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县内先后设有各种金融机构共36家,其中典当13家、钱庄10家、信用社4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2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1987年底止,全县相继设立各级金融机构共113家,其中银行4家、保险公司1家、储蓄所25家、信用社83家,计有专业队伍699人,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达383人。
【钱庄】(俗称钱店),民国元年(1912)以后,县内先后设有钱庄10家,庄号为:信源、豫丰、公大、恒孚、鸿源、慎康、镒丰、美生、信诚、信康。除美生、信诚两庄设于湾沚镇(现划属芜湖县辖)外,余皆设于县城,多属芜湖钱庄分支,如“慎康”系芜湖“元康”分支,徽州黟县人汪理卿开设。
主要经营存、放款,兼营汇兑。以茶、米商为主要存款对象,存款有定、活两种,以活为主。民国34年(1945),各钱庄资本约在2万银元左右。
钱庄收入以存放款利差为主。存款利息微薄,月息为7厘至9厘;放款月息一般为1.3分至1.9分,最高达2.1分。据民国13年(1924)2月24日《芜湖工商日报》载称:“湾沚‘美生’盈余1.5万元。‘信诚’盈余千元(银元)。
民国20年(1931)至民国37年(1948),因水灾、兵燹不断,农村经济凋敝,城乡金融阻滞,本县各钱庄遂相继歇业。
【银行】民国时期,县内先后设立的中央、省级银行分支及县级银行如次:
▲安徽中华银行宣城分行民国元年(1912)1月由原裕皖官钱局改组设立,主办发行钞票和代理金库业务。次年7月,安徽等地讨袁(世凯)军兴、耗资甚多,该行因深受影响而停业。
▲交通银行宣城汇兑所民国4年(1915)设于县城北门外,开业不久,军阀混战,银行业务难以维持,于民国11年奉命裁撤。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约民国5年(1916)设于县城上市街(今县广播站内),主要经营收储税捐税款、发行钞票等。民国10年(1921)撤销,其业务交由交通银行宣城汇兑所代办。
▲安徽商业储蓄银行宣城办事处(一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宣城办事处,有待确考。)民国22年(1933)4月27日设于北门外,分商业、储蓄两部。该行于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歇业。
▲安徽地方银行宣城办事处民国25年(1936)6月8日成立,民国35年(1946)12月9日,奉命改称为安徽省银行宣城办事处。
▲宣城县银行民国30年(1941)9月组建,时因城区沦陷,行址设于南乡周王村。民国34年(1945)9月迁址于县城北门外。该行由公商合股筹办,经营存、放款、汇兑及代理省金库。初建时,资金60万元(法币),至解放前夕,有贴现379.4万元,存款538.8万元、股金5万元,职员9人。
▲中国农民银行宣城分理处民国35年(1946)4月设立于县城西门大街,主要经营农业贷款业务。
1949年4月24日本县解放,5月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了中国农民银行宣城分理处、安徽省银行宣城办事处和宣城县银行。6月20日接收帐册,正式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宣城办事处。
▲中国人民银行宣城县支行民国38年(1949)6月20日成立,始称中国人民银行宣城办事处,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银行宣城中心支行,1952年改称中国人民银行宣城县支行。内设人事、会计、出纳、业务、货币管理、农金6股,下设6个基层办事处、1个分理处、5个营业所、3个服务组。1957年增设保险股,职工发展到171人。1968年成立县支行革委会,取消股制,设政宣、农村金融、城市业务3组。1978年,撤销革委会,恢复行长制和股制。1980年人、农两行分设,乡镇基层机构划归农行,仅保留城关储蓄所。1984年元月,加挂工商银行牌子,同一机构两套帐目。1985年,工商银行分设,原人行各股划入工商行,内增代理人行业务股。1986年9月重设人行。自此,人行则专门行使金融行政管理的职能,至1987年底,有职工23人。人行从1949年6月至1983年共35年的综合经营中,除1954年亏损2.8万元,其余年均盈余98.5万元,总盈余3349.3万元。1983年末,人行存款余额3032.2万元,贷款余额7117.7万元。
