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节传略共收录建县以来人物107人,计宋代7人、元代1人、明代36人、清代32人、民国16人、建国后15人。人物按卒年先后排列。生卒年月不详者,一律以其主要事迹所处年代排列。
王廷衮
王廷衮(约1174—1230),字补之,号荩斋,建平县(今郎溪,下同)昭德乡四都后(今岗南)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登进士,授官江淮刑狱提点。他秉公执法,理刑办案不苛刻,量刑中肯。更不准狱卒虐待囚犯,宽严相济,人称之为“恕翁”。后提升为两浙二路宣抚使。当时正值朝廷命沿海人民下海采集珍珠,征收甚急。许多人因下海捞珠被淹死。廷衮哀伤,同情群众之苦。即上疏陈请免除采珠徭役,获朝廷批准,拯救了沿海居民。群众感恩,为他立生祠于海滨。王廷衮为政清廉,办事认真。性情耿直,论事不避权贵。因此常与人争执,得罪了许多当权者,为同僚所排挤,心甚不平。廷衮不愿继续为官,上疏告老回乡。退休后,施教乡里,培植人才。后病故,葬县南十五里之庵头山。
施德懋
施德懋,浙江会稽人,宋端平年间(约在1234—1240年间)任建平县知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每遇灾荒,力行赈贷,解救人民。县学经费无着,致使学生失学,施德懋即召集复学。又拨学田500亩,收租以供学校费用及生员膳食。其他如修桥补路,整顿递铺,安置流民等政事,卓有成效。任满后调升户部审计司。
王机
王机(约1180—1242),字仲达,其先祖是宣城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因避宋金兵祸迁居建平。嘉泰元年(1201年)登武爵,檄监行在骐骥院,后授官修武郎。王机娶濮安王之第四女永康县主(皇帝女称公主,太子女称郡主,亲王女称县主)为妻,故而人称“王驸马”。王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赈恤灾民。嘉定八年(1215年)广德、建平大旱,又遇蝗虫为害,饿殍载道。资政殿大学士江东转运副使真德秀致函征借粮食,拯救广德、建平灾民。王机慨然应允。嘉定十六年(1223年)广德军大水,建平尤甚,郎溪河南圩堤溃决,村庄被淹没,倒屋沉灶,群众被困,数日断炊。王机亲自押运粮食前往救济,灾民得救,人人颂德。后因病卒于镇山王府,死后葬于县南镇山,此山即被称为驸马山。其墓志系直宝谟阁大学士吴应龙所作。其后裔世代居住于城南乡七里行政村镇山王自然村一带。
吴应龙
吴应龙(1184—1245),字云翔,建平县桐乡吴村人(今属水鸣乡)。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中举,时年18岁。嘉定四年(1211年)登进士。初为江苏武进县县尉。体察民情,抚恤饥寒,赈济灾民。后任湖北江陵县知县,不久因父丧回家守孝。归时囊空如洗,两袖清风。知军吊唁时说:“平生无愧事,有子作清官”。孝满后改任江西省都昌县知县。曾写一副对联悬挂在县署公堂上:“为国家培植根本;为生民爱惜膏血。”以此自勉自励。在任内勤劳县事,宽厚爱民,诉讼无积案。嘉熙元年(1237年)升任兴国军知军,他为政清廉,政绩卓著,得到朝廷的赏识。嘉熙四年(1240年),宋理宗召见,他以“振纪纲,信政令,惜名器,厉人才,择牧守,选将帅,安流离,恤饥寒”八条政治主张上奏,大受称赏,即拜为监察御史。吴应龙性情梗直,弹劾议事据理直言,受到同僚的猜忌与排挤,改任江淮漕运使。不久又以秉性忠贞,不与人同流合污而去官。回乡创办源流书院,日以讲课为乐。淳三年(1243年)复被起用,任饶州知州,治绩显著。次年升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都大提点,督理坑冶铸造。当年被封为直宝谟阁大学士,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兼提督本路盐事。不久,因年老告退,三次上疏后才获准。回乡闭门谢客,聚书万卷,手不停披,怡然自得,受到乡里崇敬。淳五年病故,享年61岁。墓在吴村山,即今之水鸣乡大西潘村后山,墓碑及石虎石羊俱在。《江南通志》有传。
章汝钧
章汝钧(约1198—1274),字叔和,建平县人。20岁时乡试中举,宋淳元年(1241年)登进士,授国子监书课官。召试馆职时,他首先提出了“厚人伦,扶国纲”的主张,受到主考的重视,授官秘书正字。以前他在家居住时,乡里许多人因过多服劳役及差遣,致使家破人亡。贫苦人多受其累,有人数年不归,而豪富官宦则不派差役。章汝钧与广德梅应发(后为直宝章阁大学士)共商倡举,实行义役,平均负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此法一行,万民乐从,邻郡效法。后升任秘书郎兼庄文太子教授,因病卒于任所,享年76岁,生前自号月华山人,著有《月华山人集》24卷,刊行于世。
王汝翼
王汝翼(?—1275年),建平县人。宋末任广德县知县。德元年(1275年)三月,元兵至西海州。三日后,广德军知军令狐概开城投降。广德为元兵所据,扼建康至杭州咽喉。接着宋军张世杰派大将阎顺等收复广德。四月元兵围广德,王汝翼与寓居官(朝廷派驻检查督促的官员)赵时晦(宋宗室)率领义兵与元兵战于斗山。义兵将领孟唐老与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义兵全部阵亡。王汝翼被俘,解押至建康(今南京)被杀害。十二月,宋朝廷赠封王汝翼为朝奉郎。
赵时践
赵时践(?—1275)字容月,南宋末年客居当涂采石。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以从仕郎任广德军司户参军。在任期间,以廉洁奉公、干练有才而闻名。知军对其德才大加赞赏,又委他兼任司法参军。他身兼二职,任务繁重,既要管理户籍、田赋、仓廪,又要兼理刑事、民事案件,事务充积,比其他同僚繁重。虽然下级官吏敷衍渎职,而他仍能办理得井然有序。咸淳十年(1274年)冬,他以参军之职兼代建平县知县。这时元兵已南下,战火迫在眉睫,而县境又不安宁,盗贼四起。次年夏五月,县内戴氏、赵氏二姓因积怨而引起争斗。双方各聚集族人党徒,数次械斗,各有死伤,并发展到焚烧房屋,抢劫仓库。因县内兵卒少,无法控制,不得已一度将县署迁移到乡间。这些盗贼焚烧抢劫后,逃往山林,继续为害乡里,以致县境内十室九空,而上司催征军粮又十分紧急。赵时践朝暮征借,保证了军需。
缪霆起于当年(德元年,1275年)十月因公由杭州至建平。他与赵时践义同兄弟,既患难相遇,便共商应变大计。此时元将阿剌罕率领十万元兵,由溧阳攻东坝,在伍牙山、庆丰圩与宋军大战,杀宋军两万多人,斩将校72人。十一月初一破广德。初十日围建平,其先驱部队抵县城东北。赵时践与缪霆起登楼眺望,见蒙古骑兵连营三十多里,形势十分严峻。当晚赵时践忧心如焚,与缪霆起对坐署厅,直至黎明,一筹莫展。半夜时,他对缪霆起说:“形势如此严重,覆亡可知,明日只有一死了!”缪霆起说:“你的家庭怎么办?”赵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你不是地方官,没有职守,可早些离开。”次日即十一月十一日微明,赵时践指郎溪大河说:“我已与妻子诀别,将抱石投入此中。”此时,元兵马蹄声由远而近。赵时践与缪霆起、县尉王君擢、直学(县学教谕)陈梦常登上鼓楼,擂鼓鸣笛以疑兵,击钲以助威,终于不济。俄而城破,守兵旗帜戟矛尽倒,老弱兵卒全部阵亡。赵时践一家9口投入郎溪大河,以身殉国。陈梦常被杀,王君擢被虏。四日后,县卒捞起他们的尸体,将赵时践尸体焚化埋于郎溪河岸,其余8人埋于大河黄沙之中。明成化十年(1474年)广德知州周瑛与建平知县康文建造赵参军祠于学宫之西(今百货公司第二商场处),春秋祭祀。《宋史》与《赵参军传》互有异同,两说并存。此处据当时实录《赵参军传》。王君擢与黄君濯疑为一人,但官职不同,待考。
王勉
王勉,字懋德,号竹泉,婺州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进士,任建平县尹。严于律已,不徇私情。到任后,全县瘟疫流行,死者甚多。王勉一面发钱粮赈恤,一面召集医生救治。并亲自带领医生到四乡送药。心力劳瘁死于县衙。其同年友御史赵铸筹资合葬其夫妇于陈村。后其子孙世居建平。
姚恕姚善富
姚恕,(?—1403)建平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人,初任河南杞县知县。性情耿直旷达,办事认真,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上司称赞。不久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公正严明,惩治贪官污吏,不徇私情。后来官至河南按察使。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据北平起兵,号称“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是为成祖,改元永乐。时礼部尚书陈迪(宣城人)不屈,满门被斩。姚恕是陈迪女婿,也不能幸免,因而株连被杀。
姚善富,(?—1403年),号惠庵,建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明经入太学。燕王兵至,因其叔父姚恕是陈迪女婿,被处死。而姚善富又以其叔父的原因自缢身亡。帝怒,下诏暴尸御史廊下七十五天(起初诏命戮尸,继而改减,又命陈尸廊下)。其家属流放,不许收殓。后来姚善富妻王氏三次伏陛上疏请求,才允许收尸殡葬。
孙升
孙升(约1368—1435),字伯高,建平县六都前人(今定埠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中举,永乐二年(1404年)登进士,永乐六年(1408年)任山东临清知县。临清县多灾,孙升莅任后,救济灾民,开垦闲田,士民乐业。政绩传至京师,大受赏识。永乐十六年(1418年)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整治贪官污吏,抑制豪强,谨慎清廉,举贤任能,吏治肃然。永乐十八年(1420年),蒲台唐赛儿起义,青州卫指挥高凤清剿失败。农民起义军勇猛异常,攻莒州,围攻安邱。孙升统领张、马抚、王真等击败唐赛儿军于诸城。由于他“平叛”有功,得到成祖的奖赏,赐彩缎24疋、白银10锭。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肇建两京,建上林苑,命孙升监于行在所。由于他干练多谋,不久升为左监正,官阶是奉议大夫。孙升常与成祖对奕,帝赐金牌敕诰。
居丧后复被起用,迁辽府左长史。他纠劾官吏,不避权贵,对上启迪建议,多被采用,人称“贤太傅”。后调任建昌府知府,政治清明,廉洁爱民。三年任满述职,复任建昌府。不久告老辞官,他说:“我头发已经脱落,一官如鸡肋,何足恋!”回乡后,设馆闭门教书,日以讲诵为事。病故于乡里。
谢士贞
谢士贞(约1391—1481),字彦良,建平县临湖乡八都(今飞鲤乡湖滨村)人。明永乐中,以明经任建平县儒学训导。他出身于书香人家,世传诗礼,勤奋好学,学有根基。执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县内从学者甚多,桃李满园,求学上进蔚然成风,都是谢士贞办学兴教之力。谢士贞不愿从政,终身以教学为业。不久辞去县学训导,回乡在家设馆教书,以此为乐,淡泊自奉。由于他情操高雅,受到乡里尊敬。尝有诗云:“林藏书屋天能几,梅占山窗月不多。”其雅致可知。有诗集梓行,今已亡佚。年九十而逝,崇祀于乡贤祠。
潘颢
潘颢,字仲素,建平县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生卒年月不详。其父潘尚直,永乐六年(1408)为国捐躯。潘颢结庐墓地,守孝三年。后亦不求仕进,隐居于白石溪,号白石居士。景泰年间(1450—1456),建平水旱灾害交替,潘颢煮粥救济灾民。有人至其家买稻米,听其自取,从不计较,他说:“我固不吝啬,你也不会滥取。”其人厚道如此。寿至80岁,其妻马氏享年96岁。
邵蕃
邵蕃,字文盛,号东里,浙江余姚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建平县知县。勤政爱民,不使威力。重视农业,发展蚕桑。筑东门、西门大堤,又修筑花赛、江村等圩,治行为江南第一。后提升为监察御史。建平人尊称他为“邵父”。
戴初
戴初,字复之,明成化弘治年间建平人,其出生地现为钟桥乡塘下村。家贫力学,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性刚直,善诗文。历任沂水等3县知县,均以廉洁著称,治绩显著。其生平所作田园诗,清新隽永,惜已散失。
徐金铉
徐金铉,字大器,号静庵,明成化弘治年间建平县阮桥(今涛城镇)人。素有才识,名闻县乡。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荐辟授官,任南京副兵马司。勤于职守,检身自律,受到当权者的器重。后病逝于官邸,身无分文,无银殡殓,时人盛赞其清操。
宗玺
宗玺(?—1522),约生于明成化年间,字朝用,号竹溪,建平县三都前(今建平乡宗家园)人。幼年聪颖过人。16岁入县儒学。文思敏捷,操笔立就。多次考试,名列优等,受到主考官的青睐,都认为他是奇才。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益发上进,励志学业,博览经史,涉猎诸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和左右寺正。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善良人多受其害。司法者慑于权势不能为天下主持正义,多数官僚又徇私枉法。受害人无处伸冤。而宗玺却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平反冤狱。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山西按察使,纠察弹劾,政绩显著,不久改任福建按察使,惩治贪官污吏,惩办土豪恶霸,社会风气为之一振。福建共设四道,惟福宁道难治。宗玺按临福宁三年,不改初衷,官吏折服。宗玺曾一度兼任学政,奖掖人才,举贤任能。后又兼任巡按海道市舶,下级官吏忌惮,不敢妄为。莆田“寇起”,宗玺率兵征讨,月余平定,群众为他立碑涵头。后又在平定大帽山叛乱中立了军功,增秩一级。
接着,宗玺左迁江西按察副使,按例应统协按察全部工作。当时藩王朱宸濠骄横恣虐,无法无天,为害一方,而南昌道部内郡县首受其害。其下属校尉更是狐假虎威,仗势欺压百姓。总制御史大夫陈金上疏弹劾。宗玺奉旨查办,他对朱宸濠的不法僚属校尉都一一绳之以法。宗玺不畏强暴,执法如山,他说:“我此身是天朝的白骨,百姓是天子之赤子,当官为民,何敢徇私!藩王当罪者,当绳之以法。”这时副使胡世宁也上疏弹劾朱宸濠十大罪状。被朱宸濠探知,怀恨在心,以重金买通盗寇诬陷胡世宁。朝廷下旨令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依律论罪。朱宸濠又以重金贿赂内宫宦官,罗织胡世宁之罪,欲置之于死地。众官疑惧,慑于藩王权势,不敢秉公直言。宗玺独自一人奋笔直书,据理力争,为胡世宁鸣冤辨白。
