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丰。民国时期,本县无文物管理机构。建国后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80年8月,县文化局设立文物组,负责文物调查、文物保护及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本县曾于1981年、1984年先后两次组织全县文化干部对县内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同时广泛征集实物。根据普查情况,健全和完善了地面文物档案,编制了《广德文物分布 图表》,搜集了部分流散于民间的文物。
一、地面文物
(一)古遗址
关家湾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的独山关家湾。1976年7月因开山炸石出土中国犀、棕熊、斑鬣狗、羊亚科、鹿、牛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为中晚更新世的动物化石。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试掘,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洞穴堆积,出土大批用石英岩、 矿岩、石英砂岩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同时还发现古人类用火遗存的灰烬和红烧土,初步分析其为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陈家边遗址位于砖桥乡陈家边村上严坞岕。1985年11月,村办采石场在此采掘花岗石料,于地下一米深处出土大型有段石石奔3件。器大而长,有四愣,台阶式,背面下端斜削,加工精制,通体磨光,细润平滑,上布一层乳白色蚀物。其一长42.2厘米,宽4.8厘米,厚度:上部3.2厘米,下部2.7厘米;柄长7.2厘米,柄宽3.9厘米。石石奔之大,制作之精致,实属罕见。1986年5月,又在同一地点出土小型有段石石奔1件和小石铲1件。有段石石奔为良渚文化较典型的器物。初步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下阳遗址在梨山乡下阳村上冲以北一处台地上。面积约47000平方米。1981年冬,村民翻耕土地时,先后发现磨制较为精致的铲、斧、石奔、耘田器等石器。次年6月,文化局派员调查,现场采集到的陶器有器体的口沿、流、肩腹、鬲足等,为夹沙软红陶、印纹硬陶。纹饰作水波纹、雷纹、回纹、方格纹、斜格网纹、几何纹。在一块水田的断面还发现红烧土块。该遗址初步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的遗址。1983年6月,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扎寨圩遗址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岳飞抗金所建营寨,位于县城西南麓,系一直径约80米近似圆形的土圩子。圩内中间高四周低,其埂内高约2米,从东北角至西南角有出入口5个,外面是宽约2米,深1米的环圩沟堑。至今保存完好。
凌岩遗址位于赵村乡凌岩村西北1公里处。为岳飞抗金作战工事,系土石堆筑而成。高约1米,长约250米,沿山腰连接三座山丘。两丘之间低洼处有10平方米大小的平台两座,至今保存完好。
明太祖下榻处位于城西祠山庙(今广德中学址)。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调兵征宣州,在祠山殿昭德宫,下榻曾刻诗于石,置之殿壁。后因战乱,殿毁碑失。抗战前,邑人在庙东靠宣长公路北侧立有“明太祖驻跸处”(原文如此)石碑一方,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二)古墓葬
南来汉墓群位于东亭乡南来林场西北隅。在近70余亩南北向岗丘上,分布数十处高于地面1米左右的土冢。1975年2月,试掘一墓,为一主室,四耳室的拱券顶砖墓,器物已被盗无存。砖有长方、楔形两种,上有麻布纹、鱼纹和线纹。省考古研究所鉴定为汉墓,周围数十处土冢为汉墓群。
山北古墓群位于山北乡广山公路东侧的吉山至余太山和西部的回龙岗至赵村乡的跑马岗一带。1978年前后,挖掘的十几座墓葬,一般为长6米、宽3米、深2米左右的砖室墓,两三个室相连,券顶拱门,壁底修有排水沟。出土的砖有长方、楔形、刀口形;饰纹有几何纹、叶脉纹、乳丁纹、线纹、麻布纹等数种。其中有“元康”(前65~62年)纪年砖。出土的还有印纹硬陶罐及瓷器等。初步鉴定为西汉至南北朝的墓葬。
长安古墓地位于双河乡长安村张村。墓地南北长约30米,东宽约24米,为高出地面1~1.7米的土冢。70年代中期,挖掘一墓,出土陶罐、青瓷小碗、瓷盘、楔形砖、几何纹砖等,鉴定为南北朝时期的墓地。
