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河道治理
境内有大小河流146条,总长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7%。青弋江是主要河道,自西南向东北而下,境内流长75公里。干流有徽水(汇榔桥河及乌溪水)、琴溪(汇汀溪、漕溪水)、孤峰河3条水系;支流有合溪、铜山河、濂溪、中村河、云岭河、秦坑河、山口河(即幕溪)等。河皆山溪,春夏山洪暴发毁田淹舍,夏秋雨水减少,干旱濒至,县人苦于旱潦,故历有治兴水利之举。
青弋江宋熙宁中(1068~1077),赏溪(青弋江县城河段古称)东徙,危及城池,县尉刘谊鸠就水西山麓开凿新河,以杀水势。淳熙四年(1177)县令杨标又于新河开渠2里,筑坝捍水。后因上游来水势猛,坝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9)知县姜习孔复开新河,因调任未果。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闻人柽于桃花洲一带开渠10丈,称中河,工程未竣。雍正元年(1723)知县李玫按田派工,循旧开新河掘渠300丈,阔3尺许,深7~8尺,因调任未继。道光间延伸掘渠至柳湖下,水出青弋江。民国20年(1931),县成立水利工程委员会,各区成立分会,曾制订兴修全县水利工程纲要,其中有疏浚青弋江县城河段计划,以“事关数县利害,非有精深技术与巨大经费,决难有成”未付实施,改为“暂求完成防旱设备的治标计划,采取权宜办法修补县城水圯城墙护脚;水西新河由当地乡、保公所派民工疏浚。青弋江境内沿岸水口园、溪口、焦石埠、章渡、坝埂、后山、省湾、新渡等河段,都由当地村民集资派工采取临时举措,或编竹笼装石块、垒叠打桩筑坝(俗称水箭)、以杀水势,或挑土为埂,拦水防洪。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结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着手对青弋江进行综合治理。1951年从昌桥乡开挖柏山水渠,引青弋江水入南陵县境,下游水患减轻。
1956年开挖安吴渠,引青弋江水入渠,灌溉农田和发电。
1958~1970年,由国家投资在青弋江上游陈村筑大坝为水库并建造水电站,实行蓄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提高了下游20年一遇防洪标准。
1971年由芜湖专署(后改宣城行署)组织全区7县民工集中本县,统一施工,兴建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陈村灌区,至1976年境内溪口至纪村总干渠建成,同时建成纪村发电站,引青弋江水入渠发电、灌溉、航运。
徽水河境内流长51公里,河道弯曲险峻,沿河星潭、姚村、平垣、黄村、沙河、许家缺(徽水入青弋江处)等地,既得航运筏可常年放运)、灌溉之便,亦常遭山洪之害。清时,皆于险处筑坝修杀水势,或挑堤作埂分水防洪。现存沙河至许家缺防洪埂即为清代所筑,旧称同乐埂,民国间曾重修。1954年洪水冲毁多处,次年修复加固。70年代初,沿河清淤和整治险埂30余段。1974年,徽水与陈村灌区总干渠交汇处建成黄村溢流坝,截徽水入渠。同时提高黄村至平垣河段水位,不仅筏常年可通,还可往还小型机动客船,航运条件较前改善。
汀溪、漕溪境内流长分别为42.5公里和30.5公里,丰水季节,两河皆可放运竹木,两河下游沿岸农田赖以灌溉。山洪暴发下游亦屡遭水患。故汀溪河中下游宋村、黄沙村、东山、大坑、蔡村、澜冲以至琴溪桥等地漕溪河中下游之上郎坑、中郎坑、摇头岭、祠山洞、乐琴至琴溪桥等地,两河汇流为琴溪下至赤滩、凉潭(入青弋江处)等地之沿岸,历来均于险处筑有埂堤和水渠,防洪御险。1950年农村实行互助合作后,各地悉由社队集体管理和修筑,国家适当补助资金。70年代多处改用水泥沙浆砌石块“水箭”和堤埂,并由林业部门投资为两河炸险礁、疏拓河道57公里。
孤峰河境内流长49.8公里。中下游自孤峰乡龙桥至昌桥乡新桥、南湾、桃园滩,原有防洪堤,屡遭山洪冲袭,河岸坍塌,毁田淹舍。1954年洪水毁堤严重,当年修复,后又多次毁堤并屡有修筑。1971年与南陵县协作重修,取直裁弯,穿柏山渠,以期根治。此后,上游先后建银峰、陈塘、芝麻崂、安冲、黄道冲5座小型水库,蓄水防洪,水患有所减缓。
二、堰堤塘坝修治
堰坝据民国水利资料载,全县有堰7处,均建于青弋江上游。其中山牛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间曾重修。堰址在今陈村镇西岸彩虹岗下,分青弋江水灌农田400余亩。其后,相继建梧桐堰、新堰2处,堰址在青弋江西岸猪头山及水口园两地(属包合乡境内),分青弋江水灌农田近百亩,民国22年曾重修。光绪末,先后在今陈村金盆形建成上堰,安吴乡境内溪口上下建成西村堰、洪家堰、杨村堰等3堰,均以分江水入堰灌溉农田,灌溉面积共约700余亩。堰多简陋,块石垒叠打桩加固,年久失修,先后圮废。
