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陈庄
陈庄(生卒年不详)广德人,唐农民起义领袖。上元元年(760)江南大饥,人相食。陈庄与弟陈伍率领饥民揭竿而起,义军据守山洞,抗击官兵,队伍迅速壮大。宝应二年(763)陈庄率部进军皖南腹地与起义于歙州的方清会合,屯兵秋浦(今贵池市西南)乌石山,频频出击,屡克州县。永泰元年(765)陈庄挥师渡江北上攻下舒州(今潜山),旋又南下西进江西洪、饶二州(今南昌、波阳)。沿途攻城略地,处决贪官污吏,建立农民政权,官宦富豪闻风丧胆。永泰二年因力量分散、粮草不继等,在唐王朝重兵镇压下失败。其后情况无考。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曾从继父姓朱名说,江苏吴县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在任三年断案公正,不枉不纵。常与知军事意见相左,敢与其争辩是非。上司发怒,也不屈从。回来后,“必记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以正镜旁鉴,“比去官字无所容”。
在此以前“广德人未知学”,仲淹开风气之先,“汲汲以文事为己任”,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创建“儒学”于城北,并礼聘三位名士执教。于是广德学风日盛,“州人擢进士者相继于时”。调任时,贫只一马,卖掉权作路费,徒步赴集庆军(今安徽亳州)上任。累官参知政事,户部侍郎。卒后,追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当年仲淹游览广德胜景“石溪古意”时曾作《石溪瀑布》一首,诗云:“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风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此诗幸为州志收录,方未湮没。仲淹游太极洞时所题“跫然岩”之碑刻留存至今。仲淹在广德任内引囚鞫讯之亭和洗墨涤砚之池今虽不存,但其遗址仍可寻觅。
查深
查深(生卒年不详)字道源,广德人。早年隐居力学,知识渊博。北宋治平间(1054~1076)郡守钱公辅慕其才学,上疏荐其为官,深力辞不就。于是公辅在城西玉溪之上筑堂,聘深为师,教诲郡人子弟,深欣然应命,终生以教为业,学子逾千。时人将其授业之所称为“清容书院”,尊其为振兴地方教育事业之硕儒。著有《查清容文集》20卷,今佚。
倪涛
倪涛(约1086~1124)字巨济,广德人。年15试太学第一,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任庐陵尉、信阳军教授,清廉正直,有政声。擢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等职。宣和年间(1119~1125),一次涛在朝议事,少宰王黼力主联金灭辽。廷臣大都反对,但怯于王的权势,却无人敢说。涛不计个人得失,直言不讳,力陈不可。认为宋、辽签有盟约,至今“辽守约不犯边,盟誓固在,不可逾也”。此举触怒了王黼,遂将涛贬职。令其监朝城酒税,再徙茶陵船场。年39卒。涛工诗,善画草虫、蜥蜴等。著有《云阳集》、《玉溪集》,今佚。
何大圭
何大圭(1101~?)字晋之,广德人,北宋词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试礼部第一。历任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秘书省著作郎。南渡后屡遭贬谪,两度被免职,放逐,终仕时仅为主管台州崇道观之闲职。大圭其人跅弛不羁。仕途虽多坎坷,但其不以为意。终身耽于吟咏,倾心笔耕。《广德州志》称其文章著名,诗文有声。作品未结集传世,惜多散佚。今仅存诗词作三首,为《词综》、《全宋词》所收录。
沈虚中
沈虚中(生卒年不详)字太虚,广德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授翰林院知制诰,累官吏部尚书。著有《资治通鉴事类》、《左氏国语要略考异》、《国史要纲》、《桐川集》等。今藏何处,失考。
李嘉言
李嘉言(生卒年不详)广德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授朝奉郎。乾道六年(1170)奉命随范成大出使金国为皇室求陵寝地,他和范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不辱使命全节而归,为时人钦佩。归后,历任常、饶二州知州,累官尚书。著有《李尚书文集》20卷,今佚。
梅应发
梅应发(1234~1311)字定夫,广德人。南宋宝元年(1253)进士,居官忠贞,尤重廉洁。辞官时为中奉大夫直宝章阁。归里后,身隐而名益彰。元初召起,辞以疾。年78卒。著有《宝章阁遗稿》32卷,今佚。
钱用壬
钱用壬(生卒年不详)字成夫,广德人。元末南榜进士,授翰林编修。出使张士诚,被张所留,任参政。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下淮、扬(今淮安、扬州)时,用壬投朱。初任按察副使,后任御史经历,为明开国预定律令。洪武元年(1368)拜礼部尚书,专司礼仪、祭祀、宴享、贡举诸政。后又奉诏与朝中文官议定乘舆以下官服车式,用壬考证尤为详确。不久,即辞官,赐居湖州卒。
濮阳成
濮阳成(生卒年不详)字子义,广德人。元末朱元璋驻宣州阅兵时从军,初任灵壁侯汤和麾下百户,后随耿炳文转战南北,屡立战功。升千户,又封武德将军,世袭金山百户卫。
胡廙
胡廙(生卒年不详)字致恭,广德花鼓塘东冲人。明永乐元年(1403)入太学,九年以岁贡任工科给事中,旋擢右副都御史。性秉直敢言,当他听说建平(今郎溪)马政扰民百姓不堪其苦,而朝廷又要在广德新辟马场放牧时,遂以《广德不养马疏》直谏请免。朝廷怒其谠直,外放谪为福建布政司右参政。
张政
张政(生卒年不详)字平夫,广德人。资质聪慧,明永乐十六年(1418)登进士,授山西道御史。任上,风裁肃然,刚正自持,不避权贵,治绩显著。擢山西按察史后,言出法随,执法严明,晋人畏若神明,不法之徒多有收敛。地方赖以安定,士民敬而仰之。
章禺
章禺(生卒年不详)字民望,广德人。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初外放,后在朝任言官。其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直言敢谏。时朝政腐败益深,锦衣卫横行无忌,廷臣却鲜有人敢言。禺到京不久,就上疏弹劾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为虐,私设新狱的罪行。宪宗登基伊始,意欲重整朝纲,遂准奏下旨将门达下狱治罪并拆除锦衣卫新狱。成化五年(1469)太后弟周霸占民田引起诉讼,刑部郎中彭韶等人奉旨往勘后,据实奏陈。宪宗却以忤旨罪将彭韶等人下狱,朝野哗然。为伸张正义营救彭韶,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上朝犯颜直谏,诸官也多上疏声援。宪宗摄于舆论,只好将彭韶等人释放。禺之数举轰动京师,誉声鹊起。累官河南道御史。
濮阳瑾
濮阳瑾(生卒年不详)字良玉,号西峰,广德人。明天顺七年(1463)贡试第一,授山东宁阳县丞。任上,曾两次赈饥,救活许多百姓。该县地瘠民贫,灾害频仍。为长久计,瑾向两淮盐商贷银一万七千余两,购粮贮存以备荒年赈饥。并上疏免去该县养马官务,使县民负担得以减轻。上司委以赴外地赈灾、催粮、收缴香税等要务,均办理有方。在任9年,治绩颇丰。后以亲老乞归,送者摩肩接踵,拦道截镫,依依难舍。年85卒。
周瑛
周瑛(1430~1518)字梁石,又名翠渠,福建莆田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广德知州。任上,周瑛注重农业,经常巡行田野察农勤惰,劝民力于农桑,并亲手将福建新的缫丝方法传授给州民。周重视教育,热心地方建设,主持迁明伦堂,筑万桂山,创退省轩。瑛彰善惩恶,注重教化。针对广德丧祭无章,溺女不恤,祠山埋藏耗费无度等陋俗,著《广慈广孝录》、《禁溺女歌》、《祠山杂辩》等,予以针砭、训戒,对违者加以惩处,并常于公务之余训迪士子至夜深。周瑛在广德9年,政绩卓著。后迁南京礼部郎中,历官四川右布政使,亦多政绩。年87卒,州人立祠祀之。
姜洪
姜洪(生卒年不详)字希范,号敬斋,广德人。出身贫苦,幼年矢志苦学,且品行端正。有次售布于市得假银,发现受骗后遂将假银掷于水中。路人不解,洪说:人以欺我,我岂可欺人哉!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授卢氏知县,旋迁贵州道御史。孝宗即位,洪上奏时政八事,所陈多斥近幸,洋洋数万言,为孝宗所采纳。后转任湖广巡按、桂林知府、云南参政、山东左参政、山西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等职,皆政绩斐然。尤以在南疆任职时,讨平犭童侵扰,翦灭陶洪与八百媳妇为乱,南疆得以稳定,功不可没。正德七年(1512)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洪廉洁狷介,为官40年,居无私宅,身后丧事亦因缺资难以举办。天启初(1621)追谥庄介。
李崇谦
李崇谦(生卒年不详)字孔济,号松渠,广德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授浙江分水县令。任内善政悉举,为民称颂。时都御史来江南巡视盐务,沿途各地官吏趁机邀宠,均以厚礼馈赠,转而又搜刮百姓。此风日渐盛行,成为江南一害。崇谦和时任淳安令海瑞逆风而行,不仅分文无送,且联名上疏告发,为民请命,深受士民拥戴。后升江西吉安通判,未赴。年67卒。
濮阳涞
濮阳涞(生卒年不详)号真庵,广德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涞为人端直,不畏权势。在京时,恰遇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弹劾严嵩被害。涞闻讯立即素服前往杨家吊唁,并为文致祭,为此险遭株连。后在南昌府通判迁上,大刀阔斧整顿社会治安,使府辖各县地方秩序迅速好转 。涞所得薪俸从不自润,常倾其所余积谷,以供荒年赈饥。终仕归里后,潜心读书,著有《四书礼记贞义》、《韵学大成》、《图书性理订疑》等,今佚。
巫璋
