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汉】▲延光二年(123),丹阳山崩47所(注:时丹阳郡治于宛陵)。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江东是岁地连震。
▲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237年6月24日),江东地皆震。
▲赤乌二年正月初一(239年2月21日),江东地又再震;
▲赤乌十一年二月(248年3月),江东地仍震。
▲赤乌十三年八月(250.9),宁国诸山崩,洪水溢。
【东晋】▲太宁元年(323)五月,大水。
▲咸和四年(329)七月,大水。
【南梁】▲天监元年(502),大旱,米斗五千,人多饿死。
▲太清二年(548)九月,江左地震,坏屋伤人,地生白毛长二尺。
【唐代】▲永徽元年(650)六月,大雨水,溺水者数以百计。
▲元和九年(814)秋,大水害稼。
▲大庆三年(823)三月,旱。
▲宝历元年(825)秋,旱。
▲太和四年(830)夏,大水害稼。
▲南唐升元六年(942)六月,大水涨溢。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霜雪害桑稼。
▲治平元年(1064)夏,大水。
▲政和五年(1115)六月,大水。
【南宋】▲建炎三年(1129),大水,城几没。知州事张果,抱民籍赴水殉身。
▲绍兴三年(1133)六月,雨甚大,水败圩埂,圮官民庐舍。
▲绍兴二十三年(1153),大水,其流泛滥至太平州(今当涂)。
▲隆兴二年(1164),大水浸城郭,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民多流徙。
▲乾道二年(1166)八月,飞蝗过境蔽天,害稼。
▲乾道六年(1170)四月,大水。城市有深丈余者。冬饥。
▲淳熙二年(1175)秋,旱甚,民饥。
▲淳熙六年(1179)秋,水坏圩田,溺人。
▲淳熙十年(1183),旱。
▲绍熙四年(1193)四至五月,淫雨,大水坏圩田,害蚕麦蔬。
▲绍熙五年(1194)八月,大水。是年大饥,人食草木。
▲嘉定八年(1215)春、秋,大旱,至八月乃雨。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十一月,宁国路地震。(路治宣城)
▲至元十五年(1278)四月,华阳、敬亭、麻姑诸山崩。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月,宁国等路大水,民流徙甚众。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六月,宁国等路大水。
▲大德元年(1297)八月,大水。
▲大德二年(1298)正月,宁国等路大水。
▲大德四年(1300),宁国路旱。
▲泰定三年(1326)九月,宁国路诸县水。
▲至顺元年(1330)闰七月,大水没民田。
▲至正十五年(135),宁国路大旱,米升银二钱。
【明代】
▲景泰二年(1451),江南地震。
▲弘治六年(1493),冬连雨雪。十二月大水漂没民舍。
▲弘治八年(1495),大饥。
▲弘治十四年(1501),大水漂没圩岸。
▲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甲午丑时(10月19日晨3时左右),和州、宁国府同时地震。
▲正德三年(1508),大旱,道殣相望。
▲正德五年(1510),大水,圩岸破溃殆尽,人畜溺死不可胜计。
▲嘉靖八年(1529),境内诸山蛟发,漂民舍,溃圩岸。水泛溢入城,军储仓浸数尺,人畜多溺死。
▲嘉靖十年(1513),飞蝗食禾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冬,树冰,竹木压折甚众。
▲嘉靖四十年(1561),大水漂没圩岸,民大饥。
▲隆庆五年(1571),大螟,稻初实即槁,延害数岁。
▲万历二年(1574)八月,淫雨,诸山蛟发,洪水泛溢,漂没田舍。人畜溺死甚众。
▲万历八年(1580),大水。
▲万历十四年(1586),大水,圩岸尽没。
▲万历十六年(1588),大旱。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大水,漂没圩岸田庐,人畜溺死甚众。
▲天启七年(1627),大水。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蝗大起,寻又大疫。
【清代】
▲顺治八年(1651),大旱。
▲顺治十四年(1657),大水。
▲康熙七年(1668)四月,蝗蝻大发遍田野。六月十七日初黄昏后,地震有声,河水涌立,激射于岸。
▲康熙八年(1669)夏,连日大雨,诸山蛟发,平地水丈余,漂民居坏桥岸,人畜溺死无算。
▲康熙九年(1670)夏,大雨霖潦,圩田尽没。冬大雪,雪深数尺,越月不止,积阴冱寒,道罕行踪,民多冻死。
▲康熙十年(1671)夏,大旱,连月不雨,毒热如焚,民有渴死者。
▲康熙十一年(1672)春,大饥,民食草木。
▲康熙十三年(1674),旱。
▲康熙十六年(1677),大旱。
▲康熙十七年(1678),夏旱。
▲康熙十八年(1679),旱,有蝗。
▲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十五日,大雨水,圩田浸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初七日,山中大水。
▲康熙二十三年(1684),大水,硖石山蛟发20余处。汪家圩蛟自平畴起,破圩而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
▲康熙四十六年(1707),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大水,诸圩尽溃,庐舍无存,舟行市中,居民离散。秋复大旱,山间尽稿,人食草木,或掘地取白土食之(俗名观音粉),道殣相望,圩中人俱露栖。疫病大作;死者无算,延至次年,疫不止。亲旧不能相顾,或载妇女小儿,乞于他境。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水、秋旱,虫伤禾稼。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诸山蛟发,决圩堤,城垣崩塌。
▲雍正元年(1923),北乡云山等处飞蝗入境。
▲雍正四年(1726),夏大水,圩田尽没,山田谷亦朽坏。
▲雍正八年(1730)六月,大水决堤淹禾稼。
▲雍正十二年(1734),大水。
