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郎溪县的自然灾害,自南宋起就已有断续记载。自古至今,水、旱、雹、风等灾害每年都有所发生,虫灾也不罕见。少数年份还发生过地震。
(一)干旱与洪涝
旱涝是影响郎溪县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产生干旱与洪涝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多少,此外还与前期底水的多少、各地径流和土壤保水性强弱等因素有关。
一、干旱
干旱灾害按降水量在不同月份内多少,可划分为小旱和大旱(表2-16)。从1960年至1981年的21年内,郎溪县共发生小旱26次、大旱6次,共计32次(表2-17)。其中以1958年和1978年的干旱最为严重。如1978年的干旱从6月21日起持续5个月,使全县46万亩农田绝收。
干旱指标(毫米)
(表2-16)
干旱统计结累表(1960~1981年)
(表2-17)


二、洪涝
洪涝灾害按降水量在不同月份内多少,可划分为小涝和大涝(表2-18)。从1960年至1981年的21年内,郎溪县共发生小涝12次、大涝4次,共计16次(表2-19)。建国以后以1983年6月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受灾耕地29万余亩,其中破圩受淹农田13万亩,倒塌房屋7万多间,损失财物价值约1亿元。
水涝指标(毫米)
(表2-18)


水涝统计结累表(1960~1981年)
(表2-19)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小旱平均一年出现一次以上,主要发生在5月至次年2月,以5至9月最多;大旱平均每3年半出现一次,大多在5月至11月间。小涝平均约两年出现一次;大涝平均每5年出现一次,多集中在5月至9月之间。
(二)暴雨
日降水量以8至8时或20时至20时大于50毫米的为一个暴雨日。21年来郎溪县共出现暴雨70次,平均每年出现3.3次,平均年暴雨量217.2毫米,占平均年总降雨量的19%。各年暴雨出现次数差异较大,最多年出现7次(1969年、1979年),1968年、1978年两年未出现过暴雨。各年暴雨除1968年、1978年两年未出现及1960年、1963年、1972年暴雨量在100毫米以下外,其他年份均在150至400毫米之间。一日最大暴雨量109毫米(1970年7月13日)。
每年11月、12月和1月未出现过暴雨,6月至9月4个月最多,1960年~1981年出现51次,占21年暴雨次数的73%。暴雨出现的平均初日为5月26日,最早初日为2月22日,平均终日为8月24日,最晚终日为10月6日。 (三)低温连阴雨
春播期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常有持续阴雨天气。阴雨日的日照小于4小时,日雨量大于0.5毫米。阴雨天连续3天或3天以上的阴雨日称为连阴雨。日平均气温低于12℃,则称为低温连阴雨。低温连阴雨天气易使早稻烂秧。根据1960年~1981年的21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历年气象资料,得以下两表(表2-20与表2-21)。县内春播期连阴雨共出现41次,平均每年2次。春播期间以5~6天连阴雨为主,共出现20次,占阴雨天总数的一半。3月下旬共出现连阴雨16次,相当于6年5遇,其中5~6天连阴雨出现11次,占下旬连阴雨天的70%,此旬10天以上连阴雨未出现过。4月上旬共出现连阴雨10次,相当于2年一遇,其中5~6天连阴雨6次,占4月上旬的60%,3~4天连阴雨未出现过。4月中旬共出现连阴雨15次,相当于7年5遇,其中10天以上连阴雨6次,占10天以上连阴雨总次数的86%。春播期低温连阴雨共出现22次,占连阴雨总次数的54%,一般均出现于4月上旬以前,中旬未出现过。3月下旬共出现15次,占低温连阴雨总次数的68%,其中以4天的为最多。4月上旬出现7次,都是在5天以下。
1960~1981年春播期连阴雨次数表
(表2-20)

1960~1981年春播期低温连阴雨次数表
(表2-21)