▲中国农业银行宣城县支行1955年8月从人民银行首次分设。内设综合、会计、农业贷款、信用合作4股,农业贷款业务仍由人行基层处或所代理。1957年5月并入人行。1964年3月,农行第二次分设。内设人秘、信用合作、农业资金管理和计划会计4股,职工84人,基层按区设8个营业所。1966年元月再次并入人行。1980年元月第三次分设。下设8个处所、5个服务部和支行营业部、分理处及代理机构各1个。共有职工160人。1985年末,内设农贷、工商信贷、信用合作等6个股室。撤销下设的3个代理处、1个营业所,设立城郊营业所。1987年,共有职工184人。农贷基金127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451.9万元,贷款余额10019.7万元,盈余额173万元。
▲中国工商银行宣城县支行1984年元月在人行的基础上分设,股室建制与人行合而未分,原人行的信贷业务由工商银行接办,1985年元月正式成立工商银行,职工104人。1987年未有职工125人,信贷基金353万元,存款余额7751.9万元,贷款余额10350.6万元,盈余320.9万元。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宣城县支行1978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芜湖地区支行宣城办事处,编制4人。1979年改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宣城县支行。内设综合和业务两股。1987年职工22人,年末存款余额186.4万元,贷款余额1484.3万元。
【信用合作社】民国时期,本县最早见载的信用合作社有八里村、唐家嘴、范家村3家,均成立于民国22年(1933)11月。共有社员71户、78股,每股股金2元(银元)。据民国2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载:宣城县共有信用合作社9个,社员256人,共278股,合计股金601元(银元)。民国28年,全县有信用合作社62个,社员2070队,3459股,股金共计6938元(法币,下同),贷款结欠总额11202.95元。民国36年11月成立宣城县信用合作社,社址设于宣州镇复兴保8甲(现城区民生路)。入社社员84人,每股1000元(法币),合计股金20万元。此外,全县有各类信用合作社227个,入社社员19497人,合计股金7.91亿元。
建国后,本县最早的信用社为1952年成立的水东区柏泉、加禾信用社和孙埠区的怀仁信用社,每社有职工2—3人。1953年至1954年,全县在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38个信用互助组,后并入信用合作社。1955年,全县信用社共有股金9.5万元,1958年后,每年稳定在27万元以上。
信用社是以公社或乡镇为单位组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变易。1982年下半年,改公社为乡,全县共设36个信用社。1984年11月成立县合作联社。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83个信用社(含信用分社、站),职工323人。共有存款余额5708.8万元,贷款余额2584万元,盈余76万元。
【信托公司、信托部】县农业银行于1984年11月附设信托部;县工商银行于1985年2月附设信托公司。在国家银行计划指导下,办理地方性存贷款业务。1986年11月,县信托公司并入宣城地区信托公司,时有存款余额355.2万元。放款余额500.6万元。1987年,农行信托部有存款余额244.5万元,贷款余额129.7万元。
附:
▲典当解放前以实物为质押品进行借贷的民间信用行业。民国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本县先后有典当16家,其中城区有4家(同裕、福祥、长宁、裕通),水阳有两家(保泰、复泰),水东、孙埠、湾沚各一家(大有、和济和保元),西河一家为益和,其他小集镇共有6家(德记、福康、裕祥、福兴、源源、宁记)。当主有官办、富户和合股3种,以富户为多。
当铺一般以衣被、金银饰品为质,按质论价。一般5折上下,俗称“当半”。当期一年,到期不赎者为死当,永不得赎回。利率月息为2%左右,如提前赎回,当期不满1月者按月收息。本县典当均于抗日战争初期相继歇业。
▲银楼解放前,县城先后开设两家银楼(一名“老天宝”一名“老同庆”),均于日军入侵宣城时歇业。
民国32年(1943),“老天宝”再次开业,店址在城区十字街北(今塔影商店处),由5人合营,共14股,每股黄金一两。工作人员5名:经理、管帐、保管各1名,作坊师傅两名。主要经营金银饰品加工、收购和销售业务。凡出售的饰品背面均打印“足赤”字样和店号及加工师傅姓氏。收购的饰品若是本店加工者,仍按原重量计算,不除损耗,否则将扣除3—5厘的损耗量。一般收购价格低于出售价格的百分之十左右。民国37年(1948),“老天宝”再次歇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货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