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报纸】
▲《宣城民国日报》民国18年(1929)创办,此为本县自办报纸之始。报社地址在城内福星街(今县总工会处),社长黄晓恩,主编谭剑隐。报纸为对开四版,铅字印刷,公开发行。版目为:一版国内外新闻、重要社论,二版本埠新闻,三版副刊,四版广告启事。每份售价铜元4枚。民国19年(1930)10月,改名为《宣城日报》,开版及报价仍旧,版目为:一版广告启事,二版国内要闻,三版本县新闻,四版副刊《敬亭云》。1937年秋,抗战爆发,报纸被迫停办。1938年6月于南乡周王村(今周王镇)复刊,因无铅印设备,改为油印八开两版,一版国内要闻,二版本县新闻,每份售价法币1分。1940年底停办。
▲《民生报》民国21年(1932)由俞稚舲创办。社址先在锦城街太平会馆,后迁至湖南会馆(均系今人武部附近),版目和《宣城日报》大致相同,为对开铅印日报。俞任社长,主编汪啸侬。该报于民国24年因业务萧条而停刊。
▲《宣城晚报》民国24年(1935)由高厚昆创办,谭剑隐任主编,以本埠新闻和小品文为主要内容。出版数月后,因登载一篇题为《到底干嘛的?》一文(指责地方当局不修街道苦煞行人),触怒了地方当局,遂将主编谭剑隐“捉将官里去”,晚报乃告停刊。
▲《宣城民报》民国35年(1946)9月创刊,每3日一期,每期八开两版(石印),社址在宣城城内贤孝里(今实验小学后门巷内),发行人:江漱涤、万诗吟。该报以登载本县新闻及广告、启事为主,副刊《民声》多载小杂文、小小说和新诗。1947年春停办。
▲《警光通讯社(宣城分社)》民国36年(1947)9月创刊,每3日一期,每期16开两版(石印),以登载本县事政新闻为主。总社长张竞候、副社长周家援、发行人周国聪。社址复兴路(今县总工会处),1948年春停办。
▲《宣报》民国36年(1947)由驻宣“戡乱建国队”会同县参议会、县党部、县商会联合组成《宣报》董事会,李树凡为董事长,何贤佐为社长,黄晓恩为经理。报社设在福星街(今县总工会处),总编尹钟丙。该报为四开铅印日报。1948年春“戡建队”调离宣城,《宣报》一度停刊。不久,由县党部主持复刊,办了不到一年,因纸张缺乏,经费困难,再度停刊。
1949年初,由县参议会主持,再度筹备《宣报》复刊,在没有正式出报前,先出了一期红印“号外”,特大标题为《徐州大捷》,全文转载国民党中央社发出的电讯,内容为宣传“国军”在淮海之战的“战果”。正当“号外”发出不久,解放军却神速渡江,宣城随即解放。第三次孕育复刊的《宣报》,未经问世便胎死腹中。那份红印的“号外”,成了《宣报》的永远终刊词。
▲《收音小报》1951下半年,省配发给县政府一台收音机,同时成立县收音站,配备工作人员两名,隶属县政府秘书室。收音站每晚定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纪录新闻》,并于当晚刻写油印成八开小报,次日上午分发给县直机关干部,以供及时了解国内外时政大事。1952年春,因正式报纸能及时投送,《收音小报》遂停办。
▲《生产救灾快报》1954年7月,本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为指导全县生产救灾工作,由县生产救灾办公室编印不定期的八开油印《生产救灾快报》,上报下发,传递信息。1954年底停办。
▲《生产报》1955年元月,由县委生产办公室主编,该报为不定期八开油印小报,主要刊载本县工农业生产及合作化运动情况。1956年4月停办。
▲《宣城日报》1956年5月1日创刊,定名《宣城报》,为中共宣城县委机关报,创刊初期为八开两版,铅字印刷,每5日1期,县内公开发行。1957年9月1日起改为八开四版,3日1期。1958年9月1日起改为两日1期。1959年元旦起改为日报,并更名为《宣城日报》,同时扩大为4开4版。版面为:头版时政要闻及社论,二版工农业生产,三版文教、卫生、财贸,四版转载新华社统发稿件。报道内容比重为:农业40%,工业20%,时政15%,文卫财贸及其他25%。
