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为多,危害也最大。建国前,抗灾能力很弱,对自然灾害只能“听天由命”。在严重灾害的袭击下,往往是庄稼绝收,房舍毁灭,疫病流行,人民遭受死亡威胁和背井离乡之苦。志书记述灾后惨状如“道殣相望”,“人相食”,“死者枕藉”,“遗骸载道”等等,令人触目惊心。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兴修水利,建立气象台站,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一旦发生洪旱,则集中力量抗御,努力减轻损失。即使人力不可抗拒的大灾,政府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受灾地区尽快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安定人民生活。
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记载的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但建国前尤其是古代记载缺漏颇多,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建国后的资料较详,完整地记录了历年灾害情况。
一千八百多年来较大自然灾害如下:
[东汉]
永元十五年(103),丹阳郡国旱,伤稼。(注:宣城地区境域时属丹阳郡。)
延光二年(123)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三国]
吴赤乌二年(239),泾县大水。
吴赤乌十三年(250)八月,宁国诸山崩,洪水溢。宣城大水。
[东晋]
永昌元年(322),宣城、宁国、泾县大水。
太宁元年(323)五月,宣城大水。
咸和四年(329)七月,宣城、泾县大水。
太元十八年(393),泾县大水。
[南北朝]
梁天监元年(502),大旱,斗米五千,人多饿死。
陈太建十二年(580),泾县旱。
[唐]
永徽元年(650)六月,宣、歙等州大水,溺死者数百人。
显庆元年(656)七月,泾县山水暴出,溺死者二千余人。
元和九年(814)秋,大水害稼。
长庆三年(823)三月,宣、歙等处旱。
宝历元年(825)秋,宣州旱。
太和四年(830)夏,宣、歙等州大水害稼。
太和七年(833),大水害稼。
大中九年(855),泾县旱。
咸通十年(869),宣州疫。
中和四年(884),大旱。
[五代十国]
南唐昇元六年
(942)六月,宣州大水涨溢。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治平元年(1064)夏,大水。
绍圣三年(1096),大旱。
政和五年(1115)六月,宣州大水。
建炎三年(1129),宣城大水,城几没。
绍兴三年(1133)五月己亥至六月辛丑,雨甚大,水败圩堤,圮官民庐舍。
绍兴四年(1134)四至五月,淫雨大水。
绍兴二十三年(1153),宣州大水,泛溢至太平州。
隆兴元年(1163)八月,飞蝗过郡蔽天,宣、徽、湖三州害稼。
隆兴二年(1164)七月,大水漫城廓,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
乾道六年(1170)五月,大水,城市有深丈余者,漂民庐,淹田稼,溃圩堤,人多流徙。是年冬饥。
乾道九年(1173)五月,广德军大水。
淳熙二年(1175)秋,江淮皆旱,宁国府尤甚。广德军旱,民艰食。
淳熙三年(1176)八月,广德军大水,建平尤甚。
淳熙六年(1179),宣城秋水坏圩田,溺人。
淳熙七年(1180),广德军旱甚。
淳熙八年(1181),广德军旱,七月不雨至十一月。宁国府饥疫,死者尤众。
淳熙十年(1183),大旱。广德军流落淮郡者一万余人。
绍熙三年(1192),五月己亥至六月辛丑雨甚,建平、泾县水败圩堤,圮县治庐舍。
绍熙四年(1193),霖雨自四月至五月,宣城、建平、宁国大水坏圩田,害稼。
绍熙五年(1194)五月辛未,泾县水圮民庐,溺死者众。八月宣城大水。是年冬无麦苗,人食草木。
嘉定八年(1215),春至秋大旱,宁国府和广德军尤甚,至八月方雨。
嘉定十一年(1218),广德军秋冬旱,菜麦皆枯。
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广德军大水。
嘉定十七年(1224),泾县大水。
绍定四年(1231),建平大水,东西门两大堤俱破。
[元]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月,宁国等路大水,民流徙者四十五万八千四百七十八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六月,宁国等七路大水,民艰食。
大德元年(1297)三月,宁国饥;八月水。
大德二年(1298)正月,宁国、广德路大水。
大德四年(1300)三月,旱。泾县风雹。
大德五年(1301),泾县大水。
大德六年(1302)六月,宁国、广德路饥。
