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逢盛世,修志大业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区各县80年代初纷纷建立修志机构,相继开展编纂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宣城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亦于同一时期成立。
1985年前,修志事业初创时,地区志办本身没有修志任务,主要是督促区属各县组建机构、调配人员、编修县志。故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行政负责人,由当时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吴宣国兼任,仅配有一名办事人员办理日常事务。
1985年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后,明确了地区本级编修简志的任务,这样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原有机构、人员均不适应。经地委、行署研究决定,于1985年5月成立了宣城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1987年5月改称宣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并升格为独立的行署直属一级(局级)机构,先后任命了宁顺玉等专职副主任,增调了吕国镛等2名专职修志人员。同时决定由行署顾问钱玉清专管全区修志工作,加强了领导。此后,地区志办抓紧拟订了《宣城地区简志》(后发展决定改为《宣城地区志》)篇目,随后由地委、行署发文至地直有修志任务的单位,要求编写部门专业志。1987年,副主任宁顺玉调离后,为加快编纂进度,地委又调王仪之任地区志办专职主任,增调了3名修志人员。1989年1月、1990年8月,地委又先后任命了沙维圣、赵才远2名专职副主任,进一步加强了领导。此间,地区志办组织力量,分赴安徽省档案馆、图书馆、省军区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芜湖市档案馆,及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同时组织修志人员赴浙江萧山、建德等地学习取经,力求使这项新的工作减少曲折。
1990年后,地直单位编写的专业志陆续完稿,地区志办人员随即开始分纂。值此关键时刻,副主任赵才远于1991年底调离;1992年4月,副主任沙维圣不幸去世;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副总编吕国镛、主任王仪之先后到龄退休,一度给分纂任务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地委、行署的重视下,1994年8月窦永佐调任地区志办副主任(后继任主任),承接了已故沙维圣等的分纂任务,同时继续聘请吕国镛、王仪之帮助工作。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努力,1995年6月,完成了全部评议稿,随即于6月底召开了《宣城地区志》稿评议会。与会代表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评议会后,我们梳理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合理建议,突出强调了修改的质量要求,分头修改,核实史料,充实内容,锤炼文字,倾身心于志稿,注真情于字里,笔耕不辍,默默奉献,直至1996年8月完成了志稿的初步编修任务,9月初排印送审稿。此后又经二次校、改,1997年3月上报省地方志办公室审定。根据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意见,编修人员严肃认真,反复核实史料,再次精心修改,同年11月上报方志出版社终审出版。至此,全体编纂人员同心协力,前后历经十余个寒暑,数易其稿,纠误剔谬,一丝不苟,其中甘苦,自不待言。
《宣城地区志》先后五改篇目,是按照地情三要素(自然、人和社会)之间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安排的,力求比较准确地记述全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体现全区事物的内在联系、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反映全区的客观实际和整体性。但因志书的时限跨度大,时隔久,资料搜集较艰难,故志书亦不可避免地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诚望各界人士热忱指正。志书的修成和出版是地委、行署领导重视和关心的结果,数任专员许超、宋孝贤、杨璞雄、蔡庆中、胡晓华、徐炎亲任地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分管副专员胡社友、胡传玲、夏子超亲自过问,常抓不懈;行署顾问钱玉清、董少三先后专管全区地方志工作,他们对全区各县和地区志书的编修出版曾付出了不少心血。省志办领导和业务指导处曾给于我们热情的帮助和指导;地直有关单位和区属各县志办也给于我们大力支持;安徽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孟庆惠、地理系教授孙毓飞曾分别为志书撰写方言志和审阅补充自然环境志。值此志书出版面世之际,我们谨向重视、关心、帮助、支持《宣城地区志》编修的所有同仁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宣城地区地方志办公室
1997年11月
上一篇:四、重要文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