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塘坝
建国前,全县蓄水工程以塘坝为主,据明嘉靖《建平县志》载,明代全县有官塘24顷35亩5分6厘3毫;民塘415顷30亩7厘7毫。举名塘坝27口,其中灌田万亩以上1口,千亩以上6口,千亩以下百亩以上20口。清光绪七年(1881年)《广德州志》记载,建平县有塘坝2100处,共灌田336993.1亩,其中举名塘坝57处。浮湖塘、柘林塘、五丈塘、俞塘、青陂塘、周公塘、上宋塘、下宋塘、乌沙塘、信武塘皆灌田千亩以上,历代县志均列名记载。
一、浮湖塘
位于县东五里(今五里亭北),面积1370亩,灌田12425亩。
二、柘林塘
位于县东北5公里(今龙须湖水库西侧),面积1837亩,灌田4757亩。明正统年间后,堤废不修,变为荒坡。嘉靖年间,知县赵佑卿重筑,易土为石,横4丈、高1丈、长5丈。又名赵公塘。
三、五丈塘
位于县东,东西横长7.5公里,灌田1500亩。
四、俞塘
位于县东7.5公里,面积340亩,灌田1250亩。
五、青陂塘
位于县东,东西横长5公里,灌田3650亩。
六、周公塘
位于县东南7.5公里,长10公里,阔8丈,灌田4200亩。
七、上宋塘
位于县东北5公里,面积345亩,灌田1335亩。
八、下宋塘
与上宋塘相连,面积345亩,灌田1325亩。
九、乌沙塘
位于县西北5公里(今建平乡城西村),面积537亩,灌田1137亩。
十、信武塘
位于县北5公里(今钟桥乡塘下村),面积757亩,灌田3450亩。
民国年间,有孔、郭两家地主互相争夺信武塘,一次斗殴中,孔姓女儿被打身亡,群众改呼为“性命塘”。后渐废。1953年11月,县投放生产救灾款108473200元(旧人民币),贷款33701650元(旧人民币),以工代赈,帮助整修,1954年完工,群众又改称幸福塘。(按:该塘已列为县内小(二)型水库,名幸福塘水库,见《郎溪县小(二)型水库情况统计表》)。
民国时期,全县共有塘坝等蓄水工程19240处,总蓄水量1069.5万立方米。建国后,大力修建、改建塘坝。1951年,整修塘坝778处,完成土方146782立方米,用工115409个,县投放贷款270000000元(旧人民币)。60年代初,岗南公社陆续建成岗丰、岗收、“三八”、邮子塘等小水库,疏沟开渠,形成库、塘串联,蓄引结合,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凌笪乡原有水田两万多亩,仅有浅小塘坝402处,半月不雨即旱。建国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至1969年,全乡建成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小水库5座,扩建和新建塘坝共701处,穿冲越岭开凿沟渠224华里,连接水库、塘坝430处,雨水多时分散蓄、泄,雨水少时互相调节。50年代末至70年代,县内大搞骨干蓄水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塘坝数虽有所减少,但蓄水量却大为增加。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塘坝17000处,总蓄水量8200万立方米,其中5万立方米以上蓄水工程194处,总库容1513.28万立方米。
(二)水井
县内无井灌习惯,虽有水井分布,仅供饮、用。志载古井有冰玉井、龙泉井、涂公井、济狱井、永清井、白茅井、惠井、八角井、范氏义井、郭母井等。龙泉井在县南2.5公里的镇山之麓,一名温泉,虽旱不涸。永清井在县城东的城隍庙前,明洪熙元年(1245年),道人钱德诚凿,其水澄清,虽旱不竭。白茅井在县东22.5公里的白茅山顶施水庵内,后庵毁井存。范氏义井位于城关原工农兵饭店西后侧,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县民范日进家有300余人,恐后亲疏分薄,特凿大井与子孙共汲水,希顾名敦义。又名双井。建国后至1978年,县内打井甚少。1978年特大干旱时,部分地区人畜饮水、用水困难,政府拨款13.02万元,支持姚村、十字、水鸣、毕桥、飞鲤、梅渚、定埠、凌笪、岗南、下湖等山丘区打井855口,其中土机井15口,砖井330口,土井510口,使当时饮、用水紧张情况得到缓解。此后,很多水井仍发挥效益。
(三)水库
建国前,县内只有小塘小坝,农田灌溉用水缺乏,丘陵区尤甚。建国后,先后兴建中、小型水库41座,总库容达114184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库容共7805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7座,总库容共233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2座,总库容共1278.4万立方米。
一、天子门水库
位于县南部姚村、十字两乡镇接壤处,是拦截姚村沙河之水而建成。“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东方红水库”。是全县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坝址在十字镇天子门东湾村上首。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并以粘王斜墙加固,全长183米,最大坝高21.7米,坝顶高程67.7米,顶宽6米。放水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高2.2米,宽1.5米,最大放水流量每秒10立方米,建有竖井式钢筋混凝土启闭台一座,用10吨手摇启闭机控制闸门放水。溢洪道为侧槽式,浆砌块石结构,宽30米、底高62.7米,最大泄洪流量每秒545立方米。灌区有总干渠一条,长1.85公里;东干渠一条,长43公里,配有支渠6条,长27.2公里;西干渠1条,长0.88公里,配有支渠3条,长37.9公里。共有大小配套建筑599座。
