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渠道、网点
广德无舟楫之利。距县城东25公里的泗安镇(属浙江省长兴县)有水路经湖州通往杭州、苏州、上海等地。抗日战争以前,泗安镇是本县商品出入的主要集散地。泗安镇的孙三房货栈自清末以来,因专营广德商品的水陆转运而久盛不衰。本县出产的农副土特产品,以手推车或肩挑运到泗安,通过货栈从水路运销外地。本县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日用工业品在外地购进后也由水路经泗安中转运回县内。广德“境大壤沃、食货富穰”,商品购销量甚巨,致有“推(手推车)不完的广德,塞不满的泗安”之说。本县特有的区域位置,形成了历史上的商品流向一直是浙江、江苏两省(俗称“东路”),而与本省各地(俗称“西路”)的商业联系则较少。以致本县商业的经营方式和群众的消费习惯都和浙江相似。当时,广德外销产品以大米、土纸 、山货等为大宗。大米主要销往杭州、绍兴等地,土纸销往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冬笋、茶叶、板栗、笋干等山货销往湖州、杭州、苏州等地。在输入商品中,棉、针纺织品主要供货地是常州、无锡;煤油、肥皂、火柴、卷烟、蜡烛时称“五洋”的商品,都购自湖州,当时湖州“同福源”商号专营广德“五洋”商品的批发业务;食盐从泗安盐行进货。
民国26年(1937)7月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侵占湖州,封锁了通往泗安的水路,迫使本县商品流通渠道发生了大改变。此后,本县商品进出转向在江苏省宜兴县的张渚镇集散。“跑张渚”成了抗战时期广德的主要商业活动。在县城通往张渚的大道上,大批行商奔波往复,肩挑、车运、骡马往来不绝。资金稍厚的商人还在张渚开店设栈,专营广德商品中转。张渚镇距广德城东北60公里,运输线路长,费用大。抗战胜利后,虽恢复了广德至泗安的商品流通渠道,但随着公路修复,汽车运输量增加,商品经泗安中转的水陆接运量则大大减少。
建国初期,本县商业机构直接从湖州、杭州、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采购工业品。1954年始,商品调拨隶属上级百货公司后,日用工业品购进,以芜湖二级站为主。计划外商品、本地商品由批发企业直接从产地或厂家进货。1957年,根据按经济区划组织商品流向的原则,经报省批准,本县流洞、山北(后为邱村)两地供销社的针织品、百货划由江苏省溧阳县县级站供应。1963年,又扩大为本县棉布划由江苏和上海调进,石油直接从湖州石油公司调进。至此,本县商品进货渠道基本理顺。后因本省货源关系,除食糖、火柴仍由省内调拨外,其余商品进货渠道长期没有改变。
1978年后,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本县商品购销渠道逐渐放开,实行以合同收购和自行采购为主。工业品均从工厂直接进货或从产地二级站进货,进货单位遍及全国。县内也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供货会等,商品流通更趋活跃。
1987年,全县有商业零售机构6632个,从业人员10613人。其中,县城有商业零售机构1355个、人员2439人,农村有商业零售机构5277个、人员8174人。商业网点已遍及全县街头巷尾和大小村落。
二、购销
(一)农副产品购销
解放前,本县农副产品主要由私商收购。除在当地销售外,多运往苏、浙、沪等地销售。据民国26年《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载:广德物产“产量最巨者为稻麦两项:……输出之数每年稻约三十万担、麦约十二万担”。“工艺品出口较著者为表芯纸,质料尚属精良。每年运销苏浙等处,约得售价二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不等”。民国37年《广德县志稿》亦称:“……广德以米为大宗,出口至泗安,杭越仰给”。
1949年8月,县供销合作社开始收购农副产品,至年底共收购稻谷16.5万斤,大米21.9万斤、木板100方、木炭160担。1952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27万元。1954年,增至485万元。1958年后,商业体制、机构几经变更,农副产品购销仍由国家统一经营。1958年后商业战线开展“大购大销”运动,本县商业部门将山区一些树皮作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收购了480多吨,结果全部报废,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7.8万多元。1961年,因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副产品收购总值锐减至145万元。以后逐年上升。1978年后升幅加大。1981年增至3061万元。1987年达3375万元,是1952年的26.6倍。
1、土特产品购销
本县收购的土特产品,主要有毛竹、木材、中药材、板栗、土纸、茶叶、蚕茧、蜜枣、蜂蜜等10余个品种。其中,毛竹、木材、中药材已有专章详述,本节不赘。
