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
(一)县委沿革
民国17年(1928)12月,中共上海沪宁路区党组织派共产党员黄中道(又名黄老四)、刘格非、黄烂腿(化名)等来广德建立组织。此时,在安庆领导学生运动遭国民党通缉的广德籍共产党员王金林亦经芜湖回到广德。是月,黄中道、刘格非、黄烂腿、王金林、周鹤甫等6人在县城东门刘永昌家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广德直属小组,负责人黄中道。会后,黄中道等人去花鼓塘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的组织。王金林以第一高等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主要在城区活动。翌年2月,全县已有党员20人,中共江苏省沪宁特委派张震来广德工作,直属小组升格为中共广德特别支部,负责人张震、王金林、丁继周、高翔等,属江苏省委领导。下辖城市、山孝山昆塘、誓节渡、城市学生4个支部。
民国18年(1929)冬,全县党员发展到30余人。中共广德特别支部在西乡董家冲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中共广德县委,邓国安任书记,王金林、张国泰、刘兆银、林家旺、肖行广、有兆金、王世章为委员,隶属江苏省委。次年春,全县党员增至80余名。县委下设1个区委、7个支部。同年3月,县委领导了广德暴动。嗣后成立了皖南红军独立团。红军独立团英勇作战,坚持斗争近2年,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以致武装斗争失败。民国20年11月,王金林被捕就义,县委亦被打散,活动停止。
民国25年(1936)上半年,上浙皖特委书记邵长河率三四十名红军抵达广(德)宁(国)孝(丰)三县交界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发展党的组织。9月,成立中共宁广县委(书记黄耀荣)和孝广县委(书记老梅)。10月5日,上浙皖特委独立营参谋长杨彪又率四五十名红军到达广德塘辛、白马一带山区活动,游击斗争范围扩大。翌年1月,国民党调集三十四师等部围剿广宁孝山区游击武装。6月,邵长河在野鸡冲战斗中负伤,游击队损失很大。杨彪率余部撤离广德,宁广、孝广县委消失。
民国27年(1938)6月,广德籍共产党员许道珍、周嘉琳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由中共皖南特委派回广德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他们在苏村小学立足,至8月,已在当地发展党员20余名,成立了苏村支部,书记许道珍。继而根据皖南特委“大力发展党员”的指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又陆续在本县及郎溪县的涛城等地发展党员80余名。9月,中共广德县工委在苏村成立,书记周嘉琳,委员许道珍、彭海涛,徐竹芳(女)。属皖南特委领导,下设苏村、涛城两个区工委,书记分别为许道珍、李允功。
民国28年(1939)7月,苏皖特委派王一凡来广德传达中共中央东南局关于广德县工委改属苏皖特委领导的指示。8月,苏皖特委决定撤销广德县工委,成立中共广郎县工委,书记周嘉琳,副书记陈登科。许道珍、彭海涛、徐竹芳分任组织、宣传、妇女部长,仍辖苏村、涛城两个区工委,共有党员210余人。同年秋,苏皖特委派丁浩为特派员参加广郎县工委领导。11月,国民党加紧反共,周嘉琳、许道珍被迫撤离广德,苏村区工委消失,同时成立苏村党总支。此时广郎县工委由陈登科、彭海涛、丁浩负责,下设涛城区工委及苏村、七里沟两个总支。党的活动由半公开转为秘密。
民国29年(1940)3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广郎县工委,成立中共广郎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丁浩,宣传部长彭海涛。下设广德、郎溪两个县委,丁浩兼任广德县委书记。6月,新四军四兵站遭国民党破坏,苏南与皖南联络中断,广郎中心县委划归中共东南局直接领导。10月,东南局派刘烈人任广郎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改任副书记。12月,中心县委复归苏皖区党委领导,刘烈人调浙江,张思齐仍任书记,石坚任组织部长,增补徐必荣、徐竹芳分任青年部长、妇女部长。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徐竹芳、孙瑾(郎溪县委委员)相继叛变投敌,广郎地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心县委机关几次转移驻地,顽强地坚持了下来。5月15日,苏皖区党委决定将广郎中心县委与溧阳、高淳、宣城等县党组织合并成立苏皖特委。同时撤销广德县委,成立广德中心区委,书记丁浩。10月,中心区委和郎溪县委合并,成立中共广郎县委,负责人张思齐、丁浩。次年5月,撤销广郎县委,恢复中共广郎中心县委。民国32年7月,国民党第三战区派中共叛徒徐世良任广德调查专员。徐纠集本县反动势力,疯狂搜捕共产党员,广德党组织又遭重创,广郎中心县委不复存在。全县仅存的3个支部、32名党员依然以各种方式坚持斗争。
民国32年(1943)年11月,新四军十六旅两个团在旅长粟裕、政委江渭清率领下挺进广郎地区。1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亦进驻广德北乡,着手恢复和重建党组织,很快在纸业工人、贫苦农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是年冬,中共广德县委在砖桥泉村成立,石坚、李坚真、李华楷相继任书记。下设一区、二区、三区3个区委。县委成立时属苏南四地委领导。民国33年2月,属苏南二、四地委合并后的二地委领导。
民国34年(1945)2月,苏浙军区成立后,广德抗日根据地由广北向广南发展。为加强对广南敌后武装斗争的领导,4月,中共广南县委在同溪陈坞村成立,李华楷、周嘉琳先后任书记,属浙西区党委天(目山)北地委领导,下设卢村区委。同时,原广德县委改称广北县委,陆平东任书记,仍属苏南二地委领导。同年8月,新四军光复广德县城,广北、广南县委进城。9月初合并成立中共广德县委,书记赵荫华、副书记周嘉琳。10月初,县委随新四军北撤后自行消失。
新四军北撤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成立苏浙皖边区特委,特委下辖的茅山、太氵鬲、郎广、浙西4个工委亦随之成立。中共郎广工委书记张思齐、副书记许道珍。郎广工委对下辖的广德、郎溪、宣城、长兴4县的党组织派驻特派员实施领导,广德县特派员为胡惠民。同年11月,特委决定将宣(城)长(兴)路以北的广北地区党组织划归太氵鬲工委领导,由已任太氵鬲工委副书记的胡惠民负责。民国35年2月,苏浙皖边区特委撤销,成立边区工委,中共郎广工委相应改称分工委。同年10月,郎广分工委撤销,成立郎溪、广南、广宁孝3个直属县工委,许道珍、彭海涛分任广南、广宁孝县委书记。民国37年4月,广北地区成立溧郎广和宣广长2个区委。7月,广南县工委撤销,下属党组织分别划归郎溪、广宁孝县工委领导。年底,郎溪、广宁孝县工委撤销,成立路南分工委,王子达任书记、许道珍为副书记。下设誓节、柏垫、姚塔、泰山4个中心区委。属苏浙皖边工委领导。民国38年4月,中共路南分工委撤销。