堤埂清嘉庆《泾县志》载,明以还,邑中有防洪堤3处。其一为琴溪曹公堤,明万历中知县曹谷令修石堤,以防水患。其二双溪石堤(年代不详),黄田村朱姓建。“南溪自石井坑至狮子山,北溪自马冲至高村,皆长堤夹岸,筑石2里许”。其三涟溪石堤,经魁山至茂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山洪毁堤,后茂林吴姓合筑,上自西吴村,下抵西吴界,阔1丈许,长3里许,开复田百余亩,下开水门,引水自灌。3处石堤年久失修,清末民初均为水圮。清时,自黄田村起沿凤子河、榔桥河筑石堤,长8里许。今多处毁坏。
建国后,境内重点兴修和重修青弋江、徽水河、孤峰河沿岸防洪堤埂5处。
焦石河堤,位青弋江右岸。上起洪村,下至安吴王村,长3.5公里。1955年重修,堤身加高为10米,防洪面积0.8万亩,后屡有重修加固。1971年溪口大坝建成后,防洪压力减轻,堤固如初。
夏浒堤,位于中村河入青弋江出口处,堤长2公里。1955年兴修,后历年加固,堤高5~8米,防洪面积1.2万亩。
来龙埂,位青弋江右,上起今丁桥乡境内观武墩,下迄省湾,堤长5公里。1954年洪水冲塌21处。当年冬修,国家投资7万余元,群众投工11.4万工日,修复加固4200米,堤高8~10米,防洪面积1.3万亩。1971年前屡有加固,陈村灌区总干渠建成后,水患大减。
同乐埂,位徽水河右岸,上起沙河,下至许家缺(徽水入青弋江处,今百园乡境内)。1954年堤被大水毁3处,当年冬重修,堤长3.5公里,高8米。1976年前屡修加固。防洪面积0.3万亩。总干渠建成后,水患大减。
孤峰河堤,位于孤峰河下游沿岸,上起孤峰乡龙桥,下至昌桥乡桃园,堤长17公里。1954年重修被毁险段,后逐年加固。1971年重修,两岸堤增高至8米,北堤顶宽为7米,南堤顶宽4米。采取倒虹吸,裁弯取直8公里。防洪面积1.5万亩(另外南陵县防洪面积万余亩)。
此外,自1971年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之一溪口大坝建成后,茂林乡的溪口,安吴乡的沙园,陈村乡的水口、新民、桃东、龙潭,包合乡高园、三合等8村,因坝内水位抬高成为淹没区,政府决定圈圩保田,1973年动工,次年竣工,共筑堤圈圩4处。圩内54个村民组1520户,耕地5670亩。国家补助保田经费270余万元(部分用于重建圩口大桥和公路改线)。
水口圩,自水口桥至燕上,沿青弋江右岸筑堤,长5060米,高程60米,堤顶宽6米,保田920亩。
新民圩,自竹田至龙头,位青弋江左岸,堤长4800米,高程60米,顶宽6米,保田1500亩。圩外又筑小圩堤保田310亩。
龙桃圩,位青弋江右岸。自桃渡至低排沟1300米,高程60米,顶宽6米,保田1900亩。另筑桃元圩,保田70亩。
高园圩,位青弋江左岸,自四古至桥头,长1800米,高程61~62米,顶宽4~6米,保田250亩。
塘坝清嘉庆《泾县志》载:全县共有陂(即山塘)、塘、荡、坝512处,分布在32个都。其中陂、坝415处,塘、荡94处,堤3处,灌溉农田约6.3万余亩。以花林都(今安吴乡)陈塘、雷塘为最早筑以备旱之古塘。后淤。宋乾道中(1165~1173)修复,后又数次重修。陂之大者,有岸前都北山坡,新丰都之丰陂(今浙溪乡),灌田各为500亩。荡则以宣阳都之泉水荡(今贺村)为最,灌田千余亩。明隆庆中建承流坝(清时改新丰坝,黄村乡境内)与明代永乐中所建之官坝(土名汪伦坝),灌溉面积分别为2000亩、1400亩,为明清间灌溉效益最大的水利工程。
民国25年,泾县水工程委员会对全县重点塘、堰、沟、坝灌溉情形登记,入册的只有101处,总共灌溉农田面积3.8万余亩。其中塘50口,坝20处,堰5处,沟渠26条。官塘(县城东郊)、汪家塘(县西万村)为当时大塘。每口塘灌溉农田都在800亩以上。坝荡灌溉面积最大的有南湾坝(孤峰河昌桥乡境内)、流碧坝(潘村乡境内引茶冲水)以及泉水荡(潘村乡境内),灌溉农田都在千亩以上。其余多数为小型塘坝,且多为氏族公堂和地主所有。兴修都由地方乡绅或宗祠推举专人主持施工,按田亩摊工集资。1949年解放初期统计,全县共有塘坝3810处,灌溉总面积11万亩。农业生产合作化后,依靠集体发展水利,兴修小型塘坝。60年代至70年初期,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快,扩建和新建塘坝3000余处。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塘坝7025处。其中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塘427口,小塘5982口,拦河坝614条。年代久远的昌桥乡南湾坝,黄田乡蛟龙坝,都先后修复蓄水灌溉农田,继续发挥效益。全县塘坝拦蓄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溪口大坝,黄村大坝为70年代兴建的拦蓄水重点工程。