至大元年(1308)春,建平饥,死者甚众。
皇庆元年(1312)八月,宁国路水。
至治元年(1321)三、四月,宁国、广德路饥。
泰定二年(1325)四月,宁国等路饥。
泰定三年(1326)九月,宁国路水,民饥。
致和元年(1328)八月,广德路水。
天历二年(1329)四月,宁国、广德路饥。
至顺元年(1330)二月,宁国、广德路饥;闰七月大水,没民田逾万计。
至正十五年(1355),宁国路大旱,升米银二钱。
[明]
洪武元年(1368)夏,宁国府、广德州旱。
洪武八年(1375),泾县旱。宁国十月大水。
洪武十八年(1377),宁国水。
永乐十八年(1420),广德州旱。
宣德九年(1434),大旱。
景泰五年(1454)六月,宁国府蝗。
天顺三年(1459),宁国五、六月不雨,禾稼枯槁。
天顺四年(1460),泾县大水。
成化十六年(1480)夏,广德州水。
弘治六年(1493),冬连雨雪,十二月大水,所至漂没。
弘治八年(1495),宣城大饥。
弘治十四年(1501)六月,广德水溢州城,建平圩田尽没。八月宁国府大水蛟出,漂流房屋。
正德三年(1508),大旱,四至十月不雨,籽粒无收,野无青草,草根树皮采食殆尽,道殣相望。次年春饥,人相食;夏秋瘟疫流行,死者万计,积尸如山叠,遗骸载道。
正德四年(1509)七月,广德州淫雨弥旬,洪潦横流,民田尽淹,大水灌城。冬冰坚地坼,禽兽草木皆被冻死。
正德五年(1510)五月,宣城大雨水,圩岸破荡殆尽,人畜溺死者不可胜计。
嘉靖元年(1522),建平大水,东门堤破。宁国旱、蝗。
嘉靖四年(1525)八月,广德、建平蝗害。宁国大雨。
嘉靖五年(1526),广德州淫雨害稼。建平西门堤圮。
嘉靖六年(1527),广德州七月雨雹,大如拳,禾稼鸟兽触者皆死。
嘉靖八年(1529),六月建平飞蝗蔽天。八月宣城诸山蛟发,漂没民舍圩岸,水泛溢入城,军储仓浸数尺,人畜多溺死。
嘉靖十年(1531),宣城飞蝗食稼。
嘉靖十四年(1535),广德州夏秋不雨,九月蝗虫大作。
嘉靖二十三年(1544),建平旱。
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平旱,自五月至九月下旬始雨,民饥。
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平大水。宣城、宁国冬树冰,竹木压折甚众。
嘉靖四十年(1561)五、六月,淫雨不止,大水漂没圩岸。大饥。
隆庆五年(1571),宣城大螟,稻初实即槁,延害数岁。
万历二年(1574),八月淫雨,宣城、宁国、建平诸山蛟发,洪水溢,漂庐舍,人畜溺死甚众。
万历八年(1580),大水。
万历十四年(1586)夏,大水,宣城圩岸尽没。
万历十五年(1587)春,淫雨不绝,建平水淹民舍,斗米值银二钱。
万历十六年(1588),宣城、建平大旱。
万历十七年(1589),广德州大旱。
万历二十三年(1595),大水。广德州五月十七日起大雨三昼夜,建平大水涌溢,破圩七十余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宁国山水大涌,漂人口甚众。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大水,漂没圩岸田庐,人畜溺死甚众。
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月,广德州蝗虫大起,禾黍竹木俱尽。
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平大旱,飞蝗蔽天。
天启四年(1624),建平大水,居户被淹。
天启七年(1627),宣城大水。
崇祯元年(1628),泾县大水。
崇祯十一年(1638),广德州大旱、蝗。
崇祯十三年(1640),四、五月间水;夏大旱,蝗起。寻大疫,泾县死者十存三四,道路相枕藉。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蝗。广德州斗米千钱,遗骸载道。宁国饥民聚掠仓廪,令不能禁。
崇祯十六年(1643),泾县春夏淫雨。
[清]
顺治八年(1651)六月,连日大雨,宣、泾、宁诸山蛟发,平地水深丈余,漂民舍、坏桥岸,人畜溺死无算。是年旱。
顺治十四年(1657),大水。六月十九日泾县大水入城,水深数尺,上坊、下坊庐舍悉没,田地推荡,为数百年未有之大水。
顺治十六年(1659),建平大水。
顺治十八年(1661),建平旱。
康熙四年(1665),建平水。
康熙七年(1668),四月宣城蝗大发。五月泾县大水,漂没千余棺,溺死者无算。
康熙八年(1669),五月晦后连日大雨,宣、泾、宁诸山蛟并发,平地水深丈余,漂庐舍,坏桥堤,人畜溺死无算。
康熙九年(1670)夏,宣城大水,圩田浸没。冬大雪越月不止,深数尺,道罕行迹,人畜多冻死。
康熙十年(1671)夏,大旱,连月不雨,热如焚,人有渴死者。
康熙十一年(1672),春大饥,人食草木。夏宁国、广德、建平大水。
康熙十三年(1674),宣城旱。
康熙十六年(1677),宣城大旱。
康熙十七年(1678),宣城、宁国旱。
康熙十八年(1679),宣城、建平旱、蝗。