先后主编:胡俊、章世俊。副主编:何淑斋、吕恩琪。编辑、记者、校对、发行等工作人员由初创时4人逐渐增至14人。社址始设县委宣传部楼下(今县广播局宿舍),中迁今县委大院内,后移北门县印刷厂(今别士桥上首)。1961年6月28日,《宣城日报》奉命停刊。自此迄今,全县综合性的报纸未再办过。县直各部门、各系统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相继编印纯业务性的《简报》、《简讯》、《动态》、《情况》等,有8开单页,有16开多页。有铅印,有打印。有定期,有不定期。作为上报下发,反映动态,传递信息。均不对外发行。
【广播】
▲收音1951年,国务院配发给县政府一台四灯干电池收音机,供抄收中央电台广播提要和气象预报。1953年,收音机增加,湾沚、团山、双桥、杨柳、城关等区及县直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先后建立20余个收音站。
1955年6月,地委宣传部转发国务院赠给合作化乡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干电池收音机7部,配给双桥区土山、联光社,水东区马光云社,孙埠区胡村社,团山区联进社,新河区五四社,寒亭区龙潭社。1956年9月,增设周王、水阳区收音站。
▲有线广播1955年秋,县成立人民有线广播站,购国产300瓦扩音机一台,始在城关境内电话线杆上附挂一对广播线,装10瓦高音喇叭15只,入农户室动圈喇叭200只(占全县农户的0.13%)。1956年春,城区正式通播,农村开始架设广播线,到年底安装农户小喇叭500只,占全县农产的0.31%。1957年,县站增TY250/100型扩音机1台,录音机1部,完成第一期建立广播网计划。入农户喇叭1100只,占全县农户0.69%。
1962年起,着手整顿原有广播网络,至1964年底,有65个生产大队、875个生产队通有线广播,通播率分别为16.5%、14.2%。入户喇叭增至1600只,占农户1.1%。1965年增至3700只,占农户2.6%。
1969年起,全县普及农村广播网,重点是:建立公社(镇)广播放大站,架设公社以下广播线,发展入户喇叭。至1974年底,全县建立公社(镇)放大站40个,大队广播室增至25个,高音喇叭增加至305只,生产队通播率为90%,入户喇叭率为55.8%。
1977年至1978年,建成县城至夏渡、峄山、黄渡、杨林、水东、双桥、丁店、建国、孙埠、向阳、洪林、棋盘等公社广播专线81杆公里。全县三分之一社镇实现广播信号传输专线化,三分之二社镇的广播信号传输仍通过电话线。
1983年,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暴风雪等灾害,毁掉广播专线1436杆公里,其中县城至乡(镇)30杆公里,乡(镇)以下专线1.406杆公里。经过县、乡(镇)、村各级奋力抢修,是年底,县至乡(镇)81杆公里信号专线基本恢复,乡(镇)以下重建和整修1.015杆公里,使87%的行政村、26%的自然村恢复通播。
1987年底,共建广播专线为:乡至行政村1228杆公里,附挂602.5线公里;行政村以下专线795杆公里,附挂1.174线公里。装高音喇叭1.732只,行政村通播率为95.4%,自然村通播率为49%。入户喇叭4844只,占农户3.5%。
宣城县若干年份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喇叭入户率一览表

▲调频广播1981年,经县政府批准,县广播站筹建小功率调频台,解决县站到乡镇广播信号。1983年春,经省主管部门批准,正式筹建电台,发射功率50瓦、频率106兆赫,同年10月1日进行试播。1984年7月,正式发射信号,同时为朱桥、养贤、新河、裘公、杨泗、雁翅、水阳、狸桥、南渔、洪林、沈村、孙埠、水东、黄渡等乡镇广播站配发调频接收机,收转县台广播节目。
1985年底,完善了采编、制作、播出一条龙体制。1987年全县37个乡镇广播站均能准确接收县台信号,及时通过有线广播转送到行政村,由行政村放大站送入农户。