溪口大坝位于青弋江上游,距县城27公里,安吴乡境内。1971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为陈村灌区枢纽工程。大坝全长292.6米,由溢流坝、进水闸、闸船、青左进水闸4个主体组成。坝系辛可夫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溢流坝净宽140米,14孔,坝顶高程52米。设计泄洪流量20年一遇为3040立方米/秒,100年一遇,为4760立方米/秒,校核1000年一遇泄洪量为5020立方米秒。1983年6月29日最大泄洪流量2400立方米秒。
水位:20年—遇坝上56.90米,坝下52.20米;
100年—遇坝上57.70米,坝下52.90米;
1000年—遇坝上58.90米,坝下54.00米。
坝上游100米范围内,筑黄土1米厚防渗层,坝下两岸块石浆砌挡土墙,中间为浆砌块石,长50米。并建消力池,消力墩,增强消能效果。进水闸建在溢流坝右侧,闸身净宽30米,5孔,每孔断面5×6米,闸高程52米,进水流量160立米/秒,闸顶装有启闭机5台。
黄村大坝位于距县城12公里处徽水黄村地段。1973年10月动工,1974年10月竣工。坝长130米,13孔,闸底高程51米,坝面7米,为泾水公路主要交通桥梁。设计溢洪流量100年—遇为2850立方米/秒,校核500年~遇3840立方米/秒。水位:100年—遇坝上56.06米,坝下53.07米:500年—遇坝上53.90米,坝下53.92米。
1983年6月29日最大泄洪流量1351.41立方米/秒。大坝拦蓄徽水,可调节与补给总干渠水位并可控制下游水土流失。
全县塘坝分布统计表
(1987年)


三、水渠、水库工程
水渠
琴溪渠1952年2月兴建。渠长6500米,引琴溪河水入渠,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溉赤滩、洲上、琴溪、油榨、玲芝5个村农田3210亩。
安吴渠1956年9月动工,1958年6月竣工。渠首进水闸位安吴乡洪村,总渠长8522米,引青弋江水入渠,引进流量为6立方米/秒,分干渠3300米,流量2立方米/秒。三条自流支渠总长20公里。在总干渠尾——沙峰洲建分水闸,以流量4立方米/秒装机96千瓦(后改装155千瓦)发电。设计效益31369亩。共有大小渠系建筑8处。1963年灌溉效益达2.3万亩。1976年5月陈村灌区总干渠建成后,原刘家分水闸以下3条自流支渠继续发挥效益,其余渠道相继报废。
青左灌区渠位于青弋江西岸。渠首在溪口大坝左侧坝头,距县城27公里,渠道从溪口至靠山,全长14.2公里。1975年10月开工,1979年4月竣工。国家投资120万元,本县投资17万元,总计完成土方65.8万立方米,石方8.7万立方米,混凝土1030立方米,渠系建筑物57处。其中进水闸1处,渡槽2处,泄洪闸2处,节制闸1处,排洪地下涵3处,灌溉涵洞3处,溢流堰5处,放水涵18处、大小桥梁19处,底水斗门1处,隧洞2处。渠道坡降为万分之一。渠线横跨中村河与云岭河。渠首进水位高程52米,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设计水深2.2米,灌溉效益1.5万亩。建成后,开始为安吴乡沙园、中村乡兰山、章渡乡章渡、窑庄、萧村、河沿、建设、马家、靠山等村灌溉农田7500亩。1981年冬继续修筑渠道配套工程,建萧村矩形下渠、砌两面矩墙1500米。1982年浇筑混凝土350米。1985年延伸渠道1500米,进一步发挥效益。
涵闸
大康泄洪闸位于黄村乡境内。桩号14+500。闸净宽20米,5孔,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顶安装有启闭机,电力启动。上游来水面积为34平方公里。闸底高程50.65米。泄洪流量124立方米/秒。
三板桥泄洪闸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的百园乡境内。桩号为24+50,闸底上游来水面积为30平方公里。泄洪流量460立方米/秒。
山口泄洪闸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的潘村乡境内。桩号33+140。闸净宽9米,3孔。上游来水面积为55平方公里。泄洪流量100立方米/秒。
