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50年代末至60年代,社队企业属副业办公室和多种经营办公室管理,县以上未建管理机构。1976年开始,社队企业属计委管理。1977年,地、县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大多数公社也设立社队企业办公室或工业办公室,为各级政府及公社的职能机构。1983年,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设,社队企业基层管理机构分别合并于农工商公司和经联委。次年,根据中央精神,社队企业各级管理机构改称为乡镇企业局。在基层,有的县设乡(镇)经联委,有的县设企业管理办公室。
二、管理体制
各县社队企业发展初期,管理体制皆不完善,对工人劳动实行“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算、回队分配”的办法。1979年后。区内乡镇企业开始发展,少数企业试行任务与报酬挂钩的责任制,将生产同职工利益挂钩,制定“四定奖惩”(定人员、定任务、定消耗、定质量和超产奖励)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生产责任制。1980年底,全区各县乡镇企业全面试行生产责任制。1982年,各企业在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责任制同时,推行利润包干、计件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包干上交及超利分成等多种管理措施。次年,又有责、权、利三者紧密结合的各种经营承包制出台,形式有:集体经营承包、个人经营承包、厂长(经理)经营承包和合伙经营承包等。有的县还对年产值50万元以上、整顿验收合格企业进行“一包三改”的管理体制改革,即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改干部任命制为聘请或选举制,改固定工资制为计件或浮动工资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或临时工制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
三、企业管理
计划管理建国后到70年代初,区内乡镇企业发展无专门计划体制。1977年主管部门始编制和下达企业发展规划和当年生产计划,主要指标有总收入(后改为总产值)、工业总值和主要产品产量等,并逐年分乡镇(公社)考核计划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各县;同时,还编制物资计划、人才培训计划和发展规划等。各县主管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总计划分配到各乡镇经委,再下达到企业。有的县还制定奖励措施,以保证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1985年,宣城县政府制定《乡镇企业奖励办法》,考核乡镇完成产值和实现经济效益状况,奖励先进单位。是年,该县有22个乡镇因生产成绩显著而受表彰。随着企业发展,各县对一些骨干企业规定需考核的内容包括产品、产量、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共8项经济技术指标。主管部门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更促进企业的发展。1979年后,区内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宁国县各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年年超额完成计划,1984年开始更有大幅度增长。宣城县编制《1985年——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近期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重点为煤炭、建材、食品和第三产业类,结果各项计划均超额提前完成。
生产管理1977年后,各县主管单位逐步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生产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帮助企业落实生产计划;会同银行解决设备贷款及流动资金,牵头召开专业会议,交流发展生产经验。1982年5月,宁国县在中溪镇召开企业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推广县密封件厂岗位承包责任制经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各县主管单位及时收集信息,引导和协助企业开展“三引一联”(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合伙联办)的横向经济联合,协助企业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并协助企业改善管理。1981年,主管部门对一些原材料无来源、产品尤销路、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进行以“生产为中心,管理为重点”的整顿,帮助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各主管单位在系统中开展企业评优活动,协助推销。如1985年9月,宣城县选送水东蜜枣、孙埠黄酒、宣笔等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1987年该县又选送橡胶无芯成型夹胶管、电子仪表、石墨精粉等16种产品参加华东6省1市工业产品展销会。各县还组织人员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取经;帮助摸信息、找项目、搞协作,为企业排忧解难;此外,对企业引进人才,放宽政策,待遇从优,并想方设法调动企业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企业逐步冲破“三就”(就地取材、加工、销售)的狭隘观念,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开展横向联合,发展骨干企业,抓拳头产品,立足市场竞争。1984年后,各县乡镇企业主管单位把管理重点转移到全方位为企业服务上,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协调工作,从单纯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财务管理1979年,全区内各县主管单位根据社队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部分社队企业实行建帐制。不少社、镇制订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费用开支标准。1981年,各企业执行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社队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费用开支标准提出具体补充规定。大部企业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建帐,统一会计科目,并配备专职或兼职财会人员。在财务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建帐和互审进行。各县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学习“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和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职责范围,建立较完善的财务制度,按月、季将企业财务帐据送社队企业办公室集中互审。1986年后,乡镇企业改革放权后,各乡镇对所属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也有所改进,由报送帐据集体互审改为财务审计。在审计中遇到政策性较强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逐级汇报,请示解决办法。同时,各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会同乡镇,对重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实施监督,帮助财会人员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为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从1978年起,各县先后举办统计员、会计员和工业会计培训班。至1987年,区内各县乡镇企业持证上岗财会人员共2610人次。1987年以来,企业实现的利润,除纳税和提取公益金外,在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利润分成比例。企业留成部分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少量用于职工福利事业,上缴乡镇的利润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本建设以及扶贫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1987年,宁国县乡镇、村两级企业纯利润720万元,上缴130万元,占18%,企业留成590万元,占82%。宣城县自1978——1987年,乡镇和村两级企业利润总额3652万余元,占总利润53.3%,企业留成1705万余元,占46.7%。
