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统计工作经历了建立、健全、挫折、撤销、恢复和正常发展几个阶段。1953至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立统计工作。1956年在专署计划统计的基础上单独设立了专员公署统计科,当时编制7人。所辖市县政府、各主管专业部门也都普遍建立了统计机构,充实统计队伍,培训统计人员,开始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遍及全区的统计系统网络。但是,由于“左”的影响,本区的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行署统计局及所辖市、县统计局,都被撤销,队伍被解散,人员被调走,统计渠道中断。1968年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计划小组有1人,兼管统计工作,有关统计业务全部由各专业业务部门承担。1976年地区计划委员会内设计划统计科,配备了以统计为主兼搞计划的3名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计工作从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中逐步得到恢复。1980年统计与计划分设,成立了行署计划委员会统计科,1982年12月成立了宣城地区行政公署统计局,编制恢复到1961年的12人。同时,各县的统计机构陆续得到恢复,各专业业务部门也都设立了统计机构或配备了统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加强了统计工作,初步恢复了全区统计系统网络。1983年后,全区以《统计法》精神,指导统计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加强统计工作各项建设。从此,全区统计工作开始步入了正常发展道路。到1985年底全区实有专职统计人员1149人,其中企业783人,行政事业单位366人。地区和5个县统计局实有人数已达60人,其中行署统计局15人。从1981年3月至1983年9月止,全区授予统计技术职务干部共106人。其中统计师12人,助理统计师49人,统计员45人。1982年,行署统计局组织了全区500多名统计工龄较短,又无对口学历的人员举办短期统计培训班,通过培训测试确定统计专业技术职务196人,其中助理统计师10人,统计员186人。
一、统计制度、方法
建国后,宣城地区建立的统计制度方法是按照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上起步的,没有总体设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强调统计工作为计划服务,执行的工业、农业、商业、基本建设的统计制度都是为计划服务的,调查对象都是国营经济,而对改造中的非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查注意不够;调查方式是依靠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1985年后,强调统计工作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统计工作大部分力量放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上,大搞进度统计。地区成立“综合统计办公室”,从十几个部门抽调了30多名统计人员集中办公,日常工作完全偏重日报、旬报;送报方式也发展到电报、电话,进度统计内容也愈来愈脱离实际,滥发报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国家经常的年报、月报等统计制度却不认真贯彻。1982年4月4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1983年3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发布施行),加强了农业和支援农业的调查统计工作,把农业和支援农业的调查统计,摆在首要地位,并以此为中心,全面改进统计工作。自此全区统计工作按照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统计制度方法、统计报表和加强数字管理等要求,比较扎实地建立起全面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统计网络,开展统计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十多年来,全区按照《统计法》的基本任务和授予的职责,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11种统计制度,经过改革,改变了过去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重速度统计轻效益统计的倾向,对社会劳动产品用价值和货币形式进行核算,使全区统计工作从生产型统计向生产经营型统计转变,促进丁全区由“封闭型”统计转变为“开放型”统计。主要是:将农业生产转变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将农民家庭收支调查转变为农村住户调查;将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发展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统计向同时对社会劳务进行统计转变;对生产成果进行统计向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统计转变;对国内商贸进行统计同时进行对外贸统计;建立健全地区综合能源平衡统计制度;建立科技统计并开展了专题社会调查;加强了综合统计,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制度。把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成果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整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福利增长的主要指标。
二、统计调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区除开展一些极少的重点调查外,主要是用全面统计报表的方法,规定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根据原始记录或核算资料,按照一定的表式程序,自下而上地定期报送统计资料。统计报表由国家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组成,前者是统计报表的主要部门,由政府统计部门统一制订颁发,用来搜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本统计资料;后者是各业务部门为了专业管理需要而制订颁发,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报表的必要补充。这种以全面统计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是以专业为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我国统计调查体制逐渐成为有效组织统计工作障碍。