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于生产指挥组内设科技小组,配专职干部2人,统一管理县内科学技术工作。1976年,以科技小组为基础,成立郎溪县革命委员会科技局,配局长1人、办事员3人。1978年4月,撤销科技局,成立郎溪县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配副主任3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1981年底,郎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改称郎溪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有专职干部7人。
(二)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1956年4月,成立郎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配专职干部2人,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和科学试验活动。1958年后,受“左”的思想影响,科协干部调出,科技人员调动也极频繁,科协机构名存实亡。1964年8月,重新成立郎溪县科学技术协会筹备委员会,调配专职干部一名,开展科普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协及各学术团体停止活动。1980年春,恢复郎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仍是科委一班人,一个单位,两块牌子。随后,建平、下湖、梅渚、钟桥、十字、东夏、姚村等乡镇也相继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三)县气象局
1960年1月,成立郎溪县气象站,3月,更名郎溪县气象服务站。站址在建平公社高湾生产队附近,编制3人。主要业务:定时观测、记载气温、气压、日照、地温、湿度、蒸发量、风向、风速、雨量、云深、云量、云状、能见度等天气现象,按时向有关部门拍发气象电报,发布县境内1~3天短期天气预报。1973年1月,站址迁至县城北望(牛墩)十(字铺)路西侧潘村附近,改为科(局)建制,有技术员5人,行政人员2人。1979年8月,在原气象站基础上,成立郎溪县气象局,编制14人,其中行政人员3人,技术人员11人。
(四)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于建平公社郝家大队设立农业科学试验站,配技术干部3名,划试验田40亩、地12亩。1961年元月,试验站并入县农场,成为该场良种专业队。1973年8月,复由县农场划还原有土地、生产设施和人员,成立郎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县农林局农用微生物厂并入该所。1981年,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1981)70号文件规定,农科所改称农业技术推广所,中止研究性工作,重点转入良种试验、推广及培训技术人员。共有技术干部5名,技术工人2名,工人26名。试验田65亩、地17亩,机械动力58马力,用房面积1700平方米。
(五)学术团体
1956年,郎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即在各区建立分会,乡建立支会,支会下设科普小组。至1957年底,全县发展科普会员198人,科普宣传员169人。科普会员中农科20人,医科34人,理科52人,其他92人。
1980年恢复郎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后,陆续成立县级学会、学组11个,会员共324人。其中农学会56人,林学会24人,水利学会23人,医学会51人,中医学会25人,护理学会46人,机械学会21人,建筑学会8人,数理化学会56人,气象学组9人,摄影学组5人。
1986年5月,县农牧渔业局农经股成立西瓜研究会,引进杂交西瓜良种试种、推广,逐步淘汰本地老化品种。
1987年4月,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成立蔬菜、葡萄研究会,从事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和葡萄栽培、管理等科学试验、示范及推广活动。
(六)农村科普网
1970年起,县建立农科所,有技术干部3人。建立公社农科站11个,有不脱产技术人员22人。全县生产队有不脱产的技术员、种子员、植保员、防疫员、检疫员(兽医)总计600余人。仅1978年到海南岛去的农民种子员就有40人。县、公社、生产队形成了三级农科网。
1985年底,全县有8个植保点,有国家补助的不脱产技术人员10人。1986年,全县有种植业、养殖业各类专业户74个,专业村29个,其中部分是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村。1987年,全县有174个村民委员会,每个村委会有一名农民技术员,共有174名农技员。1987年前,县植保站每年举办1~2期农民植保员培训班,每期100余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