正德十年(1515年),徐九龄聚徒数千人攻掠州县,敕命宗玺剿捕。宗玺设计追捕斩杀,叛乱始平。次年(1516年)迁广右按察使,倡廉反贪,整肃吏治。他对待少数民族以诚相待,以德感化,各寨首领敬而畏之。正德十三年(1518年)仡佬族起义,宗玺奉旨征讨,立了战功,又增秩二级。他在征战中多次与边防统帅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朝廷即派使臣慰劳调解。正德十四年(1519年)改任监试官,选拔人才,公正严明,亲自阅卷取士,中式人数为各省之最。正德十五年(1520年)升任滇南左布政使,痛切民瘼,荡涤贪污贿赂,惩办渎职官吏,各宣尉使俯首贴服。他在任内清理国库公款数万,供应边防军队,而其本人始终清操如一。西南各少数民族受其感召,和睦相处,边境安宁。嘉靖元年(1522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
宗玺生平好学,孜孜不倦。对司马迁、班固之书嗜之成癖,未尝释手。晚年尤好《周易》,即使案牍倥偬也不废吟诵。一生著述甚富,著有《竹溪诗集》6卷、《竹溪文集》8卷、《竹溪外集》4卷。初号毅斋,又有《毅斋文选》12卷、《史汉节要》20卷。
虞顺
虞顺(?—1531),明代建平县昭德乡五都前虞湾村(今属溧阳县殷桥乡沟湾村)人。嘉靖九年(1530年)正月初六日,虞顺在羊矢岗打柴,回家说在岗上遇到了一位羽衣道人。道人赠给他《秘书》,并教他“替天行道”的道理。此后他便经常舞剑练武,吟诗作谶。他秘密地向附近群众传授《秘书》,发动起义。当时参加的有二百多人,并制定了行动计划。正月二十四日,他们在伍牙山麓结集,揭竿为旗,杀牲祭天,歃血为盟,准备劫富济贫,啸聚山林。由于他们的宣传鼓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正月二十八日,知县连矿领兵镇压,设计将虞顺等诱捕。嘉靖十年(1531年)秋七月,巡按傅炯奉旨将虞顺等5位首领凌迟处死于广德州城圆通阁之东。
吕盛
吕盛(约1465—1538),字文郁,号定庵,建平县五都后(今定埠镇)人。他天资聪明,好学不倦。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岁贡生,弘治二年(1489年)中举,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初授浙江义乌县知县,勤政爱民,制定《牧民条约》约束官吏,并晓喻全体人民,共同监督。因此,令行禁止,政绩显著。不久,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在部工作益发谨慎廉洁。任满后调任湖州知州。当时湖州属县孝丰汤许聚众起事,朝廷派兵征讨。吕盛阻止进军,亲自单骑深入山寨,会见汤许,“晓以利害祸福”。汤许等被“说服”,愿率众投降。十日内,兵不血刃,全部被“招安”。州里正准备为他“庆功”时,吏部文书下达,吕盛将改调他州。临去之时,湖州人为他画像立生祠于岘山,又于州衙门外筑石室树碑,歌颂吕盛功德。既而调任山东东昌府知府,不到三年,东昌府民康物阜,人民乐业,声誉大振。接着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天津兵备。离东昌时,东昌人民感恩戴德,为他立祠于龙潭湾。正德十五年(1520年)武宗南巡,沿途官员迎送,索要民夫,搜括民脂。天津地当要道,为必经之路。吕盛认为群众因受天灾正值饥荒,无力服役。他毅然决定动用官银召雇四方流民担任夫役,日给工钱及伙食,并施医药,以疗疾疫。当地群众未受困扰,百姓感戴。未几,改任云南屯田副使。后上疏告老还乡,养望林泉,闭门课徒,乡里敬重,人称“副使公”。生平好诗文,善著述,著有《胥溪唱和集》、《后湖唱和集》、《郁斋感雨》诸集,合称为《吕定庵唱和集》,梓行于世。后以老病卒于乡。
潘润
潘润(约1482—1540),字雨时,号赣溪,建平县十三都前(今十三泉)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举,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授官仪部郎,出任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吏治精明,为人宽厚。当时州民有徐大潮、叶懋三横行霸道,为害乡里,毁伤官府,无人敢管。潘润到任即将作恶多端的徐、叶二人绳之以法。另一姓朱的州民被人诬陷下狱,潘润发现案情委曲,朱氏受冤,即为之辨白平反释放,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当道官员集议增加税赋,潘润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力争制止。任满将进京觐见皇帝,临行时下属纷纷赠送钱物,潘润坚决不受。州民于衙前建立“却金亭”以为纪念。不久,升任云南兵备副使。任满退休回乡,病故。
袁楠
袁楠(1466—1542),字伯材,号北庄,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平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正德四年(1509年)大水,袁楠慷慨捐稻300担赈济灾民。由于他的倡导,富户纷纷捐纳,受到当道的表彰。贫苦人向他借贷,都能如愿以偿,高兴而去。钱粮既已借出,他从不要人偿还。有人到他家买粮,他均以低价出售,秤平斗满。他家晒稻,收场时,他告诫场中人说:“场中晒稻。旁边的不要扫,以免砂砾掺入,不能出售。”村邻某人家境贫寒,受人诬告,被坐株连入狱。袁楠即命次子到官府为其辨白,并为他花费钱财,使其冤屈伸雪而被释。此人出狱后,准备卖妻偿还。袁楠知后,急招他来,对他说:“我花钱与你失妻孰轻孰重?卖妻之事不要再提,请勿再言偿还。”有人与他田地相邻,常常侵占他的田头地边,旁人相告。他说:“由他占吧!”侵占者认为有机可乘,逐渐蚕食扩大。别人多次奔走相告,他也终不追究,直至侵占者后悔致歉。由此可见其宽大仁厚。
王祐
王祐(1468—1553),字顺卿,又字锡之,号南冈,建平县四都后(今岗南)人,生于明成化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聪明颖异,8岁就学,一目数行,过目就能背诵。读书几年后,下笔数千言,洋洋洒洒。14岁入县儒学,弘治八年(1495年)中举,以后多次参加会试都未得中。每次落第回来即订稿簿数本,每日作文5篇,必求其优良才罢。有志者事竟成,直至参加第七次会试,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才中进士,敕封修职郎,初任刑部行人司右司副,单骑赴任。他赤胆忠心,廉洁奉公,克尽职守。后来朝廷因他“听断之能,曾无滞狱,奉公守法”,晋封为文林郎,升任刑部四川清吏司员外郎。在任除正常俸禄外,绝无妄取分毫不义之财,廉洁自守。后因秉公执法得罪了权贵,遂引退回乡,悠游山林。居家30多年,无事不进县署,凡关系一县之兴利除弊事,无不据理直言。每遇旱涝灾害,则捐钱捐粮赈济灾民,群众感恩戴德。居家节俭,布衣蔬食。同时尊师重教,出资办学,督导子孙勤学,后世中科举者甚多。王寿至85岁,卒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宋鳌
宋鳌(?—1555),湘阴人。明嘉靖中为建平县县丞。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入侵倭寇蹂躏近海郡县。宋鳌刚到任即率民兵前往抵抗。到上海孤军深入,后援断绝,而大批倭寇突然袭击,宋鳌率领民兵奋勇迎战,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宋鳌战死,收殓时,枪镞满体,几无完肤。县人举哀。
夏宗思
夏宗思,字以明,建平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任江西雩都(现名于都)县知县,治有奇绩。当时有御史袁淳,在乡里以分宜县人为同乡,结党营私,欺凌乡人,任意侵并他人财产土地,横行霸道,作恶多端。夏宗思不畏权势,上控其不法作为,袁淳被依法治罪,百姓拍手称快,纷纷画夏宗思的肖像供祀。布政使司论其政绩,将要提拔他。因他的同年友袁某从中阻止,后改任兴山知县。夏忿忿不平,遂辞官不任,回归故乡。
史可传
史可传,号南洲,建平人。性情恬静,沉默寡言。少年时代嗜书如命。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岁贡生,选任定兴县训导,后升祥符县教谕。对学生以诚相待,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多数人受其教化成才。史可传日常注重礼节,在家衣冠不整不见学生,学生衣冠不整也不敢谒见。
赵佑卿
赵佑卿,字汝伸,号东苹,浙江兰溪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建平县知县。办事公正,不徇私情,精明能干,政绩卓著。建筑城楼,修缮学宫;重视农业,大兴水利。他在任内修筑了县内第一大塘—柘林塘。继而又修建了山阳、杨学、潘城等圩。县民赞颂不已。
杨大韶
杨大韶,建平人,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任武缘县知县。为政严明,禁止官吏滥增附加和摊派,减轻赋税,以苏民困。他在任兴办社学三十多所,立学田作为学校经费,为当地培植人才,受到当地人民的称颂。
吕正情
吕正情,字约之,建平人。为人善良,对继母甚孝,人人称赞。明隆庆三年(1569年)以岁贡授山西平定州同知。任内曾连续代理知州和属县知县。他在所有任内都能克尽职守,政绩显著。山西土地贫瘠,百姓疲于耕作,劳苦一年,仍然衣食不给。吕正情极力扶持,裁减赋税,安置抚恤流民,百姓乐业。同时修筑城堡,整顿保甲,加强治安,所至之处都有德政。吕正情秉性刚直,不会逢迎,不与官僚同流合污,不合上司之意,遂辞官回乡。临行之时,囊中空虚,行李萧然,群众夹道相送。回乡后,闭门教书,终老乡里。
韦杰
韦杰(约1511—1574),字谦甫,号南明,建平县人。天资聪明,学问渊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拔贡。初任河北无极县知县,因执法触犯了达官权贵,被降为河北永平县教谕。后来又提升为国子监学录,在任不久,又被调出,任永州司理参军。韦杰一生不得志,郁郁不乐,任司理参军第二年即引退回乡,杜门著书,吟咏自得。著有《诗经明辨》10卷、《北游艺草》2卷、《杜诗五言注》、《杜诗七言注》各2卷。在乡病故。
黄时济
黄时济,明嘉靖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原籍歙县,来建平经商,遂定居于县城。黄时济见南北入城道路狭窄泥泞,行走不便。万历五年(1577年)筹资请工并开采石片,修筑道路。北自朴树巷到竹墩湾,南自山脚底到港桥园,用石片筑砌大路,横铺条石,衔接紧密,路面平整,全长数百丈,共投资数千缗(铜钱数百万)。路中建造二亭,召贫僧居住,捐田收租以备茶水费用。过往行人可以休息饮水,群众称便。县里有贫苦卖妻还债者,黄时济代为清偿并予资助。贫病者救济医药,路死道旁者施棺木收敛。知县刘萃建永惠亭并刻碑纪念。
潘嘉
潘嘉(约1542—1601),字子会,建平县人。聪明好学,积学能文,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入太学,后出任广东布政司正理问。刚直不阿,不避权势,因弹劾当权人物被罢官。回乡后,自辟一圃,题名“赋闲”,常与好友饮酒赋诗其中,怡然自得。著有《赋闲园集》。死后太史冯梦祯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句云:“不虞人诈,不谈人过,不愤人欺,不责人偿。”竟淡泊如此。 吕明伦
吕明伦(约1543—1602),字子上,建平县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任浙江定海县知县。他采择当年戚继光平定倭寇的史实见闻,撰成《海防捷录》一书传世。后以廉洁公正调任山东莱芜县知县。莱芜巨姓亓氏,世代为霸,民受其害。明伦到任后即铲除恶霸亓氏首恶,威慑余党。百姓颂德,歌舞于道,立祠奉祀。后任乌撒军民府同知,撰《说郛》2卷行世。年老病退,卒于乡。
潘绍芳 潘绍芳,号登龙,建平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岁贡生历任海宁、进贤二县县丞。在任锄除奸滑,清理革除积弊,士民称颂。后来调任西北之马平县任知县,对困民扰民的不合理规定以及陈规陋习,立碑禁止革除。百姓欢呼,遍于城野。任满归乡,行李萧然,别无长物。
王之讲
王之讲,字嘉学,号育彝,明万历年间建平人。由太学生授慈溪县主簿。他佐理县政认真负责,谨慎精明。疏浚河流,防御水旱,连年丰收,受到人民的爱戴。百姓为他建立生祠祭祀,立碑记载他的政绩,并作诗歌赠送给他。
王之栋
王之栋,字嘉隆,号柱石,明万历年间建平人。兄弟五人,之栋最小,分家时他将良田让与诸兄。后以准贡选任邛州佥判,不久又兼代荥、蒲二县知县。办事公正,受到人民的爱戴。
不久,少数民族起义,朝廷派兵镇压,令他督运粮饷。黎城、泸河等地山路险峻,他督促运夫源源不断运输。运夫挑力触瘴气得病甚多,有的人死于路旁。王之栋派人掩埋,途中病者给予医治,并时给药物以预防。战事结束后,总督及巡抚衙门荐他为布政司理问。他刚正不阿,目睹官场腐败和朝廷残酷镇压人民,遂辞官回乡。未几,病逝,终年68岁。
夏元和
夏元和,字节之,建平人。明万历年间贡生,选任茶陵州同知,署理攸县知县。后署山东兖州府通判,暂代临清关守。洁身自好,廉政爱民。自书勤政厅后对联云:“摘蔬寻别味,种竹映虚心。”其清高可知。后以积劳成疾死于官署。兖州人无不哀泣。
张元庚
张元庚,字以长,号长琴,明万历天启年间建平人。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自幼聪颖,七岁能文。他广涉经史百家,学问渊博,修身立德,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他不愿从政为官,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远近从学者数百人。著有《经世待问》等书传世。
杨时春
杨时春,字茂先,明代建平人。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授任铜陵县教谕,培育学子,诲人不倦。捐薪俸修缮学宫,学前有玉带河,终年干涸。杨时春筑堤潴水,既美观瞻,农田又受益。不久升任湖南慈利县知县,该县与少数民族麻寮、美坪诸寨相邻。苗族、仡佬族常与汉族发生纠纷。杨时春采用团结和睦政策,“恩威并济”,民族关系和解,互相往来。
天启七年(1627年)农民王二起义,其势燎原。上司催征赋税,急如星火。杨时春日夜效劳,催科聚敛,未误军需,受到嘉奖。以后调任长沙知县,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官邸。
严斌美
严斌美,字美生,号粹庵,建平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选贡,任浙江嵊县县丞,后署理嵊县知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地群众拥戴,交口赞誉。母丧回归故乡,临行时行李单薄,连路费也没有。群众见了,盛赞其清贫,人人叹息。
夏魁旸
夏魁旸,字宿甫,建平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以明经任奉化县训导。三年后改任武义县教谕。教导有方,受到学生的敬重。不久代理浦江知县。当时许都率众叛乱,陷义乌及浦江。夏魁集合士卒抗御,登上城墙防守六昼夜。城破被捕,怒骂不屈,被杀。游击蒋若来寻到他的尸体,泣曰:“真可谓忠臣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受到褒祀,赐谥“烈愍。”
