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管理机构】1977年4月,宣城县革命委员会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先后归属县农林水办公室及县委农工部领导,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发展社队企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年度计划及长远规划;审批企业;管好归口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增强企业活力;分配使用好国家分配给社队企业的物资和资金;协调同有关部门的关系,疏通产供销渠道;培训企业管理干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广新技术,总结交流经验。同时,各社镇陆续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业务上接受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指导。1978年11月,县革委会设立“宣城县社队企业领导小组”,宗旨是:按照党和政府发展社队企业的方针政策,研究全县社队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听取汇报,检查督促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及公社对上级部署工作任务的贯彻执行情况。1980年12月,社队企业管理局隶属县人民政府;1984年4月改称乡镇企业局。根据形势发展,工作范围扩大:积极帮助引导乡镇联合体及个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发展新产品,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强对固定资产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的管理和审批等。1984年10月,局机构改称“宣城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归口县经济委员会领导。同时,各乡镇所设企业办公室更设为乡农工商总公司(或综合公司)、镇工商企业科(或企业办公室)、或乡经济联合委员会。1986年10月,各乡(镇)设经济委员会,4个县辖标准镇设工商企业科。是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由县经委划归县农经委领导。1987年1月,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人事秘书3个股。年底全局实有工作人员21人。
【管理体制】社队企业发展初期,对工人劳动实行“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算、回队分配”的办法。1979年后,一些企业开始试行联系报酬责任制,将生产同职工利益挂钩,制定“四定奖惩”(定人员、定任务、定消耗、定质量和超产奖励)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生产责任制。1980年底,实行责任制管理的社办企业达200个。1982年,在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责任制的同时,推行利润包干、计件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包干上交及超利分成等多种管理措施。次年,又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承包的形式有:集体经营承包、个人经营承包、厂长(经理)经营承包和合伙经营承包等;据统计,承包搞得好的社队企业有632个、占企业总数的56.3%。1984年后,重点在乡镇办企业中推广经营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实行承包的乡镇办企业444个、占乡镇办企业总数的94.1%,其中:职工集体承包的242个、一人牵头集体承包的101个、合伙承包的18个、个人承包的54个、其他形式29个,承包指标有总产值、总收入、利润、税金等。同时,对年产值50万元以上、整顿验收合格的企业,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改干部任命制为聘请或选举制,改固定工资制为计件或浮动工资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临时工等多种用工制度。
【企业管理】
▲计划管理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编制和下达生产计划,主要指标有总收入(后为总产值)、工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等;并逐年分乡镇(公社)考核计划完成情况,通报各地。此外,还编制过物资计划、人才培训计划及企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和下达计划时,在对照历史资料、调查企业现状和潜力、搜集市场信息、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编制计划,并按照上级下达的总计划分配到各乡镇经委,再逐级下达企业。198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乡镇企业奖励办法》,考核乡镇完成产值和实现经济效益状况,奖励先进。是年,有22个乡镇因成绩显著而受到表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些重点骨干企业逐步规定和考核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等8项经济技术指标。1984年11月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编制的《全县乡镇企业近期发展规划(1985—1987)》,发展重点是煤炭、建材、食品和第三产业等,执行结果,各项计划均超额提前完成。
▲生产管理
