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年(1876)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商埠,光绪三年4月,芜湖海关在宣城县新庄口设立分关,海关势力遂伸向内地。此后,宣城地区便成了倾销外货和被掠夺原料的主要市场。当时地区输出的茶叶,外商压价收购,茶商“十商九困”。抗日战争时期,日商以芜湖为据点,大肆掠夺宣城地区的粮食,仅民国30年(1941),一次运走大米200万担。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极力倾销外货的同时,并大肆掠夺区内的桐油、猪鬃等主要土特产品。
建国后,宣城地区外贸事业迅速发展,从1952年开始出口,到1960年出口总值年均117.9万元。1961~1965年,出口总值年均864.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贸机构撤并,业务一度停滞,出口商品仅宣纸、宣笔等少数几个品种,全区商品出口额连续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贸事业得到恢复发展,1982年全区出口额上升到6796.8万元,比1967年增长4.05倍,创建国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工矿产品出口比重由6%增加到40.75%。1987年,全区有二十多家乡镇企业出口产品达500万元,较上年增加440万元,占当年全区商品出口总值3498.2万元的14.29%。
一、产品收购
1949年,宣城地区的外贸收购仅限于畜产品和部分土特产品,收购业务由皖南贸易总公司兼行。
1951年,地区成立“畜产品收购站”,并在宣城、郎溪、广德、宁国分设收购点。
1952年,宣城、广德、宁国、泾县等山区县自产条茶、炒青加工制成绿茶,首次调上海口岸135.55吨。截止1960年,全区产品收购总值为1061万元。
1961年,地区外贸机构成立后,出口商品始由外贸系统直接收购,截止1978年,全区累计收购总值达42528万元。
1979~1982年,全区4年连续超额完成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其中1979年超计划24.9%。
1983~1987年,全区收购总值16544万元,其中1987年4426万元,比1952年(21万元)增长209.76倍。
二、产品出口
宣城地区出口商品共分11大类、138个品种。其中粮油食品类20个品种、茶叶类3个品种、土产类23个品种、畜产类22个品种、轻工业品类7个品种、工艺品类26个品种、医药保健类16个品种、五金矿产类8个品种、机械设备类8个品种。出口额1952年至1987年共达82152万元。几种主要商品出口量:
大米素称鱼米之乡的宣城、郎溪、广德盛产白籼米,泾县和宣城粳米质佳。大米出口,遵循国家“国计民生重要物资限量出口”的原则,由地区粮食局米厂和泾县、郎溪米厂定点加工、调拨。1983年累计出口1160吨,1985年出口8476吨,1986年出口8530吨。
茶叶宣城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发展甚快。泾县“涌溪火青”、宣城“敬亭绿雪”,跻身全省6大名茶之一。出口量约占全区外贸出口总值一半,畅销苏联、北欧、摩洛哥、日本、香港等地。1980——1986年累计出口达16559.86吨。
宣纸是宣城地区的主要特产,传统出口商品之一。被誉为“宣纸之乡”的泾县,以“红星”牌为龙头等各种牌号的宣纸,运销南洋,尤为日本青睐。1980——1986年累计出口宣纸130.46万刀。
珍珠主要养殖于宣城、郎溪等水网地带,每年除地区直接收购外,产区亦自行收购。统调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运销日本、美国等地。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珍珠出口统计表

香菇主要产于宁国、广德、泾县等山区,品种有花菇、平菇、厚菇之分。1964年开始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西德等国家和地区。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香菇出口统计表

板栗主要产于广德,宁国、泾县次之。广德为全省板栗生产基地,有28个乡(镇)种植,系全省高产县之一。品种有大红袍、九月寒、处暑红、二黄早、大油栗等,出口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区。1980~1986年,累计出口406.52吨。
箬叶主要产于宁国、泾县等山区,尤为宁国量多质佳。出口品种纹细叶宽、身薄柔软、清香四溢,占据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箬叶出口统计表

鲜蛋1958年,地区建立禽蛋加工厂,负责全区鲜蛋收购出口任务。品种个大壳红,在港澳市场久销不衰。1980~1986年累计出口鲜蛋1548.38吨。
松花蛋(又称再制蛋)制作精细,花型(纹)绚丽,品种有硬心蛋(凝而不固),溏心蛋(聚而不流),为宣城地区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采用宁国专项生产的龙缸进行包装,风格独特。出口日本、美国及港澳等地。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松花蛋出口统计表

蜂蜜宣城地区素有养蜂习惯,区辖5县皆有出口任务。1984年前直调上海口岸,后改调芜湖乳制品厂蒸煮加工,由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经销日本、西德等地。1980~1986年全区累计出口蜂蜜3131.6吨。
蜜枣产地主要在宣城、郎溪、广德三县,尤以宣城水东蜜枣,具有加工精细,刀切均匀,久泡不散之特点,乃全区传统出口商品之一。1979~1986年累计出口670.16吨。
水貂皮1975年宁国、宣城、郎溪、广德由东北引进种貂,采用“蚕蛹干”试养成功,发展甚快,1976年开始出口,在西德市场被誉为裘皮之冠。1977年出口66张,1978年出口122张,1979年增至300张,1980~1986年累计出口达9400多张,其中1986年当年出口2791张。
羽毛宣城、郎溪、广德等广大农村素有饲养鹅、鸭习惯。郎溪所产羽毛,片大绒多,色泽光润,御寒性较好。1979年出口西德、日本、香港、美国、意大利共达425.36吨。此后区内建起了羽绒制品厂,自行加工各式羽绒服装内销,羽毛出口量逐年下降。1979年全区出口425.36吨,1980年出口333.01吨,1984年仅出口24.37吨,1986年出口仅6.6吨。
氟石(萤石)主要产于郎溪、宁国等地,规格齐全,品种优良,氟化钙含量达85%以上,1972年开始出口日本。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氟石出口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