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计量管理】民国时期,县设立度量衡检定分所,为专职计量管理机构,属县政府建设科领导。民国35年(1946)11月,本县施行度量衡营业登记,当时全县生产秤具的仅王祥兴和刘正兴两家。同年,县府奉命从南京“全国度量衡局”购进砝码20只和一批计量标准器具。解放初期,计量管理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负责。1959年成立计量检定分所,与县商业局合署办公,编制2人。1964年4月,成立县标准计量管理所,配编5人。1979年成立标准计量管理局,计量管理所为其二级机构。1984年撤销标准计量管理局,保留计量管理所,归属县经济委员会领导。1986年4月恢复县标准计量局至今。
民国38年(1949)7月,本县根据皖南行政公署的指示,开始统一度量衡工作。首先统一粮行、盐行和商行的斗和秤,取缔原规格不一的方型老斗,改换为圆形斗,法定每斗为16.3斤。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后,本县即实行米制为基本计量制度,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废除一切旧杂制。
1964年,县计量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改造杆秤,首先对城区市场使用的原十六两一斤的老秤一律改为十两一斤的新秤,先后经检定和改制的杆秤8000余支,销毁旧制杆秤270余支。嗣后,对全县所有杆秤进行普查检定,凡合格者在秤头盖上合格印记(F17),不合格者盖上三道横线印记以示区别。
1977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县计量管理所采用出墙报、贴布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对城区和孙埠、水东、水阳等几个标准集镇以及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共检定各种各类计量器具1200多台(件),没收和销毁不合格计量器具98件。
1980年4月,全县开展物价、计量大检查,县计量局抽调8名干部参加,重点对城关、水阳、孙埠和水东四个标准集镇所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严格检查,经检查发现,浙江省永康县无证秤工在本县城关私自滥造杆秤销售,计量管理部门没收其不合格杆秤120余支和生产工具两套。与此同时查出县工商、供销部门从外地购进一批性能极差的弹簧秤被禁止使用和销售。
1984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精神,县计量局采取发通知、出专栏、办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央和地方一系列计量法规。1986年7月1日,本县正式实施计量法,并以7月为《计量法》宣传月,利用广播电视、幻灯、橱窗大力宣传。先后印发宣传材料2350册,宣传画130套、计量法布告500张。同时对现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取消市尺市斤杆秤,以公斤、克和米为计量单位。至1987年底,共销毁不合格计量器具978件,并处以经济罚款6起共390元;对生产和修理计量器具的两个集体企业和13个个体户的生产和修理技术进行了考核,并颁发了许可证。
1987年,县计量局组成6个小组分赴各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对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经统计,全县用于市场贸易结算的器具13400台(件),医疗卫生用的6000台(件),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用的400台(件),计量标准器具32台(套)。按照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其中22类40种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
【标准化管理】1964年4月起,在全县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明确国家、部颁和企业三级标准。1966年4月,根据国家科委颁布的关于统一标准代号和编号的规定,对县内17个企业的标准代号作了规定。1977年为贯彻《表面形状和位置公差》和《机械制图》两项国标,县标准管理所专门举办了两期培训班。1978年又深入农村,开展土壤分析、进行磁化水检测、推行《种子》标准化。
1985年7月,全县开展标准化普查,制订了水东蜜枣、沈村京枣和宣大祥茶干3个产品标准;对县纺织塑料厂、电机厂、食品厂、孙埠黄酒厂、双桥橡胶厂、机械厂、矿机厂和玻璃仪表厂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至1987年底,全县270种工农业产品中,采用标准化的有47个。
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促进企业产品创优,县标准计量局着重对全县工业企业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自1980年以来,受检的产品有水泥、化肥、酒、大米、面粉、饲料、光纸、蚊香、薄膜、大理石、塑料、饮料、家用电器等。1986年,对全县58家的18种共1241件腐败变质食品进行了没收销毁,并针对水泥厂包装质量低劣(抽测60包,其中大部分严重缺秤)问题在全县进行通报。
1987年,根据省及地区质量检查目录,结合本县具体情况,列出了详细受检产品目录和计划。全县270种工业产品中有36个受检,占17%;51个乡镇工业产品有20个列入监督范围,77个乡镇企业有21个受检,分别占33%和27%。当年从监督检验产品中抽检了牛皮鞋、铁锅、无跟袜、床单、硫酸、磷肥、复合肥等36种,合格率占67.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