巫璋(生卒年不详)字朝璋,号白涯,广德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授黄州通判,后擢兖州同知,不久又迁开封,政绩著称于世。累官南京户部员外郎中,因病告归。于故里卖田产救济乡民,立义学教贫家子弟。善举义行为州人所称道。著有《文章规式》、《忠孝勤俭四箴》等,今佚。
李得阳
李得阳(生卒年不详)字伯英,号景渠,广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兰溪知县、户部主事、九江知府、广东兵备副使、湖广左布政、抚楚都御史等职,政绩卓著。万历二十九年(1601)因抚楚之功,钦赐白金,升任工部左侍郎,统辖京师百工。终因任重事繁积劳成疾,猝死任上,享年79岁。是时,李囊中仅图书数卷,余无长物。上谕祭葬,荫其一子。著有《理学臆言》、《羲苍子》、《尘外尘谈诗文集》等,今佚。
管九本白
管九本白(生卒年不详)字汝鸣,号鹤野,广德人。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历任富阳知县、广东道监察御史、陕西副使、广东副使等职,政绩颇丰。平素律己甚严,所至一尘不染,且常将薪俸解人危难。谢政后行囊萧然,家徒四壁。任职之地,百姓皆立祠祀之。
夏良心
夏良心(生卒年不详)字景尧,号仁寰,广德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山西参议。后转两浙水利道,主持修筑海堤,用费少而工效高,诏令赐金晋职。奉旨按察山东,布政河南,皆逢灾荒发生。良心赈济有方,灾民得以平安度荒。在江西巡抚任内,发现当地捐税过重,百姓不堪负担。良心奏准朝廷,仅专卖一项即减征近半。后调京任兵部右侍郎,良心捐出多年余俸4000余金,在京畿购田1200余亩,置房数百间,开设义仓储粮,备战备荒。为官30年,后以劳卒。追赠兵部尚书,赐名“褒德”。良心曾将私蓄300余金置田故里,所入用以赡养同族乡民,自己却布衣蔬食终身,时人无不叹服。
李天植
李天植(?~1636)字性甫,号冲涵,广德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平阳推官、吏科给事中。因屡屡上疏针砭时弊,弹劾权贵,被贬出参饶南道。任上,逆毁书院之风,使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幸存。迁湖广副使时,所辖长、宝两郡正闹饥荒。天植捐出私蓄,赈济灾民,救活许多百姓。后转四川参政,因和御史任某历来不合,遭任诋毁。天植力辩其诬,终不为权贵所纳,由是愤而辞官归里。卒后,名臣史可法为文致祭,后又撰写墓志铭。天植一生著述颇丰,有《礼记裒言》等传世。
宁瑞鲤宁瑞鲤(生卒年不详)字寿卿,广德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南丰知县,历知成都府。时考天下清官,瑞鲤名列第一。擢任浙江按察使、广西廉使等职,均有惠政。谢政归里后,乡里亦多蒙其泽。
李征仪
李征仪(生卒年不详)字于来,号涵初,李天植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初授弋阳知县,后擢礼部主事,又转江西道御史。时奸佞当权,腐败益深。征仪不惧权贵,上疏弹劾户部尚书李三才和近幸多人,由此埋下隐患。后历任数职,皆多政绩。拟升大理寺左丞,因奸人从中作梗未果,征仪拂袖归里。天启六年(1626)旨召返京起用,魏忠贤侄魏良卿欲收买拉拢,三次具厚礼登门拜谒,都被拒之门外。以致复职未成,征仪坦然返乡。晚年深居简出,只以操持乡里事为乐。著有《镜古录信书》,今佚。
王曰如
王曰如(生卒年不详)字弗如,号石崖,广德人。出身贫寒,少小苦读。明崇祯二十年(1639)中副榜,未入仕。终生喜交游,好吟咏。兴到援笔疾书,一挥而就。所作虽多寄托牢骚,但落笔不俗,独具匠心,佳作颇多。晚年游于闽、楚,每到一地,都有题留。曰如还精医术,为人治病,不取分文。后邻里集资购田20余亩赠之,以感其德。有《吟父感遇诗集》等传世。
云一颖
云一颖(生卒年不详)字叔含,号耐庵 ,广德人。清初学者。幼即能诗,及长尤善作文,所著文章俨如苏轼之手笔。明亡后蜗居山内,潜心治学。于《四书》、《诗》、《易》、《书》及诸子百家都有论说,其见解独到,常发前贤所不及,为时人瞩目。著有《史论说》、《四书说》、《池阴百间》等。今藏何处,无考。
巫山
巫山(生卒年不详)字云岫,号景崖,庠生,清初名医。从小习医,时广德无名医,便远赴西昌,拜喻家言为师。学成返里后,医术益精。求医者纷至沓来,日盈其门。巫山待病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悉心诊治。对贫苦病人免费治疗,不收药费。其家庭本很富足,由此家道中落。每当有人谈及,巫山怡然自得道:“医乃仁术,得治病救人。虽施医破产,亦吾之夙愿也”。州人皆颂其医德。
夏澍
夏澍(生卒年不详)字雨苍,号敬川,广德人,清代学者。康熙二十三年(1684)拔贡,授山西襄陵知县,因患病未赴任。居家潜心研读,学识宏富,对朱子(熹)理学造诣尤深。应邀赴京讲学,听者如潮,名显一时。著有《朱注发明》、《朱注释义》、《朱子本末》等。今藏何处,不详。
赵嗣晋
赵嗣晋(生卒年不详)字焕望,号桐崖,广德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武城令。擢御史后,奉旨巡察治理黄河工地,继又主持京城赈济,皆肃贪纠谬,兴利除弊,有功于民。一生清苦自奉,唯嗜读书。著有《易经汇解》、《增删古文奇赏》、《四书易经文稿》、《内省录笺释》等。今藏何处,不详。
张光藻
张光藻(1815~1891)字翰泉,广德桃州镇人。清末名臣。咸丰六年(1856)进士,历任曲周、望都、完县、邢台等县知县,正定府知府。同治九年(1870)三月,出任直隶天津知府。
光藻到任时,望海楼法国天主堂的传教士,指使爪牙,强占民地,拐骗人口,激起民愤。不久又发生了法国人骑马踩死中国人的事件。光藻前往交涉,法国领事置之不理。自四月起,教堂育婴堂几十名婴儿接连夭亡,同时拐骗幼儿的事件也屡屡发生。拐犯当堂直供“系天主堂主使”,光藻当即禀告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五月二十三日,近万名百姓聚集教堂前,要求惩办凶犯。法国驻津总领事丰大业往见崇厚,在衙署咆哮辱骂,捣毁器物,并开枪恫吓崇厚。旋出衙署而去,路遇天津知县刘杰,竟又开枪打死刘的随从高升,简直嚣张至极!围观的群众怒不可遏,群起将丰大业殴毙,随后又把法、英、美等教堂和法国领事署焚毁。清廷闻讯后,急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及李鸿章到津查办。谁知曾、李竟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遂以滥杀无辜数十人并将张光藻等革职充军黑龙江而草结此案。两年后光藻以减刑获释回归乡里。忆及此案,他撰文写道“此案自始至终作主办理者崇公也!……乃案定后,崇公持节西去而藻等被罪东行。是非曲直,藻不能辩,天下后世必有代为之辩者。”“……津门之役……偶一思及,尚有余痛,岂为一官之去就,一身之屈辱计哉!江河日下,大局如斯,忧愤孤衷,不能自已,留此一编,聊以质当世之知我者”。
晚年,光藻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光绪七年(1881)总理重修成《广德州志》60卷。光绪十年前后,鼎力襄助重修《祠山志》10卷告竣。还提议修葺了“范公祠”,捐款建立“文昌社”等。著有诗集《北戍草》、《龙江记事》,今县有存。
汪守珍
汪守珍(生卒年不详)字聘耕,广德人。清末曾任奉天高等检查厅检查长、黑龙江省提法使等职。民国元年(1912)出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3年9月改任福建省厦门道尹。14年12月至次年3月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后不知所终。
谢应凤
谢应凤(1906~1930)女,凤桥乡西坞村人。民国19年(1930)参加王金林领导的农民暴动,担任村妇女协会主席。她发动妇女支援前线,为红军独立团做服务工作。还向姐妹们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剪发、放脚、学习文化,并自己带头剪掉长发,放了小脚。
同年10月的一天,广德红军独立团一部驻西坞村休整,国民党军突然来西坞“清剿”,红军毫无准备。应凤发现后,立即抄小路上山给红军报信,途中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从她身上搜出了红袖章,知道了她的身份,就威逼她带路寻找红军,应凤严辞拒绝并怒斥敌人,以诱敌开枪向红军报警。敌人恼羞成怒,连发两枪,应凤壮烈牺牲。红军听到枪声,得以迅速转移。
张国泰
张国泰(1910~1931)又名张为,花鼓乡下山斗人。先后在广德县立一小、浙江湖州吴兴公学及安庆东南中学读书。张虽出身地主家庭,但追随时代潮流,思想进步,富有爱国热情。在湖州求学时,参加并领导了当地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民国17年(1928)在安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返回广德,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冬中共广德县委成立时,张被选为县委委员。
民国19年3月广德农民暴动后,中国共青团广德县委成立,张国泰任县委书记。张领导全县团员、青年刻印散发传单,书写张贴标语,组织青年踊跃参军支前,有力地配合了红军独立团的武装斗争。是年6月,红军独立团在花鼓塘东冲镇压了12个罪大恶极的地主,其中有国泰的父亲张品三。国泰在由上海回广德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时,表现十分平静。
民国20年8月,国泰在文昌宫附近进行革命活动时,与国民党保安团遭遇。在和敌人搏斗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
王金林
王金林(1903~1931)花鼓乡黄金坝人。广德武装暴动和皖南红军独立团的主要领导人。