溪口进水闸位于县城23公里处的溪口大坝左侧。厢涵2×2米单孔。闸底高程52.80米。安装10吨启闭机1台。进水闸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五甲泄洪闸住于中村乡兰山村。闸孔2×2米,闸底高程48.65米。安装10吨启闭机1台,泄洪流量11立方米/秒。
章渡泄洪闸位于章渡乡夏浒埂头。闸孔1.6×1.9米,闸底高程49.02米,安装3吨启闭机1台。人工操作,泄洪流量3立方米/秒。
地下涵“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共建14座地下涵,32处灌溉放水涵洞。其中主要有花林、陈塘、雷塘、大冲、幸福、鲁家冲、洪塘、林场、萧家、田湖、观音阁、山口铺、幕山、新村等地下涵,地下涵均以地名为涵名。青左灌区建3处排洪地下涵,3处灌溉涵。18处放水涵。另建横跨中村河渡槽1处,长70米,槽底板高程529米,宽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渡槽上加桥面盖板,可通便车行人。
水库
1953年在浙溪乡南涝冲兴建百亩塘水库,1954年竣工。政府采取“以工代赈”方法组织施工,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1957年冬,兴建桐山冲(县园艺场场区)水库、黄村乡九义村梅家涝水库2座。1958年秋兴起建造水库热潮。有鸡蛋冲、红旗、雷塘、官塘、李桥、虎头山、枇杷庄等7座水库相继施工。其中山口公社(今潘村乡境内)红旗水库为试点工程,调集民工1200人,抽调晏公煤矿部分工人支援施工。1959年冬,继续大建水库,有青峰涝,石石龙头、高村、金家冲、台山、窑峰、西冲、梅冲、胡家湾、汪冲、涝冲、鹅形涝、榨树涝等13座水库相继建成。1961年冬又动工兴建安冲、石壁山、太湖丘,方家冲等4座水库。1965~1966年两年冬季先后有东山冲、黄道冲、东风、马塘、跃进、双坑、王家山、金冲、前进、云岭、茶冲、陈塘、芝麻涝、银丰、刘家、西垅冲、毛山冲等18座水库建成。1969年到1973年,全县又建水库5座。其中1972年建成的梅村水库(中村乡境内)土坝是泾县第一高,坝高28.5米,总库容277万立米,水库建成发挥蓄洪,控制中村河的水土流失起到明显的作用。1971年陈村灌区工程总干渠工程开挖,沿线大冲、东山冲、石壁山、方家冲官塘5座水库相继报废。1984年建石头尖水库。
兴建水库工程中,百亩塘、承流峰、梅家涝、梅村等部分水库经过查勘设计,按标准进行施工,也有部分工程急于求成,边勘查设计、边组织施工兴建。库容均达到10万立米以上小(二)型水库标准,但有坝身不高、高程不够,泄洪能力不足等问题。1973年起,按水库现状及不同程度险情,逐年除险加固,完善配套工程。陈塘水库并按正规设计扩建,由小(二)型经过加高培厚大坝,兴建溢洪道达到小(一)型水库标准。
至1987年,全县国家投资的水库有5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45座。总库容2387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822万立方米,总水面5000亩,灌溉效益51550亩,占全县水田面积18.15%。


附:主要水库简介
陈村水库坝位建于县西南44公里处青弋江上游陈村乡境内。水面现称“太平湖”,大部分属黄山市境域,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72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电厂为坝后式,装3台机组。总容量15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16亿千瓦时。1975年全部投产发电。1977年装机2台,总容量3.4万千瓦,年发电1.65亿千瓦时,利用陈村电站尾水建成纪村水电站。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拱坝,高76.3米,顶宽8米,底宽53.5米,顶弧长419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总库容24.7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汛期大坝拦蓄洪水,能有效提高下游地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的洪水免除灾害。可使青弋江百年洪峰由10600秒立方米削减为3710秒立方米。灌溉总能力可达146.65万亩。航运载重30吨船只或10立方米竹木筏可整体过坝,年过坝量27万吨。并可利用尾水,使30吨船或200吨船、队经溪口大坝船闸至总干渠,由纪村过坝后下青弋江。丰水季节10立方米竹筏可直接从溪口枢纽工程通坝下青弋江。