宗光国
宗光国,字维城,明末建平人。16岁入县学。其父为仇人诬陷,将受笞杖。宗光国上诉臬台,叩头流血,为父伸冤,案情终于大白,其父无罪被释。崇祯年间,水旱灾害频繁交替,许多人饿死道旁。宗光国施棺木与芦席命人埋葬,并煮粥施舍饥民。乡人杨思奇,借宗光国银,无力归还,准备卖妻偿还。光国知道后立即阻止,焚烧借据不要杨归还,并赠给他粮食银钱以为谋生之资。
杜鹤年
杜鹤年,(?—1645),陕西安化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建平知县。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三日,清兵攻南京。次日,福王仓皇出走芜湖,被俘。闰六月二十八日马士英率400名贵州兵,护送王母妃逃出南京去浙江,途经建平。杜鹤年恨马士英误国,不愿接纳。马士英即率兵围攻县城。杜鹤年以家属百余人委托县吏程应桂照应,率县卒捍御。不久,县城被攻破,杜鹤年被杀于仓巷。
史大纲
史大纲,字正之,明末建平县人,儒学生员。性耿直,言出必行,威望颇高。史姓是建平望族,人丁兴旺,世系繁衍。族亲内发生争执,常请大纲评理,一言解之。因此,户族内40年无争讼。生平好古力学,手录《史记》、《汉书》、《纲鉴》等书,并一一评注。史大纲好善乐施,尤重尊师办学。诸凡修桥补路、赈济恤贫等善事都尽力而为。惜其生卒年月均不可考。
姚启宗
姚启宗,字午明,明代建平人,生卒年月均不可考。县儒学生员,刻苦勤读,学问渊博。其母生病,他日夜侍奉,二十多天未解衣带,坐于母旁,人称“孝子”。他乐于助人,扶危济困,见人冤曲,不惜破产为之申雪。有人被诬当斩,此人过去虽与姚启宗有仇怨,但他仍极力为他辩白,直至无罪释放。乡人姚闻四欠启宗银50两,打算卖妻偿还。姚启宗闻信后,急把姚闻四请到家中,当面焚烧借据,并赠给银两以为生计。姚启宗一生著述甚多,著有《策学会览》、《经世晰疑》、《性鉴集要》、《历代帝王祀仪》、《人物论》、《私淑祀仪》、《甲子图》等书。
盛士真
盛士真,字光含,号雅南,明末清初建平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选贡。他勤奋好学,学问广博。上层器重其才,授任知县,因父丧没有上任。三年后调河北任县任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敢作敢为。任期满后,升任济宁州知州,未及上任病死于任县。死后,他的行李中只有少数银两。当地士民哀怜他廉洁,捐钱集资为他治丧,并派人护送其灵木亲归乡。
夏璇旸
夏璇旸,字睿甫,明末清初建平人。顺治九年(1652年)大旱,夏璇捐献稻谷500担,赈济灾民,救活多人。县学教谕萧松龄以其品德高尚报请上司给奖,璇力辞不受。著有《继眉诗文集》刊行于世。
吕光盛
吕光盛,字文征,号易庵,明末清初建平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岁贡,任天长县训导。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常以薪金资助贫苦的读书人。后升任长山县县丞。当地民风强悍,常肇事斗殴。吕光盛经常教育劝解,说服双方息事宁人,使他们和睦相处,事端逐渐减少,百姓安居乐业。百姓称他为“吕佛”。不久因病死于任所,囊中分文没有。知县徐某捐款入殓,遣人护送回里。
袁文寰
袁文寰(1573—1663),讳文启,字开甫,建平县南乡袁村人。生于明万历元年,自幼刻苦好学,读书乐道。夜晚学习达旦,习以为常。袁文寰博览群书,涉猎经史诸子百家,尤好理学,精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人著述。自甘隐逸,不求仕进,悠游山林,不修边幅。慨然以人伦风教自任,毕生以教书为业。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遇袁文寰讲学,虽值风雪大雨,前来求学者双脚走起血泡重趼,都能如期赶来聆听教诲。所著《易略》等书,均足以阐述圣贤之微旨,论证诸家之谬误。平生乐善好施,和睦邻里,排难解纷,赈荒济贫,从无吝色。一生主持乡里教学60余年,且以鹅湖、白鹿洞、景贤书院之传奖进人材。捐资集社办学,开发后进,泽被广大学子。现今江村、长溪之间的讲堂、学田仍在。清康熙二年因病卒于袁村,享年92岁。袁文寰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易略》上下二卷、《太极说理》、《学宗源几》、《善恶辨》、《性说命说》、《崇儒辟佛论》、《夕惕斋杂记》等。
岑熙
岑熙(约1612—1668),明末建平县梅渚人。在乡以孝行著称。年轻时曾游学南京,在旅馆拾银500两,即遍寻失主归还。御史冯明盛赞其德行,著文记其事。后在乡间设馆教书,邻居少妇于夜半前来叩门挑逗,岑熙闭门不纳;挑之再三,即训之以礼。其生平言行一以圣贤为法。崇祯年间,朝廷曾赐以官职,谢不就任。在乡以琴书课徒自娱。崇祯十三年及十四年(1640—1641),连年天灾,他倾家荡产救济亲族和乡里的断炊户。明末清初,盗匪抢掠梅渚,洗劫一空。匪徒经过岑熙门前,相互警戒说:“这是善人家,不可惊动!”因此他家安然无恙。岑熙好诗文,工音律,遗著有《太古遗音》3卷,惜已亡佚。病逝于乡,余不详。
岑鹤
岑鹤,字羽长,号忏庵,明末清初建平县梅渚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恩贡,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初任河南西华县知县,到任后惩治贪官奸民,清理赋税,革除弊政。又大力兴修扶沟与张善口水利,群众受益甚大。三年后因母丧回乡守制,孝满后任河阴县知县。在任内因天灾荒歉,岑鹤赈救有方,发放救灾粮款,亲自查点,无漏发,无冒领,灾民都能按实情得到救济。后升任镇南州知州,旋升礼部郎中,不久因病告退。岑鹤在仕途八年,两次受到嘉奖。回乡后在梅渚西北筑“西园”,静心披阅经典。自奉十分节俭,粗茶淡饭,与贫寒人家几乎一样,康熙十二年(1673年)受知县高自远之聘,主纂《建平县志》,卷本不详。后以病卒于乡,遗著有《忏庵诗钞》传世。
宗芳
宗芳,字汉臣,号静庵,清初建平人。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副榜考授州同知,任四川建始县知县。“三藩之乱”兵祸以后,当地百姓不愿就学。宗芳到任后,大力兴办教育,劝民读书。不到几年,入学读书已蔚然成风,中式人数增多。县人立生祠祭祀他,尊称他为“文翁”。后调任通许县知县。时值连续两年因灾歉收。宗芳数次向上司请求,减免赋税,百姓赖以生存。
袁应藻
袁应藻(1591—1675),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年轻时有胆气,果断刚毅,而且膂力过人。平时沉默寡言,遇事一笑置之。然而遇到错综复杂难办之事,或以强欺弱的事,别人袖手旁观,而他却挺身而出。他为人排难解纷,有以一当十之勇,而且足智多谋,遇有难题一经指点,迎刃而解。
明末时,袁应藻已经年迈。有一武官,借捕拿土匪之名,肆意掳掠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有一次,将农民放牧的耕牛掳去一百多头。当时,武官带有步骑兵一千多人。乡里人人害怕,不敢前去讨还。袁应藻怒气冲冲,大声说:“耕牛被夺走,明年如何耕种!”就单身一人追上武官,勒住他的马缰,大声呵斥,双眼圆睁,须发尽张,大有“曹沫登坛”、“毛遂劫盟”之风。武官恐惧,将所掳耕牛全部交袁应藻带回。袁应藻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享年84岁。
宗瑛
宗瑛,字鼎光,建平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贡生。慷慨乐施,在两次水旱灾害中,先后出米1600多担,煮粥救济灾民。他一生中所做善事很多,如修建文庙学宫,办义学,建义仓,建造桥浮,建义渡,修复圩堤等等,都能尽力办理,并置产以供日后维修。
李国盛
李国盛(1643—1712),字公宇,号瑞卿,建平县(今钟桥乡李家村)人。行伍出身,在河南参加绿营军。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中,李国盛随军出征福建,初任把总,因征战有功,调任衢州千总。屡以战守功绩显著,次年调金华协营。他率兵与耿精忠部冯公辅战,勇猛善战,身先士卒,大破冯军,收复浙江宣平县。后进军大溪滩,生擒耿部首领多人。接着由浙江江山县进入仙霞岭,连克三关。随即克复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相邻的蒲城、建阳等县,并攻克建宁府。兵部记功,传令嘉奖。九月进军福建延平府,又受命押运军粮,保证军需供应。十月率兵进攻小门山枕枫岭,大败叛军,焚烧营寨。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省监修战船。十八年(1679年)攻漳州,守凤山,日夜督战。十九年(1680年)又攻狮子山及陈州、马州、湾腰树、观音山等处,连破敌营十九寨。后又攻克海门,夺取厦门,战功累累,朝廷加功三等,提升都司。不久清廷论其功,加十九等,升为左都督,注入宣州卫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调任遵化城守营,以左都督摄游击事,享受一品俸禄。李国盛一生从军征战,戎马倥偬,未能成家,到58岁才结婚。后因病退休,世袭全部俸禄,朝廷诰赠荣禄大夫。其子世袭拖沙喇哈番,任职都司,后改称新衔,世袭云骑尉。李国盛病逝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终年69岁。
茅成凤
茅成凤,号容庵,山阴人。监生,文林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任建平知县。茅成凤居官廉正,精明能干。在任勤劳民事,多所建树。修堤筑埂,大兴水利。整修县城街道,疏浚排水沟渠。改建城区道路,平整城内空地,排除垃圾污物。修筑城墙,加固城防。修缮学宫,置办书籍祭器。建造察院及旌善、申明二亭。迁移改建常平仓,核查整理田赋册籍。
他又曾为民请命,疏求漕粮改粳易籼。原来县内历年只出产籼米,不产粳米,而漕粮只征粳米不要籼米。粮户只得以贱价卖籼米,再以高价到邻县买粳米,翻山涉水,肩挑背负,苦累不堪。茅成凤三次上疏,恳求因地制宜,改粳易籼,产籼征籼。次年正月十九日,朝廷降旨谕允,按当地出产征收,不再征粳。士民欢腾,阖县颂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冬,续修《建平县志》,全志共分24卷,次年刊行。
王志援
王志援,字予济,号竹屏,清康熙年间建平人。幼年聪明,十岁能文,是生员中佼佼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平生孝敬父母,和睦兄弟。他在未及第时,因家产不多,分家时兄弟每人所得无几。他同情兄弟贫苦,对父母说:“儿现尚能设馆舌耕,生活可过。家中田地房产请全部分给兄弟,我寸土片瓦不要。”
王志援待人接物诚恳恭让,从不与人多事生非。但遇到有利于乡里的事,则常引以为己任,如建平县只产籼米,漕粮却强征粳米,县民苦累。他与知县茅成凤联名上呈,后奉旨改为产籼征籼,不再征粳,泽被全县,受到人们的尊敬。接着又受知县茅成凤之聘,协助编纂《建平县志》,担任采编工作。
王志援中进士后任湖南桂阳县(今湖南郴州)知县。上任后,按率征收赋税,不准下属官吏乱加摊派、附加和损耗,减轻人民负担。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并经常深入乡村,劝农勤耕,重视发展农业。同时举办养老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后调任乡试考场,担任校阅试卷的“分校”官。不幸卒于试院。县民闻耗,里巷一片哭声。死后供奉于建平县名宦祠,春秋祭祀。
戴兆佳
戴兆佳,字士朝。清康熙年间建平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出任浙江天台县知县。他在决策与判案的过程中,能洞悉详情,严明公正。天台是偏僻山区,民性顽强,政令推行困难。戴兆佳锐意治理,振兴一方。他对群众中的善良忠实者予以扶持,对豪强奸滑者进行压制直至惩办。他在任内办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的好事,诸如:兴办教育,发展社学、义塾;劝农勤耕,植桑养蚕;清理赋役;查核编定保甲;充实常平、积谷仓储;取缔鬼神淫祀庙宇与巫觋;修缮名胜古迹;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建立义冢,掩埋田野道旁尸骨,百废俱兴,都卓有成效。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田赋鱼鳞册脱漏较多,错误百出,影响正常征收,多年未清理。戴兆佳到任后,即组织人力深入田间按亩丈量,核实业户,积弊顿清。
后遇水灾,上司委他赈济三县。他深入下层查看灾情,因而救灾粮款使用得当,救活灾民数万。后来他的政绩详载于《天台治略》。不久,升任吏部主事,继升员外郎,接着改任礼部员外郎。死于任内。
袁焕
袁焕,字愚耕,清康熙年间建平人。袁焕村居南湖之滨,水灾频繁,便自筹钱款购买木石筑堤。堤岸坚固,水患减少,因此获得丰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收时大水,圩堤溃决,圩田黄稻都被淹没,十室九空,村村无炊烟。袁焕先尽自己所有散给灾民。不足时又往绩溪华阳,向施家借来大米100多担赈济灾民。第二年,带了银钱往华阳施家偿还,临行时嘱咐家人,不要使受赈的人知道。后来,湖岸因受水侵蚀而坍塌剥落,袁焕又自筹资金补筑,较前更为坚固。
宗维汉
宗维汉,字子广,号慕苏,建平县人,约生于清顺治、康熙年间(生卒年月不详)。岁贡生,平生以孝义著称。其父疽生于背,宗维汉日夜服侍调理,用嘴吸吮舔舐脓液血水,父病得以痊愈。母病时侍奉汤药,终日卧于母旁,衣不解带两月,直至母病痊愈。其母生性好义,乐于助人,一生行善施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四十七年(1708年),县内大水,圩堤尽破,灾民流离。维汉遵母命以银600两买米煮粥散赈。对死亡无钱殓埋者,施给丧葬费,贫病者给药医治。长圩被大水冲决,乡民无力修筑,维汉又拿出其母遗留银两,雇工修堤,修复堤长10里,加高培厚更胜于昔。接着又募工修筑梁家圩。他年年接济贫困,照顾鳏、寡、病、残,习以为常。
潘仍桂
潘仍桂,字我生,清康熙年间建平人,生卒年月不详。潘是县武学生员,能作诗,更善画兰花。康熙壬寅(康熙元年及六十一年均属壬寅,即公元1662年或1722年),因亲友获罪被株连下狱。狱中苦闷无所事事,每日画兰花聊以自解。监狱看守人员拿出变卖,得到许多银两,而潘仍桂因经常画兰,画艺益精。过了两年,冤狱昭雪被释。潘仍桂回家日以画兰为事,求画者盈门,名声大振。尤以酒酣兴至,信手挥毫,神韵兼备,刚一落笔,即被立等者拿走。其妻亦善画兰,然不及仍桂之苍劲古朴。
郎焕章
郎焕章,清代建平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县儒学生员,精通医术,尤精伤骨科。凡折足断臂者,求医者盈门,手到病除,无不立见疗效,远近闻名。
徐之愈
