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物资购进
国家计划分配是物资来源的主要部份。宣城地区物资系统每年分季度和年度向省编报“计划物资申请表”,根据上期全区各类主要物资流转实绩和地直各专业公司对本期进、销、存建议数,首先通过金额反映物资价值量,然后再用数量反映实物量,最后按物资种类、品种、用途,实施进货、销售和库存计划编制。60年代初,全区物资管理限于地方国营企业,到1963年下半年,原商业、供销、工业、手工业等经营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物资,全部划归物资系统实行统一经营管理。1964年,物资部门对全区三类物资如何纳入计划轨道组织一次调查,由于此类物资品种繁多,市场需求变动较大,不宜纳入计划轨道,只有少量地方产品比较松散地实施计划分配,对于农副产品三类物资仍执行按原系统申请分配制。70年代(1972~1979年),全区物资购进主要有:钢材108057吨、生铁34347吨、电动机159683千瓦、变压器188727千伏安、水泥369753吨、玻璃118714箱、硫酸6595吨、烧碱2689吨、纯碱1963吨、轮胎21566套、原煤2366933吨。80年代(截止1986年),全区购进钢材182789吨,年均26112.7吨;生铁45259吨,年均6465.6吨;电动机110211千瓦,年均15744.4千瓦;变压器50295千伏安,年均7185千伏安;水泥589768吨,年均84252.6吨;玻璃202816箱,年均28973.7箱;硫酸(1980~1984年)5778吨,年均1155.6吨;烧碱4853吨,年均693.3吨;纯碱6636吨,年均948吨;轮胎62406套,年均8915.1套;原煤2335394吨,年均333627.7吨;购进汽车2005辆。1987年,全区主要物资购进总额14994万元,比建国以来年均(6458万元)上升132.18%。其中购钢材34126吨,比建国以来年均(21664.8吨)上升57.52%;生铁7579吨,比建国以来年均(5812.3吨)上升30.4%;电动机25459千瓦,比建国以来年均(22719.5千瓦)上升12.06%;变压器3260千伏安,比建国以来年均(18637.1千伏安)下降;汽车1204辆,比建国以来年均(458.4辆)上升1.63倍;水泥115980吨,比建国以来年均(71700.1吨)上升61.76%;玻璃23238箱,比建国以来年均(26520.6箱)下降;烧碱2025吨,比建国以来年均(637.8吨)上升2.17倍;纯碱1282吨,比建国以来年均(658.7吨)上升94.63%;轮胎23725套,比建国以来年均(8284.4套)上升1.86倍;原煤301400吨,比建国以来年均(357409.1吨)下降18.58%。
二、物资供应
宣城地区物资供应工作从50年代初贯彻“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保障供给”的方针,实行计划分配制度。自1963年地、县物资机构建立以来供应品种和数量渐趋扩大,供应形式分计划供应和市场供应两种体系,供应方法对大宗物资或专用统配物资如钢材、水泥、原煤以及化工产品等,由物资部门与生产厂家签订合同,大多采取直达供应。到70年代(1972~1979年),全区(含今辖4县)主要物资供应量有钢材108573吨、生铁34918吨、电动机155245千瓦、变压器192173千伏安、水泥370374吨、玻璃116506箱、硫酸6654吨、烧碱2663吨、纯碱1906吨、轮胎25201套、原煤2265390吨。80年代(截至1986年),全区主要物资供应除电动机、变压器以及原煤等少数物资略有下降外,其余物资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钢材上升到181435吨,年均25919.3吨;生铁上升到46082吨,年均6583.1吨;水泥上升到682962吨,年均97566吨;玻璃上升到198569箱,年均28367箱;硫酸(1980~1984年)5933吨,年均1186.6吨;烧碱上升到4825吨,年均689.3吨;纯碱上升到6344吨,年均906.3吨;轮胎上升到62072套,年均8867.4套。另外,电动机、变压器、原煤分别下降到110862千瓦、53000千伏安和2421567吨,汽车供应1994辆。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物资市场日趋变化,全区主要物资供应量有:钢材33672吨,比建国以来年均上升;生铁7746吨,比建国以来年均上升;电动机21778千瓦,相近于建国以来年均量;汽车1174辆,比建国以来年均上升2.53倍;水泥11441吨,玻璃22903箱,硫酸12吨,烧碱2011吨,比建国以来年均成倍上升;原煤299400吨,比建国以来年均210536.1吨上升42.21%。是年,全区物资销售总额15228万元,比上年增长43.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