1949年4月26日,广德县解放。5月9日,中共皖南区党委任命许道珍等9人组成中共广德县委员会,许道珍任书记,张佐文为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党组织基本停止活动。1969年4月,成立中共广德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1970年12月恢复中共广德县委。
1956年11月至1987年,县委设常务委员会。1958年7月至1963年2月设书记处。
中共广德县委1949年5月,隶属于中共宣城地委。1952年2月,隶属于中共芜湖地委。1980年1月,隶属于中共宣城地委。
中共广德县的领导机构领导人更迭(一)
(民国17年12月~38年4月)





(二)县委工作机构
解放前,中共广德县的领导机构一般设有组织部、宣传部,根据斗争形势需要还先后设过青年部、妇女部。
1949年5月,县委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武装部。6月,民运部撤销。建国后县委工作机构日趋健全,但各时期亦有变动。
建国后,县委除常设机构外,由于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需要,还经常设立临时工作机构,如土改办公室,“三反”、“五反”办公室、办社办公室、审干办公室、扫盲办公室、整风反右办公室、大炼钢铁办公室、甄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社教办公室,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等。
1987年底,县委工作机构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党校、信访办公室、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干部管理局、党政机关岗位责任制办公室、农村政策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建国后县委工作机构变动情况
时间机构变动1950武装部划归军队建制1952增设统战部、撤销社会部1954增设农村工作部1955增设党员训练班、财政贸易部1956秘书室改为县委办公室,增设工业交通部、文化教育部、政法部、广德报社。1957增设血防办公室,撤销文化教育部、政法部。1959党员训练班改为县委党校,恢复政法部,撤销工业交通部,分别成立工业工作部、交通工作部。1961增设信访办公室,撤销广德报社、工业工作部、交通工作部,恢复工交部。1962撤销政法部1963增设政法领导小组,撤销工交部、财政贸易部。1965增设财贸政治部、工交政治部1966.5~1968.7县委直属机构瘫痪1968.8~1977.4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实行“一元化”领导,县革命委员会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1970年12月县委恢复,但未设工作机构。
1977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1978增设农村政策研究室1979恢复政法领导小组1980增设档案局1981增设老干部工作委员会1982恢复信访办公室、农村工作部,撤销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政法领导小组改为政法委员会,增设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1984撤销农村工作部恢复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改为老干部局。1985档案局划归县政府序列,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改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增设党政机关岗位责任制办公室。1986无变动

(三)基层组织与党员
民国17年(1928)12月中共广德直属小组诞生至广德解放,因处于战争环境,斗争异常艰苦复杂,故本县中共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人数无系统资料可考,有关人员提供的零星资料,经考证后即如前述。
1949年至1964年,全县党员和党组织有很大发展,党员由358名增至4898名,党支部由22个发展到394个,建立4个党组、5个区委、30个基层党委。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各级组织因受冲击而瘫痪,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停止。1970年12月,中共广德县委恢复后,党的基层组织亦陆续恢复和建立。1972年,全县共有党委32个、总支4个、支部477个,党员6562人。“文化大革命”后期,“吐故纳新”,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至1976年底,全县党员增加到8918人,有1个党组、33个基层党委、4个党总支、513个党支部。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注意在优秀知识分子及各条战线有文化的青年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使党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1987年底,全县有共产党员12748名。其中中专(含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718名,占党员总数1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8名,比1978年的105名增加2.6倍;党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3376名,占党员总数的26.5%。





二、中共广德县代表大会
1949年至1955年,中共广德县委针对当时党员较少,召开党代会的条件尚未成熟,不定期地召开党的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文件、指示,研究和部署各时期的主要工作。