金林出身农民家庭,7岁入塾读书,聪敏好学,深受老师喜爱。继而先后就读于广德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和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小学任教。民国17年(1928)3月前,曾任国民党广德县党部执行委员。4月,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进行清党。对此,王金林极为不满。于是,他便离开家乡远走安庆,考入安徽大学预科。不久转入该校文学院政治系学习。8月,由刘格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安大团支部书记、共青团怀宁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
同年11月间,安大发生了反对国民党右翼统治教育的学潮,时值蒋介石也在安庆。王金林等发动并组织数千名大、中学生上街示威游行,涌向蒋的下榻处,向蒋请愿。蒋介石拒绝了学生的正义要求,同时饬令省政府开除并缉拿王金林等学运领导人。12月,王金林被迫离开安庆到芜湖暂避。这时中共沪宁路区党组织派员来广德开辟工作,王金林应约回到广德,参与创建了广德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广德直属小组。同时,他由友人介绍到县立一小任教,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民国18年2月,中共广德直属小组升格为特别支部,王金林是负责人之一。同年冬,中共广德县委成立,王金林当选为县委委员。12月1日,中共广德县委遵照党的“八七”会议制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黄金坝王家召开会议,讨论发动武装暴动的问题。根据会议决定,王金林辞去教职回到黄金坝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他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大家组织起来斗争,并自编许多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配上民间曲调,教农民演唱。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花鼓塘一带农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民国19年广德春荒严重,贫苦农民吃糠咽菜,“四乡抢米之案,日有所闻”。王金林等县委领导见时机成熟,遂于3月毅然发动和组织花鼓塘一带的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粮斗争,先后分掉大地主家的粮食十多万斤,并缴获了一批枪支。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皖南红军游击队,迅即转入武装斗争。4月,王金林率队到独树一带活动,大批农民和纸工纷纷参加红军游击队。敌军中也不断有人起义携枪投奔红军。
广德武装斗争的兴起。震惊了国民党统治当局。4月,南京国民政府即派首都卫戍团副团长李元凯率一个营会同当地武装近千人对广德红军发动了第一次“清剿”。王金林指挥红军游击队,采取“避敌主力,待机出击”的方针,日蔽夜行,分散活动,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疲于奔命。在广德南部山区,红军连续袭击敌军,先后击毙国民党3名区长,敌人内部一片惊慌。红军游击队在战斗中日益壮大。7月,经中共江南省军委批准,皖南红军独立团在独树街宣布成立,王金林任团长。独立团下辖1个营4个连,战士300余人。8月,王金林又收编了郎溪毕桥的一股土匪武装,独立团扩编为2个营7个连,红军战士增加到600余人。不久,独立团就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清剿”。
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广德西南乡及毗连的郎溪县姚村等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色区域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5万余人。10月,在郎溪县境内召开了广郎宣苏维埃代表大会。王金林在会上作了《关于红军与劳苦群众应有的关系》的演说,并被选为广郎宣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委员。
是月,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派五十七师三四二团团长余逢润率部对广德红军进行第二次“清剿”。敌人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气势汹汹扑向广德苏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王金林率领独立团从月克冲出发,取道浙江孝丰,向赣东北转移,拟与在那里坚持武装斗争的方志敏部会合。12月7日,红军独立团团部在孝丰门东村被余逢润等部数千人包围。王金林指挥部队经过激烈战斗,终于突出重围,但伤亡较大。在此关键时刻,收编的土匪出身的二营长沈云山等带领3个连300余人哗变,去郎溪投敌。独立团人员骤减至70余人。此时,西进江西的道路也被敌人封锁。在严重的挫折面前,王金林没有气馁,他把留下的人带到郎溪鸦山进行整编。整编后,独立团重返黄金坝一带活动。
民国20年2月,陈调元又派五十七师三四一团团长许国亭率一个营对广德红军进行第三次“清剿”。广德县政府也将自卫队扩充为保卫团,拼凑了500余人,配合许部行动。王金林率领独立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开敌军主力,专打薄弱之敌。先后在半边天、犁壁山等地出击敌民团和保卫团,敌人死伤严重,县民团团长杨家新也被击毙。
但是,由于红军没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加上敌人连续疯狂清剿,致使独立团给养困难,人员和武器弹药得不到及时补充,形势十分严峻。在左倾路线影响下,王金林等独立团领导,未能吸取教训而采取相应对策,仍然求战心切,四处出击。在犁壁山战斗后不久,10月16日王金林就率队攻打甘溪沟大地主解子俊的民团。敌人据险顽抗,以至战斗失利,部队损失很大。10月22日,王又率红军和赤卫队300多人攻打誓节渡。敌人防守严密,激战3个小时,仍然攻打不下。王金林亲临前沿指挥,不幸左臂负伤。部队随即撤出战斗,王金林离队养伤,部队在转移途中不断遭到敌人的包围、追击,伤亡惨重,终至弹尽粮绝。红军独立团的斗争最后失败。
这时国民党广德县政府到处张贴布告,悬赏2万元缉拿王金林。10月底,由于叛徒出卖,王金林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王金林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他宣传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痛斥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讲到国家衰败和人民的苦难,王金林满腔悲愤,声泪俱下。最后,他满怀信心地说:“国民党腐败透顶,中国共产党一定胜利!”不久,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下达判处王金林死刑,就地执行的命令。11月22日,王金林戴着脚镣手铐,从县城南街经北街走向刑场。他看着沿途挤满了来向自己告别的父老乡亲,深情地唱起了自编的《十二月歌》……当王金林唱到“苏维埃成立了,大家有田分。”时,敌人上前阻止。王金林怒目圆睁,大声喝道:“住手!你们今天杀了我,但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说罢,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在刑场凤凰堆,王金林面对敌人枪口,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年仅28岁。
邓国安
邓国安(1903~1932)花鼓乡花鼓塘人。中共广德县委第一任书记,广德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邓国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后入广德县立一小读书。时值“五四”运动爆发,国安和同学们一道上街示威游行,检查抵制日货,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毕业后,在花鼓塘小学教书。尔后去上海、黑龙江等地谋生。
民国17年(1928)底,国安回到广德与刚成立的中共广德直属小组取得了联系。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冬,中共广德县委成立,邓国安担任县委书记。接着他主持召开县委会议,讨论发动武装暴动的问题。会后不久,他带着筹集到的经费去上海购买了6支手枪,为武装暴动作准备。民国19年3月,他和王金林一起领导了广德暴动。7月,组建了皖南红军独立团。民国20年8月,在红军独立团第三次反“清剿”失利的危急关头,他和张国泰以及省委派来的代表联名写报告给省委,如实反映独立团存在的“个人领导红军”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省委还未及作复,广德人民的武装斗争就遭到失败,王金林被捕牺牲,广德党组织也被迫中止了活动。为了更好地坚持斗争,邓国安不避风险秘密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民国21年秋,他在沪西工人住宅区被捕,不久被敌人残害于漕河泾监狱,年仅29岁。
刘祖文
刘祖文(1911~1933)花鼓乡东湾村人,先后在广德县立一小、二小及广德初中读书。共青团员。民国19年(1930)3月参加广德暴动,任赤卫队总队长。祖文工作积极,作战奋不顾身。在对敌斗争中立场坚定,不徇私情。他的大伯、地主份子刘绍鼎,极端仇视革命,被游击队镇压,刘祖文表示赞成。
