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以农副产品和矿产为原料的手工业、采掘业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广德、宣城等地已有人开挖煤炭。民国初至抗战前夕,区内采煤业和碾米、榨油、酿酒、造纸、轧花、制茶、铁木竹农具制作等手工业已较发达。宣纸生产更具有特色。旧中国战乱频仍,区内工商业衰落,生产凋敝。1949年初,各县仅有一些简陋的纸厂、锅厂、小煤窑和砻坊、油坊、糟坊、机坊及铁木竹小作坊,是年底,区辖各县共有此类工业企业5219个,多为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小,人员少,全年产值仅2538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区内工业经济成分发生较大变化。到1956年底,已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工业经济结构开始确立。截止1957年,各县有国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和手工业社(组)1339个,全年工业总产值达5616万元,其中轻工业4586万元,占81.6%,重工业1030万元,占18.4%。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区内工业生产起落较大。1958年,在“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中,区内兴建一大批煤矿、铁矿和炼焦、机械、建材及水、火力发电等工业企业。当年,区辖各县工业企业猛增至7966个,其中全民企业291个,集体企业7675个(包括乡镇企业6923个),全年工业总产值剧增到11465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但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电力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产品质次滞销,效益差。1961年,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大批工矿企业“下马”,并精简职工。1962年,区内工业企业数回落到56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3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36个(包括乡镇企业99个),当年工业产值4069万元,回落到1952年水平。继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至1965年,工业产值回升到5936万元。“文化大革命”初期,区内工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后在“抓革命,促生产”和发展地方“五小”(小钢铁、小机械、小煤窑、小水泥、小化肥)工业等措施推动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0年,区内工业总产值7850万元,比1965年增长32.5%。至1975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0083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2383万元,重工业产值7700万元。1980年后,全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少工矿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各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建和改造了大部分老企业,并兴建地区敬亭山啤酒厂、地区丝绸厂、新田煤矿等一批骨干企业。1987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2791万元(按1980年的不变价算为74388万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58%。在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为49.7:50.3,比例趋向协调。产品品种和质量也明显增加和提高,且创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如宣纸、氟塑制品、Y系列电机、农用三轮车、白厂丝等,其中有些产品质量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全区工业已从建国初期单一的手工操作逐步发展成较先进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并形成以食品、饮料、造纸、纺织、建材、机械、化工和非金属矿采掘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