(四)冷害
一、小满寒
春末夏初(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处“小满”节气,日最低气温连续2天或2天以上低于17℃的天气称为“小满寒”。此时早稻分蘖,易受低温危害而僵苗。1960年~1981年的21年中出现“小满寒”的有16年,相当于5年4遇。16年中有10年出现在5月下旬,6年出现在6月上旬。“小满寒”的平均日期为5月26日,最早为5月22日,最迟为6月6日。
二、寒露风
秋季北方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出现低温,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高气温低于23℃的天气称为“寒露风”,又称为“秋分寒”。寒露风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产生危害。寒露风的平均日期是10月7日,80%的保证率日期是9月25日,最早为9月19日(1971年、1980年),最迟是11月5日(1979年)。
(五)寒潮
寒潮降温剧烈、范围广,对农作物危害大。在48小时连续降温大于10℃,最低气温小于5℃的天气称为寒潮。21年来影响郎溪县的寒潮共34次,平均每年1.6次。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共8次,相当3年一遇。2月次之,共出现7次。1969年最多达5次,1966年也有4次之多,1973年、1975年、1978年3年未出现过,其他年份一般1至2次。
1960~1981年各月寒潮次数表
(表2-22)

(六)冰雹
冰雹是局部灾害性天气,但危害程度严重。郎溪县在21年中县境内共出现冰雹9次,相当于7年3遇。这种坏天气,每年4至9月均有发生,其中4至6月最集中,共出现8次,占冰雹总次数的90%,这期间6月出现4次,几乎占总次数的一半,约5年一遇。4月和5月各出现2次,相当于10年一遇(附表2-23)。
冰雹出现的地点以凌笪乡最多,其次是钟桥、岗南、飞鲤、十字、幸福等乡镇。冰雹的两条主要路径是自西向东北或向东南。
郎溪县1960年~1981年各月冰雹情况表
(表2-23)

