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一)塘坝
清光绪七年《广德州志》载:本县有名称的塘共52处。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有:白马塘2000千亩,马家塘1500余亩,胖竹塘1200余亩,高湖塘、夏家塘、鸦鹊塘各1000余亩。有名称的堰坝36处,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有:天溪堰以及从葛村天溪老坝到县城附近的堰坝15处,可灌田31700亩。
1949年统计全县有塘坝21821处,总蓄水量4800万立方米。建国以后,广德塘坝建设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建,新建的数量不多。1965年统计,塘坝总数为25065处,总蓄水量9612万立方米。由于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洪灾,塘坝遭水冲沙压损失严重。1987年底,本县塘坝只剩下16290处,总蓄水量下降为7300万立方米。
双河乡的红卫坝(原名管家坝)位于县城北郊,是本县经正规设计和施工的最大的河坝工程。该坝上游汇水面积70.64平方公里,设有2台5吨启闭机控制的钢闸门用于泄沙泄洪,两侧滚水坝可通过128个流量,引水灌4000余亩。1966年建成后运行近20年,效益很好。1983、1984年两年洪水时,由于河上建坝,水位抬高,洪水外溢流入县城,故于1985年秋进行改建,采用锯齿堰新型坝型,可流过262个流量,次年3月改建完成,城区水患基本免除。
(二)水库
建国前全县没有一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只有东亭湖、高塘湖、白马塘、蛟湖等较大的天然蓄水塘,蓄水量都达不到小型水库标准。
建国后据统计资料载:本县1951年始建有小型水库2座,1955年有小型水库8座,1965年有小型水库20座,总蓄水量634万立方米。1987年底,全县共建成水库65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48座,总库容达13905.3万立方米。
卢村水库位于县城以南10公里处的无量溪上。该河发源于牛山、桃花山一带山系,最高海拔高程660米,库区汇水面积139平方公里,平均年产水量1.21亿立方米。
卢村水库设计总库容715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2米,坝顶长952米,宽4.6米,防浪墙高1.4米,坝型为粘土心墙砂砾料坝,设计防洪面积6万亩,灌溉面积10万亩,发电装机1000千瓦,平均年产鱼5万公斤。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发电、养鱼、城镇工矿供水的综合性水利骨干工程,为本县最大的水库,也是本省重点中型水库之一。
水库枢纽建筑物由拦水坝、溢洪道、泄洪渠、防洪堤、隧洞及其闸和小水电站组成。枢纽工程于1970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拦河坝于1974年9月下旬竣工。整个工程原计划在1976年底竣工,后因河南省1975年8月雨型(简称75.8雨型)发生后,增加了加固除险部分,大坝和溢洪道工程设计规模也有所变更,工程量随之增加,故延至1980年底基本竣工,工程总投资978.26万元,累计完成民工日450万个。1981年9月通过了由省水利厅等单位组织的工程验收。
水库淹没及占用耕地3334.63亩,移民642户2895人,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了妥善处置。
卢村水库建成后,运转正常。特别是经历了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洪水(最高水位达86.09米)的考验,没有发现异常。
张家湾水库位于桐氵内河左侧支流苏村河上,水库汇水面积10.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长176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坝型为均质土坝,设计灌溉面积1.47万亩。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钢筋混凝土箱涵,开敞式溢洪道,是本县第二座中型水库。
水库枢纽于1966年10月动工兴建,次年合拢后一度停工,至1973年元月大坝才基本竣工,1974年春完成溢洪道土石方开挖。自河南75.8雨型发生后,于1977年起又进行迎水坡斜墙处理和溢洪道拓宽等加固除险工作。1983年夏秋,对该库进行大坝粘土灌浆工作。1983年7月该库水位曾达到48米,大坝未发现异常现象。
国家累计总投资24.5万元。