胡廙墓又称胡御史墓。位于花鼓乡东顶村西北600米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前灰砖铺砌的神道长95米,两旁对列旗杆座,有羊、犬、人、马等石象生(石雕)。墓周用八块雕花石板扣砌,墓面立碑,碑文风化剥落。两侧为六组花岗石荷花柱同刻花青石板对称砌成的墓嶂。“文化大革命”初期,石象生、墓嶂被砸,已残损。
王世禄墓俗称王进士墓。位于誓节镇牌坊村西北约200米处,占地2000平方米,座北向南,外围以雕花石板,墓面立碑,字迹风化。现墓面建筑俱废,仅存土冢。
万孺人墓位于苏村乡中心小学西北侧。占地61.6平方米,为拜台、祭坛、墓冢三层台阶式的典型明代墓葬,墓面有碑志。拜台前立坊一座,上有“万孺人佳成”石额。碑志褒扬墓主构桥、赈饥之举。墓建于明万历九年(1518),至今完好。1983年6月,被 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忄享、陈锡墓地位于杨滩乡花里埠大冲里附近的岗峦上,占地约800平方米。为清代中期墓葬。墓前各立两对拴马石,高60厘米。两墓已坍塌。封土流失,四周荆棘丛生。
舍利塔位于四合乡水塘雪水涧(今响水滩电站)西南侧,即三昧禅庵禅师墓,俗称荷花坟。原有三座,呈“品”字形排列,为四方体单层石塔。分台基、塔身、亭式顶、塔刹等四部分,通高2.3米;塔身正面镌刻铭文:“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现存两座,中座仅存台基。
(三)古建筑
天寿寺大圣宝塔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建。初为五层六门砖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六月,由宋荣、宋宗弟兄领头重修为七级浮屠。后几经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 体。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复。现塔 高42米,底座周长26.4米,七级六门,六角飞檐。覆铁锅式塔顶,飞檐均铺青灰色简瓦,造型瑰伟。塔侧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鼓角楼座 桃州镇升平街和景贤街相交之丁字北侧。此址鼓角楼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熙宁元年(1068)告竣,曾巩作记以贺。后历代屡圯屡修。民国26年(1937)底,楼宇又为日本侵略军纵火焚毁,仅存楼座。座高4.3米,券洞系花岗石砌就,高3.54米,宽3.9米。现为县党政机关大门。
崇法寺位于四合乡洪冲村耿村河北岸。据史志载:该寺始建一说在唐贞观间(627~649),一说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后历代多次修缮。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西侧有戏楼,后殿已毁,现存中进大佛殿和前进天王殿,现存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学院专家鉴定,其主体为明代结构。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安寺又名崇福寺,位于砖桥乡陈家边保安山。唐天宝七年(748)建,后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丰十年(1860)战乱又毁。同治间(1862~1874)重修大殿,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该寺原为三进两院,中进与后进1968年拆毁。仅存前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现作民居。
下阳祠山庙位于梨山乡下阳村南,建于明初,清顺治四年(1647)、嘉庆十八年(1813)两次修葺,为砖、石、木结构,庙内尚存嘉庆重修碑记一块。1981年5月,南京工学院派员考察,认定为明代建筑,其木石构架独具特点。
桥头村戏楼位于卢村甘溪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天国革命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现存建筑面积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部分梁架已朽,总体面目犹存。
陈氏宗祠位于誓节镇芦塘村左,祠内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总面积668.5平方米。至今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
