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旱灾害】县境多地类并存、气候多变、水系复杂、蓄泄失衡,历史上常常是非旱即涝、非涝即旱,或旱涝互见。自东晋太守元年(323)至1949年的1600余年中,仅见文字记载的较大水灾就有80次、较大旱灾39次。建国后,水旱灾害仍频繁不减;至1985年,境内共发生较大水灾20次、旱灾19次,平均每年1次还多。
▲重大旱灾1978年1—9月份,境内降雨量656毫米,少数地区仅有377毫米。4月份已有部分地区出现旱象;6月,持续高温,日蒸发量高达17毫米;5—7月份蒸发量685毫米,超过1—7月份总雨量153毫米。梅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持续干旱4个月;全县50多个中小型水库及19000多口塘坝干涸,水阳江、华阳河、周寒河等十几条河流断流,南漪湖见底;104个大队、695个生产队的7.69万人缺水,3388头大牲畜无水饮用。棋盘公社高桂大队高冲生产队,124人靠一眼泉水饮用,1人1次仅分水3公斤。灾情之重前所未有,当年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含复栽面积)71.28万亩,其中成灾53万亩、颗粒无收19.02万亩;173个生产队双晚未栽,全县已栽的40万亩,亦有10万亩旱死无收;棉花、烟叶及各种旱粮作物普遍严重减产。
▲重大水灾
1954年5—9月份,上游河沥溪降雨1504毫米,宣城降雨1515.2毫米、新河庄降雨1357.2毫米;5月下旬至8月下旬,水阳江相继出现14次洪峰,最高水位芜湖12.87米、水阳12.54米、新河庄12.54米、宣城16.17米,江湖倒灌水位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全县各圩堤险象环生、先后出现坍塌1045处、漏洞912个、滑坡824处,致使84个大小圩口溃破,其中千亩以上圩19个;全县共有29.42万亩农田、20万人口受灾(其中伤18人、死亡9人),倒塌房屋2.3万间,冲毁水利工程363处。
1983年,发生百年一遇之特大洪灾。自6月25日起,境内及水阳江、南漪湖的上游地区均普降特大暴雨,10天左右降雨550—80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年平均雨量的一半左右),特别是7月4日夜至5月凌晨的6个小时内本县降雨200—300毫米,其中新田、周王一带7月4日一天降雨达308毫米(又有记载:260.9毫米),为本县历史最高值。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携石推沙、倾泻直下;据测算,7月4日至5日,水阳江和南漪湖上游7400平方公里有20多亿立方米洪水压向本县。7月5日,宣城水位8小时内猛涨5米、16小时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8.25米,新河庄水位13.51米,金宝圩管家渡水位13.08米;7月6日,南漪湖最高水位14.2米;7月7日水阳水位12.69米。水阳江、南漪湖、固城湖沿岸先后遭到5次特大洪峰袭击,江河横溢,圩破堤溃。全县68个圩口除金宝圩、五星圩、庆丰圩、月亮湖圩以外,余皆破决;北乡30余万灾民被洪水分割围困在附近的山丘高地,粮断路绝。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知情后,立即派省民航局5架飞机12次对北山等5个空投点投放救急干粮2万余斤。10月5日至7日,境内及宁国山区又连降大雨,水位回升,灾情加重。灾后统计,全县40个乡(镇)普遍受灾,朱桥、新河、卫东、养贤、丁店、棋盘、沈村、夏渡、狸桥、昝村、文昌等11个乡遭灾特别严重;全县灾情之重前所未有,受灾农田55.3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66.8%,其中早稻绝收35.47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4.1%;受灾户8.485万多户、44.22万多人。其中无家可归的4.78万户、21.48万多人;死亡33人、伤359人,淹死耕牛78头;倒塌房屋4.25万多户、13万多间;冲毁塘坝5271个、桥梁326座、公路干线50多处36公里、机耕路80多处75公里、涵洞及溢洪道等小设施3700多处,冲决河道306处40.6公里、渠道141处18.6公里,淹没排灌站72座;大批校舍被毁,近5万名中小学生停课;并一度造成交通、供电、通讯“三不通”。洪水给全县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洪水之后,境内丘陵山区又出现1个多月的伏旱,部分地区遭受风、雹、虫灾,全县灾情极其严重。