▲乾隆二年(1737),北乡境端有蝗伤稼。
▲乾隆三年(1738),旱。
▲乾隆九年(1744)七月,雨连四昼夜,东北乡大水暴涨,人畜多溺死。
▲乾隆十六年(1751),夏秋大旱,谷价昂数倍。
▲乾隆十七年(1752),春大饥,人食蕨根树皮。
▲乾隆二十年(1755),蝗害稼。
▲乾隆二十三年(1958),夏淫雨,大水陡发,圩田尽没。
▲乾隆二十七年(1762),地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大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大疫,死者甚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地震。
▲乾隆四十年(1775),旱。七月初四日午时,城南毕冲铺,天落石,声如霹雳,巨者重百十斤,细者类砂砾。
▲乾隆四十二年(1777),夏旱。
▲乾隆五十年(1785),自夏初至冬不雨,民饥食草根树皮,死者枕藉于道。
▲嘉庆七年(1802),夏旱。
▲嘉庆九年(1804),五月大雨,水溃圩岸,秋旱。九月有飞蝗过境,未害田稼。
▲嘉庆十九年(1814),大旱。
▲道光三年(1823),大水。
▲道光十五年(1835),旱。
▲道光二十一年(1841)秋,大水。冬,大雪,深6尺,饥民多冻死。
▲道光二十八年(1848),水。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
▲咸丰元年(1851),金宝圩鼠伤田稼。
▲咸丰三年(1853)冬,水沸。
▲咸丰六年(1856),大旱。
▲咸丰七年(1857),蝗发。
▲咸丰八年(1858),蝗大发,伤禾稼。
▲同治六年(1867)三月,冰雹致灾。
▲同治七年(1868),大水。
▲同治十年(1871),大风,冰雹致灾。
▲同治十二年(1873),秋旱。
▲光绪八年(1882)五月,宁国诸山蛟发,平地水深丈余,坏庐舍,人畜多溺死。
▲光绪十三年(1887)夏,大水决圩堤。秋旱。冬大雪。
▲光绪十五年(1889)夏,大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大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水。
▲宣统元年(1909),大水,破圩30多个。
▲宣统二年(1910)五月,大水。除金宝、养贤等四个大圩外,余圩破溃殆尽。饥民聚集抢粮达十数起。
▲宣统三年(1911),大水。
【中华民国】
▲民国4年(1915),大旱。
▲民国6年(1917),大旱,夏秋连续75天未雨。
▲民国8年(1919),大水。
▲民国11年(1922)3月23日晚11时许,飓风过境,飞沙走石,农舍毁坏惨重。7月,大水致灾,双桥以下圩堤溃决殆尽。孙埠水势尤猛,淹死百人有余。
▲民国12年(1923),大水。
▲民国19年(1930),大水。
▲民国20年(1931),大水,全境大小圩堤破尽,受灾农田面积达50余万亩。
▲民国23年(1934),大旱,全境受旱农田面积达70余万亩。
▲民国26年(1937)10月19日晨3时25分,芜湖发生地震,门窗格格作响,本县受到波及。
▲民国27年(1938),大水。
▲民国29年(1940),大旱。
▲民国35年(1946),大水。
▲民国38年(1949)7月下旬,暴雨集中,山洪致灾。全县成灾农田计11.76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8月,干旱致灾,成灾农田12.8万亩。
▲1953年7、8月两月雨量少,出现“秋前旱”,成灾成田9万亩。
▲1954年5—9月,雨量多,汛期长,破圩80余个,洪涝成灾面积计51.3万亩。
▲1956年6—9月,连降暴雨,山洪、内涝致灾农田计9.7万亩。
▲1957年5—9月,洪涝致灾,成灾农田13.6万亩。
▲1958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连续70天未下过透雨,干旱成灾农田23万亩。
▲1959年6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成灾农田37万亩。
▲1960年5月上旬,山洪暴发两次,6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历时长,积水内涝3次,洪涝成灾农田19.6万亩。
▲1961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雨量极少,干旱面大,成灾农田15.6万亩。
▲1964年6月中旬,平原、圩区雨量集中,内涝成灾农田19.8万亩。
6月下旬,丘陵地区晴热无雨,干旱成灾农田11.2万亩。
▲1969年7月,山洪成灾农田30.73万亩。
▲1971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量稀少,江河断流,干旱成灾农田15万亩。
▲1973年7—9月,降雨稀少,出现“夹秋旱”,成灾农田25万余亩。
▲1974年7月下旬,暴雨集中,山洪致灾。同时青隐、麻姑诸山有四百多处地崩冒水,史属罕见。全县成灾农田14.1万亩。
▲1974年2月26日,境内东北乡南漪湖发生1.5级地震;同年3月15日,南漪湖发生1.8级地震;同年3月27日,境内东乡洪林青隐山发生1.3级地震。
▲1977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普降大雨,洪涝成灾农田达11.14万亩。
▲1977年5月13日,东乡青隐山林场发生2.1级地震(有感)。同年6月2日,青隐山林场又发生1.6级地震。
▲1978年4月中旬至8月中旬,连续干旱4个月,出现梅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江河断流,饮水困难。干旱成灾农田达49.6万亩。
▲1983年7月上旬,连续特大暴雨,山洪多次倾泻,圩堤溃破殆尽,洪水成灾农田达64.2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5%以上。
▲1984年1月28日,境东南孙埠镇发生1.8级地震。同年6月中旬,普降大雨,山洪暴发,内涝严重。洪涝成灾农田达43.43万亩。
▲1985年5月6日,境北五星乡附近发生2.2级地震。同年6—8月,雨量稀少,旱情由山区延至圩区,干旱成灾农田达16.86万亩。

上一篇:第七节 动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