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2年(1943)~34年,宁国县政府拨款50万元,银行贷款20余万元,兴办宁国县县营民生工厂,租用民房3幢,成立纺织厂、染坊、营业部;后又增设“陶器改良部”,主要生产和经营各色布疋。民国33年,该厂有职工21人.织布机9架(借用7架),后因资金短缺,物价上涨,产品滞销,亏损巨大而关闭。民国29年泾县政府接办境内榔桥河镇皖南第六区纺纱实验厂,(翌年改名为泾县平民工厂),生产棉布毛巾,有各种机器4台,工人20余名;又在丁桥村建成县麻袋工厂,生产麻布和麻袋。民国32年,泾县县城建成县中心工厂,加工粮食,后改为泾县县营民生工厂,抗战前夕关闭。民国12年(1923)6月,宣城县官办水东煤矿开业,有斜井2座、竖井1座,日产煤70余吨。民国32年,宣城县政府开办宣城县中心工厂(时称“平民工厂”),分设在周王、溪口、水东、扎门口等地,先后从事纺纱、织布、织绸、碾米、造纸等生产,有资金40万元。建国初,区内仅有全民所有制企业2家,产值46万元。1950年后,国营经济开始发展,至1952年底,有国营工业企业21个,产值885万元。1958年“大跃进”中,各县新建各类工业企业近4000家,其中国营企业由1957年的56个发展到291个。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后,一批企业“下马”,国营企业减少到131个,产值2885万元。“文化大革命”前夕,国营工业企业97个,产值为4038万元。70年代始,区内工业开始复苏和发展,其中化学工业发展最快。1978年全区有国营企业163个,产值15586万元。80年代,区内扩建和改造了大部分老企业,新建敬亭山啤酒厂、地区丝绸厂、新田煤矿等一些国营骨干企业。1983和1984两年宣城、郎溪、广德遭特大洪灾,但工业生产发展仍较迅速。198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82791万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创建国以来最快增长速度和最佳经济效益。是年,区内有国营工业企业225个,产值46193万元。工业门类中以机械、冶化、电力、纺织、建材、食品等骨干行业为主。
上一篇:第二节 集 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