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识字班
抗日战争时期,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和郎溪涛城、凌笪等革命根据地内曾办过不少识字班,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认识革命道理。泾县云岭识字班学习时间灵活机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妇抗会在农闲时,每天利用午饭后空隙时间召集学员学习2小时左右。据调查,当时云岭村参加识字班学习的达200余人。民国27年(1938)郎溪涛城沙桥农民识字班有学员10余人。33年秋,郎溪凌笪乡办青年夜校和识字班数处。凌笪乡董树头村识字班有28名学员,学员来自涛城、凌笪以及邻县广德下寺等村的基层干部。识字班课本是新四军民运部翻印的《战时课本》。
二、工、农教育机构
建国初,各县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区、乡和村亦同时成立,主管农民业余教育。
1952至1953年,县冬学运动委员会相继改称“扫盲运动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各区、镇、乡和村亦成立相应机构。
1960年前后,各县成立“(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由文、教、工、青、妇、农各部门代表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管各类成人教育。
1979年,各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或称扫盲委员会),地、县教育局分别设立工农教育科和工农教育股,主管各类成人教育。同时各乡镇配备农民教育(扫盲)专职干部。
1984年,地区教育局工农教育科撤销,改设业余教育办公室。
1986年,地、县教育局改称教育委员会,原内设业余教育办公室和工农教育股改成人教育办公室和成人教育科,配专职干部2~4人。
三、冬学、夜校
1949年下半年,全区乡镇、农村掀起冬学热潮。1950年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后,全区冬学迅速发展,农民纷纷参加冬学。
1949年,郎溪县有冬学149所,入学农民4600多人。1952年发展至36400人。
1949至1952年,广德县有冬学120所,入学农民32040人。
1949年,泾县有冬学19所,入学农民570人。翌年3月发展至144所,入学农民2574人。另有儿童学员1836人。年底冬学增加到799所,入学农民28276人。另有儿童学员2984人。
1949年冬,宁国县办冬学259所,入学农民8531人。1950年发展到398所,入学农民15987人。
各县农村出现了“父子一道上冬学,夫妻同桌学文化”的学习气氛。冬学每年学习3个月,每晚上两节课,开设政治课和文化课。政治课教材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编印的《冬学政治教材》,结合宣讲国内外大事,包括党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文化课教材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民识字课本》。冬学教师由基层干部、青年学生或小学教师担任,一般不取报酬。因教学需要,各县均办过冬学教师培训班。
1951年后,一部分有条件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各县还建中心民校数十所,配备专任教师。1955年,宣城县办冬学、民校2145所,入学农民100188人;郎溪县办冬学、民校304所,入学农民27943人。1957年,广德县办102所,入学农民32040人。泾县500余所,入学农民38000余人。宁国县537所,入学农民19834人。
1952年起各县文教科每年冬季组成扫盲工作队,到农村开展扫除文肓运动。当时规定识得常用字1000个即为脱盲,各县每年均有数千人脱盲。
1958年“大跃进”,各县夜校盲目发展,广德县猛增到1000余所。三年困难时期,冬学、夜校几乎全部停办。1962年,各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试办重点民校。1963年12月后,全区农村广泛开展冬学运动,以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初期,各地大办“红夜校”,以政治学习代替文化学习。
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次年,各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农村民校、夜校逐步复办。1984年11月,行署在泾县召开“全区农民教育工作座谈会”,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派人参加。会议制定了《宣城地区农民教育规划(1984~1990)》,提出把扫盲与学习实用技术、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区农民教育。1979年宣城县组织114256名青壮年入夜校学习。1980至1985年,郎溪县共办扫盲班1315个,小学班56个。1985年广德县计有农民学员3224人。1980年泾县恢复民校200所,入学学员6089人,而后又开办农民夜校249所,入学学员7825人。1985年全县有扫盲班547个,学员10031人。科普班11个,学员314人。1984年,宁国县有各类扫盲班和农技夜校637处,学员7014人。至1984年10月止,全区计开办农村业余小学190个班,学员5418人;业余初中145个班,学员1056人。1985年12月,宁国县扫盲工作经检查验收合格,成为全省第二个基本扫除文盲县。泾县于1986年3月,宣城县于1987年3月,广德县于1987年12月分别完成扫盲任务,经检查验收合格(郎溪县于1988年3月完成扫盲,验收合格)。1979~1987年8月间,全区各级各类农村业余学校入学人数达329654人,脱盲人数为87078人。1987年全区青少年文盲率比1986年下降12%,是全省首批实现青少年基本扫除文盲的地、市之一。
四、职工业余学校
建国初期,地区、县总工会负责职工教育,文教科负责业务辅导。
1950年,全区各县办职工业余学校,配有专职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学员多来自商店、搬运、建筑、手工业等系统。是年,全区办职工业余学校18所,学员1600余人。1951年,省政府颁布《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方法》,至1956年全区有职校63所,学员6413人;1959年有752所,学员14783人。1960年,职校停办。
70年代初,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恢复。至1975年,全区有16个工矿企业办起“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学员500余人,聘请本厂工程技术人员和中学教师任教。
1979年,“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改称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全区计有职校27所42个班,学员1485人。1985年,全区有职工业余中学65所,学员3583人。
1986年,各县经行署教委审核批办的职工业余中学有9所,在籍学员549人。
1984至1987年,各县职工教育办公室还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政治轮训。学习内容是:《中国近代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