徐之愈,(?—1723)浙江山阴人。监生,清雍正元年(1723年)任建平县知县。勤政爱民,公而忘私。当年入秋以后,蝗虫成群结队,遮天盖地自北而西飞入县境。徐之愈常领官吏和百姓,日夜驱赶扑杀,边焚边埋。有人捕捉蝗虫送来的,按升斗给赏,斗蝗斗粮,因而很快就将蝗虫扑灭,未造成大的灾害,当年仍然丰收。由于在扑灭蝗虫的过程中,徐之愈餐风宿露,积劳成疾。田赋漕粮征齐后,亲自押运至芜湖交兑。回来时船至马山埠,病情加重,遂穿着官服,端坐舱中,他说:“我已不行了……”话未说完,溘然而逝。
卫廷璞
卫廷璞,号筠园,广东番禺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雍正五年(1727年)任建平知县。修建城墙、哨所,兴塘筑坝,修堤复圩,建桥梁,设渡船,诸多善政都尽力而为。修缮文庙学宫,置办礼乐器具与书籍;豁免匠班银,减轻鱼课税额;惩治贪官污吏。士民敬服。
雍正九年(1731年),主修《建平县志》,并捐俸刊刻发行。十一年(1733年)曾一度兼代广德州知州。卫廷璞在任共九年,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离任调升。
任兰枝
任兰枝(?—1746),字谷香,号随斋,建平县昭德乡四都后(今凌笪乡双庙村)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举,殿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讲读、起居注。后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出使安南(今越南)。回国后历任兵、刑、吏三部侍郎,旋升礼部尚书。乾隆十一年(1746年)病故。著有《南楼文集》、《南楼诗集》传世。任兰枝12岁承祧溧阳县后官庄(今茶亭乡)任氏家族。其宗族后裔世居在郎溪凌笪乡。
贡震
贡震,字洊雷,号文,江苏江阴人,选贡,八旗教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任建平县知县。干练有才,勤政爱民。建平历来水患严重。贡震到任后,讲究水利兴修,劝民修筑圩堤。提倡团结治水,互相协作,强调下圩帮筑上圩,上圩固则下圩安全。并亲临圩堤工地检查督促。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上旬,大雨滂沱,十二日晚,东门埂、丁字埂、梁家圩告急。贡震连夜传集埂长和圩民上堤,亲自参加抢险堵筑。在圩埂上坚守三天两夜,才化险为夷,保住了丁字埂、东门埂和西门埂。圩民抢险堵漏,日夜立于水中,昼暑夜寒,勤劳苦累。贡震数次命人制备饽饽烧酒,分散众人。水退后,又率埂长圩董逐段查看,加固培筑,以防再次发水。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贡震亲自到西北诸圩,动员下圩人民帮筑上圩堤埂。民工上堤后,他借严氏宗祠(在今建平乡昌明村)为临时公署,住在工地指挥督促。并于附近搭盖工棚,为众埂长办事之所。三月底开始堵口补筑,至四月底竣工。并刻石立碑,以垂永久。
以前田赋册籍混乱,遗漏较多,贡震到任后即清理田赋册籍,从新履亩勘察丈量,抄对补绘《鱼鳞册》,三年完成。原来催征田粮系用“单头经催”法,后改用“顺庄滚催”之法,由于条件不具备半途而废。结合清理田赋,清查全县户口,整理并重新编定保甲,加强治安,驱逐外来流窜坏人。
县内风俗,信巫尚鬼,贡震在任内曾多次禁止迎神赛会。对五猖会、七女会以及分流庙、盆形山等处日聚千人的神会一概禁止。对杀牲设祭、扮演杂鬼、妖言惑众者从重惩处。贡震亲自带人拆毁梅渚蒋太师庙,以其砖木新建养济院与育婴堂,收养孤老及弃婴。同时下令严禁溺杀女婴、重男轻女之恶风。取缔巫医,严禁赌博。
其他如捐俸米救灾,设粥厂分赈饥民,修桥补路,增添渡口、渡船等等都卓有成效。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调灵壁。贡震在任五年,计划续修县志,并积累了资料,由于调离未能实现。行前刊印《建平存稿》三卷行世。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来建平任知县。次年十一月调凤阳,病归卒。
宗高举
宗高举,字一蜚,号梧冈,建平人。乾隆初年由廪生荐举为孝廉方正。初任阳湖县训导,不久调淮安。教导学生谆谆善诱,使后学进步较快,成绩卓著。乾隆十六年(1751年)与十八年(1753年),淮河漫溢,灾情严重。上司檄委他办理救灾,他遍历清河、桃源和本境内7州县,深入灾区,逐村检查,核实灾情。亲自按户分发救济粮款,下级不能作弊,灾民都能得到实惠,受到人民的赞颂。
杨氏女
杨氏女,佚名,建平县人。生卒年月失考,约生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其丈夫孙大顺,中年病故。杨氏靠做针线维持生计,生活俭朴,清茶淡饭,粗布衣服。针指所得,自给有余,则救济贫困。冬天施舍被絮,死者施棺木收敛。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旱,籽粒无收。杨氏在城内设粥厂,煮粥赈济乡民三月,每日施粥一餐。杨氏怜悯饥民,经请示公公孙士俊,再于每日傍晚加施一餐。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于上年虫涝灾害,春荒严重,县衙派其弟孙大氵美到县北乡督察放粮赈济。杨氏雇工用手车推米124担(斗担)去北乡协助开厂施粥。粥厂撤销之日,又给灾民每人发米一升,帮助他们回家生产。杨氏晚年积攒银1400两,交给孙大氵美孙大受两人买石建沙桥于上神港,以利行人。石桥建成后,杨氏女瞑目离世。其生平虽乐善好施,但未动家产分毫,全系她为人做针线所得,后人称颂不已。
宗彩成宗聚轩
宗彩成,字亮彩,清乾隆年间建平人。附监生,急公好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平遭旱,受灾严重。宗彩成捐铜钱800千赞助赈灾。其子孙都有善举,一门慈善,乐于济贫扶困。其孙宗聚轩,继承先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旱灾,捐钱500千救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大雪,积雪深丈余,道路不通月余,鸟兽冻死,大雪封门,百姓被困,缺粮少柴。宗聚轩捐银1000两拯救灾民。城墙倒塌,又捐钱补修。
宗子贞
宗子贞,清乾隆嘉庆时建平人,监生。一生慷慨好义,乐善好施。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大水冲决金锁、杨赛等圩。宗子贞捐献稻谷数十担,带头筹募,赈济灾民。后募捐筹款修筑金锁圩。又出钱300千(铜钱),购置木材,石料于落篷湾,筑水牮圩,圩民受益。
史炳荣
史炳荣,江苏江都人。进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代理建平知县。到任即惩治县内恶人土豪,惩办贪官污吏。严格书吏办事制度,不准积压文牍,督以当日事当日毕,善始善终。在修筑杨赛圩时,他亲自下榻工地,检查督促,风雨无阻。次年七月调任当涂县知县。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临行无路费,典当衣服始成行,士民叹服。
邹祖堂
邹祖堂,字锡蕃,江苏吴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建平县梅渚巡检司巡检(正八品)。他在任13年,政治清明,人民乐业,境内无盗贼,民间斗殴纠纷及时处理,争讼渐少。县西南漪湖,汇诸河之水,常泛滥成灾。知县锡麟令邹祖堂督工修筑圩堤,数月不懈。竣工之后,滨湖农田受益。民间不会植桑养蚕,邹祖堂自购桑苗栽植,由其妻养蚕缫丝示范,传授技术。当地妇女学会植桑养蚕之法,蚕桑之利遂兴,人民大受其益。同时著有《蚕桑事宜》及《人生必读书》刊行,广为流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觅得前知县贡震著《建平存稿》一书,邹祖堂即为翻刻,使此书得以流传。又补刊《周作渊郎川公事略》行世。
龚舫
龚舫,字画舸,贡生,建平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在世,生卒年月不详。道光间由训导保升江苏淮安府经历,又署山阳县知县。该县因洪泽湖水泛滥,湖堤溃决,田地房屋淹没成灾。龚舫数次将灾情上报淮安府,经批准拨款修复,以工代赈,群众踊跃参加,三个月后竣工,堤长20多里,减轻了水灾。接着补授安东县知县。该县盗匪横行。龚舫到任后,严密缉拿惩办,连小偷的踪迹也没有了。他审理民刑案件执法公正,清理积案,平反冤狱,甄别释放株连牵累人员。他在任时,尊师重教,修学宫,兴书院,办社学,发展教育,群众拥护。不久调任阜宁知县,离任之日群众攀辕相送,依依惜别。阜宁西北乡有一股土匪,打家劫舍,气焰嚣张,民不聊生。龚舫训练兵勇,亲自率领搜捕,擒获贼首,其余匪徒逃散。龚舫在阜宁期间,重教兴学,修筑城墙,兴修圩堤,政绩累累,颂声载道。不久调任上元知县。去任之日,群众送行依恋如安东时。后因父丧离职,回乡后病故,卒年七十一岁。
吕秉珩
吕秉珩,字宝泉,清道光咸丰年间建平定埠人,生卒年月不可考。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曾任囗囗县知县。学识渊博,文思敏捷,落笔有豪气,如风发泉涌,有韩愈、苏轼之风。著有《启蒙集》一书。咸丰末年(1861年),迁居江苏高淳县定埠。吕秉珩一生不得志,郁郁以终。
吕廷楫戴周盱
吕廷楫,字用舟,号若斋,建平人。恩贡生,性情纯厚,读书识大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冲决高淳县东坝大堤。吕廷楫与贡生吕鼎钅奇倡议募捐先筑草坝,为一时权宜之计,以免下游被淹,持久难以排出。接着会同邻县绅士禀请两江总督,拨银18000两,重筑上下两坝,沿岸农田受益。
戴周盱,建平人,庠生。平素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戴周盱出稻谷一千担,散给圩民。
袁励宸
袁励宸,字体明,京兆宛平(现属北京市)人。江南高等学堂毕业,民国7年(1918年)任郎溪县知事。袁到任后即四出走访,调查县情。他深感郎溪人民历年遭受水患之苦,决心大力兴修水利。他根据前人治水经验,制定了“全面修筑,重点加固,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办法,动员圩民修圩,并亲自上圩督工,动员下圩帮筑上圩,团结协作治水。由于圩区群众协力奋斗,所有圩堤都进行了全面整修,增高加固了堤身。
郎川河北金锁圩是全县第一座万亩大圩,圩东之丁字埂(旧称丁公池埂)扼数十圩之咽喉。丁字埂不保,则洪水顺流而下,各圩都将溃决。民国8年(1919年)夏,洪水泛滥,丁字埂出现险情。袁励宸即率民工抢堵。他奔走于狂风暴雨之中,和民工一起挑土运料参加抢险。从朝至夕,他浸泡在没膝的泥水之中,忍饥挨饿,一连数日。当东门埂大堤多处发现崩塌渗漏时,袁当机立断,即令卸下城内东门至丁字街(现十字街)所有店铺的槽门板,运至崩塌处抢堵。由于措施得力,抢堵及时,保住了金锁圩和县城,同时也保住了下游各圩。事后对所征用的槽门板都折价赔偿,奖励了有功人员,惩治了失职人员。涛城圩由于圩董懈怠轻慢,大水冲倒圩埂数十丈。水退后,袁即发动民工抢修,并坐镇指挥。同时将两名失职圩董枷在工地,以儆效尤。直到圩埂修复后才将他们释放。
袁励宸经常外出了解民情。在定埠私访时,夜晚路过高家,听说一贫妇分娩,丈夫外出,家中断炊。袁即差人送去鸡蛋、粮食、糖和布,产妇婆媳感激涕零。有一次路遇花轿,袁励宸即根据礼俗吩咐衙役停轿,让花轿先行,受到沿途群众的称颂。
袁励宸在任政绩甚多,完成并铅印了《郎溪县经济调查》,清查后重新编定保甲。兴办学校,设立劝学所与实业局,发展蚕桑事业。他在公余时,利用县公署左右隙地设立苗圃,亲自培育树苗,命四乡保董与粮户领回栽植,不取分文。鉴于县志已中断近二百年未续修,他设立了修志局,配备了编修和劝捐员,并聘请傅筑岩(清末进士)主纂,后因他调往定远县而未果。
袁励宸去任之日,县民纷纷摆香案,陈明镜,盛清水夹道送行。之后又派人送“万民伞”到定远。民国9年(1920年)五月,县民又在丁字埂为他立《去思碑》,以颂其德。
曾懿
曾懿(1853—1924),女,字伯渊,清末女医家。祖籍四川华阳,清末由湖南迁来郎溪县定居。学识渊博,精于医道,善工书法,曾著《古欢室医书》三种和《医学篇》二卷问世。为人治病,溯本探源,详究症结所在,审转变之机理,处应变之方药,灵活变通,不拘成见。用药有独到之处,自制诸方,配合巧妙。曾懿治学谨严,探奥索微,勇于实践,引伸其义,勤于印证。一妇产后三旬,恶露不已。曾懿两进峻补气血固涩收敛之品,稍止又下,未验。病者气息奄奄,卧床不起。曾懿痛病者之痛,急病者之急,遂速请一擅长女病科之程姓医为之诊疗。经程医审证求因之后,所投之方药全无一味止血收敛固涩之品,反用逐淤通络降逆之旋覆花汤加丹参、山楂为方,二剂后漏下顿止。曾懿亲见其验,仰慕不已,求教之余,始悟《金匮要略》有“妇人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之明训。曾懿虽明达医理,但对治不奏效者,从不托辞病笃而推委不治,或责言违嘱而归咎病家。这种代病求医,不耻下问,以求效验之精神,堪为杏林师表。
曾懿深喜藏书,凡中医典籍、经史子集、稗官野史、诗词歌赋无不兼收并蓄,惜于日军陷城时被焚。其生平著述、医案等也皆尽毁于战火。仅有胡翘武手抄《曾懿伯渊医方节录》述本幸存。民国13年(1924年)病故,葬于建平乡之鲍家棚村。
夏雨初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郎溪县毕桥乡蒋固村人。两岁丧父,后随母迁至县城居住。民国9年(1920年)进芜湖萃文中学,被选为学生代表,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受到军阀的威胁与迫害。民国12年(1923年)夏雨初被迫离开芜湖去北京,初入财政部举办的银行讲习所,后转入中国大学。不久,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5年(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寒假回乡,组织旅外学生联合会、郎溪青年体育会等组织,声援“五卅”惨案,抵制日货。
民国16年(1927年),北阀军第二军进军南京,3月3日经广德到郎溪,并委派冯素民为新任县长。3月6日,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在“凤凰墩”接见了夏雨初等人。在二军政治部的帮助下,成立中国国民党郎溪县党部,夏雨初任执行委员。4月间,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支持下,张克霆、刘润乾等又成立一个县党部,群众称之为“东党部”,原先成立的谓之“西党部”。4月26日,“东党部”首先发难,捣毁了“西党部”,夺走枪支弹药与文卷,夏雨初等18人被捕,后被保释出狱。9月,在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中共郎溪县特别支部,有党员13人,夏雨初任书记,隶属于第一(芜湖)中心县委。
宜兴“秋收暴动”失败后,暴动的组织者葛琴、范迪斋、史济殷等转来郎溪,开展工作。他们和夏雨初在孔庙内办了一所“建平公学”作为活动基地。同时,在公学内发展了十多名共青团员,建立了共青团郎溪县委员会,葛琴任书记,隶属于宜兴团县委。从此,郎溪有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