民国20年冬,广德人民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刘祖文只身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因“一·二八”战事爆发,未能与组织联系上。他只好离开上海,一路乞讨,回到郎溪亲友处暂住。次年夏,他再次去上海,终于和组织取得了联系。党组织决定他仍回广德开展工作。祖文回到广德后很快组织起一支10余人的武装,在誓节渡一带活动,影响逐渐扩大。民国22年11月23日,由于内奸告密,刘祖文率队在凤井乡稻谷冲活动时被敌人手枪队包围,大部分队员牺牲,刘祖文不幸被捕。不久即被敌人杀害,年仅22岁。
梁其昌
梁其昌(1903~1935)又名梁预人,月湾乡人。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民国9年(1920)考入浙江湖州省立三中就读,接触了大量进步书刊,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民国12年前后,他毅然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将家产变卖后前往上海。先在“创造社”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进“江南书局”任职。此间,其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秘密从事党的工作。民国14年9月,他帮助广德旅沪的几十名大、中学生成立了“广德青年社”,创办了社刊《扫荆》(半月刊)。创刊号首页刊登了列宁和孙中山肖像,并载文介绍唯物史观。刊物大都寄回家乡发行,在广德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不久,在其昌的直接影响下,旅沪广德籍进步青年邹思雨等人又成立了“罗汛社”。该社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介绍到广德,并出版《罗汛周刊》揭露社会黑暗,宣传鼓吹革命。从材料的提供到刊物的发行,梁其昌都起着重要作用。
民国17年冬,梁其昌代表上海沪宁路区党组织派刘格非、黄中道、黄烂腿(化名)等党员来广德开辟工作,他们和王金林一起创建了广德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广德县直属小组。此后,其昌多次莅广检查指导工作,党的影响日益扩大,党员也增至30余名,遂于次年冬成立了中共广德县委。在广德期间,其昌不顾辛劳,跋山涉水深入到独树、月湾、花鼓等地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斗争,这些对广德暴动的发生起了推动作用。
民国19年其昌在宣城县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时被捕,旋被解往省城安庆。因其身份未暴露,次年即获释。其昌遂返上海,继续做党的工作。那时,白色恐怖笼罩,斗争异常艰苦,其昌宵衣旰食以至积劳成疾,后奉调至江西红军某部任营长。民国24年在江西某地病逝。年仅32岁。
傅筑岩
傅筑岩(1855~1938)字寿慈,号良弼,又名傅家齐,杨杆乡丁家村人。清赐同进士出身。曾任清廷驻韩国汉城总领事,历官江宁通判,扬州甘泉知县。光绪十六年(1890)出资刻印乾隆十七年贡震所纂《建平存稿》,使孤本得以流传。清亡,赋闲。民国9年迁郎溪城西定居,曾受聘为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事。纂修《郎溪县志》,未竣。傅氏学问渊博,通日语,所作诗文甚多,惜多毁于兵燹。民国27年病逝,终年83岁。时人曾在《民意报》上赋诗吊唁:“争夸进士傅公家,县志编修龙走蛇。秉笔春秋严只字,一生最爱是梅花”。
马开荣
马开荣(1895~1939)苏村乡马家冲人。马氏兄弟四人,开荣排行最小,人称马老四。少时做过篾匠,因酷爱戏曲,17岁拜老陈金山为师学唱花鼓戏,工小生。开荣为人敦厚,能说会道,早在20年代初期就被推为“班主”领班。他曾创办“合义班”、“新三元班”等知名班社。青年时代他常和汤玉喜、李芳发、罗昌龄等知名旦角合作演出。花鼓戏老一辈名艺人蔡秀云、邓纪金、胡兰亭和湖北浠水过来的名丑俞才喜、蔡仲恕,以及江苏句容、溧水一带的花鼓戏名坤陶春和、彭水英等,都曾在马领班的班社中演出多年。马老四的班子在皖、浙、苏三省毗邻的几十个县境内久演不衰,颇有名声。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家班因战乱而解散。马开荣于28年9月在家乡病故。
黄鸣中
黄鸣中(1914~1943)字扶弱,花鼓乡花鼓塘人。出身中医世家。早年曾在广德初中及宣城皖南初中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鸣中凭着爱国的一片热忱,参加了忠义救国军,随部在沦陷区周旋四年。因希望破灭遂借故解甲归田后,被乡贤举荐在花鼓乡队任队长。为尽卫国守土之责,鸣中当即就职。民国32年(1943)10月,日本侵略军又陷广德,并在广德至宣城公路沿线遍设据点,气焰十分嚣张。花鼓塘地处广宣公路线上,鸣中率乡队和乡民30余人,仅靠20余支步枪,就地坚持抗战。他们声东击西,骚扰日军,捕杀汉奸,令日伪不得安宁。时鸣中全家已移居东冲,日军驻当地宪兵头目安藤胁迫东冲两位老人面告黄鸣中:若不交出枪支,将把东冲烧杀一空。鸣中听罢,激愤地说:国家之武器交与敌人,使其射杀抗日军民,其心何忍!?敌人若焚烧东冲,屠杀人民,鸣中当率队前往拼死,以慰东冲。鸣中此时随时随地准备一死,为本乡保存一线正气。两位老人默然无语,点头称是。不久,日伪军在康村据点庆祝天皇节之夜,鸣中率队前往袭扰。先将住在据点附近的伪乡长房屋付之一炬,后把通往据点的通讯线路破坏殆尽。搅得日伪军终夜不安,庆宴活动大煞风景。嗣后,他又擒获击毙了当地汉奸头目陈财元。同年11月17日,黄率队在松林湾一带活动时与日伪便衣队遭遇,战斗十分激烈。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他的右手掌被敌弹洞穿,鲜血淋漓,仍振臂高呼杀敌。继之腰部、头部又连中两弹。将敌杀退后,鸣中终因伤重而殉国。殉难前数日,鸣中曾对母亲说:“汝儿尽忠便不能尽孝,设为抗战而死,虽死是你们的光荣。”
阮维恭
阮维恭(1913~1945)誓节渡红登村人。店员出身,民国29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十六旅旅部通讯参谋、郎广游击大队一连连长等职。民国34年任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区长,后调任四区区长。维恭经常率领区队在郎溪东夏、大王村、飞鲤桥一带抗击日伪军。同年6月23日,他和区中队在东夏乡夹沙口宿营,由于内奸告密,而被日伪军包围。维恭率部奋力突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7月初,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治平前往四区驻地为阮维恭举行了追悼大会。同时将内奸处决,以奠祭烈士英灵。
李芳发
李芳发(1901~1945)艺名李头目,邱村乡草桥人。少时随父务农,18岁从师兰凤山学唱花鼓戏,工旦角。芳发身材匀称,扮相俏丽,嗓音清脆,音色美而动听。他的拿手好戏有《天仙配》(饰七仙女)、《珍珠塔》(饰陈翠娥)和《花魁醉酒》等。早在30年代,李就成为皖南花鼓戏的名旦之一,誉满艺坛。他常年在马老四的“合义班”、“新三元班”演出,并参加过下路方老九的“庆胜班”,演遍苏、浙、皖边区的几十个县镇及南京等苏南沿江都市,并曾多次挂牌领衔演出,红极一时。他的表演艺术至今还被后辈艺人和群众所赞赏。
民国34年(1945)在家乡病故,时年45岁。
赵少丞
赵少丞(1883~1948)桃州镇人。家资殷实,继承父业时,拥有良田千亩和房产、店铺、作坊等。为民国时期本县工商界著名人士。
少丞幼时入塾读书多年,稍长即随父经商管理产业。他思想开朗,性格随和。因经商常年出入于上海、杭州、湖州等地,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眼界大开。民国10年(1921)前后,他从上海率先购回自行车、煤油风扇等时新用品使用,受到县人称羡。上海等地“实业热”的兴起和机器的广泛使用,更使他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民国12年春,他发起并集资3万银元,在县城积谷仓古砚池畔创办“广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赵被股东们推为经理。他不惮辛劳,亲自操办筹建事务。民国14年元月22日,电厂建成发电。是夜,广德山城一片光明!有史以来广德第一次用上了电。
公司经理几度易人,由于管理不善,几乎年年亏损。为使企业不致倒闭,少丞苦心说服各位股东共同分摊亏损。少丞认亏最多,但却毫无怨言。
民国13年,少丞还联合程槐亭等人集资创办了“广达电话公司”,装有德国西门子100门总机一台,当年建成通话。自此,广德民间始有电话。
民国26年底,日军侵占广德后,将全城烧为一片焦土。少丞痛心至极,由此一蹶不振。不独工商业再未恢复,连乡间田产也陆续变卖殆尽。沉沦中且又吸食鸦片成瘾。民国37年秋,穷愁潦倒的少丞终以悬梁而了却一生。终年65岁。
陈草银
陈草银(1920~1949)女,同溪乡人。1949年4月广德解放后不久,陈草银担任了双溪乡同安村村长,为巩固新生政权日夜奔忙。7月的一天,有人上门通知她去乡政府开会。草银不知有诈,当即前往。半路上被土匪诱捕。土匪施以酷刑威逼她说出共产党员和乡、村干部的姓名、住处。草银宁死不屈,终未吐露一字。接连拷问几天,土匪一无所获,遂将其残害。
黎明
黎明(1893~1952)又名伯豪,广德县桃州镇人。8岁入私塾,16岁考入广德州中学堂,17岁赴北京,先后就读于安徽中学、陆军贵胄学堂。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黎明参加孙孟戟组织的京师卫戍军汉籍官兵起义。次年入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时,黎秘密到南京,参加黄兴、何海鸣策动的讨袁(世凯)行动,不幸失败。黎遭通缉而辍学。民国3年,黎随陆建章到西安,被委任为陕西陆军第一混战旅上尉副官,次年任陕西陆军模范营连长,民国5年任陕西护国总司令部副官。民国6年调任江苏游击队统领部副官,任职月余,考入北京陆军讲武堂。民国8年毕业,被委为吉林江防司令部上校参谋长,旋即任江防司令。
