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久以竹木、柴炭、丝、茶、菸叶、宣纸、表芯纸、蜜枣、香菇、板栗、大米、桐油、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外销进行商贸活动,购进商品则以杂货、煤油、香烟等百货日用品为多,布匹时货次之。商业经营初具规模始于东晋,明时,泾县商贾甚为活跃,全区商贸清乾、嘉兴盛,咸丰衰落,同治后期渐趋恢复。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商埠,次年,建芜湖海关,此后,宣城地区便成了倾销外货和被掠夺原料的主要市场。清末民初,区辖各地的商贸事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区时有千至万元(银元)资本的较大商号、粮行、油坊等约850多家。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县城沦陷,商贾纷纷卷资歇业,商贸经营一度萧条,仅泾县商户由抗战前239户减少到165户。抗战胜利后,各路商贩陆续回城复业,市场重现繁荣,但因内战又起,物价暴涨,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商业贸易急剧回落。
建国后,1950年4月,全区私营商业登记入册5512户,从业12049人,资金846万元,户均资本1535元。1953年,国营商业渐具规模,全区社会商业经营总额1234万元,其中国营商业上升到587.4万元,集体商业193.7万元,私营商业下降到452.9万元。1957年,经过“对私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国营商业居主导地位,经营机构及零售网点增加到520个,从业人员上升到1919人。60年代,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日用消费品增长3.2倍,农业生产资料增长10.3倍;外贸出口总额大幅增长;粮食销售受自然灾害影响下降较多。70年代,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升到241169万元,其中日用消费品增长81.2%、农业生产资料增长208.86%;外贸出口额上升到37922万元,比60年代增长288.55%;粮食销售上升到243237万斤。80年代(截止1986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上升到377410万元。其中日用消费品增长129.28%、农业生产资料增长89.11%;外贸出口额上升到29162万元;粮食销售236795万斤。1987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升到101223万元。其中日用消费品86282万元,农业生产资料14941万元;粮食销售量上升到32897万斤,比建国以来年均销量增长33.57%;外贸出口总值,比建国以来年均增长55.29%,实现利润468.97万元,创汇留成601.65万美元。全区商贸机构(网点)共发展到24355个,其中商业22180个,供销1721个,粮油447个,外贸7个;从业人员增加到60034人,其中商业45085人,供销8772人,粮油6053人,外贸124人,拥有固定资产6322万元,其中商业2448万元,供销3874万元;共创利1214万元,其中商业825万元,供销389万元;上缴税金1139万元,其中商业561万元,供销578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