范氏宗祠原称范公祠,亦名文正堂,为祀宋名臣范文正公仲淹的祠庙。位于凤桥乡范村村中,砖木结构。原为二进一院,占地512平方米。门外石狮一对。现存后进5间,面积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该祠宋绍兴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体为明代建筑。《范氏宗谱》称系文正公二子纯仁后裔所建。
刘凡安宅位于四合乡大刘村,建于明祯崇年间(1628~1644),原为二进砖木结构楼房。后进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现存正屋面积约120平方米,结构完好,鉴定为明代民居建筑。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洪墓坊在柏垫前程铺北约300米处。花岗石四柱三门冲天式,高约4.5米,宽5.5米。分为二层,上有石刹。各块方额二面均刻有禽兽和云纹图案。坊后姜洪墓,已毁无存。
英溪桥在花鼓乡政府东北约300米处。地处昔日花鼓塘经白茅岭至郎溪的要道。该桥花岗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长23.25米,宽5.25米,高11米,跨度10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许奎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现仍坚固无损。
锁山桥在卢村乡丁冲村麻田里北。该桥花岗石拱券,长13.6米,宽4.4米,高5米,跨度7.45米。桥面两侧设条石栏杆。桥头碑文记载为道光十年(1830)建,至今完好。双龙桥在梨山乡双龙桥村。花岗石拱券,全长16.18米,该桥约建于明末。桥建在两河交汇口上,既作桥梁又作两河三角区的拦土坝,兼有治水保土的作用。
砖桥在砖桥乡集镇西,桥面长13.4米,宽5米。1983年改建为公路桥,保留了原砖拱,水泥粘合,设石栏杆。改建时,发现桥心石下置有一枚宋“康定元宝”(北宋仁宗改元的纪念钱),当视为该桥建造年代的依据,即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或稍后。
(四)古石雕碑刻
春秋人物石雕为花岗石人物坐像,座于四合汽车站西面的山坡上,1981年出土。像高1.36米,现头颈处折断。经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学院鉴定为春秋时期人物雕像。
武士石雕世称护河武士,在杨杆乡娘娘殿村西北桐氵内河堤上。南北岸各一具,高均为1.65米,着武士护胸,戴头盔。初步鉴定为唐宋时代作品。
石青蛙为一青蛙石雕,在四合乡沙村老河浜,通高78厘米,圆形底座高15厘米。石蛙坐地,撑肢昂首,张口伸舌作捕食状,形象栩栩如生。初步鉴定为明代作品。
申明乡约碑位于县城鼓角楼洞门东侧,为明嘉靖六年(1527)正月吉日广德知州龙大有立石。碑高约2米,宽1米,上端及两边均有云纹图案。碑身嵌入墙内,基座为修水泥地面时埋没。“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此碑嵌于鼓角楼基座内无法取出,“造反派”将其砸断,后门卫用石灰泥平,幸得保存。
李得阳诗碑在桃山乡建平村灵山寺废墟东之溪沟旁。青石碑体草书。上刻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广德籍名宦李得阳游灵山时所作《游灵山》诗。现碑体仅存下半。
将军殿碑在四合乡水塘村金鸡岭小河边。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梅将军殿时立。碑高0.85米,宽0.56米,碑文有368个字。梅将军为南宋岳飞军中将领,在此殉国。当地为之立庙祭祀。
禁开煤山碑为禁止民众采煤的石碑。清光绪三年(1877)广德直隶州正堂立。碑高1.6米,宽0.85米,厚0.15米,青石镌刻。碑体已断,字体清晰。现存放于独山镇政府院内。
二、馆藏文物
化石馆藏化石标本23件,其中腕足类化石和菊石化石是距今约二亿年二迭纪海洋动物化石。
石器有石镰、石簇、有肩石器等,其中有肩石器对研究本县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与华南地区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古玉器共5件,其中4件为女性腕饰镯,清代制品;双龙蟠寿珮一件,为清代人衣带上饰物。
古铜器馆藏古铜器数量较多。其中弥足珍贵的为国家一级文物元代崇法寺铜钟,其它还有春秋时期青铜句02_pdf_66_01 9件,汉、三国、唐代铜镜8件,元代铜佛1件,明代宣德炉3件等。
古陶器馆藏陶器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麻布纹陶罐2件,西汉时期壶、坛、罐、瓿、鼎、瓶、碗等10余件。
古瓷器唐末宋初釉下彩雀壶、宋代景德镇影青瓷碗、南宋龙泉窑产蕉叶刻花碗、菊花小瓷罐、青瓷双鱼盘、青花大瓷碗、明代成化年制青瓷碗等90余件。