民国10年春,黎回广德探亲,意欲解甲归田,遂在东亭石媳坞垦荒造林办农场。秋,应友邀赴陕北叙旧,盘桓数月后直奉战争爆发,黎被委为直军北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任司令,在长辛店至山海关一线作战。直奉战争结束后转任察哈尔省都统公署主任参谋,后都统易人,黎即离任。13年秋,直奉战争又起,黎应滦陵 兵站总司令汪吉斋之约,任总部副官长。民国14年至17年,黎先后任豫东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绥远都统商震的主任副官、山西陆军骑兵二十八团团长、骑兵第十师师长等职。民国18年上半年,全国军队整编时,黎任骑兵第四师师长。同年秋,黎被中央参谋本部选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民国19年8月9日,邓演达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中央干部会议,黎明为与会的18名代表之一。次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黎明以军大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党北平党部会议,并参加了游行示威等反帝爱国行动。是年底,黎从军大毕业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少将高级参谋。此间曾两次奉派去热河化解汤玉麟和万福麟、孙殿英之间的派系矛盾,促使其联合抗日。
民国23年,黎任陆军步兵一一八旅旅长,被蒋介石派往江西剿共。行至宁都,黎托辞向代总指挥罗卓英辞去旅长职务后迳往南京述职获准,改任参谋本部第三厅高级参谋。25年秋,奉派赴绥远、宁夏视察防务期间阻遏了伪“蒙古军政府”向绥东进犯及建立“大元帝国”的企图。抗战早期任东北挺进军副司令兼参谋长、第一战区游击司令等职,黎部与友邻部队一起,从日军手中收复了阳城、晋城、长子、长治等市、县。
民国31年1月,黎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边务处少将处长。次年末,奉命兼任边务研究所少将主任。34年辞职,35年8月接国防部命令以少将军衔退役,中旬回到广德闲居。
建国初,因政历问题而被捕,审查期间于1952年病故,时年59岁。
钱文选
钱文选(1874~1957)字士青,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于广德州小北乡伏卡保百能地,系五代吴越国武肃王钱的三十二世孙。文选4岁丧父,16岁丧母,靠叔祖所遗田产及打柴、挖笋维持生计与学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文选考入安徽省立求是学堂。二十九年择优咨送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旋改入译学馆,潜心攻读英文。为补学费不足,常于夜晚为官宦人家教授子弟。自云潜心外文,在于窥西人政治学问之本源,以变法图新,富国强邦。
光绪三十三年光绪帝宣布预备立宪,准臣民上书。文选上书都察院代奏皇上,建议创设咨议报,以专论与宪法有关之事。又上书邮传部尚书张文达,指出自海运通商以来,中国大利大权皆落外人之手。提议“招商局由我设,铁路由我建,收回京汉、粤汉等铁路,邮政局、电报局亦收回自办”,否则“我之脂膏为人吸尽,我之主权亦将不保矣”。文中还对国家用人、出洋考察、派员留学和兴办实业之类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张尚书嘉其言,拟调文选到部任职,文选以尚未毕业为由婉辞之。
光绪三十四年于译学馆毕业,以七品京官任用。宣统元年(1909)始任学部出洋留学生襄校监试官,二年改任驻英留学生监督。时中国公费留学生学额无定,若有缺额即自行裁撤。文选认为这对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不利,即电请学部制定学额。后不久留英官费生学额以及在法、美、德、比利时等国的留学生学额始有定制。
在英时,文选发现英国已使用“飞艇”载物、乘客及邮运。便一面到布里司夺飞机制造厂考察,一面物色驾驶员人选。后得知自费生厉汝燕有志于此,即电呈陆军部细陈航空之重要,要求派人学习。陆军部复电应允,并给汝燕以公费生待遇,另拨给二百英磅专款。宣统三年七月上旬文选亲送厉汝燕进布里司夺厂学习飞机驾驶。又于九月将学习章程和飞机图样呈送回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厉汝燕曾奉令购飞机两架,聘法国机师一名,一同驾机回国,此系中国航空起源之轶事。当文选70寿辰时,已任北京航空学校教授的厉汝燕以诗赞道:“我国学生习飞机,公力提倡为始基”。
宣统三年,文选兼任伦敦万国人种大会中国代表,翌年又兼海牙万国修身大会中国代表。在出席两会时,分别作了题为《孔子道德为世界文化之祖》和《孔子伦理与万国修身大会之关系》的演说。
留学生经费原由各省汇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汇款突然中断,学生学习、生活费用无着。驻英各国银行均奉令不介入中国“南北之事”,因此文选到处奔走借贷无成。其时我驻英使馆人员也两月未发薪俸。文选于寝食不安中通过英教育家瓦立司,得以谒见英外交大臣葛雷,方从英华比银行借得五万英磅。使留学生摆脱了困境,并将其中十分之一接济了留法学生。
民国元年(1912)时,中国大学尚未被国际承认。是年夏,全英大学会议在伦敦召开,文选应伦敦大学之请以特别名誉会员身份出席会议。经文选提议及大会通过,英国率先承认了中国北京大学。
文选于督学之余,在伦敦大学兼修政治经济课三年。
民国2年文选调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领事。旧金山设有华侨总会、中华会馆、中华侨民学堂以及地方会馆和堂号多处,其中粤籍侨民帮派纷争,常持械殴斗。文选到任当年,因堂号互殴竟连丧9命。文选深感不安,随即深入侨民之中,极力调解与劝导,并创设和平会以调处华侨间的纠纷。此后在文选任内再没有发生互斗伤人事。
民国3年,美移民局在旧金山湾内一座小岛上,设立了一所迫害移民的机构。中国人入境,美方以检验身体为由,将其长期关押岛上,有的不堪受辱蹈海身亡。文选获悉后,立即采取措施,凡有渡洋船只进出旧金山口岸,便亲往接待祖国侨民。每遇移民局将华侨送岛作所谓检验时,便催促美方尽快检查后放行。从而华侨所受的歧视和痛苦大为减轻,此举深受华侨好评。
民国4年2月,美国在旧金山主办巴拿马赛会(国际博览会)。中国参赛的产品主要是丝、茶两类。文选任赛会中国监督处参议兼安徽省代表,并兼任赛会国际审查委员。评奖标准是看物品质量与数量,同时规定每类物品只发一种大奖。评奖时,日本代表说日茶在美国销售数量最多,因而应得大奖。文选即予反驳:华茶早已畅销欧美各国,且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中国应得大奖。日方仍不甘心,多方游说。有人提议分红茶、绿茶两类而分别给中、日发奖。文选复又据理力争,终使日茶败北。中国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七省茶叶均获金牌大奖,其中皖省获奖的茶叶系广德县砖桥五花岩等地所产的云雾茶。当年7月上海《神州日报》报道了华茶获奖经过,赞扬文选“确以热诚之竞争恢复国产之名誉,其成绩卓著”。
领事旧金山的翌年,文选又兼任财政部驻美盐务调查员。历经两年考察研讨辑成《制盐新法录》2卷,并编撰了《美国制盐新法》和《兽类饲盐利益及方法》2书。4年10月财政部盐务署批示,将文选的“调查记录”发交各省盐运使筹议仿办,以助改良盐业。翌年5月农商部批示在“张家口暨京师西山、安徽石门山等处,以及农商部第一、第二、第三种畜试验场试行兽类饲盐。”9月以后又在云南试行。从此,新制盐法和兽类饲盐法逐步推广全国。
民国4年11月文选奉调回国任职。历任云南、河北、浙江、湖北、福建盐务稽核所所长、皖岸榷运局总局长、两浙盐运使等职18年。云南任上,滇省军阀常向商人勒索,经文选斡旋,财物得以逐步归还原主。改任他职时,商民制作“惠商裕课”、“阜我民财”匾额相赠。文选在署理地方盐务期间,先后撰成《滇盐》、《芦盐》、《浙盐》、《鄂盐》、《闽盐》5种专志。
文选一生谨奉家训,以行善为荣为乐。民国18年,捐资600元在广德北乡双溪上架起一座木桥,并出资修筑广德至溧阳戴埠的松岭山道。19年,捐资千元在故乡伏卡创办了士青小学,乡里贫苦子弟免费入学。此后学校每年开支的数百元经费全由文选供给。他还曾捐款资助广德育婴堂。晚年他将叔祖所遗田产置为“士青义庄”,收入用于善事。平素零星施舍则是难以尽数。
民国21年文选申请卸职获准,定居杭州。23年广德旱灾奇重,树叶亦采食殆尽。文选9月5日接到广德救灾委员会电告,立即召开旅杭同乡会会议,并向中央行政院、全国赈务委员会、安徽省民、财二厅以及外地同乡会发出救灾电文。其时文选已先后于7月、10月应安徽省府和浙江省府所聘,出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赈务委员会常委。文选一面吁请救灾,一面千方百计实施救济:赔垫运费派人收购广德的竹木柴炭运销杭州;从浙江赈务会商拨夹衣2000件改成棉衣,连同向上海商界募得的棉衣和估衣各1000套,运交广德发给灾民;将经手在杭州领得的免税米4500石以及垫款3000元从上海采购的大米运抵广德,以购进价出售,并往复周转不绝;用募捐所得在广德与人合办粥场施粥,同时施舍100余口棺木和大量药品。文选救灾若此,自奉却是极薄。一生不嗜烟酒,家中除去藏书,余无长物。
民国26年上海抗战爆发后,杭州难民很多。文选时任杭州红字会会长。兼浙江救济难民委员会常委,终日忙于救济。为不与日军纠缠。12月23日(杭州沦陷前一日)文选徙居上海。驻杭日酋几次派人飞沪,许以高官厚禄诱文选返杭就职(相当省长职),后又委某国驻沪领事前往游说。文选正气凛然,坚辞拒绝,闭门不出,埋头著书。此间,曾在一张与友人的合影上题诗明志:“乱离敢自托孤高,威武频加不屈挠。生命虽危置度外,任他巨浪与洪涛……”。于抗战胜利时,返回杭州。
文选著述颇丰,除前文已及的关于盐业方面的著述外,尚有《钱氏家乘》、《钱武肃王功德史》、《诵芬堂文稿》、《环球日记》、《英制纲要》、《游滇记事》、《浙江名胜记要》等30余种,隐居上海时曾自编《士青全集》出版(今存)。此外,民国19年他将张光藻《北戍草》、《龙江纪事》结集重版并序。26年倡设广德县志重修委员会,不久因抗战爆发而事废。后于37年独立修成《广德县志稿》一册传世。