民国17年(1928年)4月,中共宜兴县委农运部长宗守益来郎溪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特支决定建立农民武装,组织暴动。他们争取利用南漪湖陈文的“聚义”武装,改编成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进郎溪县城,缴了公安局、自卫团、商团的枪枝,枪杀了教育局长周孝安,释放监犯,开仓济贫,城内秩序正常。5月17日被第三十七军围攻,19日撤出县城。 郎溪武装暴动失败后,夏雨初受党中央指派,化名张建华到上海沪西区开展工会工作,并任中共沪西区委委员。为了遮人耳目,夏雨初把妻子董淑接到上海,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他在曹家渡各工厂办夜校,组织工人运动。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大世界屋顶花园散发传单,到里弄张贴标语,并发动了有名的日本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由于他不畏艰险,积极负责,工作出色,受到党中央的嘉奖。
民国19年(1930年)春,夏雨初调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兼南京市委行动委员与工人部长,化名李兴国在南京兵工厂、浦口机械厂、下关怡和蛋厂等处秘密活动,积极进行工人暴动的准备工作。夏雨初工作在国民党的心脏。处处戒备森严,侦探密布,处境十分艰难。由于叛徒告密,7月29日下午,夏雨初、郭仁堂、王仲武、李文和、陈宝华、宋如海6人在下关美华理发店楼上开会时,被“首都”卫戍司令部稽查处逮捕。接着,宪兵警察又在成贤街搜查了南京市委机关,逮捕了任雪涛、谭籍安等14人。在狱中,他们受尽严刑威逼,残酷折磨,但毫不动摇,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8月18日,夏雨初等20人在雨花台慷慨就义。殉难时,他们高唱《国际歌》,行人为之涕零。民国23年(1934年),经党组织资助,夏雨初的遗骨被运回家乡蒋固村安葬。
陈建富
陈建富(1894—1930),男,姚村邵家冲人,出身于贫农家庭,纸槽工人。
民国19年(1930年)1月,广德农民在中共广德县委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成立了农会和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独立团。斗争浪潮迅速波及姚村。8月初陈建富组建了一支有570多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在姚村公开树起抗租、抗粮、抗捐旗帜。
当年(1930年)农历九月初四(10月25日),陈建富根据红军独立团的部署,率领40名赤卫队员奇袭姚村乡公所,当场击毙乡长姚木奎,缴枪20余枝,一举获胜。十月初(11月20日至30日),姚村苏维埃政府成立,陈建富当选为姚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农民赤卫团团长。同年,农历十二月,他在去江西途中,在苏浙交界的门徒村被敌人包围,突围出来后,在返回姚村途中,被叛徒曹柏相出卖,被国民党姚村乡公所逮捕,惨遭杀害。
张国祥
张国祥(1912—1932),又名张梦凭,涛城镇栗树冲人。民国15年(1926年)进入省立第十二中学(广德中学)读书,次年辍学。民国17年(1928年)转入宣城省立四中。民国18年(1929年)暑假在广德杭村经李允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中读书期间,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便住宿在宣城东门的宣州旅馆。民国19年(1930年)12月,张国祥参加了由万亚心、胡星奎、徐鸿猷等人领导的庙埠暴动。暴动失败后,张国祥被捕,后被解送到安庆陆军监狱。在监狱里,他遭到敌人的种种折磨。审讯时,他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尽管敌人严刑拷打,他没有透露一点党的秘密。在狱中,他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孜孜好学。敌人费尽心思,使尽伎俩,一无所获,恼羞成怒,民国21年(1932年)2月将张国祥杀害于安庆陆军监狱。
岑述彭
岑述彭(1882—1932),号云台,郎溪县东乡系马墩(现属涛城乡)人。家境贫寒,生活困窘。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南潘及城郊村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父母双亡,次年中秀才,后补附贡生。由于连遭不幸,孑然一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迁到梅渚镇大岗村课二房,继承岑泰如的遗产。
戊戍变法后,西学东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岑述彭考入安徽省立安庆师范学堂优级选科预备班。在安庆结识了徐锡麟和熊成基。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积极发展会员,准备发动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他参加安庆起义。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岑述彭出奔广州,追随孙中山革命。
宣统元年(1909年),岑述彭受命回安徽,任同盟会皖支部广德建平特派员,发展组织,策应革命。并在县城凤凰墩创办建平两等小学堂,任学监(校长),兼教英语。并以学校为同盟会联络基地。同时又倡办梅渚萃英、毕桥碧溪两所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应邀去梅渚,改办萃英初等小学堂为两等小学堂,任学监。
民国元年(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组织公开后,岑述彭即被任命为国民党建平县评议会评议长。
民国2年(1913年)2月4日,岑述彭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候补议员。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后,宋教仁被刺。岑即专程到上海,向孙中山面陈:“舆论声讨,只能唤起民众的反袁心理;武力讨伐,才是除奸寝患之根本。”得到孙中山的赞许,随即派他去安庆、南昌、湖口,往来于柏文蔚与李烈钧之间,策划“二次革命”,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参议。“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往日本,鉴于国民党组织庞大复杂,涣散无力,6月间组织中华革命党,7月8日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并在国内各地建立支部。岑述彭在国内积极拥护,并动员一些原国民党人士参加中华革命党。
民国4年(1915年)秋,袁世凯复辟帝制,进行卖国活动。岑述彭与国会议员联名通电谴责。誓志:“攘除元凶,维护约法,与民国共存亡。”积极联合柏文蔚等反袁力量,策动武力讨袁。不久,“洪宪帝国”覆灭,袁世凯身败名裂。黎元洪继任大总统,8月重新召开国会,会议期间,岑与孙洪伊、张秋白、彭养光、吕荫南、丁惟汾等人组织国政商榷会,反对段祺瑞内阁。
民国6年(1917年)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7月1日张勋乘机拥立清室复辟。12日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登台,撕毁《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岑述彭毅然离京赴广州,参加孙中山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会上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他坚决拥护孙中山北伐,并积极协助孙中山起草《建国方略》。
民国7年(1918年),军政府改元帅制为总裁制。孙中山因遭西南军阀排斥,被迫通电辞职。5月岑述彭随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继续协助孙中山工作。
民国10年(1921年),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孙中山由沪返广州,岑述彭同往。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即聘岑述彭为政府顾问,襄助工作。
民国11年(1922年),孙中山在广西梧州召开扩大军事会议,岑述彭同行。6月15日夜,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包围政府机关、士敏土厂和议员公寓,指名索捕。岑述彭见事急,从厕内逾墙脱险,同茅祖权、丁惟汾、谭惟洋等30余人连夜赶乘山东号轮船赴上海。到上海后,他每日去码头迎接孙中山。可是孙中山所乘之桂豫号舰途中被飓风卷入日本海搁浅。直到半月以后,才由永丰舰送回上海。在沪期间,他同茅祖权、丁惟汾等人参与修订有关《中国国民党改进案》等文稿。不久,旧国会重开于北京,由于他对旧国会仍寄予希望,旋即北上参加会议。是年,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由于岑述彭追随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拥护共和,讨袁护法,卓有功勋,经国会提请,特授岑述彭二等嘉禾章。
民国12年(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吴佩孚血腥屠杀工人,岑述彭等代表南方政府宣布吴佩孚17条罪状。6月间,曹锟勾结众议院议长吴景濂,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总统。一天吴景濂偕曹锟的代表来到本司胡同岑述彭的寓所,先许以重金8000元大洋和委以教育部次长之职为条件,要求选举曹锟为总统。岑述彭断然拒绝。来人继以手枪威胁,又被岑述彭痛斥。为了脱离险境,当晚他愤然离京。待至天津,发觉囊中空虚,乃向友人借路费回到安徽。到家的当天,闻知当地已被曹锟的势力控制,于是又急忙凑了路费再赴广州。
民国13年(1924年)1月,岑述彭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会后,他再次上北京,后又联名电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到京后,病情恶化,次年逝世。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政局急剧变化。岑述彭带着悲愤的心情离京,回到梅渚。在家乡他不甘闲居,即借课二房岑氏宗祠办学。学生虽不多,然都是溧阳、溧水及本县慕名而来的学子。
民国17年(1928年)春,岑受李烈钧委托,协同其侄岑邦屏秘密组织皖南游击队,准备去缴郎广两县常备队的枪支。松塘庙起事失败后,岑邦屏出走北京,岑述彭去南京,后又转道上海回郎溪。
民国19年(1930年)应彭养光、柏文蔚等人邀请,再赴南京,重涉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国民党左派人士联名通电,要求当局抗日。由于他奉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又积极主张抗日,触怒了当局,处境十分困难。
民国21年(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日舰炮轰南京。那天夜晚,岑述彭从友人家饮酒回公寓,行至夫子庙建康路附近,突然从人力车上倒下,猝然而逝。
屈抑祥
屈抑祥(?—1934),原名屈益强,涛城镇软桥村人。民国19年(1930年)考入安徽省第一中学(安庆中学)就读。民国20年(1931年)经该校国文教师邹一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1933年)根据党组织指示,他回乡从事党的发展工作,创办软桥小学,以学校为掩护开展工作。民国22年(1933年)4月任中共软桥支部书记。不久,中共沙桥支部上升为中心支部,李允功任书记,屈抑祥任副书记,下辖7个支部。同年5月间,为了扩大党的外围组织,他们在涛城和县城组织了“兄弟会”、“姊妹会”等群众组织,入会青年40多人。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抵制日货等工作,并秘密组织学生运动,震慑了地方土豪劣绅和国民党郎溪当局。民国22年(1933年)冬,中共芜湖中心县委遭敌人破坏,沙桥中心支部与安庆一中党组织的联系中断。民国23年(1934年)春,邹一平在安庆被捕,安庆一中党组织遭破坏。5月间,屈抑祥去安庆寻找党的组织,接上关系后回到涛城。后在去江西苏区途中,在江西北水坝被敌人杀害。
黄辛钺
黄辛钺(1885—1937),字少耕,郎溪县水鸣乡大夏村(现名杜花村)人。自幼勤奋好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广德州考取秀才第一名。后去安庆,就读于陆军小学堂。黄辛钺浏览经史,涉猎百家,学识渊博。他生活简朴,粗茶淡饭,滴酒不沾。平素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由于受新思潮影响,他对国家衰败,深为忧患,素怀拯国救民之志。
他在陆军小学堂毕业后,就在县城北门火神庙设立私塾,教授蒙童。接着就任建平高等小学堂国文教习。民国3年(1914年),受聘于私立惜阴学校。后又在水鸣井明村创办“少耕书院”,讲学授业。
民国10年(1921年),惜阴学校停办,黄辛钺回到本村,积极筹措资金,自办学校。次年,他雇人平整荒山土地10余亩,建草屋12间为校舍,创办务实学校,开设初高级两班,当年招生80多人。黄自任国文教员,英文则以高薪聘请省立八中首届毕业生郑思锷任教,其他各科亦聘有专职或兼职教员。
该校教学务实,育人求真。学校创办之时,由于得到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尚能维持。后来学校因系私立,经费自筹,学生又多系贫寒子弟,免收学费,校方收入微薄,而聘金等费用支出较大,入不敷出,经费逐渐短绌。黄辛钺不得已只好向县政府求助,然而得到的却是一纸空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四出求援,最后变卖家产,将学校勉强坚持到民国16年(1927年),终因经费无着而被迫停办。学校停办后,黄辛钺因家产变卖殆尽,家道中落,最后只好到飞鲤齐村设馆教学,虽然生活贫困,而他仍执教认真,诲人不倦。
