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旱灾害
泾县地处山区,河流溪壑纵横交错,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水旱灾害经常造成灾民流离失所,道歹堇相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山治水,大兴水利工程,尤其青弋江上游陈村水库建成后,极大地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发生和灾害损失。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大水。
东晋咸和四年(329)七月大水。
太元十八年(393)大水。
陈太建十二年(580)旱。
唐永徽元年(650)大水,溺死数百人。
显庆元年(656)七月,山水暴出平地4丈,溺死2000余人。
元和九年(814)秋,大水害稼。
长庆三年(823)三月旱。
太和四年(830)大水害稼。
太和七年(833)大水。
大中九年(855)旱。
宋治平元年(1064)大水。
绍兴三年(1133)大水,官署民居皆淹。
隆兴二年(1164)大水浸城郭,湮庄稼,坏庐舍,操舟行市累日。
乾道六年(1170)大水漂民庐,湮田稼,溃圩堤,人多流徙。是年冬饥。
淳熙二年(1175)旱。
绍熙三年(1192)五月大雨,毁堤,圯县治庐舍。
绍熙五年(1194)五月大水,圯民庐,溺死者众。
嘉定八年(1215)春旱,首种不入,至八月乃雨。
嘉定十七年(1224)大水。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大水。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六月大水。
大德二年(1298)正月大水。
大德四年(1300)旱,风雹。发粮一万石赈之。
大德五年(1301)大水。
皇庆元年(1312)正月大水。
泰定二年(1325)大水。
泰定三年(1326)大水。
至顺元年(1330)闰7月大水。
明洪武八年(1375)旱。
宣德九年(1434)旱。
天顺四年(1460)大水。
弘治元年(1488)十二月大水。淹没民居。
正德三年(1508)大旱。
嘉靖十年(1531)飞隍食禾秧。
崇祯元年(1628)大水。
崇祯七年(1634)大水冲田2620亩,旱地4777亩。
崇祯十三年(1640)夏旱,米价昂贵,民掘土作饼。斗米千钱,民不聊生,兼以瘟疫流行,死者十存三、四,道歹堇相枕藉。匠无宁日,席艹亦顿贵。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
崇祯十六年(1643)春夏淫雨。
清顺治八年(1651)大旱。
顺治九年(1652)大旱,冬大雨。
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大水入城淹户,城内五门水深数尺,所不浸者花井一带,上坊、下坊庐舍悉没,田地推荡,盖数百年未见之大水。
康熙七年(1668)大水,溺死者无算。
康熙八年(1669)大水,人畜淹死,县北纪村卫家,洪水高过屋脊,男女溺死者百人。
康熙十年(1671)大旱。
康熙二十九年(1690)夏旱。
康熙四十六年(1707)秋旱。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淫雨,大水入城,淹没田庐无数,七月十三日复大水。秋旱。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大水。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二十六日整天大雨,水入城丈余,西城水浸六尺,纪村卫家楼屋大厅从空浮去,十不存一。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康熙六十年(1721)夏旱。冬月大雪数日,深数尺。
雍正八年(1730)四月廿六日大水入城淹民居多处。
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大水损禾稼。
乾隆三年(1738)夏大旱。秋七月禾生螟。
乾隆五年(1740)一月大雪,严寒。
乾隆八年(1743)五月癸卯雨雹。
乾隆九年(1744)七月庚辰日大水,仓储俱没。水入南门,正南城墙塌3丈余,东北角城墙塌丈余。
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大旱。
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十六至四月六日淫雨。
