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招工
建国后,全区主要实行统包统配固定工制,辅之以临时工制。国营企业由省下达指标,地县统一组织招收新职工;集体企业招工参照全民企业的原则、程序进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区劳动就业开始走上正轨,凡国营企业招收固定工或实行临时工、轮换工、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等,均由劳动部门统一介绍、安排。1956年全区私营工厂、商店实行“公私合营”后,原私营企业职工转为国家固定工。1957年底,全区(含区辖5县)共有固定工34992人。
1958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各企业大幅度增人,招工范围扩大。1958年全区除安置城镇居民、退伍军人,还招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年底,全区(含区辖5县,下同)固定职工猛增到157906人,其中来自农村80000余人。1961年农村实行定产承包责任制,约有3000余人自动离职,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1961至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企业精简职工。全区(含区内4县)共精简60571人,多数回到农村。1963年底全区固定职工减少到143385人。此间,矿山井下推行轮换工制,县以下制茶、扎花等季节性企业实行季节工制。
1964至1965年,国民经济好转,两年内全区(含区内4县)新增职工12000余人。
“文革”初期招工停止。1968年遵上级指示全区(含区内4县)6000余名临时工全被辞退。1969年恢复招工,按照规定,主要从上山下乡两年以上、年龄在16——25周岁间的未婚男、女知识青年。批准留城的知识青年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招收。同时又据省革委会通知,原被辞退临时工重新登记、录用。1970年,国家劳动部在安徽省实行临时工改革试点,凡1970年前经劳动部门批准,本人表现好,录用时年龄不超过35周岁,身体健康的国营、集体企业计划内临时工转为固定为工。翌年,全区共有7310名临时工转为固定工;企业职工家属计划外用。同年,也有部分按规定转为固定工人。1972年末全区职工增至85266人。1975年,全区国营企业有固定职工82540人,城镇集体企业有职工32076人。
1978年,全区国营四场(农、林、牧、渔)常年性临时工990人均按规定转为固定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上级指示,地区招工政策有较大调整。1979年起,招工对象由面向农村转而面向城镇,招收回城下放知青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方法是对招工对象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和考试后择优录用。1979至1983年,全区国营企业招工13748人,集体企业招工66268人。1984年推行合同工制,当年,全区招收合同制工人442人,1985年至1987年计招收3579人。1987年底,全区国营企业有固定工78604人;集体企业有固定工52269人;国营、集体企业共有合同制工人5355人。
二、顶替
1956年社会主义对“私”改造结束后,全区劳动部门对年老体弱不能工作的资本家、工商业主均安排1名子女就业。1962年前,招工时优先录用国营企业退休、退职、死亡职工亲属。1963年起,全区对退休、退职、因公致残职工按规定安排其1名子女顶替就业,至1968年10月停止。
1972年恢复:凡因公死亡职工其子女1人顶替;理发、浴室、炊事、火葬、搬运、屠宰、手工艺术等特殊工种工人退休后,其子女安排1人顶替就业。
1976年后,根据规定,地、县对顶替就业办法多次调整、完善,自当年起,至1978年,地区及各县将企业“自然减员”(职工退休、退职等无子女顶替的空额)指标纳入统招统配计划,1982年后又改行经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1976至1987年,全区“自然减员”招工共计14598人。此间,全区国营农林“四场”也实行“自然减员”统一招工办法新增职工2500余人。
三、知识青年安置
1968年下半年,全区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当年,芜湖地区革委会政治工作组“五·七”小组成立,负责全区干部、知识青年、城市居民下放工作。1973年10月,“五·七”小组撤销,芜湖地区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1979年,上山下乡停止,地县劳动局设“知青”安置科,负责处理“知青”安置遗留问题。
1968至1978年,全区(含区内4县)共接收下放“知青”85284人,其中本地区30307人,接收外地下放“知青”54977人,分别安置在215个公社、1905个大队,15129个生产队,212个“知青”场(队)。1974年,全区创办129个集体农、林、茶场,组成7910个插队小组,安置“知青”42332人。1975年又创办知青集体农、林、茶场83个,组成知青队13个,知青小组6679个,安置知青30000余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关心和培养,多数人经受了锻炼,健康成长。据不完全统计,1973至1975年,全区(含区4县,下同)有518人入党,20083人入团,2560人被选入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县级以上2人),124817人担任社队理论辅导员、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农技员、生产队会计等。为表彰先进,地区于1969年9月、1970年10月、1973年8月、1975年9月、1977年11月5次召开知识青年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计有3220名先进代表参加会议,5次推选663人参加省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
1970至1978年,全区从下放知识青年中招生6071人、征兵4043人、招工31958人、提干6人、按政策收回(病残)9260人。1979年“知青”上山下乡停止,是年底开始由劳动、公安、粮食、民政等部门分工负责,对全区仍在农村的“知青”分别陆续收回城镇安置,1980年,全区又从下放知识青年中招工3769人、顶职62人、安排到社(队)企业1人、升学8人、提干2人;1981年底,全区所有下乡知识青年调回城镇和就地妥善安置。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