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古代“城以卫国守民,以备不虑”,城区为一邑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池安则镇村举”,城池为一县之重要兵防。
区属各县因建置年代有先后,故建筑城池的年代不一。据南宋嘉定《宁国府志》载,宣城城池始筑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但城池的周长至北宋初才基本定局。经历几代不断维修和整治的宣城城池,东起东头湾,沿东门大河,经东门大桥、小东门至鳌峰龙首塔,转而向南至现在的南门十字路,沿西门转向北门槐树巷。全城总长九里十二步,高二丈五,厚三丈。全城有五门,皆设重关。东曰“阳德”(即今之大东门),偏东曰“泰和”(即今之小东门),南曰“薰化”,西曰“宝城”,北曰“拱极”。全城雉堞一万三千多垛,后合并为八千九百七十垛。设警铺十三所,后增至一百九十二所。并于各要害处设御敌台一座。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宣城沦入敌手,城池遭严重破坏。28年1月6日宣城第三次收复,为阻碍日军驻守县城,县长胡钟吾奉命动员民工拆除城墙,至年底,经历1700余年的宣州古城尽为陈迹。
明崇祯八年(1635),建平(今郎溪)知县认为县治南滨郎川,地多泥淤沙碛,县小地僻,决定发动民工建筑城池。规划全城周长七百八十丈,城脚宽二丈五尺,广一丈,筑东、西、南、北四门和城楼。清代建平城曾多次修葺。康熙四年(1665)雷雨旬日,大水泛滥,城西南隅倾圮数丈,县令李景爃决定捐俸增修,但遭到官员们的反对,地方之权势者向知州杨苞指控。杨苞接受了权势者的要求,颁“以按田亩为派修城墙久远之额”,并勒石训民“永遵守焉”。康熙十二年,原建的东门城楼,因年久失修,已呈破败,知县高自远认为东门为吴越通衢,守望尤亟,恐御无备,决定捐俸建楼五间,“击柝以戒不虑”。南门城楼损坏后,原拟重新复修,后听形家(看风水的)言,南门系黉宫所在,灵秀所萃,建筑城楼会障碍文峰,故未复修。康熙三十七年知县茅成凤对颓坏的城垛全面进行整修,于是建平城屹然有“金汤之固焉”。
辛亥革命至解放初,建平城多处颓圮,但旧址尚存。因时代变迁,城池的作用不复存在,现已泯灭无存。
建平城池的建筑年代又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说,并有勒石碑文为证。
据《广德州志》载,广德县城池始筑于宋,元末重修城楼和城池,周围八华里,高一丈五尺,宽八尺,池阔一丈六尺。全城筑城楼六座,东曰“迎春”,南曰“明威”,西曰“崇德”,北曰“阅武”,东南曰“石溪”,东北曰“常州”。后经多次修葺,至康熙三年(1664)改城楼为五:东曰“熙春”,南曰“安贞”,西曰“丽正”,北曰“拱辰”,东南曰“钟秀”。民国26年(1937)因抗日战争战略需要,县政府自行拆除全部城墙,现环城公路即是原城墙墙基。
宁国县城池原筑于独山(今县城西郊),唐武德七年(624)迁徙今址。城高一丈五尺,周长五百十九丈,初筑东、西、南三门。宋室南渡后,宁国成为临安的“藩蔽”,加固了城池。元至正十五年(1355)增辟北门。两年后朱元璋破宁国城,北门被塞闭。明正德年间重建四门,东曰“振武”,西曰“接义”,南曰“秀水”,北曰“明山”。嘉靖二十六年(1547)复塞北门。但筑了城楼,名曰“北门楼”。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修城池,东门改称“启明”,西门曰“中镇”,南门曰“景阳”,西街南北城门名为“长春”、“朝京”,东门外有城门名“歛福”。雍正七年(1729)建环城警铺七所,城壕四道。民国20~25年(1931~1936)曾三次修建。28年1月,为防御日机空袭,县成立了拆城委员会,突击拆除城墙。35年夏,国民党县政府为防御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按原墙基重建了土城墙,高5米,周长5华里。建国后土城陆续被夷平。
据清嘉庆《泾县志》载:“县古有城,赏溪之西,周一千二十八步……唐初犹存,故号泾城。”北宋崇宁年间泾溪泛滥,县城被毁。南宋嘉定三年(1210)知县王栐迁县治于溪东,后又毁于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施正大建治所。明正德六年(1511)知县郑气始建三门,东曰“延河”,西曰“通津”,北曰“宾阳”。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陈廷芝筑城,高一丈九尺,厚八尺,周长九百三十二丈,一千八百六十五步,一千六百九十六垛。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保泰”西曰“文明”,北曰“拱辰”,又筑小东门和南北水关各一。县城三面环濠,西临大河,石堤护脚。嘉靖四十四年洪水冲毁城垣,知县刘崇礼重加修建。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陈大绶重筑西门至北水关堤数十丈,改“文明门”为“水西门”。崇祯七年(1634)知县尹民兴又重整城垣,改“拱辰门”为“拱极门”。翌年又建月城于西门外。城上造炮台四十座。抗日战争时期,县城遭日机空袭,破坏严重。后为防空袭城墙被拆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