水道外,大宗产品则改由公路汽车运输,费用由客户负担。1958年后,全县公路建设发展很快,汽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青弋江水运逐步废弃。80年代,泾县宣纸厂、宣纸二厂先后购置货运汽车,成立车队承担运输任务。乡(镇)村办宣纸厂如李园、荆竹坑、晏公茶冲汪六吉、古坝汪同和等厂都自购汽车代客运输 ,送货上门。1987年泾县宣纸厂有运输车16辆,二厂有10辆,其它厂共7辆。
上一篇:第二节 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