一是统计指标体系内容陈旧、统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统计指标缺乏稳定性和严肃性,报表越来越多,基层单位负担越来越重,这种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落后的小生产方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搜集的资料政府不一定需要,而政府需要的数据我们又不一定满足,同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二是在统计组织分工方面的专业分割重复矛盾,互不衔接配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全区统计工作的落后面貌,主动积极地争取既当好党政领导的“耳目”,又当好参谋,使全区由当时主要搞报表,转变到既搞好报表,反映面上的情况,又搞典型调查,反映点上的情况。做到了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从1979年起全区采取灵活多样的统计调查方法,为搞准农产量统计工作,全区坚持全面统计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抓点带面,通过典型调查资料验证全面统计数字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在1979年5月全面预计全区夏收粮食较上年增长12.4%,油菜籽比上年减产3.9%。后来通过28个具有代表性调查点的典型调查资料分析,提高了夏收粮油双增产的结果,以及该年全区早稻和中晚秋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意见,验证了197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将超历史水平的大好形势。当时地委、行署肯定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1982年全区统计部门抽调力量,积极配合,顺利完成了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1985年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并及时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全面的、详细的普查资料。
1983年在全区抽选出38个乡的调查点,进行实测估产工作;1985年采用于对称等距抽样方法对农村住户调查、集体商业零售额调查。其中对集体商业的样本柜有新的发展,采用集体商业网点人均销售额抽选样本单位,提高了调查的准确程度,这项成果得到了国家、省统计局的认可。
三、统计分析服务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为领导服务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全区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析报告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均有所提高,每年撰写和提供的统计信息均达百篇以上,有50%以上被领导和报刊、电台采用。
为宏观决策提供的分析资料增多全区统计部门充分发挥掌握全面资料的优势,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定期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针对工业、农业发展速度进行定量的、系统的分析。对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如1980年提供的“全区卅年来农业发展情况”和“农业发展速度分析及其主要规律性的探讨”;1985年撰写的“全区零售市场变化情况和1985年市场展望”;1986年为地区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全区第一次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撰写的“全区区情、区力和发展经济予测”、“对全区乡镇工业的回顾和展望”,以后又提供“简述全区经济基本特征与前景转换”。1987年撰写的“试就计算国民收入消费额中几个比例关系的简要分析”等,对改善全区宏观管理,促进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作用。
围绕改革开放提供的分析资料增多1980、1981、1982年连续三年专题报道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农村社员家庭经济变化情况,1986年撰写了全区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后取得初步成效的文章,报道改革十年成就的文章和“继续朝着治理整顿方向前进”、“‘六五’时期全区粮油棉生产的回顾”、1986年关于“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振兴经济建设”的分析报告等,及时总结分析了全区改革开放的经验。从1984年起,全区统计系统每年发表统计公报。1986年开始每年及早地向地委、行署领导提供本区在省内的名次、位次及统计资料与邻省毗邻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资料,为各级党政领导指导经济工作提供依据。
配合重大政治活动和重要会议提供的分析资料增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地、县统计部门以多种形式广泛地、系列地宣传本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了反映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系统地提供了“六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资料。1985年初行署召开县长扩大会议,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全区奖金增长情况、消费基金失控的资料,有效指导了工作。
实际统计和预测未来相结合的分析资料增多统计部门在定期进行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时,大多采取反映实际情况同预计、预测相结合的作法,解决实际统计数字“滞后”和领导同志指导工作“超前”的矛盾。在统计分析资料中既反映情况和问题,又展望未来趋势和走向,既定量又定性,针对性提出建议,分析报告内容不断充实,提高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四、统计监督
《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实行统计监督。1984年《统计法》公布实施以后,全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统计法》活动,印制大量宣传贯彻《统计法》资料,1986年在全区开展《统计法》贯彻情况大检查,198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法实施细则》以后,全区进一步宣传贯彻《统计法》,开始了统计法制建设,随后又开展以贯彻《统计法》为中心的统计质量大检查,大规模培训统计法规人员,地、县两级统计部门先后举办统计法规培训班共16期,人数达221名,为建立全区统计检查员制度奠定了基础。
宣城地区1980~1987年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完成情况表

宣城地区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