为生产服务帮助企业落实生产计划。会同银行解决部分贷款及流动资金。召开专业会议,交流发展生产经验;1981年,县社队企业局召开了中小型农具生产、陶器生产和油料加工等专业会议,交流生产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收集信息;引导和协助企业开展“三引一联”(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合伙联办)的横向经济联合;1985年,从外省市引进技术、资金、承接国营工厂扩散产品生产等共10多项;次年又促成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5个;1984—1987年,共招聘引进各类技术人员100多人,到企业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向县计划委员会申报物资计划,争取一些计划分配的燃料和原材料。帮助企业做好生产统计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开展统计工作评比。
企业评优、协助推销1983年,在全县评出“社队企业两户一体”先进单位8个,出席宣城地区“先代会”。次年,选送黄酒、糕点等数十个产品参加地区乡镇企业食品展销。1985年又选送水东蜜枣、孙埠黄酒、宣笔等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同年,评出3个全县先进乡镇企业出席省“先代会”。1986年,评选出先进单位21个,受到中共宣城地委和行署的表彰奖励。同年,选送高档羽绒制品16个品种和珍珠岩矿砂、蜜枣等产品参加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销会。1987年下半年,选送橡胶无芯成型夹胶管、电子仪表、石墨精粉等16种产品参加华东6省1市工业产品展销会。
▲质量管理1979年,县社队企业局会同县供销社统一规定了表芯纸的产品规格、质量标准。1984年,县乡镇企业局协助县黄酒厂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由于是厂从原料、酿造、包装等各道工序,严格按质量要求进行把关,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先后有数个品种被评为部、省优质产品。有计划地开展产品质量评比,奖优罚劣。帮助企业改善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1986年6月,县乡镇企业管理局选派21名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参加宣城地区“乡镇企业标准化”学习班,学习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1987年,全县有20多个骨干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把质量责任制列为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之一。是年底,县黄酒厂被批准为全面质量管理和三级计量合格企业。
▲财务管理
建帐改制1979年,依据社队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157个社办企业实行建帐改制;部分社镇制订了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费用开支标准。1981年,执行财政部、农林部颁发的《社队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费用开支标准做出具体补充规定。年底,全县有300个社办企业、291个队办企业均按新的会计制度建帐,统一了会计科目;40个社镇的企业办公室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48名。
财务整顿和审计主要是通过建帐和互审进行。1978年12月,全县社队企业会计工作会议,学习《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和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职责范围;座谈交流开展财务管理、财务互审、建帐改制的工作经验。1980年财务整顿的内容主要是财务互审、经济分析和经济核算,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次年着重做了3项工作:建立完善财务制度;按月、按季将企业财务帐据送社镇企业办公室集中互审;清收职工所欠公款,收回1.75万元、占应收数的9%。1982年后,整顿重点是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政策水平,建立一支质量较高的财会人员队伍。1986年,乡镇企业改革放权后,各乡镇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随之改进,由报送帐据集中互审改为财务审计。在审计中遇到政策性等较大问题时,逐级汇报,请示解决。同时,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有计划、有重点地会同乡镇,对重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实行监督。1987年,1446个乡(镇)村两级企业均配备了财会人员,会计、出纳各司其职。
利润分成1978年以来,企业实现的利润,除纳税和提取公益金外,剩余部分由所在乡镇在规定范围内,参照企业具体情况,确定利润分成比例。企业利润留存,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少量用于职工福利事业,不得挪作他用。上交乡镇的利润,主要用于支持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脱贫、发展乡村文教卫生事业等。据1978—1987年统计,乡村两级企业利润总额3652.19万元,其中上交1946.71万元、占利润总额的53.3%;企业留存1705.48万元、占利润总额的46.7%。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2348万元、占利润总额的64.3%;用于以工补农等382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0.5%;用于集体福利事业368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0.1%。
专用基金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1980年开始按月提取,摊入成本,作为企业更新发展的专用资金。据统计,1980—1987年乡镇办企业共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基金1141万元;1986—1987年村办企业共提取323.87万元。