南洋水库位于无量溪北侧小支流上,距邱村4公里,水库汇水面积12平方公里,坝址位于邱村乡南阳村和流洞乡东久村交界处,设计总库容713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1.3米,坝顶长1780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坝型为均质土坝,灌溉面积2.27万亩,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钢筋混凝土涵箱,斜卧式输水涵道,开敞式溢洪道,是本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
水库枢纽于1966年11月动工兴建,次年3月堵口蓄水,1970年春完成枢纽设计规模,自河南75.8雨型发生后,在1978年又进行大坝斜墙处理和拓宽溢洪道等加固除险工作,1983年进行大坝粘土灌浆。经历1983、1984两年洪水考验,大坝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南洋水库灌溉面积大,上游汇水面积仅12平方公里,且均为低丘地形,相应产生的径流量较小。为扩大库容,1979年冬,在砖桥河流经水库上游分水岭以北的关塘坝处(汇水面积50平方公里),建一长达5.2公里的引水渠,次年春完成土方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引水渠的配套建筑物52座。1980年已引水300万立方米入南洋水库,保证了水库灌溉效益的发挥。
水库和附属工程总投资9.01元。
本县已建成的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列表于下。




二、引水工程
(一)卢村水库灌区
卢村水库灌区工程设计灌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干渠总长68.5公里(东干渠长36.1公里,西干渠长32.4公里),灌溉农田10.5万亩,国家投资105万元。该方案1975年经上级批准。
灌区工程1974年冬动工兴建。至1980年底,东干渠已开挖至东亭公社的小土旁上,长33.2公里;西干渠开挖至高湖公社的王家湾水库,长32.4公里。东干渠的第一分干渠和西干渠的第一、第二分干渠的土石方工程亦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土石方141.3万立方米,各种类型建筑物282座,灌区受益农田已达6万亩,完成国家投资104.8万元。但灌区工程尚未按计划完成,加之部分渠段渗水严重,深挖方段崩坍、淤积等将直接影响灌区全面收益,故于1980年上报了修正设计方案,同年上级批复同意追加经费60万元。经过1981年和1982年的施工,已完成30万元的工作量。1983年连续三次出现日降雨量近200毫米的特大暴雨,1984年6月13日~14日全灌区又遭到日降雨量250毫米的特大暴雨袭击,灌区设施毁坏严重,东、西干渠全部丧失输水能力。1984年7月再次上报修正设计方案,次年3月上级批复核定灌区总投资为265.4万元,截止1987年底工程投资及计划配套建筑物已完成大半,其中拖锹冲倒虹吸工程,甘溪、笄山地下涵等骨干工程均已告竣,计划本灌区干渠工程1990年末全部建成。
(二)张家湾水库灌区
张家湾水库灌区干渠部分,自1967年开挖后陆续完成誓节段的10.8公里,并建了4处渡槽,3处公路桥涵及部分支渠的临时分水坝闸等工程。因无专项经费及支渠没有配套,所以直到1982年仅能灌溉4000亩左右。1983年、1984年两年特大洪水袭击,干渠的主要配套建筑大部分倒塌,灌区范围内誓节、杨杆两乡位于桐氵内河两岸的8座机电排灌站亦被冲毁。因此张家湾水库供水量显得更为重要。1984年7月由县水电局完成了张家湾水库灌区修正工程设计书,次年11月经上级批准同意拨款28万元,续建灌区工程。1986年续建工程动工,国家补助的28万元,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建设,另由受益地区群众自筹完成土石方5.1万立方米,砌石3514立方米,混凝土448立方米。1987年底基本完成工程设计的工程量,可灌田1.7万亩。
(三)南洋水库灌区
南洋水库灌区设计受益农田2.4万亩,1966年10月开始动工。1968年底东、西干渠已开挖20.45公里,在支渠修建了分水闸等部分建筑物10座,受益农田只有1.2万亩。由于当时没有对灌区进行全面规划,加上水库入库径流量不足,原规划的引水工程未建,因而灌溉面积仅有设计面积的一半。1979年冬至1980年春,引水工程和大坝斜墙处理工程完成后,1980年9月正式上报了南洋水库灌区工程设计书。经批准后于1981年至1983年完成了干渠开挖任务。
水库灌区土方工程所需资金由受益地区群众自筹,建筑物则由政府给予补助,国家累计投资17万元,完成土方10.3万立方米,浆砌块石3381立方米,混凝土432立方米,大小建筑物145座。东干渠全长13.7公里,西干渠全长10.5公里。上述工程完工后,灌区受益农田面积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四)其他灌区