民国26年(1937年)“8·13”事变以后,日军从杭州湾登陆,沿太湖走廊侵入广德。12月5日侵犯郎溪,烧杀淫掳,无所不为。当日下午日军步骑兵百余人由十字铺绕道来到黄村(即杜花村)。日军进村后挨家搜索,抓亻夫抢掠。一伙日军蜂拥至黄家,用军刀指着黄辛钺,追问我方军队去向,并索要酒饭。黄怒目而视,缄口不言,即被日军用碗砸破头额,血染衣襟。黄怒不可遏,即倾坛倒酒,立饮白酒四大碗,当即醉倒,人事不知。日军恼羞成怒,挥刀将黄及其夫人韩氏砍杀。整个村庄惨遭蹂躏。村民27人被杀害。房屋被焚,一片火海,惨不忍睹。
傅筑岩
傅筑岩(1855—1938),字寿慈、号良弼,广德县杨杆乡丁家村人。清赐同进士出身,前驻韩国汉城总领事。回国后任江宁通判,知扬州甘泉县事。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翻刻《建平存稿》,使此孤本得以流传。清亡,赋闲。民国9年(1920年),迁郎定居。曾受聘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事。拟修《65郎溪县志》未果。傅氏学问渊博,通日语,所作诗文甚多,惜多毁于兵燹。民国27年(1938年)病逝于郎溪城西住所,终年83岁。《民意报》曾刊有《吊傅公墓》七绝一首云:“争夸进士傅公家,县志编修走龙蛇,秉笔春秋严只字,一生最爱是梅花。”(民国36年7月30日《民意报》第2版)由此可见,傅氏确曾编纂过《65郎溪县志》。脱稿与否,而今已鲜为人知。
陈文
陈文(1902—1939),原名陈正文,字焕章,郎溪县毕桥人。家资颇富,有田地数百亩。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省立宣城第四师范。秋,受聘于涛城小学。次年回毕桥创办懿贞女校,提倡男女平等,剪发辫,禁缠足,破除迷信,反对旧习。因此,触犯神权与族权,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15年(1926年),孙传芳残部兵丁卖枪私逃,陈文趁机买了13条枪,卫家护院,并成立了民团。二月初四(3月17日),30余名溃兵来到杨具山河口,为害地方。陈文率民团兵丁击败溃兵,收缴了枪支,壮大了自身力量。后因部属在南漪湖截击了土豪杜国文的鸦片走私船,杜衔恨报复,与周孝安勾结设计反诬陈文通匪。陈文被捕下狱,逼交枪支,直至家产荡尽,才被交保释放,因此陈文被迫下南漪湖集合旧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聚义约五百余人。
民国17年(1928年),陈文在中共郎溪特别支部的策动下,将部队改编为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占郎溪县城,枪决县教育局长周孝安,释放监犯,开仓济贫,商店照常营业,秩序井然。5月17日,国民党第三十七军调派两营兵力及宣、郎、广、溧四县民团围攻县城。19日夜部队撤出转移到鸦山,特支书记夏雨初转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7月间,中共中央巡视员王竟博(尹宽)两度派周心抚、江干臣等去收编陈文部队,均未成功。陈文部队在鸦山被围月余,弹尽粮竭,多数人饿死,部分人突围参加了广德王金林的红军独立团。最后,陈文等7人突围取道广德,下太湖,往上海黎明书局,未能见到夏雨初,联系中断。从此,陈文便改名闵受龄隐避到高邮湖西送驾桥,寄住在闵受荣家,不久又转到镇江时氏酱园栖身。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失陷,镇江不保,陈文即召集旧部,筹集枪枝,收容散兵游勇,组织队伍抗日,自称“江都抗日义勇团”。并冒用第七军留守处及江苏省保安九团番号,招募兵员。镇江沦陷前,陈文封船将部队开往扬州,此时扬州陷落,只好又转往送驾桥。部队到达横桥时,正值春节,陈文手书春联一副:“横桥龙犹蛰,中原鹿正肥。”贴在驻地的庙门上抒发抱负。春节后,他们侦知扬州日军立足未稳,守备力弱,飞机场戒备松弛,陈文率部乘机夜袭机场,子弹射中油桶,顿时爆炸起火。扬州日军急奔机场救援,被陈部伏击,打死日军20多名。3月28日,日军200多人伺机反扑,直奔公道桥,被陈文部狙击,打死日军100多人,活捉2人,缴获各种枪炮100多枝、掷弹筒20具、战马5匹。此后,陈文曾在方桥、槐泗桥、娄庄、大仪、黄珏桥等地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同年7月,日军扬州司令官川井调动仪征、天长日伪军1000多人分3路向大仪、公道桥猛扑,被陈文诱入伏击圈内,打死打伤400多人。这次大捷,士气大振,巩固了游击区,打击了日军嚣张气陷。国民政府武汉总部给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发来电报说:“据报江都抗日游击队陈文英勇杀敌,应予传令嘉奖。”但此时陈文部队处境十分困难,被夹于三角地带,三面受敌,随时有被国民党各部队吞并的危险,为形势所迫,不久,便改称,“第五战区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第三路军第二团”。陈文部队奇袭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屡战屡胜,发展很快。这时已有四个支队、七个直属大队及一个巡湖大队,共三千多人,活跃在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一带水网地,包括天长、高邮、仪征、扬州、邗江、金湖等县市。
民国28年(1939年)春,陈文派参谋邱剑鸣(胡扬)到中共苏北工委及新四军挺进纵队,请求派人来团协助举办教导队。经惠浴宇和管文蔚批准,派吕镇中和陈淦到该部协助举办教导队,同时秘密地建立了党支部,吕镇中任书记。此时新四军五支队也派周原冰、徐速之、夏岚等人到陈部开展工作。
同年8月7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发动了十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塔儿集陈文团部。经过三天三夜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击溃。陈文率部从闵塔突围,乘船向天长转移,打算与五支队会合。当船队抵达天长县小关镇时,敌人早已占领小关,船被打翻,死伤无数。为避免更多伤亡,陈文挺身而出,大喊:“不要打了,我就是陈文,要抓抓我,要杀杀我!”陈文被捕后,虽经严刑拷打,始终未说出吕镇中等共产党员姓名。10月,陈文被暗杀于盱眙县蒋坝。陈文自破郎溪县城出走之后,一直被误传为“土匪”,沉冤40多年,时至今日,方真相大白。
高翔
高翔(?—1941),字修和,化名朱镜明、苏明,郎溪县涛城乡人。幼年在家塾就读。民国16年(1927年)在县城建平公学加入共青团。民国17年(1928年)5月郎溪“五·九”农民暴动失败,建平公学停办。高翔与董远祥(后自首)等去上海,通过创造社的介绍进入浦江中学,并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浦江中学解散,学校中的党员由党组织分派到各地工作。
民国19年(1930年)初,高翔被分配到皖西北特委工作,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他在执行左倾路线时枪杀了潜山中心县委书记邓××,被该师师长王效庭撤职。后来高翔调任安庆团特委书记。年底,他在安庆叛变。民国20年(1931年)初即春节前后,他带领国民党宪警逮捕了县委书记操球和凤午等50多名地下工作者。操球、凤午等人被杀害。高翔虽已投敌,而当时他仍以“党员”的面貌在党内出现,被蒙蔽受害的人更多。4月间,他窜到芜湖,劝说省委巡视员张照明自首。张自首后,他们2人就带领国民党宪警查抄了芜湖柳春园安徽省委秘书处,逮捕省委秘书长何冰心。何冰心叛变又供出省委书记王步文等40多人。4月6日,他们3人勾结策划破坏了中共安徽省委、共青团特委、互济会等机关。逮捕了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王步文、组织部长兼工联党团书记贺昆容、团特委书记李应生、团组织部长张机中、团宣传部长陈仲炎和团中央巡视员刘文等11人。5月31日,王步文、贺昆容、刘文等在安庆集贤门外英勇就义。从此时起直至全国解放,安徽党的全省统一领导机构未能重新建立。
民国20年(1931年)5月20日,关押在安庆陆军监狱的林凌生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林凌生在狱中受安徽省委委员朱华的委托,出狱后即请皖西中心县委转交他向中共中央的报告。林凌生向中央报告了高翔的叛变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高翔的面目才暴露。此时省委、安庆特委、芜湖市委均因之而遭到破坏,幸存者已转移,关系已变更。高翔已无法再施展两面手法,就与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科长刘抱一勾结,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动,搜捕共产党人,许多人被捕下狱,惨遭杀害。
民国26年(1937年)高翔潜回郎溪,当上了土匪头子张九如的“游击副司令”,亦兵亦匪,活动于郎溪、广德、高淳一带。后来他们与江苏省高淳县“游击司令”汪国栋产生矛盾,经常发生磨擦。因此,张九如的“部队”被国民党五十二师收编。此后,高翔便以经商为名来往于郎溪、上海等地,为国民党收集情报。民国29年(1940年)高翔任国民党郎溪县第三区(姚村)区长。他在任职期间,贪污敲诈,欺压百姓,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中共中央对高翔的叛变极为重视,由于他对党的组织情况知道的较多,危害很大,必须早日铲除。中共中央东南局曾三通知江苏省委书记刘晓,指派梅光庾(现名梅达君)到郎溪相机行事。党组织利用上层统战关系,通过国民党原安徽省政府主席吴忠信,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命梅光庾为郎溪县长,同到郎溪的有张企(现名张蓬)、关键之、张瑛,他们4人成立了特别支部,由张企任支部书记,受东南局曾三直接领导,不与当地党组织发生联系。他们的政治身份后来由苏皖区党委书记邓仲铭单独通知了中共郎广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和丁浩两人。
民国30年(1941年)4月22日,日军扫荡郎溪,县政府向姚村转移。梅光庾令高翔带保安一中队在十字铺接应。到了姚村的第二天仍不见高翔的踪影。接着高的部下从前方回来报告,说高翔要带领保安队投奔日军。梅光庾立即派人逮捕高翔,关押在县政府临时办公处的陈梅村看守所。高翔在狱中一面绝食抗议并上诉,一面又阴谋越狱逃跑。5月15日,高翔趁梅光庾去宁国开会的机会,借故洗澡,闯入管狱员室,打伤看守主任,夺取步枪一支,用斧头砍坏狱门,策动30多人冲出牢房,越狱逃跑到鸦山一带。守卫队警及驻姚村保安营协同上山追捕。先后捕回高翔等27人,将高翔钉镣下狱。梅光庾回姚村后,当机立断,未经呈报,即将高翔押到陈梅村右边的山上枪毙。事后,国民党郎溪县党部书记长宋传贤大发雷霆,兴师问罪,指责梅光庾杀了他的人,后又到省党部密告梅光庾私通共产党。然而,他枉费心机,他根本不可能也无法知道梅光庾的“后台”。民国31年(1942年)6月,梅光庾在六安参加全省县长会议之后,径直到了上海。直到当年12月1日,安徽省政府第1016次委员常会才作出决议:“郎溪县县长梅光庾撤职缉办。”
吕惜桢
吕惜桢(1883—1942),号耘青,别号半痴,郎溪县定埠镇人,近代郎溪爱国诗人。幼年聪慧,5岁能诵《千家诗》、《昔时贤文》。6岁入塾,每晚立其母纺车旁,凭弱光攻读,常至午夜。17岁中秀才,其诗文才华,冠盖同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安庆应试考中拔贡。由于家贫,以“龙洋”800元之价格将“功名”卖与别人,回乡设馆授徒。洋务运动后,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吕惜桢与吕逸如、吕子金等人在定埠创办高建(高淳与建平)联立二等小学堂,自任国文教席。民国3年(1914年),高淳、郎溪两县各自办校,高建联小分家。吕惜桢离开定埠,一度经商、设馆。民国16年至30年(1927年—1941年),吕惜桢穷途落魄,不得已而去衢州,在其学生李墨卿家作西宾,讲学课徒,直至病危回归故里。吕惜桢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多作田园诗与忧愤诗,对当时天灾人祸,日军入侵,民不聊生,寄予深切关注。他忧愤交集,对统治者给予无情的揭露与鞭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沦陷区玉石俱焚,他悲痛欲绝,从此自号“泣玉山人”。此后日军大举侵犯,践踏我大好河山,他忧国忧民,于民国31年(1942年)8月抱恨长逝。吕惜桢一生共有诗作八百多首,有《春蛙草》诗集10卷(按天干顺序排列),可惜在日军攻陷定埠时被焚,劫后幸存《壬集》一卷。
张传伟
张传伟(1920—1943),郎溪县梅渚镇北街人。小学毕业后,民国24年(1935年)考入省立宣城中学。在校爱好体育,擅长篮球。民国26年(1937年)夏,全省中学生皖南片篮球比赛中,宣中夺得冠军,他是领队与中锋。
芦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年仅18岁的张传伟抛弃优裕的学习生活,毅然离家到武汉,投笔从戎。民国27年(1938年)1月,他考入空军学校。在重庆受训一年半,毕业后分配到空军第七大队五中队三小队,任战斗机少尉飞行员。在重庆受训期间,曾被选为全国空军篮球队总领队,被称为“猛张飞”。
民国29年(1940年)日军大举进犯长沙,企图打通粤汉铁路。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空军并肩战斗。张传伟初次驾驶雄鹰,以俯仰猛冲的快速行动,击毁敌机两架,胜利归来,即被晋升为中尉小队长。
民国30年(1941年),日军一路由浙江侵犯江西南昌,一路再度侵犯湖南长沙。张传伟奉命参战。这次空战中,由于他机智勇敢,击毁敌机3架,并保护了友机。战斗结束后受到空军司令部表彰,升任上尉中队副。
民国32年(1943年)1月,日机22架轰炸湖北省政府战时驻地恩施,张传伟率领3架战斗机迎战。在敌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接连击落两架敌机,冲出重围。当他看到僚机尚在包围之中时,又冲进包围圈营救战友。不幸遭5架敌机围攻,机身被炮火击中。在他准备跳伞的瞬间,飞机爆炸,张传伟壮烈殉国。其遗体葬在恩施,事迹登载在民国32年(1943年)《中国空军杂志》上。
葛华棻
葛华棻(1918—1945),原籍江苏省溧水县。民国26年(1937年)迁居郎溪县涛城,并在其姐夫程金茂开设的“怀德堂”中药店当学徒。在涛城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共产党人,学习一些革命道理,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民国28年(1939年)春,由中共涛城店员支部吸收入党。民国30年(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涛城区委青年科长孙瑾叛变,使涛城地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存力量,避开敌人搜捕,葛华棻又随其姐夫迁居到长乐铺,仍以开药店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
