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普宣传
1956年,县科普协会发动各地宣传员和区、乡科协组织,利用有线广播、土广播、黑板报、幻灯等宣传工具和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开展以工农业生产技术、医学卫生、科学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1956年7月起,县科普协会不定期印发《科学技术讲演资料》,为科普宣传员和各区、乡举办科普讲座提供讲演材料。1963年底,县科普协会与农业、文化、卫生系统联合组成“科普文艺宣传轻骑队”,至各公社巡回演出科普文艺节目,展览科技图片,放映科技幻灯片和电影科教片。
1964~1965年,县科协共编印《群众科技》13期,每期发行2000份。1980~1983年,县科普协会发动各乡镇科协、各学会举办科学技术报告、讲座250次,其中城关37次,乡镇213次。1983年4月,县科委、科协联合编印《郎溪科技》报,铅印四开四版,每期发行2000份,至1986年底,共出刊31期。十字镇文化站的橱窗,从1984~1987年共宣传各种科技知识2200多条,提供大量科技信息,被群众称为为民求技致富的好窗口。
(二)科技服务
1985年,县科委、科协确定专人,将1977年以来的科技刊物2796本,整理装订成479卷。省市级科技报37种,装订成50卷。分类登记,编制检索目录,建立科技资料阅览室。3月份起,县科委、科协又联合编印以科技信息、技术资料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动态》,每月一期,发往县直机关、各乡镇及专业户、重点户。同年4月,县科委召开各乡镇信息员会议,建立全县科技情报网,及时交流县内外科技信息、情报。随后,成立郎溪县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当年举办果树栽培和长毛兔饲养技术培训班各一期,并为山东省及安徽省无为县培训孵化技术员。
1986年,县直有关部门举办水产、畜禽、果木栽培、活拔鹅鸭毛绒、乡镇企业管理、医药卫生等课题的技术培训班30多期,共3千余人参加。视课题需要,还从上海轻工业设计院、江苏农科院、安徽农学院、安徽省培训中心等处请来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学术讲座。
1987年1~9月份,根据科研实施项目,县、乡(镇)、村三级科协组织,举办短期专题培训班共242期,每期用半天或一天时间讲解一个课题,共有扶贫对象、回乡知青、专业户、基层干部等10270人参加。其中植保60期,2460人;水产养殖40期,1700人;畜禽疫病防治11期,450人;西瓜栽培24期,940人;食用菌培养25期,1100人;水稻管理20期,850人;葡萄栽培15期,650人;其他32期,1500人。
1987年,全县确定扶贫户500户,县财政拨扶贫款1万元。县政府决定将扶贫资金用于科技扶贫。县科协、民政局随即拟出“四定”(定对象、定包扶人、定技术项目及措施、定脱贫时间)、“五包”(包技术、包指导、包服务、包资金、包脱贫办法)脱贫措施。确定下湖乡东山为扶贫重点村,扶贫对象12户,根据各自条件,其中9户发展养殖业(养猪为主),3户发展种植业(瓜、果为主)。年底,每户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7年,县科协聘请核工业部271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周厚桢来县指导矿山资源调查,发现姚村、凌笪、涛城3乡镇蕴藏有陶瓷工业原料高岭土。经取样送中国高岭土公司化验,认定姚村、涛城两处为优质。随后县拨专项经费1万元,复聘周厚桢工程师和安徽师大地理系副教授戴光霞来县,对姚村乡姚家塔矿区进行详细勘查,整理出完整资料,便于以后开发。
梅渚镇李家庄农民农技员吴涛霖,1970年初中毕业回乡,积极开展绿萍放养、杂交稻栽培、农作物病虫防治等多项农业科学试验,成绩较为显著。并自设“农技询问处”和编印《科技情报》、《病虫预报》等资料,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983年11月,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农牧渔业部联合授予吴涛霖“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称号。
(三)地震测报
1975年7月,梅渚中学建立县内第一个地震测报组。1976年,唐山市发生地震,县设地震办公室于人武部。同时,在郎溪中学、毕桥中学、姚村中学、岗南中学、十字中学、飞鲤中学、县气象站等处建立11个地震测报组。其任务是利用地区地震局配给的地应力仪,对地磁、地电等进行观测、记录,观察动物、井水水位、水温等物象及天象变化情况,遇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县地震办公室汇报。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江苏省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六级地震后,县地震办公室迁至县科委办公。同年,在郎溪中学建造49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地震测报房。郎溪中学测报组在溧阳县六级地震发生后发布的余震预报基本准确,同年11月出席安徽省第二次群测群防先代会,评为先进集体。
(四)人工降雨