乾隆十六年(1751)大旱,自四月至九月不雨。禾尽枯槁,民大饥。
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久雪,民多饿死。
乾隆二十一年(1756)大水成灾,民大饥。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大水。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二十四日大水入城。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米每升钱五十,道歹堇相望。
乾隆五十一年(1786)大旱。
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大雨。
乾隆五十三年(1786)四月县东大水,漂没田畴民舍,人多溺死。
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雨,县东涌溪蛟发,冲毁东西二新桥及堤路。
嘉庆五年(1800)正月大雪深数尺,六月十九日大水入城。
嘉庆七年(1802)秋,大旱。缓征钱粮。
嘉庆九年(1804)春,大水入城。
嘉庆十六年(1811)秋旱。
嘉庆十九年(1814)秋大旱。斗米钱五百,民掘蕨作粉食之。
嘉庆二十五年(1820)秋旱。
道光三年(1823)五月淫雨弥月,大水入城。深至1—4尺不等,沿河西北一带,石城倾圯数十丈,农田被毁,米价腾贵。民多歹堇死。
咸丰六年(1856)八十五天无雨。大旱。
同治三年(1864)大水。
同治五年(1866)大水。
同治七年(1868)五月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大水淹没青弋江两岸田园庐舍。
民国11年(1922)大水,冲毁各乡田地、道路、石岸、石桥。泾县城关水位达36.51米,为历史上有水位记载的最高记录。
民国20年大水,冲毁田地达4000余亩。
民国23年大旱。各乡田地什九皆籽粒无收。被灾田亩246.220亩;被灾人口,189.270人。所有蕨根、葛根、榔树皮等野生植物掘食殆尽。
民国29年久旱不雨,全县农田70%未栽秧。粮价飞涨,人心恐慌。
民国30年3月7日下午3时许,中村、章渡一带突下冰雹20分钟之久。大者如拳,小如卵。平地积冰三四寸厚,沟壑低洼处厚竟盈尺。居民住宅屋瓦均被打碎。油菜、大麦、蚕豆等农作物被雹打约百亩无收。
同年3月10日,中村兰山、章渡一带复遭雹灾,当时黑云顺风由西而东,天空声响,震耳欲聋,霎时,冰雹骤降,大者如梨,小者如卵,其特大者有二三斤重。顷刻间,地面积尺许。继之狂风大雨,屋瓦悉被打碎,屋内积水。行人不及躲避,牲畜不及牵回者均遭雹击,伤皮骨,农作物被摧殆尽。野兔、乌鸦被击者漫山遍野。冰雹后,入夜复风雪,直至翌日午后方停。人民号哭,惨不忍睹。其灾为60年所未见。
民国31年气候异常,霉雨连绵,山洪暴发,泛滥成灾溺死居民百余人。尤以纪村、蔡村一带灾情为重。
民国33年入夏久旱,全县80%农田受旱,灾情严重。
1949年水灾,淹没农田2.46万亩。7月份以后越月无雨,受旱农田1.06万余亩。
1950年水灾,淹没农田1.18万亩。后期40~50天不雨,受旱农田1.73万亩。
1951年,7月15日大水。淹没农田7410亩 ,冲倒房屋136间,死4人,伤3人。耕畜死亡2头。后期25天不雨,受旱农田8895亩。
1952年5月4日洪水,沿青弋江低洼地区受淹成灾田地6437亩,冲倒房屋53间,死亡2人。后期30天无雨,受旱2.39万亩。
1953年6月4日暴雨,山洪陡涨,淹没农田1.5万亩,冲倒房屋50余间,淹死2人。
1954年特大洪水。境内青弋江上游各干支流洪水先后上涨26次。6月26日,县城水位34.63米。洪水冲毁防洪堤24条,堤崩缺41处,长570丈,冲毁塘86口、坝147条、沟81条、大小桥84座;冲毁道路101处;冲倒房屋269间。死亡16人,淹没农田8.55万亩。
1955年6月22日洪水,冲毁水利工程69处,淹没农田6659亩。以后45天不雨,受旱面积4.8万亩。
1956年6月28日洪水,冲毁水利工程212处,冲倒房屋457间,死亡8人,伤11人,淹没农田3811亩。以后35天不雨,受旱面积2.88万亩。
1957年7月5日洪水,冲毁水利工程625处,冲倒房屋126间。死亡2人,伤5人,耕畜死亡2头。淹没农田5.3万亩。8月份少雨干旱,受灾面积3.27万亩。
1958年5月2日洪水,受淹农田1.89万亩。6月份以后少雨,受旱面积2.96万亩。
1960年5月3日山洪暴发,受淹农田4.3万余亩。死13人、伤3人、8人失踪。