水库集水面积35.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5平方公里,正常水深14米,总库容4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40万立方米。共有十字、水鸣、毕桥、飞鲤1镇3乡和十字铺茶场4.85万亩农田受益。
水库始建于1959年冬,至1964年底,共完成土方771285立方米,石方14922立方米,混凝土910.5立方米,浆砌块石4209立方米,干砌块石4466立方米,国家投资共1994000元。1966年枢纽工程按设计规模全部竣工,1973年完成灌区配套工程,1976年至1977年按1975年河南省雨型,对大坝进行翻修加固,防洪能力达“百年一遇设计、最大暴雨校核”标准。1985年底统计,国家累计投资390.7万元。
二、龙须湖水库
水库两侧有山,形同二龙戏珠,故名。“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东风水库”,1973年改称现名。是拦截伍牙山与凌笪乡钱桥等村之水而建成,是县内第二座中型水库。坝址在建平乡金登山与高大山之间,距县城东北约6公里。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7米,坝顶高程33米,坝顶长560米、顶宽4米,干砌块石护坡,坝后设有倒滤层。双孔开敞式溢洪道,每孔净宽5米,底高程28米,最大泄量每秒153立方米,非常溢洪道最大泄量每秒479立方米。放水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高1.7米,宽1.5米,最大放水流量每秒5立方米,大坝南端建竖井式启闭机台一座,装有10吨手摇启闭机控制流量。灌区有总干渠一条,长1.9公里,干渠2条共长10.65公里,支干渠10条共长23.7公里。共有大小配套建筑物52座。
水库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34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70万立方米。始建于1959年冬,历经停建、修正设计、部分工程改建,1972年完工。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已有建平、钟桥、东夏、涛城等乡镇1.5万亩农田受益。至1985年,国家共投资112.2万元。
三、郎源水库
位于涛城镇东北的龟山西北,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51.3平方公里,总库容9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15万立方米,坝址自乌龟山脚到大郎村西北小山岗,全长1850米。土坝,最大坝高9米,坝顶高程30米,坝顶建有浆砌块石防浪墙一道,墙顶高程31.2米。开敞式溢洪道,底高程27.2米,底宽80米。大坝两端建有放水涵,分别为底高23.5米,高1米,宽0.8米和底高24.2米,高1.2米,宽1米,均由启闭机控制流量。灌区东干渠1条,长11.5公里;西干渠1条,长9.5公里,支渠10条,共长20.6公里。
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为加快施工进度,1961年4月经安徽省水电厅批准,工程交省水利总队二支队突击施工,6月完成溢洪道开挖任务,7月完成大坝加固。1963年至1964年,相继完成放水涵、大坝迎水坡块石护砌和灌区配套工程。1977年9月,涛城公社发动民工再次加固大坝,顶宽由4米加至14米。1980年修建大坝防浪墙并加高坝顶,防洪能力达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已有涛城镇部分行政村共1.5万亩农田受益。至1985年,国家先后投资共93.81万元。
四、独山水库
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15平方公里,总库容3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800亩。坝址位于凌笪乡独山北麓,距凌笪集镇3公里。均质土坝,坝顶高程55.4米,最大坝高12米,坝顶长853米、宽4米。非真空曲线型剖面溢洪道一处,墙顶高程51.7米,堰宽32米。放水涵洞位于大坝北端,钢筋混凝土结构,直径0.7米,涵底高程47.3米,装有启闭机。灌区有干渠1条,长8公里,支渠1条,长4公里。大小配套设施16座。
水库原设计总库容1320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动工,至1960年春完成大坝土方14万立方米,后因工程大、劳力不足中辍。1963年修正设计,缩小规模,建成放水涵洞。1966年,继续加高大坝,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枢纽工程完工。1977年,按1975年河南省大水要求加固大坝,增开非常溢洪道,防洪能力达500年一遇洪水标准。
五、梅红水库