建国后,文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作为无党派人士被聘为人民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邵力子先生曾邀文选进京供职。杭州市政府亦欲请文选主管文物工作,终因年迈体衰而未能就任。文选在自己的富国强邦夙愿开始实现的时候,于1957年3月5日患脑溢血去世。
周来喜
周来喜(1901~1961)字金良,四合乡遐松林人。少年时拜师学艺,属“梅门”梅凤贻的徒孙。周自从艺后,即以班为家,常年在花鼓戏“二蓬子”、四季班演出。早年曾参加马老四的“合义班”、“新三元班”及江苏句容方老九的“庆胜班”等班社,在东西两路(安吉、长兴,宣城、宁国)和上下两路(郎溪,句容)的花鼓戏艺人中,提起周来喜无不知晓,无不尊敬。
周来喜擅长须生、老生,如《告经承》中的张朝宗、《双合镜》中的老家院、《双插柳》和《卖花记》中的包拯等人物,经他演来,无不称“帅”。来喜的戏路很宽,他在《沉香救母》和《荒年记》中分别扮演的秦大师(草脸)、胡大兴(老丑)也都维妙维肖,令人称绝。由于他长期与京徽艺人合作,他在《四进士》、《徐策跑城》中扮演的宋士杰和徐策也深受观众赞赏。因此,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周来喜每到一个班社均为享受“九厘帐”(最高工资)的名角老生。
1954年6月,广德县艺锋花鼓戏剧团成立,周先后担任业务股长和副团长等职,并曾当选为广德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1月,在广德病故。
钱文广
钱文广(1877~1962)字存济,号春榆,谱名徇铎,祖籍河南光山。早年毕业于豫南师范,后考入上海医学专门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行医至广德定居。文广见广德教育落后,始创办初等小学一所,后又设平民学校,均躬任教务。嗣后,又兼任高等小学教员、县立初中校医等职。执教之余,对求诊者皆悉心诊治,并广交医界名流,切磋医术。民国18年(1929)发起组织广德国医公会,屡被选为常务主席。20年开设存济医药局,兼行施医制药。所售中成药,仅收成本,不加利润,受到群众赞誉。偶有闲暇便伏案整理执教、行医的经验,著有《小学管教记略》、《医学得心应手》等书稿。抗日战争时期曾去安庆、金寨、合肥等地行医。抗战胜利后,在县城东街泰康国药号坐堂行医。建国后,任城关医院中医师。1961年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2年病逝。
许济之
许济之(1880~1967)原名许俊,誓节渡人。自幼入塾,后进学为生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江苏省江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应聘在郎溪、铜陵等地任教。民国元年(1912)回乡,历任广德县立一小、二小校长、县立初中教员、县视学员,县教育局长、县立初中校长等职,26年10月因战乱而辍教。济之从教近30年,立身处事,道德文章,一直为县人所推崇,被尊为县内一代宗师。
济之学识渊博,兼擅文、理两科,且谙英语。于国文教学,注重选择教材,专选那些情文并茂而又有可取可法之处的古今名篇去教。要求学生“精读熟诵”、“勤写力作”;力戒“贪多无得”、“食古不化”。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更为重视,教导学生当以爱国爱民为本,做人应当光明磊落,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可与蝇营狗苟之徒交往。自己言传身教,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济之一生忧国忧民,为拯民于水火之中,30年代他就鼓励并支持三个儿子,先后参加了革命,他的两个儿子长期在广德及相邻区域坚持敌后武装斗争,他也因此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家乡无法存身。只得辗转外地,过着居无定所、食无定餐的流亡生活。有时甚至风餐露宿,倍尝艰辛。抗战胜利后,他刚回到家,就被国民党县府县长用轿子“请”到县署,要他把三个儿子都找回来,然后脱离共产党为政府做事。济之肃然答道:小孩子18岁以前由父母管教,18岁以后的事则不宜多管。且人各有志,父母也未必管得了。县长碰了钉子,十分恼怒,但鉴于济之的名望,不便立即加害。只好将他暂放回家,暗中派人严密监视。后经济之在国民党政权中任职的学生徐仲甫等人多方斡旋,才得以潜往南京等地躲避。直到38年3月广德临近解放时,济之方返回家乡一个山村匿居。
建国后,济之曾任皖南行政区协商会驻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等职。1956年移居武汉之后,与其次子一起生活,曾应聘担任湖北文史馆馆员。1967年病逝。
许道珍
许道珍(1912~1969)誓节渡人,许济之的长子。早年随叔父许杰在安庆、上海等地中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经常参加当地学生的爱国活动。民国17年(1928)在安庆加入共青团。19年冬,他回到家乡参加皖南红军独立团,担任过共青团广德县委巡视员、红军小报编辑等职。广德暴动失败后,先后在东流(今东至县)、广德等地中学任教。23年8月,曾任国民党郎溪县肃反专员。次年1月辞职,仍返家乡教书。26年11月他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3月结业分配至皖南新四军工作。
民国27年5月,他在皖南特委由周嘉琳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奉派回广德开辟工作,历任区工委书记、县工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工委副书记等职。许道珍在环境险恶的敌后地区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出生入死,迭遭危难,直至解放。1949年5月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兼人民政府县长,6月调任宣城专员公署专员。嗣后,历任芜湖市副市长、淮南煤炭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主任、安徽省科学普及协会秘书长、安徽省政协三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爪牙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很大摧残。1969年2月19日含愤去世。1979年10月党和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
郭金根
郭金根(1905~1971)字兴厚,双河乡荆汤村人。自幼喜爱唱戏,18岁拜张阿三为师,属“孙门”正宗嫡传,工花旦。擅长的戏有《观画》、《绣荷包》和传统大戏《打红梅》、《荞麦记》等。郭金根演戏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心理,讲究表演方法。他在《绣荷包》一剧的表演中,以逼真传神的身段动作,把小家碧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出神入化的迷人境地,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郭金根艺术上从不满足,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创新。他的戏德和人品也为艺人们所称道。他的业徒有几十名,有的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1971年郭金根在家寿终。
张白燕
张白燕(1955~1974)女,上海市杨浦区人。1971年夏初中毕业后,于同年11月下放到广德县独山公社杨公大队五间屋生产队落户。始务农,不久兼任生产队赤脚卫生员,热心为农民群众服务。197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23日双抢大忙时,忽然间暴雨倾盆。白燕和社员一起奋不顾身地抢收集体稻谷,正当她担着满满一担稻谷冲入临时仓库时,库房大墙突然倒塌。她被砸在墙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共广德县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伍祥胜
伍祥胜(1966~1980)花鼓乡枫塘村人。1979年考入花鼓初中就读,被选为班长。他学习刻苦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平时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他家境并不富裕,常常自己忍饥挨饿,而将身上仅有的一点饭菜票借给同学,他牺牲时仅本班同学借而未还的饭票就有60多斤。他经常从家里带来工具,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修理桌凳、平整道路。
1980年6月中旬山洪暴发,紧邻学校的花鼓河水势陡涨,水深流急。19日中午祥胜和几位同学到河边洗碗,一位同学不听劝阻下水玩耍,瞬间被汹涌的河水席卷而去……伍祥胜一见不好,一边喊着“快救人啊!”一边向下游飞奔。追寻一百多米远时,他趁落水同学露出水面的一刹那,顾不得脱衣,飞身跃入急流,奋力游去。这时,那位同学正在水中拼命挣扎。当伍祥胜接近时,便死死抓住伍不放,致使年小力薄而又不谙水性的伍祥胜无法援救。倏然,又一股洪峰奔氵写而下,无情地将俩人吞没。
伍祥胜抢救同学英勇献身后,共青团广德县委授予他“模范少先队员”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杨正宗
杨正宗(1899~1982)字木人,后改为默仁,清溪乡大石桥人。出身农家,小时放牛、读书、种田。
