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郎溪县土壤受气候的孕育,有轻度脱硅富铝化过程。因此,绝大部分为黄红壤(又称棕红壤)。又因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亦发育了少量黄棕壤。上述土壤在人为水耕熟化条件下,发育了大面积的水稻土。
在气候、土壤的影响下,植被绝大部分为亚热带森林植被,兼有少量暖温带森林植被,它们在地貌、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自然演变综合塑造了郎溪县的自然地理景观。
(一)土壤
一、土壤类型
全县共分为6个土类,11个亚类,42个土属,88个土种。因地理条件的岩石类型不同,全县的成土母质较繁杂,面积较大,对生产有影响的母质有: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安山岩、粗面岩、凝灰岩、硅质岩、泥页岩、红砂岩、晚更新世黄土、中更新世红土及全新世质等12个。
由于郎溪县处在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上,某些母质往往显示出较强的本身性状,成为隐域性土壤,整个土壤的属性过渡特色明显。石灰岩风化发育的土壤显示出强烈的母质性状,因此单独划为一个土类,即石灰土(岩)土类;晚更新世黄土和基性岩亦因此而单独划出黄棕壤土类;白垩纪红色粉砂岩,则划为紫色土类等。其余各类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划入红壤土类。水耕熟化种植水稻,发育了与各种自然土壤完全不同的特性,根据我国土壤分类的指标,划为一个大土类,即水稻土土类。这是世界各国分类中所没有的。
郎溪县土壤的高级分类单元虽不复杂,但受成土母质、地貌条件的影响,却发育了较多的土种,因当时土壤普查的力量不足,没有能在土种以下划出亚种。
二、土壤分布
郎川河是分布于郎溪的黄红壤与黄棕壤的主要分界线,河南岸为黄红壤区,河北岸为黄棕壤区。其实,郎川河以南仍广泛分布着晚更新世黄土(粘盘黄棕壤,即下蜀系黄土)。据郎溪县生物气候带的成土条件,郎川河北部全新世以来各类岩石风化的土壤仍属红壤性质,故属红壤土类的黄红壤亚类。
(1)红壤土类主要分布在郎川河以南,其中第四纪中更新世红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9.5%。除姚村乡之外,郎川河南岸各乡镇均有大面积分布,尤以飞鲤、毕桥两乡最为典型。其它面积较大者当推麻石黄红壤和硅质黄红壤,分布在姚村南部和伍牙山、亭子山一带。
中性岩土壤母质上风化的黄红壤,则全部集中分布在凌笪、岗南、钟桥、梅渚、建平5个乡镇。
(2)黄棕壤土类主要分布在郎川河北岸各乡镇,南岸的水鸣、十字、城南有星点状存在。黄棕壤面积最大者为粘盘黄棕壤亚类,占全县总面积的9.4%;北部各乡镇均大面积存在,尤以定埠、下湖、钟桥3乡镇除水稻土外,几乎全属粘盘黄棕壤。普通黄棕壤,只分布在岗南、凌笪两乡的个别小山头。
(3)紫色土土类郎溪县只有一个酸性紫色土亚类,集中在城南、水鸣两乡,其它十字、飞鲤、南丰3乡镇呈星点状分布。
(4)石灰(岩)土土类分布在有石灰岩的丘陵区,即岗南、凌笪、十字3乡镇,仅占全县总面积的0.39%。
(5)潮土土类仅在南丰乡的郎川河心滩地有少数分布,总面积只有2235亩。
(6)水稻土土类总面积达47.7万亩,是全县最大的土壤类型,除姚村乡外,各乡镇均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是郎溪县从事农业的最大基础。尤其以沿郎川河两岸的涛城、南丰、建平、东夏、幸福5个乡镇,占耕地面积达90%以上,水稻土均发育于冲积母质上,土壤养分含量高,多属良水型稻田。
水稻土的4个亚类中,最大的是潴育型亚类,绝大部分集中在沿各河流两岸稻田;其次为侧漂型亚类,分布在十字、水鸣和定埠、岗南、梅渚等5个乡镇,前两处乡镇为发育于红壤母质上的白浆土田,后3处乡镇为发育于粘盘黄棕壤母质上的白泥田;潜育型亚类稻田则集中分布在幸福的低圩田和姚村山区的泉水田;淹育型亚类,在八十年代初尚有极微量存在。在多年低产田改良中,现已全部成为潴育型、良水型稻田。
三、土壤质量
全县59.8万亩自然土壤和旱耕地中,有3.1万亩是低质土壤,主要是表土层薄,土层中含有大量粗砂和砾石,相对养分含量极低,为红壤性麻石土,速效磷含量不足1mg/kg,砂砾黄红壤全磷含量只有0.022%,全钾含量只有1.22%。
耕地土壤,全县61万亩水田旱地(土壤普查测算面积),低产田达20.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6%,主要是侧漂型土壤,面积达8.2万亩,占低产田的45.8%。高产田14.8万亩,占耕地的24.26%,主要是各河流沿岸冲积平原上的砂泥田和黄泥田(地)。粮食年亩平均产量,低产田在250公斤上下,高产田在450公斤上下。
郎溪县土壤分类面积统计表(一)
(表2—15)