建国后全县若干年份水旱灾害面积


▲灾害成因
气候因素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冷热空气流交锋地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大,台风活动频繁。6月份入梅后常受太平洋亚热带副高压控制,有明显的黄梅雨季;入夏,南下冷空气和北上暖气流不断交会,形成大量降雨,易发生洪涝灾害;及秋,渐受大陆副高压控制,太平洋与印度洋湿润气团不易侵入,冷暖气流交会少,常发生秋旱冬干;开春后,太平洋副高压一般渐强,雨水较丰且适中,但有时亦因太平洋副高压较弱、降雨少而出现春旱。
地理因素县境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皖南山区结合部、水阳江中下游,只要上游雨量集中、山洪暴发,本县则首当其冲。此外,境内中下游河道浅小、河网交错、泄流不畅,汛期若江潮倒灌形成顶托,水阳江水位高出圩内地面,内水不能自行外排,则内涝易成;而汛期去、降雨减、蓄水差,山丘区又易成旱。
水利工程因素其一,水阳江水量丰涸变量大,其上游无大型蓄水工程,不能调节洪水;下游长江口均无控制闸,无法控制江潮,故汛期洪水常对本县圩区形成上下夹击之势;而枯水季节水泄快,中、上游河道易断流,下游圩区一般年份尚可利用排灌设施抽江河水抗旱,若遇特大旱年,水阳江断流,亦难免干旱威胁。其二,全县现有水利工程分布不合理,蓄水量不平衡;山丘区水库库容小,包括塘坝在内蓄水量仅1.05亿立方米,按农作物需要尚缺0.8亿立方米;且31座中小型水库的灌区均未达到渠系配套的标准,灌溉保证率低,不足以调节当地水源,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圩内沟塘面积小,工程设计标准低(一般3至5年一遇),堤身单薄、高度不够,机电设备陈旧老化、容量及电力不足,抗灾能力不强。因此,本县表现出山丘区易旱、圩区易涝的特点。
生态因素由于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抬高河床,仅水阳江河床就比原来平均抬高1—1.3米。以及下游邻省(县)大面积围湖造田,建坝(闸)堵河;丹阳、石臼、固城等湖原有面积共510平方公里,至1985年已围垦262.6平方公里、占51.5%,蓄水调洪量减少20亿立方米;境内通向固城湖的4条河道原进水流量500米3/秒,1985年仅有80米3/秒,使上游我县泄洪严重受阻。此外,境内沿河滩涂围垦及沿圩堤设障、做水牮等,也减少了过水流量;新河庄洪水流量原为1.5米3/秒,1985年已减至0.5米3/秒。生态平衡因此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御灾能力降低。
▲灾害规律
灾发几率建国后发生较大面积洪涝灾害有12个年份,几率合3年1次;灾情严重的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84年4个年份。发生大面积旱灾有11个年份,几率合3.3年1次;灾情严重的有1958年、1978年2个年份。洪涝灾害兼有13个年份。大多数年份为洪涝灾害与旱灾交替发生。一般规律为:洪涝灾害多于、重于旱灾,损失也大于旱灾。据统计,1949—1985年全县洪、涝、旱受灾面积累计为667.41万亩,其中洪涝灾害面积为361.07万亩、旱灾面积为306.34万亩。
灾发时间降雨的季节性与灾害发生时间有密切关系。一般年份,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49%;尤以6—7月的降雨为盛,约占年雨量的30%;故洪涝灾害易生此间。逾8月,降水少而易旱;有时5月亦生旱情,但程度一般较轻。
灾害地理境西南地势较高、山峦起伏,中部冈冲交错、丘陵横亘,故水易泄难蓄而易旱;趋于东北渐低平,圩区河网交织、港汊密布,泄洪不畅而易涝;洪水则是较严重的全局性灾害。