从1955年7月起,在基层党员会议选举产生代表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中共广德县代表大会,至1984年12月,共举行6次,均在县城召开。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7月24日至30日召开,正式代表282人,列席代表67人。会议听取了李明德代表县委作的《关于六年来的工作检查和1955年下半年任务》的工作报告,作出4项决议:《因地制宜地推行“三改”办法,大力增产粮油,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国家建设的决议》,《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增强党的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搞好粮油统购统销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由17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一届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监察委员会。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2月27日至3月1日召开,正式代表269人,实到代表232人,列席代表15人。这次大会以贯彻执行安徽省委一届六次扩大会议精神为中心,审议通过了《关于继续开展全民性整风运动》的报告,《关于苦战三年为提前和超额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关于进一步完成精简整编任务》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由23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二届委员会。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1月30日至2月2日召开,正式代表450人,实到代表390人,列席代表51名,实到39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张芳代表县委作的《关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和1960年任务》的工作报告,作出3项决议:《关于实现1960年工业生产任务的决议》,《关于实现1960年农业生产任务的决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由23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出席省党代会代表6人。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0年12月23日至26日召开,正式代表553人,实到代表528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吕奋志代表中共广德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由31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5人。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7月18日至23日召开,正式代表435名,候补代表40名,县直机关各部委办局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上届县委杨鸿宾作的《工作报告》,葛家骅作的《关于纪律检查工作的报告》,朱曼亚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报告》。选举产生由31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五届委员会,由1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35名县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3.5岁,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5人,具有专业知识的12人。
(六)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共广德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12月10日至13日召开,正式代表345名,县直机关各部委办局的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上届县委葛家骅作的《坚持改革,开拓前进,加速广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报告》,程剑作的《认清形势,坚持改革,扎扎实实地做好今冬明春的经济工作的报告》,戴鸿昕作的《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促进党风根本好转,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报告》,讨论制订了《广德县经济建设三年规划》。选举产生了由31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第六届委员会,由1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广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的35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平均年龄又比上届下降4.3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14人,具有专业知识的17人。
三、党务工作
(一)党员教育
1949年以来,本县党组织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和整党整风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
理论学习建国初期,主要是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章程,社会发展简史,宪法及有关政策法令。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著作及刘少奇的《论党》、《论共产党员修养》以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六十条》等为教材,对党员进行教育。“文化大革命”中,要求党员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语录和党报、党刊的重要文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员必读》、《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选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党的十三大文件等为基本教材,对党员进行学习辅导和理论教育。