郎溪县土壤分类面积统计表(二)

郎溪县土壤分类面积统计表(三)

郎溪县土壤分类面积统计表(四)

(二)植被
郎溪地处亚热带北部,因此植被类型既具有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森林,又有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林的混生林,而以过渡带森林的落叶阔叶为主,常绿阔叶次之,针叶林种类较少。受人为活动影响,上述的原生性森林种类遭受破坏后,多为人工林,如松、杉等,更多的则是在森林植被破坏后,垦殖为农耕地,成为各种农作物区。
一、植被类型:
(1)常绿阔叶林种较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树种有青冈栎、石楠、油茶、茶树、甜槠、樟树等。生长的优势常绿阔叶树种,则为向落叶阔叶林区过渡的女贞、山茶和冬青,其次为青冈、甜槠和樟树。
(2)落叶阔叶林种较典型的有各种栎类和栗类、槭树、苦槠等。落叶阔叶类乔木在此地比常绿阔叶乔木有更好的优势。因此,郎溪常见的现象是春夏绿满宇,秋冬皆枯落。落叶阔叶林的优势树种,有山毛榉科、槭树科、榆科、杨柳科等4类。其中山毛榉科、槭树科多原生性,后两种多为人工型乔木。
(3)针叶林乔木林种较典型的树种有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木,真正北温带的落叶松则未见分布。生长的优势种为上述的松、杉两类,其次尚有柏科的各种树种。郎溪地带的针叶林多为常绿针叶林种,落叶针叶树种在县内见到的有水杉和香榧(红豆杉科)。
地带性温湿条件决定了郎溪县植被属于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混交气候林带。
(4)人工植被人工造林的森林植被,均不外乎上述之类乔木。各类自然土壤,开垦为农耕地后,人工植被则多为粮食作物,尤其是禾本科草质性农作物。旱作耕地则多见豆科、旋花科、茄科、十字花科等。人工植被约占总面积的61%。
二、植被分布和分区
(1)南部沿广德、宣城、郎溪3县交界的低山植被地区由于人为活动低于其他地区是郎溪县目前唯一残存较好的自然植被区。乔木有松、杉、檫、毛竹、青冈、香榧、苦槠、甜槠、栎类。林份组成多为针、阔混交和常绿、落叶混生。亚热带树种与暖温带树种共同组成郎溪的林区;灌丛有木、杜鹃、山茶、山胡椒,与上述乔木配生,组成中低层林份。另外,县内稀有的猕猴桃、银杏、天竹等植被均有分布,是县境内植被类型和林地郁闭度最好的地区。
(2)姚村和天子门高丘陵植被区该区受人为破坏较重,原生乔木林已经很少,多为次生林和人工中幼林。林份组成与南部低山区相比较,显见类型少、郁闭差,以人工的松、杉、毛竹为主。灌丛在山地垦植和还林的交替过程中,木、山茶、天竹等原生型已成罕见,常被山楂、白栎、刺莓、槲栎、虎杖、杜鹃、野蔷薇等所替代。一些石质坡地繁衍了不少无节芒及禾本科杂草。常绿阔叶林在该地区亟待恢复。该地区的特点是以暖温带树种为主,植被总体的丰度较差,是林区向农业的过渡地段。
(3)东北和东部低山丘陵植被区辛亥革命前,原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林混交区,且毛竹丰盛。抗日战争时期,被毁殆尽,几乎全为灌木所替代,主要树种有花香、山槐、合欢等。残存的乔木树种有毛白杨、马尾松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有所改观,逐步发展了一部分针叶林、松、杉及栗类、油茶、大戟科等暖温带树种。150米以上的硅质化山地发展了部分茶叶;150米以下石灰岩和基性岩丘陵,发展了枣、柿等水果。但常绿阔叶和原生型落叶阔叶树种,仍见稀少。
(4)天子门以北到郎川河的红土岗地植被区该区植被已全部进入农区的人工农作物地带。岗地上只有以松、杉为绝对优势的人工林,其次为人工栽培的茶园。农耕地则为大面积的薯类、油菜、麦类。低处垦为稻田。该区农作物与森林植被的比例约为32。因此,农区面貌突出,森林只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早期事态。
(5)郎川河、胥河、梅河的河谷平原植被区该区自然植被几乎绝迹,全为粮、油作物所替代,是典型的集约化农区,垦殖率达90%左右,土地复种指数在200%以上,也是郎溪的水网鱼米乡。
(6)郎川河谷平原北侧的黄土岗地植被区该区虽尚有部分森林植被,但已全属人工植被,岗地的林种80%以上为松、杉两类,其余有稀疏的榆科、杨柳科、豆科等次生林,灌丛亦不多见。历史上郎溪县的蚕桑、麻类栽培甚盛,现改为粮、油作物后,森林的绿化进度较滞缓,但在岗地土层深厚地段上,逐步发展了桃、柿、梨、李等水果园林。黄土区的森林植被,受土壤条件限制,林木生长不旺,亚热带树种在该地土壤上,不如南部红土岗地茂密;喜酸林木、灌丛常受制约。因此,农区面貌比南部红土岗地更为突出。
上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