民国9年(1920)正宗外出求学,就读于宣城师范,曾聆听恽代英等人的教诲。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后由恽代英介绍转入杭州师范插班学习。民国13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次年,恽代英介绍他去江西安源煤矿职工子弟小学任教。不久因同情支持工人运动而被捕入狱,数月后获释前往武昌暂住。此间他以几个月的铁窗生活为题材写成新诗《寒囚》,在创造社《洪水》半月刊上发表。其后又有诗作被该刊选用。由此,他结识了郭沫若。民国15年,郭沫若(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将他安排到总政治部驻赣办事处任宣传科长,和潘汉年一起负责《国民革命军日报》的编辑工作。未几,他又改任郭沫若的助理秘书。他办事勤勉,认真精细,多次受到郭的称赞。翌年3月下旬,郭沫若在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后,毅然脱离了蒋介石,只身陷在安庆,处境十分危险。留守南昌的杨正宗和郭失去联系后,料到情况有变,随即赶赴九江雇了一条小船顺流而下,将郭救出险境。“八一”南昌起义后,郭沫若随起义部队南下,杨因病重住院未能与郭同行。病愈后杨虽多方寻找,但终未能和郭取得联系,便折返家乡谋职。先后任县立初中教员、泾县政府秘书、第十集团军中校秘书、皖第六专员公署秘书等职。建国后,曾在广德中学、宣城师范等校任教。1954年因政治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遣送回广德城关,依靠种菜、编篮子为生。1980年有关部门将原先对他的处理作了改正。恢复公职后不久,担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广德中学顾问。1982年病逝。著有《花圈集》。另发表古典诗词多首,散见于省内报刊。
毕洪祥
毕洪祥(1952~1983)乳名群子,杨杆乡倪村人。出身农家。全家10口人,生活较贫困。他7岁在生产队放牛,13岁下田干活。1970年参加兴建卢村水库,曾两次获奖。1972年冬应征入伍后,荣立三等功一次。1976年春退伍回乡务农,7月进乡办萤石矿当工人。他上班走在前,下班走在后,危险的工作抢着干。有一次在高山险段撬石块,他叫别人都走开,自己独自操作。结果塌方将他埋在土石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经县医院抢救脱险。伤势稍愈,他就提前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1983年6月30日午后山洪暴发,河堤溃决,水漫库堤。洪水将倪村包围,百余老小亟待营救。洪祥弃家不顾,奋力投入抢救,与洪水顽强拼搏了二三个小时,他一人就救出了40多个乡亲。当村民全部脱险时,天已擦黑,精疲力竭的毕洪祥在返回安全地带时,突然听到不远处的深塘里传来了呼救声,他从声音里辨出遇险的是同他一道抢险的毕烈林,断定是因天黑失足跌下去的。洪祥转身跳入激流寻声泅去……,他一手划水,一手托着毕烈林向塘边高处推行。眼看就要抓住塘边的水泥电线杆了,这时又一阵恶浪袭来,毕烈林趁势抓住电线杆得救了,毕洪祥却因气力耗尽被恶浪卷走,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周鹤甫
周鹤甫(1903~1987)誓节渡人。幼年入塾,民国5年(1916)离家先后在安庆第二模范小学、南京钟英中学、江苏省立法政大学等校求学。民国15年秋,鹤甫从法大毕业来到安庆,协助胞兄周松甫(时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筹委会常委)筹建省党部以及迎接北伐军等。其时,由王步文、周范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春,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宣传部干事(时值国共两党合作)。同年秋被委任为广德、郎溪两县党务调查委员。不久,“宁汉合流”,清党开始,党务调查因此而夭折。鹤甫滞留广德闲住。
民国17年秋,鹤甫应聘担任广德县立初中文史教员。冬,参与组建了中共广德直属小组,为该组6名成员之一。翌年夏,国民党广德县党部派员向省府密告周为共产党员,鹤甫即被下令缉拿。通缉令刚到广德尚未公布的当晚,鹤甫得到消息便连夜潜往上海,党的组织关系从此中止。此后,他曾在安庆私立大光中学担任教员、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代理校长及宣城县政府秘书等职。民国23年,受聘回乡出任广德县立初中校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期间,鹤甫蜗居南乡深山达8年之久。民国34年秋,他复回广德县立初中任教员。同时被荐为广德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民国36年6月,出任广德县教育局长,年底辞职去浙江、江苏等地谋生。民国37年任苏州崇贤中学教员。建国后,先后在苏州五爱中学、苏州工业学校、杭州化工学校等校任教直至退休。1987年在浙江肖山县家中病故。
彭海涛
彭海涛(1917~1987)原名许道琛,又名许崇明,誓节渡人。许济之的三子。30年代初,海涛在誓节渡、郎溪等地读小学时,两个哥哥就参加了革命,使他从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小学毕业后进广德师资养成所学习。不到一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一度当小学教员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涛在家乡邀集进步青年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民国26年(1937)11月,海涛被国民党广德县政府介绍到宁广宣郎四县游击司令部政工人员训练班受训半个月。训练结束后,他被留在司令部担任政治指导员。翌年3月,海涛因不满该部队的腐败作风而离职返乡。5月,中共皖南特委派回广德工作的周嘉琳、许道珍约见了他,并于6月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海涛相继担任中共广德县工委、中共广郎县工委、中共广郎中心县委的宣传部长。此间,他以苏村乡副乡长的合法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和扩大农村党组织。苏村因发展党员较多,而被革命群众誉为“小苏维埃”。
民国29年4月,海涛奉调前往皖南特委机关工作,途中遭国民党顽军阻截,突围后到宣城金宝圩。特委指示他留在那里担任中共宣当芜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2月下旬,特委决定海涛赴孙家埠担任宣城县委书记。时值皖南事变前夕,白色恐怖严重,当地的党员大都被迫转移,海涛到任后,以务农为掩护,为恢复和扩大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组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宣城第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不久,游击队又扩大为游击大队。时已改任宣城县委副书记的彭海涛兼任大队副政委。这支武装活跃在宣城东南乡,打击敌顽,建立农村抗日政权,初步形成了建有区、乡、村三级政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民国33年9月1日,在中共宣城县委领导下,宣城县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宣城县行政办事处,彭海涛当选为办事处主任。次年,办事处所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面积达600余平方公里,人口3.28万。
日军投降前夕,汪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人不满汪伪倒行逆施,决定弃暗投明,驾机起义。他们找到了宣城县委,彭海涛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说明了新四军对起义人员的政策,欢迎他们投奔革命,并随即向苏浙军区粟裕司令员汇报。经多方秘密联系安排,民国34年8月20日,黄哲夫等6人终于驾驶汪伪“建国号”飞机起义,顺利飞抵延安。这是人民军队接受的第一架起义飞机。
民国34年10月,宣城县委及所辖武装奉命北撤,上级决定彭海涛率30余名武装人员留在宣城坚持斗争。11月初,彭率队在鸡头岭袭扰敌军后,转移到郎溪鸦山时,被国民党军包围,激战两天两夜,队伍被打散。海涛带领几人突出重围,来到桂峰乡王村寻找失散的战友,由于两面派保长告密而被捕。
海涛被押到孙家埠,敌人将他两手拉直绑在扁担上,拉着他游街。在敌人百般折磨和刺刀恫吓面前,海涛毫不畏惧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从孙家埠到水东的途中,海涛已被打得遍体鳞伤,浑身是血,但他仍高呼口号不止。目睹的群众无不动容。
不久,彭被作为“要犯”解往杭州集中营关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海涛始终坚贞不屈。在敌人的法庭上,他自豪地宣称:“我就是彭海涛,当了几年共产党员,是打鬼子的,共产党员我就是,要杀就杀,不怕!”敌人劝他自首,海涛坚定地表示:毫不考虑,随便怎样都可以,自首办不到!在狱中,海涛串连了一些党员,秘密建立了党的支部,把难友团结在党的周围,和敌人进行斗争。他和难友多次寻机逃跑未成,直到次年2月,才和方策一起越狱逃出。
海涛回到家乡,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民国36年2月郎广分工委派他去宣东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并领导当地的一支游击队开展活动。同年夏,这支游击队就扩大为一个连。不久,该连大部分队员编入郎广主力连,仍由彭海涛率领。此间,彭海涛先后担任郎广分工委委员、广宁孝县工委书记兼县长、路南分工委副书记。