民国33年(1944年)初,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葛华棻任长乐乡乡长兼新四军十六旅长乐交通站站长,后又任山乡乡长。他工作积极,对敌斗争顽强,深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民国34年(1945年)6月14日傍晚,葛华棻征收公粮返回乡政府,行经山乡施家桥时,突然遭到伪军百余人的包围。在这紧急关头,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但终因众寡悬殊,不幸身中数弹,光荣牺牲,年仅27岁。
葛华棻牺牲后,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他的光荣事迹,报呈苏浙行署批准,将山乡改为华棻乡。
阮维恭
阮维恭(1913—1945),广德县誓节渡人。家境贫困,14岁便到商店当学徒。民国29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底,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广德县城及沿公路集镇。仅誓节渡一处,就炸死居民一百多人,街房也被日军焚毁。阮维恭鉴于国破家亡,便立志从戎报国。 在地方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阮维恭于民国26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941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通讯参谋和郎广游击队一连连长。民国34年(1945年)春调任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区长,后又任第四区区长。经常在东夏、大王村、飞鲤桥一带活动,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陷。民国34年(1945年)6月23日,阮维恭率领第四区区中队在东夏乡夹河口宿营,叛徒吴怀春向敌人告密,勾结日、伪军深夜包围了宿营地。阮维恭率部奋勇拼杀突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治平闻讯十分悲痛。7月初,王治平前往四区所在地为阮维恭举行追悼大会,同时将叛徒吴怀春枪决,以祭烈士英灵。 李政刚
李政刚(1917—1945),郎溪县钟桥乡李家村人。笔名李乃钊、田莽。民国20年(1931年)在芜湖第七中学读书,因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民国23年(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郎溪县城关党组织的早期负责人。民国24年(1935年)转入南京安徽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内迁,后被党组织派往重庆中央大学搞学生运动。民国28年(1939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民国29年(1940年)毕业,任《拂晓报》记者。民国31年(1942年)冬下连队,任“泗五灵凤”独立团二营副营长。民国34年(1945年)农历除夕,在五河县伏击日军时,中弹牺牲。其事迹刻在洪泽县彭雪峰陵园的碑石上。
王坦白
王坦白(1921—1949),山东鲁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中共党员。
王坦白出身于贫农家庭。鲁南是老解放区,从小就受到革命教育。入伍后的几年中,英勇善战,并在火线入党。解放战争中,他随军南下。1949年4月25日上午8时,当他所在的部队到达郎溪县城南乡五村渡北岸时,忽闻对岸人声鼎沸,原来是国民党的溃兵正在抢劫。为了保护群众,他和两名战士急忙撑船渡河,因情况紧急,当渡船接近对岸时,他迫不及待地下河泅渡。时值春汛,水流湍急,加之背负过重,被卷入急流。为了郎溪人民,王坦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下午3时,才在渡口下游350米处打捞到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渡口附近。1956年1月,郎溪县人民委员会在其墓前立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王坦白烈士之墓”。1973年治理郎川河时移葬于彭村东南的小丘上。
张寿篯
张寿篯(1900—1951)字彭甫,郎溪县毕桥乡人。6岁入私塾,后入励志小学及东区第一小学就读。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郎溪县惜阴高等小学。民国9年(1920年)考入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并爱好音乐、体育,是学校中之佼佼者。在校师承恽代英、肖楚女,受进步思想熏陶,曾参加学生罢课学潮。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第四师范。毕业后立志“服务桑梓,教育儿童,革新社会”。从民国13年(1924年)起,先后在郎溪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桥小学、飞鲤桥小学等校任教,是郎溪实行新学制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公立小学停办。张寿篯矢志报国,以所学专业服务家乡。他先后在吉原、水鸣、南丰、毕桥、飞鲤桥等乡镇民办小学(私塾)任教,贫寒子弟,学费免收。1950年任教于南丰十三泉小学。1951年患脑溢血病逝。
张寿篯执教于农村,心怀国家安危。华北失陷后,他对当局的祸国殃民,痛心疾首,写道:“各省操兵柄者,高呼抗日,无报国之实心,稳占地盘,以殃民为惯技。”他对贪官污吏与豪绅权贵深恶痛绝,自书春联云:“任尔贪婪肆剥削;凭吾勤勉度光阴”。张寿篯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抗战爆发后,民国26年(1937年)冬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某部路过宁前保(今毕桥乡张侯村)时,肆意枪杀十房村修桥乡民朱德华。事后张寿篯召集乡民在桥畔立碑记述其事,并命名此桥为“沉冤桥”。民国26年(1937年)郎溪县第二区区长张中孚卖官鬻爵,致使目不识丁的恶霸地主王春庭等两人充任飞鲤、毕桥两乡乡长。张寿篯不顾自身安危,不畏权势,毅然上书县长曹树钧揭发其事。不久,两乡长被免职,区长于第二年亦受到罢免处分。
岑泰
岑泰(1886—1958),字仲惠,郎溪县郎步镇人。幼年从定埠名医吕楠学医,业成悬壶,精通内妇科,尤以治湿温时病见长,医术高明,蜚声苏皖。
抗战期间,岑泰应国民党五十二师师长之召,乘肩舆前往溧阳县戴埠镇,为师长之妻治病。用药果断,其所拟处方使先治诸医见之惊骇,药肆不敢配方。岑泰当即说明理由并签名盖章以示负责。煎药视病者服后,方告退,次日霍然而愈。被誉为“覆碗而卧,立起沉疴”。医声更著。
岑泰医德高尚,贫苦百姓求医,免收诊金,甚至赠药。
建国后,为群众治病,更是兢兢业业,所治疑难病症,不胜枚举。1957年2月及1958年6月被选为郎溪县第二、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受任郎溪县医院副院长。此时年已古稀,仍然坚持每日上班,在门诊部坐班。
岑泰从医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但年老忙于应诊,医案未及整理,故无著述传世。
李慧清
李慧清(1859—1958),出身于四川官宦家庭,其父曾为道员。辛亥革命后,她携子女流落他乡,为人作家庭塾师。民国9年(1920年)来郎溪,在县立女子高等小学任教,是郎溪的第一位女教师。小学课程除体操外,她各科都能教授,并善于剌绣、缝纫等女工,博得学生的敬重。课余她常走访学生家庭,劝导家长对男女要平等对待,不要重男轻女。同时劝说家长给女孩剪辫子,不裹足,着时装。由于她善于谈吐,说理透澈,深得学生家长的尊重。
民国17年(1928年)5月,中共郎溪特支领导的农民暴动队伍攻占县城。南京调来第九军某团会同三十七军一营“围剿”。该团团长张×扬言要清剿“三桥”(洪林桥、毕家桥、飞鲤桥),杀尽“两村”(张村、十房村),所以他们从洪林桥起就开始血腥屠杀,直到郎溪县城,在大南门外河滩一次就杀了30多人。进城后他们又拘捕了数十名群众和绅士乌惠南等人,准备再次屠杀。李慧清闻讯后即挺身而出,据理申辩,义正辞严,告诫张团长不可乱杀无辜。张×理屈词穷,只得收回成命,并允许她当场保释。
旧社会教师政治经济地位低人一等,而她从不以为寒酸,甘之如饴。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经常扫荡和飞机轰炸,时局不定,战祸蔓延。此时她已年老体衰,行走不便,便辞去了教师职务。
1949年郎溪解放后,县民政部门对她每月给予生活津贴,使之安度晚年。李慧清一生从事教育,为郎溪培养了十多届女子高小毕业生,为妇女解放作出了贡献。
章向荣
章向荣(1901—1963),号侠农,郎溪县城关镇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芜湖第二农业学校,回县在第一高等小学任教。
民国16年(1927年)3月,北伐军进军南京,途经广德,夏雨初、章向荣等前往广德迎接。不久,在县城凤凰墩受到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的接见。“四·一二”政变,殃及郎溪,章向荣弃家外逃,流亡到杭州、上海等地,以写作所得稿费维持生活,以后仍回第一高等小学任教。
民国32年(1943年)郎溪沦陷后,次年春汪伪县政府企图利用章向荣在教育界的威望,胁迫他出面办学,他迫不得已,勉强开学,后又不甘屈节,愤然携家潜逃隐居于凌笪乡的孔塘村。是年秋他在抗日根据地凌笪北沟,自办一所群益小学,后接受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改称凌笪抗日小学,由民主政府乡长乐凤鸣兼校长,章向荣改任教导主任。
1950年2月,章向荣出席了首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6年至1959年担任人民陪审员。1957年当选为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当选为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章向荣于1962年2月退休,但他仍在学校每周教两节历史课。1963年因胃病医治无效逝世。
汤玉屏
汤玉屏(1901—1973),涛城镇孙家园人。民国31年(1942年)在岗南郎溪中学任“斋夫”,看门、打钟、印油印,样样干,终日劳累,口无怨言。在校内照料学生,关心学生,受到师生的赞扬。
民国32年(1943年)秋,日军侵犯,岗南正处于战线上,师生仓惶逃散,来不及收拾行李,汤玉屏一人在校看守,战事平息后,师生回校取行李,一件不少。
抗战胜利后,郎中恢复,他又回学校供职直到解放。
解放后,他工作更加勤恳,忠于职守,一丝不苟。传达室是师生必经之地,学生迟到,先是规劝,继是批评。在他的影响下,学生都能按时到校。
1962年汤玉屏退休回到家乡,每年还经常回校探望。他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辛勤干了半辈子,于1973年逝世。
段义华
段义华(1911—1976),又名段月华,郎溪县涛城人。民国26年(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民国27年(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前,中共郎广中心县委机关设在上阳村,以她的家庭开设永盛磨坊为掩护。永盛磨坊由其夫何济民当“老板”,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管帐。石坚、龚铁、李华楷当伙计,丁浩放牛,以上人员都是中心县委负责人。以后的秘密交通站也设于她家,她送递信件,护送过往同志。为了掩人耳目,同志们都称她为“何大姐”。皖南事变后,情况紧张,她仍然做秘密交通和接送同志的工作。苏皖特委负责人石坚,从涛城经过,被江苏保安团扣留,欲解往郎溪。她闻讯后立即冒险赶往乡公所,谎称是磨坊师傅,并摆酒两席,将石坚保出。事后身份暴露遂改名段月华。民国28年(1939年)随部队上山打游击,上山时身怀有孕,仍坚持随部队行动。民国30年(1941年)9月27日在广德县戈村,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五十二师逮捕,关押6个月。由于即将临产,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由当地士绅保释。上阳村房屋被军警纵火烧毁后,她迁居到涛城王家村,仍为党做交通工作。新四军北撤后,她仍坚持为地方游击队送粮送饭。民国37年(1948年)她再度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她正在哺乳的儿子“黑子”也随母入狱,不久死于狱中,直到1949年郎溪解放她才出狱,重见光明。此后便担任涛城区妇联主任。1953年因身患慢性病,随夫迁居县城任建平街居委会主任,曾任中共郎溪县第一、第二届党代会代表,并出席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76年7月因积劳成疾逝世。
何有云
何有云(1916—1980),贫农出身,中共党员,郎溪县涛城人。民国33年(1944年)2月入伍,先是长乐乡基干队队员,后长乐、涛城两乡基干队合并成立游击队,共40多人,分两班,何有云任班长。民国34年(1945年)游击队上升为主力部队,何有云任新四军某部排长,后随军北撤。民国35年(1946年)5月在苏北东台负伤,入泗县荣军学校,后转入江南荣军学校,在校任队长。1949年7月,随南下工作团回县工作,任姚村区区长,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曾任中共郎溪县委第1~4届县委委员、3~4届常委,并任县委组织部、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1975年任县革委会副主任。
何有云在任农工部长及革委会副主任期间,跑遍了郎溪的山村水乡,对全县的农业、林业、水利等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治理郎川河、修堤筑圩、兴塘筑坝、兴建水库、防汛排涝、抗旱等工作中都有他的功绩。“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到严重迫害,受到很大委屈,身体健康遭到摧残。但他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仍然兢兢业业为人民治水操劳。后身患重病,但仍坚持工作,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80年7月15日逝世。
