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建筑业历史悠久。古代直至建国前,一直是名师带徒,自由组合,以传统工艺,营造房舍。城垣、塔寺、石桥等工程,则集聚能工巧匠承建。建国后,零散工匠有了组织领导,并配备了专司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上水泥、钢材及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建筑工艺、建筑结构逐步从传统的工艺、模式中摆脱出来。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普及,建筑业的发展日趋规范化。
一、建筑队伍
民国初期,广德城区有12家建筑业主组成的行帮。他们建筑能力较差,一般只能建筑平房和简易的二层楼房。承建房屋往往是就地丈量,估算施工,手工作业。其中名气较大的瓦工业主为潘、夏、孟、陈四家。潘家经营规模最大,有大小工匠100多人;次为夏家,经营瓦工业兼作木工业务,尤擅长房屋彩绘;孟、陈两家也各有大小工匠三、四十人。木工业主为汪、宋、王、肖4家。汪、宋两家停业较早;王、肖两家各有工匠20余人。民国24年(1935),王、肖、陈三家曾联手承建广德军用飞机场附属工程。26年(1937)底日军侵占广德后,所有瓦、木建筑业主,纷纷停业,工匠星散。34年抗战胜利后,也只有两三家业主复业。
解放初,人民政府将星散的工匠67人组织起来成立同业工会,进行生产自救。1956年2月,组建了城关建筑生产合作社,入社工匠105人。1958年11月,建筑社改为广德县建筑公司,职工234人。1961年又恢复为建筑社,1981年复称建筑公司。
本县乡村专业建筑工匠很少。50年代至60年代,个别集镇开始组建建筑工程队。70年代,乡镇建筑业普遍发展起来。80年代后,乡镇建筑业不断发展提高,并渐趋规范化。近几年来,浙江等地建筑队伍蜂拥而入,因管理跟不上,一度又出现混乱。1985年,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有建筑队伍核定等级,发证营业,开始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1987年,本县有建筑施工企业24个(其中四级企业4个,通过建筑队级资质审查企业20个),从业人员1642人,施工面积3.9万平方米,建安总产值达1392.6万元。二、设计施工
(一)建筑设计
1981年以前,本县无专门设计机构。建筑房屋历来由技术较高的工匠按传统建房形式结合房主要求确定格局施工。1958年县建筑公司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担负自建工程的建筑设计任务。
1982年10月,广德县基本建设局设计室成立,由省基本建设委员会颁发了丙级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全县中小型工业企业与民用建筑设计。该室成立以来完成的工程设计项目有“县燃料公司大楼、广播电视大楼、劳动服务公司大楼、砖瓦厂办公楼、桃州宾馆、县委办公大楼、横山宾馆、花园新村住宅楼群等。其中,砖瓦厂办公楼,1984年获宣城地区优秀设计三等奖;桃州宾馆,1985年获省建设厅工程设计鼓励奖、宣城地区优秀设计二等奖;县委办公大楼获宣城地区1985年度优秀设计三等奖。1987年,设计室有技术人员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
(二)施工设备
建筑施工历来沿用传统工具。木匠主要用斧、锯、刨、凿、尺、墨斗,瓦工主要用瓦刀、粉刀、木蟹、托灰板、角尺、水平尺、线锤等。后水平运输逐渐采用铁头车,垂直运输由过去的斜塔跳和绳索吊改用手摇绞车和独立把杆。1958年县建筑公司木工场生产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60年代末至70年代电动卷扬机牵引井字架取代了手摇绞车和独立把杆,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由手工操作转为搅拌机和砂浆机拌制,混凝土的震捣由过去用木棒、元钢发展到用平板或插入式震动器,制作钢筋由实用卡盘、扳手等工具改用切断、弯曲、调整、拉丝等机械。
80年代,建筑施工设备、施工操作进一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1987年,全县建筑行业有各类机械设备452台(辆)。
(三)施工管理
质量管理施工企业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严格遵守施工验收规范、操作技术规程和质量评定标准。本县施工企业均设有专职质量检查员以强化自检,同时接受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与监督。1987年5月,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凡未经该站验收核定质量等级的工程,不得计算竣工面积,不得交付使用。
安全管理施工企业设立专职机构,专职安全员,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奖励制度,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组织施工生产,定期检查,将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1987年,接受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检查指导的施工企业40个,其中外地企业11个。
行业管理1977年前,本县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1978年县基本建设局成立后逐步理顺了管理程序,完善了管理规定,即对施工企业实行资格审查、验证、办理登记手续,核发施工许可证,办理开工执照。对外地在本县境内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进行审核,报上级批准,核发跨地区施工许可证,并对在本县牛头山的浙江省长广矿区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核发长广矿区施工许可证。对外地施工企业还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
三、建筑结构及材料
(一)建筑结构
清末至50年代,本县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木构架,即主要是木屋架承重,墙体起围护作用,其木屋架柱下基础为素土夯实,上放置石墩盘,然后座上园鼓形石墩。墙体主要有土墙、土坯墙、灌斗墙、竹编草结墙和木板鼓壁隔断墙等。60年代,房屋结构趋向砖木。70年代逐步向混合结构发展。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县建房结构除农村民房仍多以砖木结构外,城镇建筑大多采用以水泥、钢材和砖石为材料的新型结构,其设计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以砖、钢筋和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由于材料充足,造价低廉,施工便利,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等特点,适用于民用建筑和工厂厂房。目前本县70年代后的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采用这种结构。层次一般为三、四层,民用建筑有达五层的,如文化局办公楼、公路站点式住宅楼等。工业建筑,最高为四层,如饲料厂和面粉厂的生产车间。为了改善其结构性质,多设置钢筋砼构造柱和圈梁,用以解决建筑物的局部强度,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起到抗震作用。
框架结构分多层框架结构和全框架结构,以钢筋和混凝土浇筑房屋框架,与混合结构相比,具有自重轻、强度大、负荷重和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近几年已普遍采用,如基建局办公楼、广播电视楼、百货商场、东风商场综合楼等。
此外,本县建筑结构形式还采用了中小型结构物件。如予应大型钢筋砼屋面板,予应力及非予应力钢筋砼元孔楼板、槽型板及予应力钢筋砼桁条等。钢架结构、拱结构也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如采用钢筋砼Y型钢架结构的县客运站停车棚,采用带悬挑钢筋砼门型钢架结构的县矿产局十里沟地磅房等。十里沟地磅房悬挑结构挑出高度为5.5米,是本县目前同类建筑中最大的。
(二)建筑材料
清末,本县住宅、公共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料、木竹、小瓦、青砖、铁钉等。装饰混合料有瓷土、石灰、纸筋等。官邸、寺庙及大户住宅通常用一尺见方水磨青砖铺面。草房屋面多用稻草也有用麦草的。民国初年开始用元丁(洋丁)、铁丝。后来水泥、黄砂、玻璃逐渐用于个别建筑。
五、六十年代较大的一些建筑,陆续使用元钢、平瓦、标准砖、油毡、沥青柏油等材料。70年代,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型工程普遍使用罗纹钢,同时对房屋装饰,追求美观,大量使用彩釉砖、瓷砖、马赛克、白水泥。
80年代,新型的化工建材产品不断出现,本县很多建筑工程使用塑料泡沫板,塑料扶手,墙布、茶色有机玻璃等。建筑涂料广泛用于大小新建、装修工程。1986年后新型化工建材在本县工、民用建筑中已普遍使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