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区以农副产品和矿产为原料的工业及采掘业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宣纸、宣笔为区内工业生产一大特色。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发生前夕,区内煤炭采掘和碾米、榨油、酿酒、造纸、制茶等手工业生产均较为发达。各县除土纺土织和泾县宣纸、宣城及郎溪铁锅、犁头犁耳铸造、广德、宣城土纸生产比较集中外,其他行业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一师一徒,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抗战前泾县有宣纸棚户44家,皆为私营,纸槽156帘,产品行销国内外。抗战期间,大部分手工作坊和店铺停业,纸槽倒闭,成批手工业者背井离乡,被迫改行。30年代末、40年代初区辖5县有各类个体或私营作坊(工厂)3000家左右。至解放前夕,区内手工业作坊仅有小岭宣纸生产合作社、梅林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此两社皆为当时驻云岭新四军军部帮助建立的)和50多架土纸槽、10家宣纸槽、5家土纺织作坊、3家锅坊、6家土陶及砖瓦窑,从业500余人。另有从事铁、木、竹、缝纫、制伞和季节性修补行业的个体企业,约1800余户,从业6000多人。是时泾县宣纸生产亦处于停顿状态。1949年底,全区计有工业企业5219个,除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外,余皆为集体或私营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全年工业产值2538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19%左右。其中个体手工业户2000余,从业约6500人,年产值近百万元(折新人民币,下同),利税不足10万元。1952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开始发展,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也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企业达6000余个,创产值2500余万元。1956年全区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个体经营的铺、坊大部分关闭。1961年区内各县工业调整后,又出现一批从事木业、竹业、铁业以及缝纫、五金、修理等业的个体手工业者,另有一些个体工匠流动于城乡,上门作业。1965年各县结合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取缔一批无证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户,少数木匠、铁匠、裁缝、皮匠、理发匠及从事修理业的个体手工业者由市场管理小组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户及私营铺坊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取消,自此,个体及私营企业基本绝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逐步深入,区内个体工商户和手工业户相继开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向手工业转化,铁匠铺、竹、木业社、缝纫铺、五金修理铺、豆腐坊、面坊等匠铺作坊纷纷兴起。至1987年,全区有已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作坊、工场(工厂)465户,从业3240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集 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