1949年4月底,彭海涛奉命到浙江参加接管工作。5月中旬,任中共长兴县委副书记兼县长,1950年4月调任崇德县委书记兼县长,1951年5月又调回长兴县任县委书记。1952年11月后,先后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兼宗教事务处处长、浙江省文委办公室主任兼宗教事务处处长。1955年2月专任宗教事务处处长。1958年1月任衢州化工厂电化分厂厂长,1960年初,任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四人帮”的爪牙诬为“叛徒”,受到残酷迫害。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后,复任原职。1982年离休。1987年5月18日在杭州病逝,终年70岁。
许杰
许杰(1910~1989)号兴吾,誓节渡人。许济之的胞弟。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
许杰7岁上学,小学毕业后,赴湖州浙江省立三中就读。民国8年(1919)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该校地质系,受业于李四光教授等名师。此间,他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
民国14年许杰大学毕业后,在安庆建华中学和安庆一中等校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怀宁中心县委委员。北伐军抵武汉后,他奔波于安庆和武汉之间,做联络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组织通知他转移隐蔽。他辗转回到家乡,受聘在广德县立初中任教务主任兼教员,半年后他辞去教职前往上海。民国19年由李四光举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致力于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活动。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许杰随研究所到内地。民国32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民国3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许杰随研究所迁回南京。民国35年他曾以地质调查为掩护去皖南山区给新四军送过药品和通讯器材。在迎接南京解放中,许杰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抵制了国民党当局南撤研究院的企图。
南京解放后,许杰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1949年底,他奉命接管和改组了安徽大学,先后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1953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此期间团结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1954年调任地质部副部长,长期分管地质科技等方面的工作。1959年兼任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地质博物馆。“文革”动乱时期,在受到迫害的情况下,许杰仍承担了地质图表和地质辞典的编辑指导工作。
许杰在其毕生的科研活动中,对中国地质找矿、地质教育、地质实验、地质编图和水文地质工程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为中国的笔石学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49年建国前夕,许杰应召赴京,出席全国科学会议的筹备会议,共商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大计。1957年冬,他参加我国赴苏科学代表团,参与制订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我国发展科技的12年长远规划。1976年,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他又率领中国地质代表团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出席第二十五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会,提高和扩大了我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地位和影响。1958年许杰被苏联古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5年荣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授予的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1983年出版的《许杰笔石论文集》是他50余年笔石研究成果的结晶,标志着我国笔石学科的研究水平,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1984年优秀科技书刊一等奖。
1954年9月起,许杰连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被选为五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2月起,任中国民主同盟二至五届中央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1950年上半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57年起,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代理事长、名誉理事。1959年当选为中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1979年当选为该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起,他改任地质矿产部顾问。1980年7月兼任该部科技委员会主任。
1989年7月11日,许杰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许道琦
许道琦(1914~1989)字璞如,誓节渡人,许济之的次子。少年时在家乡上学,青年时期投身革命。18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民国22年(1933)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两年,始终坚贞不屈。民国27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分配至河南竹沟新四军留守处,任中队指导员。新四军五师成立后,历任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五师政治部助奸部部长兼豫鄂行署公安总局局长、五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等职,为开辟和建立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新四军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许道琦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组织部长、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长,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当蒋介石发动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中原部队处于敌人三十万大军围击的危急关头,许道琦率队侦察北路突破点,使我军大部队得以胜利突围。部队到达陕南后,他又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从主力部队转到地方,在极其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参加建立陕南革命根据地斗争,坚持到刘邓大军南下。
建国后,许道琦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他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他主管的宣传、组织、统战、文教、卫生、血防等方面,倾注了满腔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大革命”中,许道琦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遭到残酷迫害的情况下始终忠于党的事业,坚信党和人民定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道琦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还兼任过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曾当选为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12月22日在武汉病逝,终年75岁。著有《野火集》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英名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