古籍善本价值较大的为《第一才子书·古本三国志》和《文成字汇》。前者为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批注刻本。全书12册,宣纸线装,木版印刷,光绪甲申年(1884)上海著易堂出版,卷首金圣叹题记残破不全。后者为字典工具书,13册。乾隆七年(1742)宣城三让堂依据同文堂所藏明代梅膺祚原本刊行,宣纸线装,木版印刷,首本残缺。
谕札馆藏宁国府谕札三析,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宁国府对下属官吏的手书公文,毛边纸,楷书,朱笔圈记,其内容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有一定价值。
三、民间藏品
大清宝钞为清代纸币,面幅为23.5×13.5厘米。面额为准足制一千文。号码为摩字第三八六八号,咸丰七年(1857)制,有汉满两种文字的“大清宝钞”红钤记。年号下有“源远流长”黑色印记,票面下方附有九行说明:“本钞代制钱行用,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课税捐项。每千文抵换官票银一两。”收藏者为桃州镇第四小学教师方唯一。
敕封宗圣族谱又名《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全18册,2144页。清同治十二年(1873)三修本。开本29×18.5厘米,宣纸线装,木版印刷,文字精美。每页戳盖汉、满两种文字的“省身念祖”红印记。“宗圣”即曾子(公元前505—前456),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卷首除六篇叙和例言外,收录历代朝廷敕封的诏、祭、赞、诗、论、序、匾、乐、诰。二卷收录曾文正公(曾国藩)的遗奏、上谕、奏牍、案牍及图像33幅。该谱收藏人曾广义,为曾子七十二世孙,祖上于同治七年(1868)由河南商城迁居广德。
歙石金星砚肾形,薄而轻巧,为边角料石因材制作,一侧可见石页天然层次。洗涤后,点点金辉熠熠闪光。长14.5厘米,最宽处7.3厘米,厚1.1厘米,制于清末。收藏人为县造 纸厂青工张建刚,系其外祖家传。
四、革命纪念地
泰首山今名泰山,海拔789米,位于县城西南36公里处。山上原有天阙太乙坛迎仙道院,俗称仙人寺。为清末广德农民起义发生地。
清光绪年间,慈禧专权,民不聊生。广德大、小南乡(今四合、杨滩)一带农民,在田化龙、陈自龙、万子龙、左思龙、朱红龙(号称“五龙”)的领导下,于仙人寺秘密成立了革命组织锅底会,为武装起义做准备。光绪二十五年(1899)农历三月初二宣布起义,目标是推翻清朝政权。义军以太首山为中心,队伍迅速发展到700余人。同时他们还和郎溪县农民革命组织青红会取得联系,相约共谋大计。后来,田化龙等率军攻打宁国县城时,因对敌情判断失误,未能抓住战机,而被闻讯赶来的清军包围,青红会驰援不及,义军经奋勇拼杀虽突出重围,但死伤惨重。“五龙”亦先后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凤凰墩位于县城桃州镇北,原名凤凰登,后“登”演化为“墩”。民国20年(1931)11月22日,中共广德县委领导人,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王金林在此英勇就义。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此处辟为烈士陵园。1981年又在烈士就义的凤凰墩上砌筑了高3米的砖石平台,上立高3.8米、宽2.4米,厚1.2米的王金林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生平和革命业绩。供世人瞻仰。
杭村位于县城东北24公里处,其地山峦起伏,关隘险要,为抗战时期“杭 村大捷”的战场。
民国33年(1944)3月29日,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100余人纠集伪军300余人,沿广宜公路扫荡,窜犯杭村。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奉命出击,与敌人激战一小时,大获全胜。此战歼灭日伪军70余人,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及大批枪支弹药。
桃花山位于县城南24公里处,海拔636米,周围群峰连绵。为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天目山第二次反顽战役主战场之一。
民国34年(1945)3月14日,国民党五十二师3个团和忠义救国军1个团联合向新四军桃花山、牛山阵地发动猛烈进攻,驻守的新四军三纵队七支队,兵分两路,奋勇反击,缴战3昼夜,敌大部被歼,余部狼狈逃窜。
下一篇:第六节 名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