党校培训1950年8至9月,县委举办2期土改骨干培训班,培训党政干部600余名,投入土改工作。1955年5月,县党员训练班成立(1959年10月改为县委党校),从此全县党员培训有了固定基地,培训工作亦渐趋正常。至1966年5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共举办党训班20期,培训党员8692人次,培训的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1959年至1962年举办的几期,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对本县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校停止办学。1970年3月,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成立至1976年10月,共举办“路线教育”,“批林(彪)批孔(丘)”、“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习儒法斗争史”等党政干部学习班10期,参加人数逾千,造成了党政干部思想上的极大混乱。1976年10月后,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得以澄清。1978年12月党校恢复至1987年,共举办培训班44期,培训党政干部4616人次,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政策得到全面贯彻,促进了改革开放,对本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党整风1952年9月至1953年3月,中共广德县委贯彻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三反”运动,对全县5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对全县643名党员进行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共处理37人,其中开除党籍9人,取消党籍2人。
1957年下半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整风反右运动,由于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出现了严重扩大化的现象,党内民主生活受到损害。
1959年10月至1960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保卫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后来扩展到基层组织甚至基本群众,全县2000余名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批判,不少人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不应有的组织处分。造成扩大化的“左”的错误进一步升级,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1963年9月起,本县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的整党要求,开始整党,其任务是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即四清运动)。运动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才停止。
1969年6月至1971年9月,本县根据党的“九大”路线,进行了所谓“开门整党”、“群众评议党员”和“吐故纳新”的整党建党运动,把整党变成了整人,这次整党虽然恢复了地方党的组织和大多数党员的组织生活,但也错误地处理了一些党员,并使一部分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混入党内,造成党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
1984年12月起至1987年3月,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求,对全县党组织分4批进行了全面整顿。这次整党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和组织处理。参加整党的共有39个基层党委,17个总支,753个支部及11867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326名),对符合和基本符合党员标准的11448名党员予以登记,缓登的70人,不予登记的20人,暂未登记的3人,并有70名党员受到组织处理。其中开除党籍的10人。
建国以来,本县各级党组织还及时分发有关学习资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1979年以后,全县开展“两先一优”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党支部、党小组和优秀共产党员,党员教育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
(二)纪律检查
1950年4月,成立中共广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7月,改为中共广德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6月,改称中共广德县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消。,1979年5月,恢复成立中共广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中共广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党委都相应设立纪检机构,配备专兼职干部负责纪检工作)。1987年,全县有专职纪检干部39人,兼职纪检干部47人。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有:
查处违纪案件1950年至1987年,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546件,先后对1365名党员给予纪律处分,其中党内警告235名,党内严重警告220名,撤销党内职务96名,留党察看352名,开除党籍396名,其性质属于政治问题的13.6%,经济问题32.8%,违法乱纪及其他性质的53.6%。
