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儒学
广德儒学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为时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所建,原址在今县城北。治平间(1064~1067)迁建于城南(今体育场),不久毁于兵燹。绍兴间(1131~1162)在城南址重建。淳熙间(1174~1189)大修,元明清三代又多次修茸扩建。先后建有先师庙、明伦堂、尊经阁、范文正公祠、名宦祠、六贤祠、邹东廓祠、乡贤祠、节孝祠、忠义祠、青云楼、学正署、训导署等,且南掘毓秀河,北筑万桂山,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
儒学学官宋设教授1人,后增学录1人;元设教授1人,学正、学录各1人;明设学正1人,训导3人;清设学正、训导各1人。初建时学额无定,宋庆历四年(1044),学额有200余人。元、明两代学额无考。清雍正二年(1724)定广德州学学额为禀生、增生各30名,附生25名;武学额15名。同治四年(1865),附生、武学各加额1名。广德自开办儒学以来,科举及第共有606人,其中进士89人、贡生533人、举人84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儒学停办。儒学建筑物因年久失修而颓废,民国26年(1937)底为侵华日军纵火焚毁。
二、社学
明成化四年(1468),广德知州陆凤在州治(今桃州镇)建社学四所。东社学在东街城门近处,西社学在西街杜公桥西(今横山宾馆附近)。南社学在南城门内近处,北社学在城北斗门桥东(今桃州中学附近),曾先后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加以修葺,废于何时不详。旧志称:清康熙四年(1665)四社学已久废。
社学为基层官校,规模较儒学为小,房屋也较简陋,一般聘通经书者为师。教学内容以训蒙读物《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主,兼授经、史、历、算。
三、书院
书院属私人办学。为硕学名儒“宾朋会讲,师生督课”之场所。广德书院始于明。明清两代的主要书院有:
复初书院 明嘉靖四年(1525)广德州判官邹守益(号东廓)将文庙后西北玄妙观徙往东郊,即其址而建。初邹守益讲学课徒其中,此间阳明派高足王畿、王艮曾多次来此讲学,与邹守益等人交流切磋。嘉庆二十年(1541)判官王杏主持皖东南“水西会”众聚讲于院。万历初,王畿赴“水西会”途经广德,为知州吴同春挽留,遂约请各地水西会众百余人,大会于复初书院。其聚讲之盛,为嘉靖至万历数十年中所罕见。万历十年(1582)禁立书院时废。清康熙年间邑人李迩泰重建于儒学东侧。雍正五年(1727)改作节孝祠。乾隆四年(1730)邑人李德洋同族众复建复初书院于原址侧,房6间。乾隆二十年(1755)改作它用。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州石应璋重建复初书院于文庙西。仪门内讲堂5楹,颜书明善堂,东有文昌宫3楹,明善堂后有山长退息处所。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志局设其内。总纂周广业植莲池中,开花甚盛,因又名爱莲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四年(1844)相继重修,咸丰初,兵毁。光绪初年复建,规模已不如前。光绪末,改作州立中学堂。宣统三年又增设州立小学堂。
正谊书院址在城东南状元坊,为明南察院基。清雍正八年(1730)知州徐敦蕃创建,屋3层,颜其堂曰汇秀,门题正谊书院。按月课试士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州恒豫增建讲堂3楹和左右舍房16间。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复初书院后,正谊书院遂改为寅宾之所。道光二年(1822)知州景文重修后又改作公廨。
茅如书院设在儒学明伦堂东,康熙五年(1666)士民公建。乾隆后期改为训导署。
斗南书院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广德州志》载:“斗南书院在青云楼南,屋3楹……”。建于何时不详,咸丰初,兵毁。
翼兴书亭址在斗南书院西,屋3楹,兴废俱尤考。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筑物尚存,其内中奉有训导张公、学正张公二神牌,失其名,上有“西铭讲席”匾。每年4月初,州民致祭其中,想系当年张公课士之所。
四、私塾
私塾,自古即有。明清时代,广德城乡散布各种塾馆。其中有塾师自办收取学金的学馆,有地方豪富延师家中专授子弟的家塾,还有以祠堂、庙字地租或私人捐款举办免费课徒的义塾(亦名义学)。私塾无一定修业年限,塾师个别教学,无统一教材。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
州志记载的广德私塾主要有:
康熙四年(1665)知州杨苞在城内东社学旧址建义学一所,杨苞在《重建义学示》中称:“今本州设立义学于城东,延以塾师。一切修缮之资悉为捐给,听受业者诣馆读书……凡弟子奋进无门及父兄贫乏无力者,俱速赴义学,俾朝夕训海,以资成材。”该义学何时停办,元考。
乾隆五十九年(1790知州翟兆麟捐资创设义学,买丁家衕屋加以修缮,延师课蒙,后废。
同治六年(1867)广德州劝农局泾县拔贡朱礼元请准,以省发牛种银两开办义学(省发库银贷给农民买牛,地方分三年收回,不交省)。当年,朱用收回银两在城内设立义学2堂,四乡设立义学4堂。并在城内置义学息产房屋11处,租金用以延师,义学章程规定,只准贫穷子弟人馆肄业。并计划俟后两年牛种银两收缴后,四乡再行添设,结果不详。
光绪年间,廪生黄希仁在城里文庙处开办私塾,为屡试不中的童生补习《四书》、《五经》。民国初年,名塾师卢经师、许济之、张正甲等人,先后在城东龙王庙、誓节渡、下寺施村设馆授课。当时城内关帝庙、观音阁、真武庙、延祀祠、笔架山等处及月湾、泉口等地亦均设有学馆。民国23年(1934),全县有私塾25所,入塾儿童471人。时县政府采取改良方针,取消读经书,采用小学课本。26年5月,县举办塾师训练班。凡受训期满成绩合格者,一律改为代用。发给补助。34年,抗战胜利后,私塾在本县基本消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