销售管理各级企业的产品主要由企业自销,一部分产品由乡镇供销公司经销。煤、茶叶、食油、石棉等少数产品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收购。煤和茶叶分别由国营煤建公司和茶叶公司收购,食油由粮食部门委托加工,统购回收,其他产品由供销合作社收购。价格由物价局统一核定,不得任意变动。1978年后国家放宽社队企业矿产品销售自主权,凡列入国家或地方计划收购的矿产品按质论价,由规定部门收购,未纳入计划的矿产品允许自产自销,自定价格。1980年后各县相继成立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开展供销业务。公社分别设立供销经理部和一些专营商业企业,积极组织经销计划外或超计划产品以及商贸、物资部门不收购的产品,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和订货会,使产销直接见面。大多数产品由企业自销。各企业主要通过批零兼营、集中设点、上门推销等方式扩大销售业务。
全区主要企业简介
宁国密封件厂该厂位于中溪镇,建于1980年,由两个社办橡胶和塑料小厂改建而成。建厂初期,仅47名工人,生产均为手工操作,当年产值50万元。之后企业发展迅速,先后从国外引进20余台(套)设备,皆由微机管理。至1987年,生产的往复密封件和轴承密封件已形成系列产品,共13大类计有240多个规格品种。主要产品O型橡胶密封圈于1986和1987年先后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产品覆盖国内市场面达80%,主要产品还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446万元,职工406人,生产各种密封件3643万件,完成产值720万元,上缴税金190万元,获纯利148.6万元,人均创产值1.77万元。企业在科学管理、产品质量、物资消耗、经济效益等方面于全国同行业中均居领先地位,是省级明星企业。厂长夏鼎湖开拓办厂,善于经营,1986年被省乡镇企业局授于“先进厂长”称号。
宁国县耐磨材料总厂该厂位于凤形山,是由石口耐磨材料厂扩建发展而成的。1982年转产铬系列耐磨材料,当时只有100多名职工,年产值仅40余万元。1986年利用“小三线”厂房,在凤形山、青龙、霞西改建3个分厂,形成规模较大的综合企业,成为国家建材局定点生产各种破碎机、球磨机所用耐磨材料的专业厂。到1987年,企业已有职工1115人,固定资产原值615万元,创产值1654万元,上缴税金134.4万元,获纯利266.3万元,拥有各种主要设备49台(套),生产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当年生产各种耐磨材料7638吨,销往全国各地。厂长陈宗明艰苦创业,大胆改革,1987年被评为全国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之一,同年被选为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泾县氟塑料制品厂该厂位于茂林镇,1986年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引进氟塑技术创办,专产氟塑料合金磁力驱动泵(此产品为1985年国家科研成果,专利转让)。当年产品试制成功。初建时只有职工30余人。主要产品为“卧龙”牌氟塑料合金磁力驱动泵(分GQB型磁力驱动泵和FSB型离心泵两大系列),质量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产品通过省级览定,年生产能力5000台。当年,小批量产品出口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并行销国内26个省、市。是年底该厂有职工150人,固定资产130余万元,完成产值103.5万元,在全省化工行业中有一定声誉。
广德缫丝厂该厂位于广德县四合乡,占地9000平方米,1980年动工,翌年建成投产。初建时企业只有缫丝机660绪,职工60余人,当年产厂丝2吨。近年来该厂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深受外商和省内外用户好评,外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内销产品与乡内第一、第二丝绸厂配套。1987年,企业有缫丝机128台,职工586人(包括计划外用工,正式职工467人),产白厂丝38.9吨。是年,创产值310.3万元,是省级明星企业。
宁国县通用机械厂该厂位于霞西乡,原为上海小三线企业,1986年经改造生产农用机动三轮车。1987年当年改造即受益。是年生产机动三轮车1246辆,有职工376人,固定资产原值92万元,净值84万元。是年底,创产值508.67万元,上缴税金47.36万元,获纯利31,48万元,为省级明星企业。1987年厂长潘水江被宣城行署授予“地级能人”称号。
宣城黄酒厂该厂前身为1980年6月开办的孙埠黄酒厂。1982年该厂由社队联办,改为现名。企业技术人员聘自浙江绍兴,并引进绍兴老酒传统发酵工艺,采用当地优质糯米、泉水,生产出特加饭、善酿、元红、香雪等黄酒品种及糟烧白酒。企业严把质量关,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配备专职化验员。1984年,特加饭和善酿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5年,特加饭、善酿、元红、香雪等产品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孙埠牌元红酒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企业亦于1983~1985年连续3年获省、地先进企业称号。产品远销上海、蚌埠、马鞍山、绍兴等地。1985~1987年企业两次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142万元,年生产能力增至3000吨。1987年该厂产量为1700吨,创产值102万元,纳税23.58万元,获利1.65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39.9万元,净值26.23万元,职工162人。同年,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黄酒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黄酒节上,特加饭和元红酒分别获一、二等奖。年底,该厂被地区计量局批准为三级计量合格企业。
泾县卫生纸厂该厂位于丁桥乡,创办于1981年。现拥有2条造纸生产作业线和废纸脱墨浮选制浆工艺流程线。以废纸为原料,生产喜梅牌C级绉纹卫生纸和文化用纸系列产品。1985年在安徽中医院协助下,根据汉代名医张仲景妇科验方,结合现代医学新成就,采用中药外用拴剂理论研制成功彩荷牌药物保健卫生纸,并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产品销往浙、赣、湘、闽等省。1987年,企业有职工300余人(包括临时工),固定资产340万元,创产值215.5万元,上缴税金8.05万元,年产卫生纸、文化纸3500吨,获纯利5.93万元。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乡镇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
1、宣城地区1949~1987年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及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
2、宣城地区1949~198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3、宣城地区全民所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及资金利用情况统计表(1973年~1987年)
4、宣城地区1979~1987年优质产品统计表宣城地区1949~1987年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及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

宣城地区1949~1987年主要工业产品量统计表


宣城地区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及资金利用情况统计表

宣城地区1979年~1987年优质产品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