(七)地震
郎溪历史上有地震记载的只有一次,明天启三年冬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建平地震”,烈度不详。1974年4月22日,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5.5级地震,1979年7月9日,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6级地震,都波及郎溪,梅渚、定埠、岗南等乡镇均受影响,损坏了部分建筑物。
附录一:
郎溪县历年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辑录
自古以来,郎溪县旱涝灾害频繁,有“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说法。旱灾常夹以虫害,水灾之后常疫病流行。自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有记载以来至今的850多年,共发生旱灾126次(含偏旱),涝灾182次(含偏涝),风、雹、雪等其他灾害29次。其中水溢县城共14次,分别为1192年、1231年、1501年、1504年、1509年、1522年、1526年、1587年、1731年、1849年、1931年、1954年、1957年、1983年。史料记载简略,仅寥寥数字。
建县后至南宋绍兴四年的174年间,缺载。绍兴四年后的145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16次,其中涝灾9次、旱灾5次。另两次为“饥荒”,不明何灾。这是古代“荒政”中常有的事,所谓“饥荒”,非涝即旱。
元代地方志对灾害记述过略,90年间共有记录13次,都言“饥”,不言灾。明显记载只有3次: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水灾,至治元年(1321年)四月旱,天历元年(1328年)八月水,水旱灾害地方志直书广德路,不分县。从《广德州志田赋》对照,查得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德元年(1297年)、大德六年(1302年)所谓“饥”者,实系水灾。总共涝灾5次,旱灾1次,饥荒7次。
明代方志普修,灾害记载较详。有明一代的270多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94次,其中涝灾55次,旱灾36次,较大雹灾1次,虫害2次。特大灾害应是正德三年至四年(1508—1509年)。正德三年,“四月至十一月不雨,大旱籽粒无收,树皮草根采食殆尽,野无青草,民室如悬罄,殍死者相望。”次年“春饥,人相食,夏大疫,死者万计,遗骸载道。七月淫雨弥旬,洪潦横流,民田尽淹。秋大水灌城,冬冰坚地坼,禽兽草木皆死。”这两年,建平人口死亡大半。据姜洪《活民碑记》记载:“大荒之后,民皆鹄形黧色,疫疾复大作,民有尽室死者,河旁道侧,积尸如垒,蝇声彻于远近。”寥寥数语,足见当时惨状。旱灾之年常夹有虫灾,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旱,蝗虫食麦兼害禾苗。本州示民,捕蝗一石,给谷二石。”可见蝗害之甚。
清兵入关至辛亥革命的268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151次,其中涝灾80次,旱灾59次,风、雪等灾12次。在史志有关灾害、祥异的记载中,如实地记载了灾民吃泥土的惨状: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自夏至秋不雨。”“蝗,所过寸草无遗”,“民食草根树皮几尽,溧阳交界山有土青白色,取和麦粉藉以救饥,俗呼‘观音粉’,食者或至闷(窒)死”。道光以后,旱涝灾害频繁,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兵激战,战火横飞,民生凋敝。历经战乱、天灾的郎溪人民,元气丧尽。同治元年(1862年)疫病流行,“困苦流离,死者过半,至是又病疫,五月至八月,积尸满野,伤亡殆尽。”到同治四年(1865年)当地居民只剩10855人。
据民国档案记载,民国时期共发生大小旱涝灾害26次,其中涝灾16次、旱灾10次。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八年抗战之后,接着三年内战。圩堤塘坝年久失修,破坏几尽,不雨即旱,逢雨便涝。较大水灾是民国20年(1931年),圩堤塘坝尽溃,县城被淹。紧接着便是民国23年(1934年)大旱,赤地千里,野无青草,竹木皆枯,尸骨遍地,人民群众再度吞食“观音粉”。
建国以后,气象、水文机构逐步建立,测报及统计日臻完善,记录翔实完整。先后发生大小灾害37次(包括其它灾害)。较大水灾为1954年、1957年、1961年、1983年、1984年;大旱为1972年、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灾、抗灾工作,未雨绸缪,预为设防,使灾害减低到最小程度。灾后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发放救济粮款,解决所需生产资料。大灾的1983年,省人民政府派飞机空投食品,南京军区派来“舟桥”部队及船艇抢救灾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根据史志及其他有关文字记载,现将历年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列表于后。
(气象部门的记录将涝、旱灾害划分为涝、偏涝、旱、偏旱各两个等级,轻重程度不明。史料记载略有差异,两说并录以便对照。此外将较大虫灾、兽害等按时间顺序列入,以括全貌。旱涝等灾害系地球外部气候所影响,地震则系地球内部断层构造和岩浆活动所形成,同为自然灾害,故另表辑录。)
宋代
(表2-24)

元代
(表2-25)

明代
(表2-26)

清代
(表2-27)

中华民国
(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
(2-29)

附录二:
地震及周边地区地震影响记录
县境内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大都是受邻近地区地震波及影响。现择其有影响者记录如下:
明宏治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505年10月9日),广德州地震。
明泰昌元年(1620年9月7日),广德州地震。当涂等县也都发生地震,志载“有声如雷”。
明天启三年冬,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建平地震。
明天启四年七月(1624年8月14日至9月12日),广德州地大震。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宁国府黄昏后,地震有声,河水涌立,激射于岸。同时地震有当涂、芜湖、休宁、祁门等41府、州、县。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广德州地震。
清乾隆五十年三月(1785年4月9日至5月8日),广德州,地震有声。
清咸丰三年三月(1853年4月8日至5月7日),广德州地震连日,月余始定。
清宣统元年(1910年)1月8日地震。
民国6年(1917年)1月24日,芜湖、当涂、广德、郎溪、南陵、泾县地震,屋瓦扬,墙壁倾颠,山石崩坠,有声如雷。2月22日又发生地震。
民国19年(1930年)1月2日至3日,南京、扬州、芜湖一带地震,波及郎溪。
民国20年(1931年)12月9日,芜湖傍晚发发地震,波及郎溪。
民国23年(1934年)3月18日上午8时,芜湖一带发生地震,房屋被震甚烈。
1974年4月22日8时25分,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5.5级地震,波及郎溪,梅渚、定埠部分居民烟囱倒塌,墙裂。
1979年7月9日18时58分,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6级地震,波及郎溪,城关、梅渚、定埠均受影响,梅渚、定埠尤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