大坝上游水域面积13.2万亩,水深40~70米。东至西长达80公里,常年通航。实际放养水面8.9万亩。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光潋艳,风景如画,现已辟为旅游胜地。
百亩塘水库位于浙溪乡境内。1953年10月动工,1954年建成,设计库容18万立方米,灌溉效益1540亩。三面埂长680米,东西两端筑放水涵洞。上端150米处建退水闸,撇走山洪,保证水库安全。1965年9月,又在百亩塘水库上游兴建蓄水库容71万立方米的金冲水库,水库尾水直接放入百亩塘水库,使二库成为一个整体灌区,效益提高,可灌农田2600亩。两库兴利库容达63万立方米。1984年曾清淤库底、培修大坝。
陈塘水库位于北贡乡陈塘村孤峰河上游。1966年兴建。大坝高程180米,筑有放水涵,溢洪道。1986年增配工程,开挖渠道至北贡,筑倒虹吸1座,跌水2处,公路桥涵3座,溢流堰4座。大小渡槽8座,地下涵12处,便桥15座,石方渠道1460米。1985年西干渠配套工程竣工,东干渠继续建设配套工程。总库容为2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1980年始,水库发展养殖业。
承流峰水库位于黄村乡九峰村,原名西冲涝。1973年9月动工,1979年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高18.6米,总库容326万立方米。渠道分干渠、支渠,农毛渠3级,全长29公里。灌溉面积约8000亩。有分水闸6处,地下涵33处,公路涵2处,渡漕2座,倒虹吸灌溉涵3处,灌溉涵25座,跌水76处,装有10吨、3吨启闭机各1台,2吨2台。1982年全部发挥效益。
黄道冲水库位于昌桥乡黄道冲村后角。1966年秋动工,后停工至1970年春复工续建。大坝高程57.6米,总库容11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1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3500亩,溢洪道利用自然地形建于右坝头,平斜涵也建于右坝头,中间隔小山岗互不影响。坝内砌块石防浪护坡,高程56米,坝外砌块防渗倒滤。1983年暴雨,蓄水超过水位主坝出现裂塌险情,经挖副坝泄洪,保住主坝,后修培加固。
梅村水库位于中村乡复兴村,中村河上游。1972年动工,1982年建成,总库容27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亩。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平斜放水涵、底涵、溢洪道。为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利工程。最大坝高28.6米,坝顶宽5米。坝顶长198米。坝顶高程133.2米。溢洪道位于左坝头,采用侧槽式溢流堰,至桃流坝出口,长224米,桃流坝下为泄洪段至老河。
四、小水电站
安吴渠水电站,系泾县于1958年建成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在总干渠100米处,建有沙峰洲分水闸。引用流量2立方米/秒送往分干渠灌溉农田。丰水季节流量4立方米/秒,落差5米,建成安吴渠水电站。装机2台,150千瓦。架设通往章村7公里6千伏输电线路,向章村电灌站供电,建4台共80千瓦的电力灌溉站。继又架设通往县城16公里6千伏输电线路,向县城供电照明。1958年9月4日开始发电。此为泾县第一次用电。1971年冬陈村灌区溪口大坝动工兴建,停止发电。
60年代初,琴溪河上游汀溪河建立东园小水电站装机1台10千瓦。1973、1974两年中,全县小水电发展迅速,汀溪、乌溪、徽水、茂林、包合、中村、铜山、孤峰10条河流上,共兴建小水电站34处,全年发电量230万度。1975年全县35处小水电站,装机37台404千瓦。黄村乡平垣电站单机最大1台30千瓦。1975年后,陈村水电站纪村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全县各社队先后架设高压输电线路通电。
1981年至1986年新建屏山、涌溪、百户坑等3处小水电站,至1987年全县先后报废小水电站36处,有4处小水电站继续发电。
泾县小水电站情况表
表6—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灌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