1975年夏秋之间,县内发生旱情,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及省气象局部署,县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选择七里店“五·七”大学、下湖乡北山头两地,进行人工催化降雨试验。8月29日,县气象站派出技术人员3名,配合芜湖市钢铁厂民兵作业,根据当地当时云层情况,用“三七”高炮两门,先后作业6次,发射碘化银催雨弹(每枚含碘化银1546克)共331发。降雨后,使当地旱情得到缓解。
1978年,县内旱情严重。8月20日,在白茅岭农场分流分场进行第二次人工降雨,由芜湖市重型机床厂民兵作业,用高炮两门,先后4次发射炮弹(每枚含碘化银880克)180发,促成降雨,使当地一万多亩农作物旱情减轻。两次人工降雨技术资料,曾在全国广西南宁会议上进行交流。
(五)科技推广
一、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
1982年,县植保站推广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年用15吨,病害得到控制,增收稻谷920万斤。当年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牧业技术改进成果”三等奖。
二、推广中稻品种“910”
1982年,县种子公司引进中稻新品种“910”,经县农场、县农业技术推广所试验,具有省种、抗病、抗倒伏、丰产、优质等优点。1984年,种子公司又从江苏引进“910”种子9万斤,推广栽植1.8万亩,平均单产930斤,比县内原有高产品种“桂朝”亩增130斤,全县净增产量约234万斤,连节省种子5.4万斤在内,经济效益共达27.77万元。获全县1982年~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
三、推广水稻稀播、壮秧技术
1981年,县科委下达水稻稀播、壮秧试验项目,县农牧渔业局当年试验成功。1982年推广栽植18.68万亩,增产1382斤。获县1982年~1984年度科技成果荣誉奖。
四、推广农药“杀虫双”
1982年,县植保站开始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杀虫双”。经试用,杀虫效果好,且有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1984年,全县施用“杀虫双”防治水稻虫害21.28万亩次,与用其他农药相比,节省费用7.4万元。1981年,全县发生田间农药中毒事故310次,推广“杀虫双”后,1984年农药中毒下降到13次。获全县1982年~198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陈醋仿制
1982年,县陈醋厂从江苏引进陈醋配方、控制发酵时间等酿造技术,仿制产品“郎溪陈醋”,黑褐清亮,味浓且鲜。经宣城地区防疫站检验,各项生化指标均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获县1982年~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
六、预应力电杆钢筋张拉值计算及应用
1983年,县水泥制品厂,从巢湖市东关水泥制品厂引进钢筋张拉力数值的计算方法和制作技术,结合单位实际,正确掌握应用,使当年电杆成品合格率达99%,各项指标均达部颁标准。1984年创利1.5万元。获县1982年~198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七、雁鹅综合加工技术开发
1984年,县雁鹅人工孵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经省级鉴定认为该项技术如投入实际应用,经济效益显著。转入产品生产后,几年来已向全县农村提供40000多只优良雁鹅雏鹅,全县农村家禽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成鹅上市达85~100万只。在上海、合肥、湖州等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6年8月初,“雁鹅综合加工技术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安徽省科委及有关专家讨论通过。11月省科委同意该项目作为1986年安徽省星火计划项目。12月28日省科委下达了正式文件,并拨有偿投资款30万元。
八、农牧渔业科技推广
80年代试验、研制、引进和推广的科技项目,在应用中成效较为显著的尚有: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改变以往偏施氮肥习惯,增产效果显著;开展农田杂草调查,基本查清县内农田杂草种属、分布情况,为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提供资料;繁殖“徽粳804”水稻良种,满足大面积栽培需要;研制恢复历史名茶“瑞草魁”,通过省里专家鉴定,在姚村乡恢复和发展;1986年春,从南京农科院引进山楂、水蜜桃、巨峰葡萄等果木良种,在十字广林铺林场培育、推广;1986年下半年,十字、水鸣等7个乡镇培训、推广“活拔鹅鸭绒”技术;1986年,钟桥乡黄本鑫小面积池塘人工养蟹试验成功;1986年冬,大面积(3亩)培育食用菌草菇成功;1986年,建平乡引进“德日二号”大萝卜试种成功,亩产三万余斤;1987年2月,参观、学习和推广广州军区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1987年,县多种经济站引进无籽西瓜试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