板栗本县为本省板栗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产“九针大红袍”板栗,在海内外久负盛名。产品除少量自销外,余皆出口,运销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年最高收购量为1980年的52.27万公斤,1987年收购量46.6万公斤。
土纸本县以毛竹为原料制纸的历史悠久。本世纪30年代土纸产量曾居皖南各县之首,尤以表芯纸为大宗,年最高收购量为1977年的96122担。1980年后,土纸市场逐渐被机制纸所占领,土纸产量减少。1987年,全县收购土纸10350担。土纸主要销往苏、浙及本省江北一带。
茶叶本县所产绿茶珍品明代即被列为贡品。砖桥五花岩出产的高山云雾茶,曾获1915年巴拿马赛会国际博览会金牌大奖,建国后,除少数年份外,每年收购茶叶都在5万公斤以上。年最高收购量为1982年的42.67万公斤,1987年收购茶叶12.21万公斤。本县收购的茶叶大多调往外地茶厂加工精制后,内销或出口。
蚕茧本县栽桑养蚕,盛于明代,毁于清末。以后恢复发展缓慢,1954年仅收购蚕茧7.8万公斤。1987年增至43.45万公斤。所收蚕茧在当地加工后,供内销或出口。
蜜枣主要产区下寺、赵村一带。1957年开始收购时仅收100公斤,后逐年增加,年最高收购量为1979年11.23万公斤,1987年为4.27万公斤。产品主要供内销。
蜂蜜为本县新发展的土特产品,1959年仅收购50公斤,以后数年收购量都徘徊在数百公斤左右。1980年收购蜂蜜5.6万公斤,1986年增至30.84万公斤,1987年为33.27万公斤。产品主要供出口。
2、畜产品购销
本县收购的畜产品主要有牛皮、羽毛、绵羊毛、山羊毛、肠衣等类。收购量多少不一,收购后一般调往上级畜产品公司处理。
牛皮收购始于1954年,当年收购量仅40张,年最高收购量为1960年的2216张,1987年收购牛皮537张。
羽毛收购始于1954年,当年收购羽毛1.4万公斤。年最高收购量为1966年的16.1万公斤,1987年为1.95万公斤。
绵羊毛1958年开始收购,当年收购量为314公斤。年最高收购量为1961年的1242.5公斤,1982年降至9.5公斤。此后停止收购。
山羊毛1955年开始收购,当年收购量为300公斤。年最高收购量为1966年的43000公斤,1987年仅收6公斤。
猪鬃1958年开始收购,当年收购0.2万公斤。年最高收购量为1980年的2.45万公斤。1987年仅收0.05万公斤。
肠衣1955年开始收购,当年收购0.9万根。年最高收购量为1968年的11万根,后逐年剧减。1986年停止收购。
3、副食品购销
猪禽蛋建国初,猪肉、蛋由供销合作社和私营屠宰店自由购销。1956年7月,建立县食品公司,下设卢村、柏垫、誓节、流洞4个食品站,开始经营猪、禽、蛋购销业务。当年全县收购生猪2466头,鲜蛋1.77万公斤。次年,又增设邱村食品站。实行派购,签订预购合同。同年,全县收购生猪8927头,鲜蛋30.35万公斤、家禽55320只。1958年商业战线开展“大购大销”运动,全年收购生猪11420头,鲜蛋27.77万公斤、家禽47660只。因忽视了经营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因,致使后两年收购量急剧下降。1961年仅收购生猪253头,鲜蛋2.49万公斤、家禽23950只。此后,实行奖售制,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收购量稳步上升,1985年取消猪、蛋派购,放开食品经营,对生猪实行有指导性的议购议销,对鲜蛋实行自由购销。
全县年生猪最高收购量为1975年的50514头,1987年收购13310头;年家禽最高收购量为1985年的133780只,1987年收购115900只;年鲜蛋最高收购量为1980年的91.42万公斤,1987年收购3.27万公斤。全县鲜蛋收购有12个年份超过50万公斤,曾多次受到国家商业部和省商业厅的表彰,1979年、1982年两次荣获商业部颁发的“收蛋超50万公斤县”的奖状。
蔬菜建国初,蔬菜由农民自产自销或由小商贩经营。1956年,县食品公司内设蔬菜经营组,只经营干、咸菜,鲜菜仍在集市自由贸易。1978年县成立了蔬菜产销办公室,并计划在城郊双河公社红旗大队划出农田720亩,成立蔬菜专营队生产供应蔬菜。因当年严重干旱,实际只落实300亩,且严重减产,以致当年仅收购蔬菜122.65万公斤。次年,本县蔬菜收购由计划收购改为市场调节,蔬菜队实行自产自销,蔬菜收购量锐减。1981年,县蔬菜公司成立,并在双河公社东升、花园两个大队划出部分土地建立蔬菜生产专业队。公司与专业队签订产销合同,力求做到计划生产,计划供应,蔬菜收购量上升,为了平抑菜价,稳定市场,1981年国家对蔬菜公司的经营性亏损实行按实补贴。1982年起,改为按城镇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予以补贴。此后蔬菜市场进一步放开,蔬菜收购量下降。1987年仅收购蔬菜53.4万公斤。
附:废旧物资购销
1953年,本县供销社开始回收废旧物资。回收品种有废钢铁、废杂铜、废铅锡、废橡胶、杂骨等30多个。当年收购废钢铁17吨,废杂铜4吨,废铅锡0.2吨。自1953年至1987年,共计回收废钢铁11368吨,废杂铜278.2吨,废铅锡102.7吨,废铝81.5吨。收购总值达363.7万元。本县收购的废旧物资一般由上级公司统一处理。
县供销社若干年份购销总值统计表