1987年,本县灌溉万亩以上的灌区除卢村、张家湾、南洋灌区外,还有杨家店水库灌区(灌溉1.1万亩)。前山门—梅松树水库灌区(灌溉1.8万亩)。其他水库除接龙桥水库自建成后没有开挖渠道外,其余都开挖了部分干支渠并修建了部分渠系建筑物,但均没有经过正式的规模设计,故而渠系走向、渠道纵横断面以及渠系建筑物都达不到标准。
三、圩堤工程
本县圩堤设施极其简陋,主要是泥沙筑成,浆砌河堤极少,防洪标准低,不足五年一遇。80年代以后,沿河农民滥采黄砂,河堤毁坏严重。1985年开始得到控制,并修复了部分河堤。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7年广德县圩堤基本情况表:

四、提水工程
建国以前,本县没有机电排灌设备,提水灌溉主要靠人力水车。1952年始有柴油机3台/36马力,1961年有农田机电排灌设备17台/51马力。1963年相继在杨杆、誓节、双河、高湖、彭村、邱村等沿河两岸新建了一批小型机电灌溉站,其中最大的为邱村乡殷家村电灌站,装机9台/177千瓦,灌溉农田9700亩。80年代初,群众在大沙河掏沙,河床降低2.5米以上,该站所在泥河几乎已无水可抽,目前灌溉面积仅数百亩。
1965年底,全县建成小型机电灌溉站41处,其中电力灌溉站26处,机械排灌站15处,拥有机电排灌设备157台/3377马力,灌溉面积32100亩。
到1975年底的十年内,全县各地继续新建、扩建了一批小型电灌站。1969年6月在赵村公社建成的狮子口电灌站,装机2台/110千瓦,扬程高达23米,可提水灌田2000余亩,这是本县一座扬程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的电力排灌站。至1987年底,全县共建成机电排灌站42处。其中电力排灌站28处,装机37台/793千瓦;机械排灌站14处,装机14台/500马力。
1983年底,全县用于排溉的柴油机949台/13000马力,电动机4363台/18979千瓦、农用水泵6145台。当年全县拥有农田机电排灌设备6044台。其中柴油机697台/9976马力,电动机4962台/21598千瓦,农用水泵5018台,年均提水量1000万立方米。1987年底,全县机电灌溉面积达19.55万亩,其中机灌3.28万亩,电灌16.27万亩。
1981年在凤桥公社戈村茶场进行大面积茶叶喷灌获得成功,1987年底,全县喷灌机械已增至107台(套)。



五、水电工程
本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万多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1万多千瓦。
建国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水碓、水碾等。小水电站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在卢村建了一座引水式12千瓦水电站。70年代以后,发展加快。据统计到1984年底,全县共有12个乡45个村建成了48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2006千瓦,年发电量530万千瓦时,使351个村民组、3万多农户用上了电,安装各种加工机械140多台。1987年底,年发电量434.1万/千瓦时。
本县较大的水电站有:
(一)卢村水库水电站
卢村水库水电站是卢村水库枢纽的组成部分,是利用水库水头发电的坝后式电站,装机二台,总容量1000千瓦。该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414万千瓦时,1987年发电397.1万千瓦时,是全省装机5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中发电小时较高的一座电站。
该站1982年7月动工,次年年底建成,1984年初并网运行,1985年竣工决算总投资148万元。
卢村水库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每年可得纯收入12万元,电站发电尾水进入灌溉渠道后仍可灌溉农田。
(二)响水滩水电站
响水滩水电站,位于四合乡驻地大刘村东北7公里处,1978年9月动工,1980年8月竣工,8月27日正式投产运行。
水电站枢纽包括总蓄水量46.5万立方米的专用调节水库、引水工程和发电机组三部分。共投资40万元,安装XJ—L25/2×5斜击式水轮机和75千瓦水轮发电机各3台,总装机容量225千瓦。设计年均发电89.5万千瓦时,利用发电尾水灌溉农田1200亩。
由于设计时忽视了电力负荷的统计与电力电量平衡计算,致使装机容量与负荷容量悬殊很大。运行后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故实际发电量与设计发电量相距较大。1987年仅发电37万千瓦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