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泾县山多而陡峭,降雨时线性冲刷作用强烈,山上径流集中,水土容易流失。抗日战争以前,由于全县森林植被较为良好,水土保持状况较好。以后,森林植被不断遭受破坏,特别是为扩大耕地面积,在25度以上山坡开垦种植,地表裸露,山洪暴发,沙石俱下,水土严重流失。1956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广度达4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3.4%。其中县东的黄田涌溪和蔡村;县西的桃潭、厚岸、包合;县西南的凤村、黄村、县西北的中村、云岭、孤峰、田坊等乡,水土流失明显严重。部分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也多因开荒种植,森林植被减少,造成中度水土流失,导致河路淤塞,河床抬高。
1956年成立泾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制订了全县水土保持计划,着手治理。采取筑谷坊、闸山沟、修梯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在25度以上山坡垦植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兴修水土保持工程。开始以黄田、涌溪、蔡村、田坊、平垣、郭峰、鸣凤等地为重点,修复谷坊60处,闸山沟55处,筑水平梯田4000亩,停垦陡坡1.05万亩,造林与封山育林10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平方公里。1958年后,直到“文革”时期,水土保持治理中断,乱垦拓荒,乱砍滥伐,森林植被又受到严重破坏。森林复盖率下降到35.9%。部分山区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如县西合溪河床沙石积淤,河床抬高,经常出现断流,蔡村小坑河也发生同样情况,3日不雨断流,一日大雨山洪猛涨。70年代中期,全县大兴小型水库修建工程,结合水土保持,停垦还林,封山育林,流失情况得到控制。昌桥乡先后兴建库容499.7万立方米的水库4座,山塘330口,对上游1800亩山林实行封山育林,控制沙石流失,植被情况好转,使多年干涸之泉水洞于1981年重新源源出水,增加了水库复蓄量,库水清彻澄明,无泥沙淤积。黄田乡黄田村在2条山沟筑40多座梯式茶园50余亩,同时发展造林,扩大育林面积,水土严重流失状况得到控制。
至1985年底,全县共筑石坊15600多处,修水平梯田18万亩,停垦还林4万余亩,营造防护林20多处,修河堤8处,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拦蓄地面径流,阻沙缓流,保持水土,改变生态严重失衡,调节气候等产生明显作用,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15平方公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