(二)日用工业品购销
解放前,本县日用工业品购销均由私商经营。他们从苏、浙、沪等地购回日用工业品后,在市场自由销售。
解放后供销合作社和国营商业次第建立,市场上的日用工业品主要由专业公司对口调入,供应城乡。
1949年,人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低。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557万元。1952年,为911万元。
1954年,棉布实行凭票证供应。1961年,又对絮棉、针织品、肥皂、火柴、棉纱线、糖、烟、煤油等20余种日用工业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对糖果、砂糖等紧俏商品实行高价出售。196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03万元,仅比1957年的1439万元增长4.4%。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至1964年,商品量增加,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减少。1965年,市场全面好转,绝大多数商品敞开供应。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25万元,比1962年增长28%。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日用工业品供应再度紧张,食糖、肥皂、香烟等商品实行计划限量供应。高档商品紧缺,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上市量极少,群众难以买到。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在逐年上升,1975年达3876万元。
1978年以后,商业工作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商品流通领域的弊端,商品上市量日益增多,票证相继取消,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中高档消费品大量进入城乡寻常百姓家。
198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4亿元,比1949年增长33倍。
广德县百货公司1970~1987年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

广德县1960~1987年国营企业糖、烟、酒经营情况总表

广德县1978~1987年销售家用主要耐用商品统计表

1981~1987年为全县销售数。

(三)生产资料购销
1、农用物资
民国时期,县内没有专营生产资料的店铺。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是从手工作坊购置。解放后不久,县供销合作社就将少量饼肥贷给农民。同时采用赊销订购的办法向农民供应肥料。后购销业务逐渐扩大。1952年,销售肥料116万斤。1954年,销售肥料188.7万斤(其中化肥20.95万斤),各种农具销售额3691.6元。1956年3月,县供销社成立了生产资料经理部,各基层社都设立了生产资料门市部或专柜,当年销售各种肥料198.6万斤。1971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后,全县农资供应总值大幅度增长。1952年农用物资供应总值仅10万元,1987年猛增到1224万元,两相比较增长了122.4倍。化肥销售量1952年为68吨,1987年增至84350吨;农药销售量1954年为7吨,1981年达1475吨,1987年为357吨;农药械销售量1955年仅4架,1987年增至5258架;中小型农具销售量1952年为1.1万件,1978年增至38.3万件,1987年为7.9万件;农用薄膜1967年为0.9吨,1976年增至130.3吨,1987年为72.2吨;农用柴油1959年109吨,1979年增至1976吨,1987年为1016吨。
广德县供销社1952~1987年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实绩统计表


2、计划物资
建国初期,工业生产资料由县计划委员会分配调拨给县供销合作社和国营商业机构经营,属计划统配物资。1963年,本县先后成立物资局和县物资综合公司,实行政企合一,统一经营国家分配到县的各种计划物资。共分金属、机电、化工、建材、煤炭五大类,计有钢材、生铁、有色金属、电机、纯碱、水泥、玻璃、油毡、煤炭等几十个品种。开始几年业务量不大,1966年计划物资销售额仅35万元。1967年至1977年,经营品种逐步扩大到1120余种,业务量虽有所增加,但年物资销售额始终在200万元以下。1980年以后,改革了物资管理体制,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多渠道组织计划外物资投放市场,物资经营业务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物资销售总额猛增至1500.7万元。是年,市场调节购进额占全部购进总额的比例由1978年的38%上升到92%。1983年至1985年,仅从市场渠道购销的汽车就达311辆。由此,从市场调节渠道购进物资,已成为本县原属计划供应物资的主要来源。1987年,全县物资销售总额2500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销售总额比1966年和1977年分别增长71.4倍、13.9倍;利润总额比1966年和1977年分别增长590.9倍、31倍。是年,销售钢材3000吨,煤炭5.39万吨,生铁349吨,水泥21568吨,烧碱231吨,纯碱116吨,轮胎3180套,玻璃553重量箱/2436m2,汽车281辆,裸铝线21吨,有色金属202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