【抗灾机构】建国后,为领导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抗御自然灾害,历年都有县级最高指挥机构。1949年9月,最先成立了新河庄前哨指挥所,领导群众抵御宣城解放后第一次大水。此后,相继有县修堤复圩委员会、县防汛前线指挥部、县防汛总队部、县兴修防汛总队部、县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县防汛抗旱总队部、县兴修防汛总队部、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等指挥机构,领导夏秋防汛抗旱及冬春水利兴修工作;机构年年有,只是不同时期名称有异;其总队长或指挥长由县长兼,政委由县委书记兼,副总队长或副指挥长、副政委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人武部及县直有关部、委、办、局领导人兼任。指挥部常年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水电局正副局长兼任,办公地点在县水电局内,平时有2—3人办理日常事务,遇大水、大旱或大型水利兴修时,从县直各有关单位临时抽人充实办公室,事后又各回原单位。
1983年,在全县重要区域成立6个防汛抗旱前哨指挥所,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它们是:金宝圩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金宝圩)、新河庄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新河、养贤、朱桥一带)、双桥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双桥联圩及庆丰、周村、卫村等圩)、工业区指挥所(负责城关工业区、敬亭圩、渣溪圩)、城东联圩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城关及城东联圩)、红旗水库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红旗水库和佟公坝灌区)。
1986年5月,县水电局内设防汛抗旱办公室,常设机构,定编12人。
▲基层组织机构县以下乡(镇)成立防汛抗旱大队部,教导员和大队长分别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兼任,大队以下设立政宣、保卫、工程、材料4个组及通讯班。行政村成立防讯抗旱中队部,指导员和中队长分别由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兼任。村民组成立防汛抗旱小队,村民组长任队长。防汛抗旱中队和小队都建立巡逻、抢险、运输等小组(队)。
▲县抗旱排涝队作为全县防洪抗旱的机动和突击力量,成立于1979年4月,归属县水电局领导;时有流动排灌机械179台、5724马力。1983年,经县政府出面,从宣城地区抗旱排涝队租赁48马力柴油机50台套投入抗灾;1984年送还9台套,剩下的41台套留归县抗排队。同年夏,地区抗排队又支援24马力柴油机10台套,以抵御特大洪灾。据统计,县抗排队1979—1984年共排涝41.2万亩、灌溉16.2万亩。1986年4月,县抗排队实际拥有各种型号柴油机227台、7860马力;其中115台、4052马力在县队,112台、3808马力分布在基层乡镇。
【器材准备】每年汛前县、乡(镇)及各圩口都要对防汛抗旱器材进行充分准备,具体办法通常有:1、通知有关单位准备好所需器材;2、登记基建单位材料;3、山区突击组织采伐,一般每年都在周王、溪口、水东等地组织木竹货源;4、把社会存材登记集中;5、民间材料登记造册;6、圩堤自行购买部分材料。上述材料抢险时动用、汛后检查,不用归还。此外,在大水或大旱之年,省地等上级部门还无偿调拨一些器材(如木、竹、草袋、篙皮、抗旱排涝机械等)支持本县防汛抗旱斗争。
【抗灾措施】每年汛期前夕,全县均建立健全一整套防汛抢险组织、落实防汛人员名单。汛期实行防汛抗旱责任制,县委常委分工,县级领导干部到防洪前线指挥一片;部、委、办、局分片包干,所有千亩以上圩口都有2—3名科局干部负责;乡、村包段;层层分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由县委、县政府做出重大决定,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命令,全力以赴抗御灾害。及时、准确地掌握并预报水情雨情,提供领导指挥决策,变被动为主动。各基层防汛指挥点和万亩以上大圩均安装电话并保证其畅通,遇到险情立即电话通知,以集中力量抢险。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圩口,以通讯和传送水牌为信息,遇见险情立即组织抢险;若遇特险,则以鸣锣为号,集中全力抢救。1980年,中共宣城县委下达了8条防汛抗旱的命令,要求全县在抗灾斗争中必须行动军事化;并明确提出“确保万亩圩、保住千亩圩,死保工业区和金宝圩”的抗洪战略方针。命令的主要内容是:
