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加工
建国前,经营稻米加工的是砻坊。城镇主要是粮食行经营,前店(行)后坊,也有纯加工性质的砻坊。工具简单:有木砻、风车、米筛、格筛、石臼、石榔头等。农村地主也有自备工具自行加工的。农民一般也是自行加工,不过不用木砻,用竹筐土砻或“画眉砻”。清末民初,县内粮行前店后坊的有22家,单独经营砻坊的有18家,南货商店兼营的8家。年加工能力最大的约出产5000担糙米,只有两家,其余均在2000担左右。
民国23年(1934年)冬,城内泰丰砻坊从常州购来1台12马力柴油机,因安装失误,打死工人一名。民国36年(1947年)明星电灯公司曾一度用机械加工,后因成本高,出米率低,年终停产。梅渚、定埠一带经常有江苏来的“洋车船”(水泵船),一边打水,一边加工粮食。
建国初仍然委托砻坊加工。1950年县直属粮库,借用原明星电厂24马力柴油机加工大米,1953年11月停机。1951年中粮皖南分公司拨来碾米机1台,4月份开机,每10小时加工“92”米1万斤、“95”米2万斤。1954年县直属库有柴油机2台,34马力,砻谷机2台,碾米机3台。同年,在城、梅渚、定埠、飞鲤、东夏等区供销合作社,以及毕桥私营泰丰米厂、私营梅建加工厂等单位经营粮食加工,共有柴油机10台、139马力,碾米机11台,砻谷机5台。另外还有手工操作的木砻141副、石臼66个、石磨28副,牲畜34头。1955年供销社代营的大米加工厂全部移交给粮食部门。1956年7月14日,宣城县孙埠第三米厂迁至梅渚与梅渚私营米厂合并,转为公私合营,毕桥泰丰米厂也改为公私合营。年末全县有大米加工厂9家,柴油机12台、173马力,碾米机14台、砻谷机7台、木砻62部、石臼29个,日生产熟米383万斤。1959年县粮食系统有大米加工厂5家、公私合营米厂2家。动力机14台、碾米机29台,年加工大米4008.6万斤。
1970年后,各加工厂的柴油机改用电动机。县粮食局组织技术力量,设计改革方案,对加工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从原粮清理、糙壳分存、大米碾制、副产品整理到成品打包共分5道工序,此外再配合杂运机、高频筛、除石机、电动磅、推包机以及通风吸尘、安全防护等设备,形成了一整套自动生产线。系统地改进了工艺流程,实现粮食加工生产自动化。
建国前由磨坊加工小麦或大麦粉,一般都是小本经营。工具只有石磨1副、罗柜1个(脚踏撞筛)、驴或黄牛1头,日加工小麦100多斤。后因无锡等地的成袋面粉(兵船粉)运来倾销,“洋灰面”抵垮了大部分磨坊。只有少数制挂面(拉面条)的磨坊还继续经营。
1955年统购统销开始后,磨坊全部歇业。城内、梅渚等地还有一些手摇面条机,只能接受来料加工。1957年9月,县粮食局在十字筹建小麦面粉加工厂,投资10718.9元,配备20马力柴油机1台、轧子机1台、钢磨3副。投产后,产品质量不如外来面粉,成本高。1984年并入十字粮油站。1959年有面粉厂1家,年产面粉221.6万斤。1969年,粮食部门职工家属集资办“五·七”加工厂,机制干面条。以后逐步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实现机械生产,产品质量上升。1983年改为国营。1986年已能生产“富强”、“建设”、“上白”、“蛋黄”等多种面条。当年“上白粉面条”被评为“部优产品”。附设的豆制品车间,能生产10多个品种的豆制品,其蒲包豆腐干堪与采石干子媲美。
全县174个村民委都有小型机械大米加工厂,有村办、组办和户办等性质。乡镇办油厂有14家,村民委办油厂有2家,面粉加工厂3家。城南新埂、梅渚黎明、李家庄村办面粉厂都兼制干面条。
此外还有以山芋淀粉或绿豆等淀粉加工粉丝的作坊,分布在飞鲤一带。
(二)油料加工
据民国8年(1919年)统计,全县较大的油坊只有4家。此外定埠胥河北岸(属高淳)、殷家桥(属溧阳)也都有油坊。油坊的榨油工具分为木榨(又称打榨、地榨)和撞榨两种,其他工具有石槽、石碾、炒籽锅、蒸灶等。打榨、撞榨都用人力,石碾用黄牛牵引。经营方式有:以籽兑换(每百斤油菜籽换油30至32斤)、打乡榨(代农加工)和自榨3种。自榨所出油脂批发或门市零售,此外南货店也经营菜油。
1953年油料加工由县供销社经营,当年产植物油77.95万斤,其中私营油坊4户,产油20.82万斤,占全县总产量的26.7%。1954年私营油坊全部歇业,供销社油厂就地加工。共有油厂9家,日产油1700斤。1959年全县有榨油厂3家,当年生产食油35.2万斤、工业用油6.4万斤。
1963年粮油统一经营,8家粮油加工厂年产油脂34.2万斤(内有糠油2万斤)。同年4月,公私合营汪怡盛油坊并入城关粮站,成立郎溪县油厂。1982年在城南山脚底建油脂车间。其新设备有日处理10万斤菜籽和日产2万斤食油的能力。有5台2×10型榨油机,P22-25型蝶式离心机,以及预榨、炼油等车间,总投资744270元。1984年改称浸出油厂。1985年4月出产成品,经化验,达到国家二级菜籽油标准。
(三)饲料加工
1958年郎溪米厂建立饲料车间。4月份购25马力柴油机2台、16马力广式统糠磨2台。其他各大米加工厂也先后增设了饲料加工车间。1966年城关、东夏、毕桥、飞鲤、定埠、姚村、梅渚、十字等厂各增饲料粉碎机1至2台。1971年至1977年,各加工厂的柴油机改为电动机。1977年城关粮油厂饲料车间添置450型粉碎机2台,粉稗机4台。每班产“四六糠”1万斤。1978年毕桥、飞鲤、凌笪粮油厂新设日产1万斤饲料的车间。1984年成立县饲料公司,1987年撤销。
1985年在山脚底江北山建立饲料厂,占地面积4652平方米,建筑面积282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3KYW-32型颗粒压制机1台、KLL-4型立式冷却器1台、SLy63型辊式碎粒机1台,总动力194千瓦。生产饲养雏鸡、肉鸡、蛋鸡、育肥猪、瘦肉猪的各种混配饲料。1985年产量467.2万斤,1986年产量787.8万斤,1987年880.8万斤。产品销往江苏、浙江、上海和本省20多个县市。




上一篇:第三节 储运
下一篇:第五节 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