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明景泰元年(1450年)至1949年500年历史资料统计,安徽省境内共发生大、小旱灾957次,其中大旱、特大旱灾共70次,平均70年发生一次。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间,共发生大、小旱灾30次,其中大旱、特大旱灾14次,平均约3年发生一次。建国以前的500年间,连续2年发生的全省性干旱共有8次,连续3年发生的干旱共有2次。池州府和滁州、泗州、宿州,历史上都发生过连续5年的干旱,和州、滁州曾发生明嘉靖六年(1527年)至十三年连续8年的干旱。建国后的40年间,共发生4次2至4年的连续干旱。江淮之间地区曾发生1965~1968年连续4年的干旱。
安徽旱灾的发生,在地域分布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建国前的500年历史资料显示,江淮之间发生的旱灾次数最多,大小旱灾共发生190次,平均2.6年发生一次;江南地区共发生大、小旱灾116次,平均4.3年发生一次;淮北地区共发生大、小旱灾109次,平均4.6年发生一次。500年间,从淮北到江南,三大区域同时发生旱灾为32次,重现期为16年;淮北和江淮之间同时发生旱灾的为42次;江淮和江南地区同时发生旱灾为47次,重现期为11年左右。建国后的40年间,淮北地区共发生大旱12次,江淮之间共发生大旱11次,平均3年多发生一次;江南地区共发生大旱7次,平均约6年发生一次。1966年和1978年全省性的特大干旱,灾情尤为严重。
500年内的历史旱灾,以夏旱为最多,达156次,秋旱次之,达94次;夏秋连旱84次;3季连续干旱的达36次。其中干旱持续3个季度的,以江淮之间为最多,达16次,江南地区8次,淮北地区5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省11个州有9个州府3~8月连旱,这是500年资料中仅有的一次。江淮之间与江南地区同时出现3季连旱的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年;江淮和淮北两地区共同发生三季连续干旱的,除唐咸通二年(861年)外,1949年之前500年内,尚未见记载。建国后的40年间,旱灾发生的机遇仍以夏季和秋季最多,并曾出现春季至秋季连续3个季节的干旱。据统计,40年来,全省受旱面积累计达2.98亿亩,年均成灾面积745.4万亩。按其雨量大小,旱情轻重划分:极旱年3年(1959年、1966年、1978年);重旱年10年(1953年、1958年、1961年、1962年、1964年、1976年、1977年、1985年、1986年、1988年);轻旱年11年。凡属全省性的极旱年份,其受旱面积大于3000万亩,成灾面积约在2500万亩以上,减产粮食25亿公斤左右。重旱年份的受旱面积大约为2000~3000万亩,成灾面积在1000~2000万亩之间,减产粮食5~7亿公斤左右。轻旱年份的受旱面积约1000万亩上下,成灾面积约在500万亩上下,减产粮食1.5~2.5亿公斤左右。
上一篇:第一节 水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