审理复查案件1962年,对1952~1960年间受到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和群众5463人进行甄别,使原结论全错和基本错的4706人的案件得到纠正。1978年3月至1987年复查了各类申诉案件:(1)“文化大革命”中受各种党纪处分的582件,复议569件,其中撤销原处分26件,改变原处分结论122件,(2)1966年前受处理有申诉的历史老案227件,复查198件,撤销原处分2件,改变原处分结论108件,(3)复查审理有申诉的违纪案90件,撤销原处分30件,改变原处分结论15件。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1981~1987年,全县因经济犯罪立案92件,涉及94人。经有关部门决定刑事处理16人,党纪处分16人,政纪处分13人,追回赃款(脏物)13.01万元。
纠正党内不正之风1982年7月,县纪委重点审查了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的亲属子女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问题,注销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12户、14人的城镇户口。1983年4月,对1533户党员干部的住房进行登记、丈量、核实后,张榜公布,对799名党员干部的超面积住房,分别作退房或加收租金处理。
(三)统战工作
民国27年(1938)5月,周嘉琳、许道珍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后周担任该会总干事,许道珍为该会下设的青年工作团副团长,他们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把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团结在共产党周围。首先,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全县各地成立工、农、青、妇、商、医及教育界等抗日群众团体;其次组织进步青年和在校学生成立抗日文艺宣传队、醒华剧团,深入农村、集镇,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进行曲》等剧目,宣传抗日救亡,鼓励大家为抗战出力。并先后发展彭海涛、张思齐等一批青年加入共产党,为广德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培养了骨干。他们的活动渐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时时受到监视和限制。10月,俩人愤而离开“动委会”。
民国35年(1946),中共郎广工委派人打入敌人内部,运用统战政策分化瓦解敌人。是年7月至次年6月,先后策动誓节乡中队何增太等27名士兵3次携枪枝弹药起义投诚,同时将其中队副击毙。
1952年9月,中共广德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建立后直至1966年,主要任务是组织私营工商业者和各阶层民主人士,参加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底,曾3次召开各界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征询他们对统战工作的意见。1960年8月,举办工商界政治讲习班,组织他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1964年5月,建立了县委、县人委和县直机关党委领导同志与党外人士的联系制度,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各部长等17名同志分别与19名党外人士建立了固定联系,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部被取消。1977年5月,中共广德县委统战部恢复,1977年以后的统战工作主要有:
错划“右派”改正至1981年底,对全县283名“右派分子”陆续全部摘掉帽子。1982年4月至1984年底,又对283名“右派分子”和68名定为“四种人”的原处理结论,进行复查,作出不带尾巴的政治结论,予以恢复名誉,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作了妥善安置,共发放改正人员生活困难和死亡抚恤补助费11万元。
落实政策1980年4月,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定为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31人,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明确为劳动者成分,对受到各种错误处理的工商业者也分别予以纠正。1985年5月,对37名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进行了复查认定,颁发了起义投诚人员证明书。对其中因追究历史问题受到错误处理的,都予以复查纠正。1986年4月23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广德县联络小组成立,会员37人。
对台工作1984年,县委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隶属县委统战部,以加强对台宣传、通信联系和落实台胞、台属政策。据1987年统计,全县台胞1人,去台人员162人,去台人员亲属174户、1025人,其中51户有通信通汇联系;台胞、台属及侨胞、港澳同胞亲属中有19人担任县政协委员。1979年后,本县回乡探亲的去台人员均受到热情接待,并为去台、港、海外会亲者提供方便。1985年11月,还组织本县去台、港、澳及国外人员的亲属代表赴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参观。
(四)来信来访
建国初,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由县委、县人民政府秘书室兼办。1951年9月,由民政科设专人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1957年6月,县委、县人委各确定一名负责同志分管信访工作,并逐步配齐各区、乡镇(公社)的信访干部。1961年,成立县委、县人委信访办公室。1966年,建立由县委常委和正副县长轮流主持接待日制度,不久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下设信访组,1981年恢复信访办公室,1984年4月恢复县领导接待日制度,1985年底,县、区、乡、村四级信访网初步建成,全县共有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583人。
1949~1985年,共受理人民来信18421件,来访23404人次,共办结27186件次,占总数的65%。其中1978~1985年受理来信11904件,基本上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同期县领导批阅信件2110件,接待来访244人次。1986~1987年共受理人民来信2404件,来访605人次,其中县领导接待来访、批阅信件占44.2%,处理结案2589件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