位于梅渚镇东南刘村八里岗东北,为县内重点小(一)型水库,1965年10月动工兴建,1968年完成。集水面积4.43平方公里,引流量每秒5立方米,总库容4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亩。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1.5米,坝顶高程25米,顶长950米、宽4米。大坝两端建放水涵,均为钢筋混凝土管,孔径为1.2米和0.35米,由启闭机台控制流量。溢洪道为开敞式浆砌块石结构,底宽15米,底高程23米。防洪能力达500年一遇洪水标准。有南、西、北三条干渠配套,长度分别是6公里、6.5公里和4.5公里。为引伍牙山之水入库,1967年至1968年,从岗南公社涧下至禹家园开挖引水渠1条,长2.4公里,底宽4米。1970年,引水渠道加建“团结闸”一座,用以拦截地面径流。
六、梅丰水库
位于梅渚镇西南的张村,集水面积3平方公里,总库容17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万平方米,受益农田1500亩。属小(一)型水库。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2米,最大坝高8.7米,顶长540米,顶宽4米。宽顶堰式浆砌块石溢洪道一座,底宽6米,底高程18.5米。放水涵二座,钢筋混凝土管,孔径均为0.7米。涵底高程分别为15.3米和15.4米。水库始建于1965年10月,1975年完工。施工过程中,对大坝质量把关不严,以致渗漏严重。1982年至1983年,采取挖槽回填粘土灌浆等办法补救,防洪能力达到5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七、郎宁水库
位于钟桥集镇西北的姜家棚村附近,原名姜家棚水库,后因大坝紧靠郎宁公路东而改名,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2.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550亩。1958年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3.5米,最大坝高7米,顶长530米。大坝北端建灌溉站一座。灌区有渠道一条,长4公里,其中有300米一段台渠。1983年大水,迎水坡严重塌陷后,以粘土回填夯实,恢复坝面,防洪能力达500年一遇洪水标准。
八、杨村水库
位于下湖乡东山行政村,又名东山水库,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2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0万立方米。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8.6米,最大坝高7.7米,顶长372米。开敞式溢洪道,浆砌块石结构,底宽10米,底高程16.5米。放水涵两处,一为混凝土涵管,孔径0.5米,涵底高程13.9米;一为浆砌块石方涵,高1.2米,宽1米,均由启闭机控制流量。水库两侧各建机械灌溉站一座,共有灌溉渠道200米,灌溉农田2500亩。水库动工于1959年8月,1976年大坝竣工,后陆续完善。
九、双塘水库
位于钟桥乡索埂行政村北,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2.16平方公里,总库容15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0万立方米。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5米,最大坝高8米,坝顶长480米。明渠流式溢洪道,底宽5米,底高程23.4米,最大泄洪流量每秒0.9立方米。放水涵一座,为钢筋混凝土管,孔径0.8米,涵底进口高程18.5米,流量每秒0.4立方米,由5吨启闭机控制流量。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水库始建于1966年11月,1969年11月竣工。国家投资14.6万元。
十、钟桥水库坝址在钟桥乡三宝殿与姜家湾之间,设计库容1.65亿立方米,坝长2500米,高13米,总土方270万立方米,石方2.8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5万亩,属大型水库。1959年11月,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县委书记和县委5人常驻工地指挥,调集钟桥、梅渚、定埠、建平、凌笪、岗南、东夏等公社大批民工扎营工地,日夜苦战。提出“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和“除夕不歇工,初一开门红”等口号。要求每日每人工效“超五方、超十方、超双十方”。至1960年春,完成坝高2米,建成大坝放水涵及少量块石护坡。后因工程大,人力、物力、财力不足,1960年9月,中共郎溪县委作出“关于钟桥水库工程今年不予续建的报告”上报芜湖地委,工程停止。1981年10月5日,安徽省基本建设委员会、财政厅和省建设银行联合批复,同意县水电局将钟桥水库作为废止工程处理的意见,并核销以往投资款1123951.59元。
钟桥水库动工于1959年“反右倾”年代,又值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民工劳动强度大,工地粮草不足,施工过程中曾出现人畜非正常伤亡事故,少数民工为造福后代献身此地。
郎溪县小(二)型水库情况统计表
(表7-1)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