1、全体指战员必须紧张地动员起来,投入防汛抗旱斗争;大局为重,以防汛抗旱压倒一切为中心,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战斗,保证打好防汛抗旱这一仗。
2、要以解放军为榜样,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定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准违抗命令、不准消极怠工、不准临阵脱逃,违者按违犯军纪论处。
3、各地指挥员必须划段分工、明确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不得玩忽职守。如因工作失职造成人为事故者,要律之以纪、绳之以法。
4、巡埂值班传递水牌时,要认真观察埂情,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交接班时要交待清楚。
5、认真管好、用好防汛抗旱器材和一切防汛抗旱设施,挪用盗窃、破坏防汛抗旱器材和设施都是犯罪行为,必须从严惩处。
6、提高警惕,严防坏人破坏捣乱;不要听信谣言、不传谣言。听到谣言要报告;发现有破坏造谣者,要及时予以打击。
7、汛期严禁在圩堤上放牧大牲畜,不听劝阻者要视情处理。
8、不论干部群众,在汛期紧张时刻不准外出走亲访友;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批准,已经外出的要立即通知返回投入防汛抗旱。
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改革防汛工作的通知》,更加明确了防汛抗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附一、1978年水阳江筑坝蓄水抗旱简况
1978年7—8月全县特大干旱,境内十几条河道断流,水库、塘坝干涸。唯独南漪湖以50米3/秒的流量经汪联河向水阳江流泄。中共宣城县委决定,在水阳江筑坝,拦蓄南漪湖水,支援附近地区抗旱。随即抽调干部成立指挥部,调集近千名民工,经6天突击奋战,在管家渡河段筑起一道长150米,宽高各5米的拦河大坝。大坝合拢后,即用电动机(55千瓦)和柴油机(80马力)从坝下游提水翻坝倒灌。此项措施,确保了沿河两岸新河、朱桥、养贤等6个公社10万多亩晚稻获得丰收。
附二、1983年夏全县人民抗洪救灾斗争纪略
是年4月,中共宣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听取水利、气象等部门关于防汛准备工作和气象预测的报告之后,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议。要求全县紧急动员起来,准备“抗大洪、打大仗、打恶战、打持久战”;圩区要加高加固圩堤,消灭险埂险段;山丘区要确保水库、塘坝的安全。汛前,县委、县政府又组织县直各有关部门分片检查全县防汛准备情况,协助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各乡(镇)、村成立抢险队,积极动员民工上堤保圩;县直各单位也都按原来分工包干的范围,抽调360多名干部奔赴防汛第一线。同时,一批省、地干部及解放军官兵也来到本县,分别战斗在各个圩口、水库、山河、塘坝、堤段等,协助各地抗洪抢险。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层层负责,分段、分片护卫。
6月下旬开始,特大洪水袭来,全县人民立即投入抗洪抢险的斗争中。6月30日晚,洪林乡洪青桥上有4人被洪水围困,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共产党员、副乡长李友昌立即组织抢救,被困者脱险了,但李友昌却被凶猛的洪水卷出1里以外。7月1日凌晨,雁翅乡月亮湖圩3号陡门出现险情,巨大的水柱向圩里猛冲,眼看就有决堤的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光明村社员麻其文毅然跳进1丈7尺多深的激流堵漏;别人为了他的安全,用绳子系住他的腰;麻其文对在场的人说:“我下去以后,等我堵住了再拉绳,如果拉不动,你们就不用再拉了,我也就堵在洞里了,请你们照料好我家里的人。”在他勇于牺牲精神的带动下,大家拚命抢险,终于保住了圩堤。养贤乡仁义村农民周年喜在圩堤决口时,奋不顾身,扛着一包大米去堵决口,光荣牺牲;洪林乡的李传斌、李行两位同志也在抗洪抢险的斗争中英勇献身。……