1961年6~8月严重干旱,受旱面积7.8万亩。10月3~4日,大暴雨持续一昼夜,山洪暴发,冲毁水利工程791处,冲倒桥梁262座、房屋5274间,死15人,伤5人,淹死耕牛6头,淹没农田6.54万亩,冲毁耕地1.64万亩。昌桥公社新河大队(即现昌桥乡汪店村)河滩村居民房屋、衣物全被洪水冲走。
1962年干旱,受旱面积6100亩。后又洪灾,8100亩农田受淹。
1963年洪水,受灾田地2700亩。后又旱灾,受灾农田4400亩。
1964年旱,5400亩农田受损。
1965年8月降水565.1毫米,8月25日降水达264.5毫米。按月、日降雨量均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高纪录。山洪暴发,严重受淹减产的农田2.3万亩。
1966年洪水,农田1.5万亩受灾减产。
1967年7月5日大水,山洪暴发,受淹农田2.3万亩。
1969年7月5日大水,山洪暴发,受淹农田1.28万亩。
1970年7月13日大水。淹没农田8700亩。
1973年5月大水,7、8月份干旱,9月份复发大水。全县受灾农田8.29万亩。淹没4.45万亩。
1974年7月11日洪水,沿青弋江低洼地区受淹农田3000亩。
1977年6月大水,全县淹没农田25万亩。
1978年大旱,受旱面积25.7万亩。
1979年旱,受旱面积1.2万亩。后洪水又淹没农田2000亩。
1980年8月21日大水,淹没农田2.1万亩。后期干旱,受旱农田5500亩。
1981年洪水,受灾农田7400亩。后又旱灾,受旱农田9000亩。
1983年5月、7月特大洪水,全县淹没农田16万亩,冲毁农田3610亩。冲毁塘、坝、桥、涵1687处。冲毁防洪堤310处,长达36500米,冲毁公路和机耕路48处,长15630米,冲倒房屋4278间,死亡19人,伤16人。死伤耕畜8头。旋遭风灾,刮坏房屋26902间,刮倒高压电线杆700多根,低压电线杆断3500根,刮倒刮断成林树250000株。蔡村、茂林、黄田3个乡被刮断竹、笋150000多根。
1985年旱,7月7日以后65天不雨,全县受旱农田17.5万亩。
1987年3月,童疃、马头一带雹灾,油菜70%以上受损,民居亦遭损坏。
二、地震
泾县是全国地震七度设防区。境内多山,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三条较大断裂(江南深大断裂、木镇——孙家埠断裂、周王——汤口断裂)贯穿县境。历史上曾发生地震多次。自元、明起续有记载,震级一般5.5级。并存在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
元至正十三年(1353)十一月宁国路地震。波及本县。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甲子地震。
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三日地震。
崇祯九年(1636)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地震。
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初一日未时地震。
康熙八年(1669)四月地震。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地震。
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地震。
乾隆三年(1738)六月初一日地震,有声。
乾隆八年(1743)五月初八日地震,有声如雷,自西而东。城内鼓楼崩,街上行人有惊扑者,南城墙塌数丈。(据江苏省《高淳县志》记载该次地震前该县的先兆和震况:“乾隆八年五月,地震有声”,先是阴霾累日,初九日寅时微震,卯时大震,檐瓦欲飞,有声自东来,如雷鸣,渐流西北。室庐震荡,舟驶下流急触岸。初十、十一日继震,势稍差,犹有声)。
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十四日泾县地震。
民国6年(1917)1月24日寅时32分5秒至35分5秒,泾县地震,烈度5度。
2月22日己时12分6秒至13分4秒泾县地震,烈度3度。
民国26年9月16日芜湖地震波及泾县。
1972年10月25日,青阳——泾县间发生1.5级地震。
1982年8月10日,泾县发生1.4级地震。同月21日,泾县东部发生1.7级地震。
1982年9月19日,泾县发生2.4级地震。同月27日,发生1.4级地震。
1983年12月2日,泾县潘村东南发生1.6级地震。
1984年1月4日,发生1.8级地震;22日发生1.1级地震;24日发生1.9级地震
(建国后,均为地震仪器记录)。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