▲编辑播音1956年,县广播站开办《本县新闻》节目,每天早晚两次播音,每次15分钟。同年下半年在全县组建通讯员队伍,印发通讯员证,并实行稿酬制。1960年至1962年编播工作基本停止。1963年春,恢复《本县新闻》节目,重新组建通讯员队伍。1961年至1978年编播组工作时断时续。1977年起,编播组工作逐步走向正常,除每天两次《本县新闻》节目外,还自办《文艺节目》,每晚一次。1978年,重新实行稿酬制,每条新闻稿酬0.8元。1980年起,增办《为您服务》节目。1983年,改《本县新闻》为《宛陵快讯》,每周一至六晚播出,每次三分钟。该节目获全省1983年度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1984年起,先后增办《专题》、《科技与信息》、《每周要闻》等节目,同时将《宛陵快讯》由每次三分钟增至五分钟。1984年8月,召开了全县100余名骨干通讯员会议,开展优秀广播稿件评选活动,共评出优秀稿件40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5篇。至年底止,全县来稿数突破一万篇。
1985年起,县台自办节目不断增加,计有《乡村企业》、《青年与民兵》、《广播论坛》、《来自外地的经验》、《谈鸡、鸭、鹅饲养》、《鱼老万问答》、《每周市场行情》、《卫生知识》、《为您服务》、《文化园地》、《生活顾问》、《天南海北》、《报刊文摘》等,同时将《宛陵快讯》由每晚播出一次改为二次。同年10月初,增办《少儿乐园》节目,采用主持人方式,每周三播出。该节目获省1985年优秀节目二等奖。
【电视、录像】
▲电视1975年前后,县城少数单位置有黑白电视机,架设天线收看。1979年秋,县广播局建电视差转台1座,转播功率10瓦,米波9频道,天线铁塔为直立式,塔高30米,收转黄山转播台信号。自此,电视机开始由县城逐步向乡镇普及。同时,境内先后自建小功率差转台9座。即驻宣城部队3座,上海农场和皖南农学院各1座,乡办1座,村办2座,县纺织厂1座。合计功率135瓦。
1984年8月,宣城县电视台正式建立,9频道功率扩大为50瓦。1986年县电视台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同时扩大发射功率,增置摄像、录像、编辑等配套设备,不仅能按时转播中央、省台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并能每周播映两次自制《宣州新闻》节目。1987年底,全县电视复盖率达80%。
▲录像1984年上半年,浙江少数个体录像放映者来本县城区进行营业性放映,观者甚众。自此以后,录像放映活动在全县城乡盛行,集体、个体录像放映队(点)多达50余个。部份海外录制的黄色音像制品自由流入,引起不良社会效果。根据县委指示,县广播局于同年9月27日正式行文,实施管理措施,进行登记审查。
1985年4月20日,县广播、工商、公安、文化四局又联合发文,制止盲目发展录像放映点和放映未经审批的海外录像节目,并于5月下旬,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对全县73个营业性录像队进行停业整顿。6月下旬,公布了经过整顿的第一批恢复放映的录像队。至年底,全县共批准32个录像队恢复放映,余皆停映。随着电视的普及,录像观众日趋减少。
【管理机构】1969年,县成立“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1971年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74年“普网办”撤销。1977年4月,成立“宣城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内设编播、政工、后勤、事业4组。县广播站同时存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2年内设4组改为3股(政工、后勤合并为人秘股)。同时增设“广播电视服务部”。
1984年6月,“县广播事业局”改称为“县广播电视局”,为县政府职能部门,定编9人。下辖“宣城人民广播电台”、“宣城县电视调频台”(同年10月改称“宣城县电视台”)、“广播电视服务部”三个事业单位。分别定编为12人、7人、12人。县广播电台为副区级,余为股级。
1987年,全县乡镇广播站37个,合计编播、机线工作人员89人。

上一篇:第三节 档案
下一篇:第五节 歌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