随着洪水烈度的不断增强,县委、县政府根据雨情、水情的实际,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将各个圩口的全面抗洪抢险转向“全面防、重点保”。7月4日以后,县防汛指挥部及时了解各地的雨情水势,在最高洪峰到来之前,根据各圩口的抗洪能力断然决定,将全县未破的21个圩口分为3类:第一类,金宝圩、五星圩要拚命确保;第二类,汪圩、裕丰圩、新河圩等10个圩采取边抗边撤的办法(先将老幼妇弱撤出);第三类,天城圩、宝南圩等圩口放弃撤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群众伤亡,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主动权。由于指挥得当,组织严密,在几十万群众的撤离和转移过程中,无一人伤亡。在金宝圩,实行包堤到人,地、县、区、乡(镇)、村5级层层负责;所包埂段插上标牌,注上负责人姓名,并列表登记上报指挥部备案;对于险埂要段、涵闸陡门还重点加强领导力量;防守金宝圩的干部说:我们每个人肩头都挑着一个金宝圩。
当本县遭受百年未遇洪水的袭击时,解放军和武警驻宣部队以及驻江苏的83019部队、83016部队舟桥连等均调兵遣将投入抗洪抢险斗争。据统计,在本县抗灾斗争中以上部队共出动3266人次、汽车312辆次、船只21艘,从洪水中救出群众4894人,抢运粮食45万公斤,为灾民治病52印多人次。各级民兵组织、专职武装干部充分发挥了突击作用,参加抗洪斗争的民兵有78301人,共完成土石方24.6万多立方米,抢救群众1700多人,抢运各种物资300多吨;各乡(镇)、厂(场)还组织了民兵值勤小分队,维护防汛抗洪秩序。
经过全县人民及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全县共加高子埂315公里、平均高1米左右,最高达1.5米;加固险埂要段334段;共完成土石方156万立方米。以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确保了金宝圩、五星圩、庆丰圩和月亮湖圩及31座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据统计,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全县共调运木材1100立方米、毛竹3.3万多根、元竹5万公斤、摊垫5000多张、芦席2.2万多张,以及草包、麻袋、编织袋14万多条。
洪水过后、水位回落,全县立即开展安置灾民、堵口复堤和生产自救。各级都及时成立生产救灾领导机构。灾民安置工作进展迅速,各乡(镇)、村党政组织在县直有关部门和解放军的大力协助下,2—3天内就转移了全部灾民,并从居住、饮食、疾病防治等方面安置好灾民的生活。到1983年9月底。全县共向灾民发放救灾款188.6万元、救灾粮1215万公斤(安排到10月份)、毛竹20.6万根、元竹1.99万公斤、芦席3.098万张、油毡9332卷。此外,本县非灾区、轻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外县、外省的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县直各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全力以赴为灾民治病防病;县卫生局派出12个医疗队,宣城地区第二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军天湖农场、南湖农场等单位也派出医疗队,深入灾区和各灾民点防疫治病;全县灾后没有出现大疫流行。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多万灾民的吃、住、治病等都基本得到了解决,没有出现因为救灾物资供应不上而发生灾民死亡及灾民大批外流等情况。
灾民转移安置后,全县各乡(镇)、村党政组织坚持自力更生,率领群众堵口复堤、恢复生产,抢排抢种,广开生产门路、大搞多种经营,努力生产自救。县农业、粮食、供销等部门及时调集大批种子,水产部门派技术力量下乡指导扎箔拦鱼,支援灾区恢复生产。到立秋前后,全县已抢种粮食作物36.3万亩,超额完成灾后生产计划;扎箔拦鱼25处。
1983年9月26日,中共宣城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宣城县防汛抗洪、生产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共表彰了109个先进集体、581名先进个人(其中记功29名、记大功6名、晋级3名、追认烈士3名);在先进个人中,中共党员378人、团员39人。