许介眉
许介眉(1894—1982)又名许寿龄,安徽广德县独树街人,原籍湖北省公安县。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国前,曾任小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中学教员,当涂县教育局文牍,后从事中医。建国后,曾任郎溪县医务工作者联合会主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任、县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县科普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县卫生科副科长、1~6届县人大代表、人委会委员和县政协副主席,是郎溪县知名的民主人士。
民国19年(1930年),曾在广德与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王金林联系。后来在行医、教学中又不断接近中共党员、革命游击队,倾向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泾县中村协助新四军服务团搞地方群众工作,并准备筹办出版《救亡旬刊》,结果遭到国民党反对,未出刊。民国28年(1939年)支持大女儿许映湘在泾县参加新四军,后于1950年在解放福建沿海岛屿中牺牲。小女儿许啸涛也于1949年赴苏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民国36年(1947年),其小女啸涛在广德独树小学半月刊上发表《民意在哪里》的文章,揭露、指责广德县长与参议长欲向群众摊派贪污一千九百多万元,遭到反动势力当权者的仇视。为避免陷害和小女儿求学,民国37年(1948年),全家迁居郎溪,许介眉继续行医,并开设大康药店。
建国后,在土地改革时,主动申请把自家土地交给地方政府分给农民。后在各项中心工作中能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表现积极、进步,曾评为拥军优属三等模范和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一生继承父业,对中医、中药颇有研究。尤擅书法。
丁志仁
丁志仁(1912—1983),安徽巢县人。抗日战争前,他在广德誓节渡开诊所行医。由于医疗关系,他经常和中共郎广工委的负责人联系,交往甚密。丁志仁为人忠厚,诚挚热情,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因此,革命根据地的同志有病或负伤都请他医治,毫无顾忌,亲密无间。民国30年(1941年)后,他的诊所不但为游击队的干部、战士治病疗伤,同时也成了中共郎广中心县委的联络站。
民国32年(1943年)7月,忠义救国军的副团长张大德回阮村探亲。中共郎广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得此情报后,认为这是除掉他的好机会。为了不打草惊蛇,便请丁志仁去探听虚实。丁即背起药箱前往离誓节5里的阮村,查明张大德仅带了两名护兵在家。张思齐知道后,即派孙绍庭等3人连夜去阮村枪毙张大德。由于天黑仓促,开枪未击中要害,游击队走后,张大德又活了过来。誓节区公所急忙派人把张大德抬到丁志仁诊所抢救。丁志仁一见暗自惊诧,一面开处方拿药,一面思忖对策。他趁来人不注意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换成致命的药水注入张的体内,张大德即时毙命。丁志仁动作利索巧妙,未露出破绽,对方虽然怀疑,然无证据,亦无可奈何。
民国35年(1946年)2月21日,彭海涛(原中共宣城县委负责人)从杭州越狱回到郎溪,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后转移到誓节与苏村之间的山上茅棚里。中心县委负责人即请丁志仁和阮老中医上山为彭海涛医疗。他们每天都上山,连下雪天也未中断。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倒穿草鞋上下山,使敌人难辨行踪。彭海涛在中西医综合治疗下,病情迅速好转,很快康复。
民国35年(1946年)12月,人民武装与国民党保安队在广德杨荡岭打了一仗,游击队数人受伤,王春发两腿伤势最重,血流不止,危及生命。当时游击队隐蔽在郎溪的十字香山一带,而誓节渡等地驻扎了国民党军的新七师、省保安大队,同时村村还有国民党的别动队。他们封锁要道,四出搜索。伤病员不能下山医治,只有请丁志仁上山。待丁医生上山后,游击队就放出话来:“丁志仁逮捕了”。张思齐、丁浩等向丁志仁表示,如能治好王春发的双腿保住了性命就给他30担米的报酬。几天后丁志仁回家取药,假说是从山上偷跑回来的。以后他经常上山为伤员医治,有时化装成农民,把药品放在密封的罐子里,再放入装满大粪的粪桶里挑上山。经过这样多次治疗,大多数伤员都已康复,惟有王春发的右腿内还有弹头。当时没有外科手术器具,丁志仁就用磨利的铜板代替手术刀把子弹头取出。王春发康复后,丁志仁坚决不接受30担大米的报酬,仅收了少数药钱。
有一次,中共郎广分工委负责人许道珍、丁浩带丁志仁去吴家老湾为吴顺成看病,此地离誓节渡有十多里,是一偏僻山村,敌人不易觉察。然而国民党誓节区公所突然派兵包围了村庄,用机枪封锁了大门。屋里游击队冒着密集的机枪子弹拼命突围。丁志仁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抓住。他在敌人的严刑威逼下,始终未吐露游击队的真情。在审问中,他被砸伤了脚跟。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他在家卧床半年,从此留下了终身残疾成了跛脚。
民国35年(1946年)夏,郎溪广德形势好转,中心县委成立了直属武装,由隐蔽转向公开活动。当时中心县委急需一台高性能的收音机,党组织委托丁志仁去买。丁志仁与其妻梁淑芳等3人用布袋、稻箩装钞票步行到泗安乘车到湖州,然后坐小轮到上海,购买了一台美国产的大型直流收音机。收音机买来后却无法送上山。最后决定把收音机放在稻箩里装满稻子,一行数担,巧妙地混过岗哨,待天黑再送上山。当晚未能和游击队联接上,只好在山上树林里露宿一夜,第二天才找到游击队。游击队有了收音机就等于有了耳目。每天由卢成友等人背着行军,定时收听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南京中央电台的消息,并抄收纪录广播,由陈廷钊等编印油印《快讯》小报,散发给干部、战士和群众。
郎溪解放前夕,丁志仁迁到姚村定居,仍然是开诊所治病救人。1955年,他当选为县人民代表。此后,他便在县医院和永丰造纸厂医疗室继续行医。1983年5月在郎溪姚家塔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周良贤
周良贤(1902—1983),定埠镇周家大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9岁丧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童年时聪明伶俐,受到塾师周凤来的赏识,免费入塾。不久考入郎溪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于民国10年(1921年)受聘于定埠模范小学,任音乐体育教师。周良贤教学认真、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受到学生与家长的爱戴。不久改聘于梅渚小学,后因定埠乡亲多次恳求,又回定埠小学教学。
抗战时期,日军经常扫荡,学校停办,大批儿童失学,周良贤忧心如焚,日夜不安。不久他便到农村,一人办了一所小学,名义上虽是“保小”,实际是私立。招收了一些学生,使失学儿童有了学习的机会。
解放后,周良贤虽已年过半百,但他仍然信心百倍,辛勤教学,直到双目失明,才无可奈何地退休了。周良贤从教四十多年,默默无闻,然而他一生却为郎溪培养了不少人才。
谷志明
谷志明(1965—1984),安徽定远县人。1982年毕业于屯溪市第五中学,1984年4月被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招收为司法行政干部。任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干训班学员团支部书记。
1984年6月中旬,郎溪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涛城乡三千多群众被围困在圩堤埂段上,两日未吃饭。白茅岭农场党委立即组织公安干警抢救。6月16日上午9时许,谷志明等13人给被围困群众送粮。他们在中斗村乘竹排强渡郎川河无量溪,因水流湍急,竹排无法靠岸,便手拉绳索泅水拉排横渡,来回送了数趟。在最后一次送馒头靠岸时,浪头冲脱了谷志明手中的绳索,被卷入激流,献出生命。
中共郎溪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谷志明学习。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9月25日,以沪府第85号文件,授予谷志明革命烈士光荣称号。同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也批准谷志明为烈士。
王光炎
王光炎(1905—1986),字汉松,郎溪岗南人。8岁入村塾,10岁随其父攻读四书五经,16岁入安徽省第十二中学。19岁丧父辍学。
王光炎宽厚乐施,民国23年(1934年)郎溪大旱,农田绝收,王光炎购买豆饼两万多斤、面粉4000袋(每袋25公斤),赈济乡里。民国年间,北乡多盗匪,李金五为匪曾多次勒索王家,后此人改恶从善,王不记旧愆,赠稻20担以为经商之资。民国15年(1926年),溧阳县同济中学开办,王欣然捐赠田60亩,被聘为校董。民国30年(1941年)典田24亩,兴办岗南小学,亲至镇江、溧阳等地聘请教师,并自兼课程。后家道中落,典田无力赎回,廉价卖与典主。民国32年(1943年),郎溪沦陷,郎溪中学(时在岗南)与岗南小学被迫停办,王光炎至溧阳同济中学任总务主任,兼任历史教员。
民国23年(1934年),王光炎曾与无锡人合资在岗南兴办务滋农场,垦荒500亩,种油桐64亩,薯、豆等150余亩。抗日战争时被毁。
建国后,1949年王光炎被推举为郎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明士绅代表。1956年后在乡务农。1981年因年老迁居福建省福州市女儿家。1986年3月在福州市逝世。
芮孚云
芮孚云(1908—1987),高淳县定埠镇人。小学毕业后,家贫辍学,曾两度担任小学教员,后因学历低被解聘。不久,考入高淳县师范再造。民国17年(1928年)至民国26年(1937年),芮孚云先后在高淳县胥溪小学、郎溪县立女子小学任教员、教导主任。民国26年(1937年)11月,郎溪沦陷,他流亡到武汉,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师范部中文专修科深造。民国27年(1938年)6月回到郎溪,任在城中心小学教员、校长。民国28年(1939年)5月因聘请中共党员王国珍任教涉嫌被撤职。后经安徽省教育厅视导员杨惠庄(中共党员)介绍至安徽省郎溪县战时进出口货物检查处任文书、总处主任等职。该处处长石云阶和宋天波、储大鹏等8人均系中共党员,并秘密成立中共特别支部。该处是茅山根据地与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的秘密联络站,负责接送人员和转运物资、武器。皖南事变后,石云阶等人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中共苏皖特委通知石云阶等人转移,由芮孚云兼代总处长以迷惑敌人,并掩护石云阶等转移,支部存留的武器书籍等物交芮隐藏保管。民国30年(1941年)4月,芮将步枪4支短枪2支交阮维良转送到广德苏村中共郎广中心县委,因而受到当局的猜疑。8月,“货检处”改组为统税局,芮孚云被免职,后受聘于梅渚小学,民国33年(1944年)秋,芮孚云受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推举,出席在浙江长兴召开的苏皖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自此后,他先后在梅渚小学,姚村小学,郎溪县立初级中学等校任教。1949年4月郎溪解放后,芮孚云历任郎溪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被选为郎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至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郎溪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县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1980年春,芮孚云将多年珍藏的革命文物献出,现陈列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芮孚云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在郎溪教育界颇有影响,桃李满园,四代薪传,深受后辈敬重。1987年因病于定埠逝世。
吕文学
吕文学(1903—1988),祖籍旌德,出生于郎溪县梅渚镇,家境贫寒,以摊贩收入度日。民国元年(1912年)入萃英小学堂,民国11年(1922年)升入广德中学,后转入宣城第四师范学校。在校受进步教师肖楚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进步。暑假期间,在梅渚组织市民声援“五卅”惨案大会。民国16年(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建平公学教师。民国17年(1928年)在党的指引下,联合陈文的农民队伍攻占郎溪县城。民国18年(1929年)曾参加松塘庙夺取反动武装的斗争。同年7月在梅渚参加反对国民党苛捐“帆运捐”的斗争。民国20年(1931年)率领梅渚小学学生开展抵制日货示威游行,并烧毁日货。吕文学秉性耿直,蔑视权贵,数度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后僻居农村,以设馆教授蒙童糊口。建国后,转为“民办公助”教师,实行乡村巡回教学,当时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常工作至深夜。1953年被评为县模范教师,授予“巡回教学模范”锦旗。1963年秋退休。吕文学从教近40年,桃李满园。老年双目失明,生活节俭。1988年2月病逝,享年85岁。
下一篇:第二节 人物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