福利基金和医药福利资金,始按工资总额的7.5%提取(福利基金3%、医药福利资金4.5%),1984年后改按工资总额的11%提取;用于职工医药费用、生活困难补助、食堂炊事用具购置和集体福利。据统计,1980—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共提323.87万元。
职工教育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在生产费用中列支,用于职工文化业务培训。
企业扶持基金,按税后利润不超过1%提取,用于支持生产发展。
管理费,按产品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总额提取1%。提取的管理费按20%和80%分别上交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和主管乡镇政府。
乡镇企业投资专用款1977年设立,作为国家对社队企业的财政支援。1980年,县社队企业局会同县财政局、农业银行制订了《社队企业投资款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确定“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分配原则,要求做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1982年6月,改无偿支援为有偿周转使用。据统计,1977—1984年共投放资金83.3万元。
业务培训1978年后,县社队企业局及各社镇逐年举办财会、统计业务培训班,讲授会计制度、财会人员职责及会计学原理、成本核算等知识。企业亦选派人员参加省、地开办的财会培训班学习。此外,县每年召开统计工作会议时,以会代训,学习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业务知识等。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7年共培训乡(镇)村办企业财会人员5930人次,其中参加省、地乡镇企业局办会计培训班41人次,参加县乡镇企业局办会计培训班918人次,参加乡(镇)村办会计培训班4971人次。县乡镇企业局还举办厂3期统计专业培训班,217人参加学习。1987年,通过培训、考核和考试,对126人发给会计合格证,占乡村企业会计总数的14%。
▲安全管理从1978年起,县社队企业局以煤矿、花炮厂、砖瓦厂为重点,多次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做到边检查、边整改、边提高。1980年8月,县社队企业局配合地区安全检查组,对各煤矿进行全面检查,将不按安全条例规程办事、安全状况不好的溪口公社煤矿和周王大队煤矿关闭;责令和平、井边大队煤矿和周王公社煤矿停产整顿。从而引起各企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积极进行整改,消灭隐患。自1980年起,全县逢5月份开展“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生产”等活动。1982年6月,县社队企业局通过深抓重点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各企业把安全生产列入经常性任务,要确定专人负责、健全组织、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对易燃、易爆和危险工序、器材要加强管理,配齐劳动保护设施,定期检查评比、褒优责劣。1986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配合县安全委员会进行了一次重点大检查,同时要求各乡镇在春节前对所属企业和村办企业作一次全面检查;是年,除发生1起事故外,绝大多数企业都做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1987年4月,在县卫生防疫站的配合下,对426个企业的14811名职工进行了检查。查出其中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147个,占34.5%;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职工3331人,占31.7%。危害的主要因素是粉尘,瞬间浓度高达200毫克/立方米,企业的合格率仅为44.4%。鉴此,要求企业加强卫生安全措施;对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人员,2年内要分期分批进行健康检查。是年6月,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安全生产领导组”,局长兼任组长。同时,各乡镇经委、乡镇重点骨干企业,也相应建立安全生产领导组,1名领导人分管安全生产,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员;在较大的企业,车间班组均建起安全生产小组,初步形成全厂安全生产网络。
注意培训企业领导和安全生产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水平。1981年,周王公社煤矿选送6名生产技术人员去省煤炭部门培训中心,学习机电、采掘、井下测量、瓦斯检测及防火、防尘等专业技术。1983年以来,乡镇煤矿选送到煤炭部、省煤炭厅、地区煤炭局举办的培训班及煤炭院校培训的矿长、技术骨干共19人。1985—1987年,煤矿企业共培训安全生产技术人员302人,其中送中专、中技培训26人,自培276人,主要学习采掘、机电、瓦斯检测等专业技术。1986年9月,县劳动部门为乡镇煤矿20多名瓦斯测量员举办了安全技术培训班。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煤矿企业不断配置安全生产装备。1980年,全县6个社队煤矿已有:提升绞车8台、工业泵30台、通风设备3台、矿车21台、电煤钻11台等安全生产设备。1986年,13个乡村煤矿共有:提升绞车37台、工业泵79台(其中主井排水泵51台)、通风设备14台、轻轨12800米,以及矿车、电煤钻、矿灯、冲电架、瓦检器、放炮器等一批安全生产设备;并且实现了井下消灭明闸刀、明火照明、明火放炮、独眼井和自然通风。同时,建筑、开采等企业也给生产人员配置了工作服、劳保鞋、安全帽及高空作业安全网等安全设施。
下一篇:第三节 供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