附三、宣政(1985)50号文件
关于改革防汛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各防汛指挥所:
我县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防汛工作直接关系到城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搞好防汛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防汛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树立正确的防汛指导思想,努力提高防汛经济效益。近两年来,国家无偿拨发的防汛物资和下拨的防汛经费较多。保证了我县抗洪抢险的胜利,但也严重存在着经费开支大、材料浪费多、防汛“吃大锅饭”的现象。因此,防汛工作必须改革,要教育干部和群众顾全大局,克服依赖思想,承担应尽的义务,改变国家包办防汛的状况;要十分重视和加强水利兴修,舍得在兴修上投资投劳,修重于防,逐步改善水利条件,减轻防汛压力;要重视科学除险,排除一般险情可采取“沙石倒滤土木结合”的办法,兴修中再根除险情,尽可能地节约材料、提高效益。
二、改革防汛指挥机构设置。进一步加强县直单位包圩口防汛兴修责任制,县设立防汛指挥部,指挥全县防汛工作;在新河庄水位达12米时,设立新河庄前哨指挥所;镇设立防汛指挥所,区、镇负责同志任指挥长;县领导分工到片、督促检查,不再在指挥所任职、不再批材料、批经费;县直单位实行包圩防汛兴修责任制,防汛和兴修期间派出精干人员下去协助工作、检查工作,重点是抓好水利兴修。
三、要尽快使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建成经济实体,各圩口按受益田亩征收圩费,其标准是:千亩以上圩,每亩圩费1—1.5元;万亩以上圩,每亩圩费1.5—2.0元;特殊情况可以略高;征收办法可实行一次预算,通知到户,分午秋两季按4与6比例征收。各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利用水资源和现有设备发展养鱼、采石、运输、加工及其他服务行业,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四、加强防汛物资管理,实行防汛物资包干制。1、各圩口根据受益田亩、堤线状况和近来防汛材料实用数,以1983年汛情制定防汛物资计划,报县防汛指挥部核实;下达各地防汛物资包干基数,调整后结存物资不足包干基数的自行购足;消极等、靠、要,贻误大事的要追究领导者责任。2、实行物资供应合同制,各圩口与供货单位每年要签订购货合同,按合同付款交货;任何一方违约,造成损失者追究其责任。3、县防汛指挥部要加强对各地防汛物资的检查监督,各圩口按包干基数备齐备足,汛期动用部分,汛后自行购回补齐;今后,县不再临时向各地无偿调运抢险物资。4、健全材料使用审批制度,汛期使用防汛物资,由各地指挥机构负责批准,汛后及时组织清理,并向县作专题汇报;非汛期和正常年景对不可留作下年度使用的防汛物资应及时处理更新,但防汛木材不准挪用,需动用的,必须经县批准;以往未经批准擅自动用防汛物资的,必须专题报告,视其情节作出处理;今后一旦发现挪用防汛物资和经费的,除追回物款外并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5、健全防汛物资管理制度,以圩为单位配备防汛物资专管人员,建立防汛实物帐,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和物资领发制度,做到帐物相符,改变过去随用随拿、用后不管、以表代帐、无帐可查的混乱现象。
五、管好用好经费。1984年汛后结存的物资,均是国家财产,由县统一平衡调整后,转作1985年防汛物资指标,办理手续,作价改为防汛周转金。今后特殊灾年国家下拨的防汛经费(包括调拨物资的作价)作为周转金合理分配到各地,周转金实行无息有偿、定期收回投放。圩费和其它经费收入,只能用于防汛、兴修的必要开支和建设水利配套设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项经费,水利管理单位都要分别建帐、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以上通知,希认真贯彻执行。
宣城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