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宣城、宁国大水,圩田浸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大水。宣城硖石山蛟发二十余处,汪家圩蛟自平畴起,破圩而出,水大泛溢。
康熙二十九年(1690),泾县夏旱,建平冬大雪。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建平大水。
康熙四十六年(1707),大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大水,诸圩尽决,溪田淹没无收。泾县水入城。秋旱,山田禾尽槁。民取草木或白土(观音粉)食之,道殣相望。寻大疫,死者殆半,村落间往往有舍无人。至四十九年方止。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宣城、泾县旱。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广德、建平、宣城大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水秋旱,继以虫,禾稼几尽。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大雨,宣城、泾县诸山蛟并发,水势汹涌,决圩堤,圮桥梁,坏城垣道路,人畜淹死者无算。
康熙六十年(1721),宁国、泾县旱。
雍正四年(1726)夏,宣城、建平大水,圩田尽没,山田谷亦朽败。
雍正五年(1727)秋,建平大水。
雍正八年(1730),宣城、建平、泾县大水。
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宣城、泾县大水,损禾稼。
乾隆三年(1738),夏、秋宣、宁、泾旱,伤稼。
乾隆八年(1743),三月十二日宁国米坞大雨雹如拳。五月癸卯泾县大雨雹。六、七月大旱。秋宣城、建平大水。
乾隆九年(1744),七月朔后雨连四昼夜,水暴涨,宣城东北乡尤甚,人畜溺死无算。宁国、泾县大水入城,仓储俱没。建平埂破,水绕北门入城,民房半为波泽。
乾隆十年(1745),建平秋禾被水。
乾隆十二年(1747),正月丙辰泾县大雨雹。六月大旱。
乾隆十三年(1748),泾县淫雨自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初,损二麦,民饥。
乾隆十五年(1750)秋,建平大水。
乾隆十六年(1751),夏秋大旱,禾尽槁,谷价昂数倍。冬至次年春大饥,人食蕨根、树皮。
乾隆十七年(1752),泾县二月久雪,民多殣死。夏广德州旱。
乾隆十八年(1753),六至九月宁国大水。
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十五日起广德大风三昼夜,谷已成熟,籽粒吹落几尽。宣城、建平蝗害稼。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宁国大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夏,宣城淫雨,大水陡发,圩田尽没。
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宣城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大水,米价腾贵,民多殣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宣城大疫,死者甚众。
乾隆三十七年(1772)五月,广德州梅雨大作,蛟自山出,漂没庐舍,人多溺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二十四日泾县大水入城。建平水。
乾隆四十年(1775),春夏旱荒。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四月广德州大水。
乾隆四十二年(1777)夏,宣城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夏,广德、建平旱。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自夏至冬不雨,饥民食草根树皮几尽,死者枕藉于道。建平蝗害,所过寸草不留。
乾隆五十一年(1786),泾县大旱。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广德自夏至秋不雨,斗米钱八百文,民食草根树皮殆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泾县东蛟发,冲溃藤溪市厘桥路洪村中溪新庄沿河以下漂没田畴民舍,人多溺死。
乾隆六十年(1795)夏,广德州旱。
嘉庆五年(1800),泾县正月大雪深数尺;六月十九日大水入城。
嘉庆七年(1802),夏秋旱。
嘉庆九年(1804),春泾县大水入城。五月宣城大雨,水溃圩岸。秋旱。
嘉庆十三年(1808),广德州旱。
嘉庆十六年(1811),泾县秋旱。
嘉庆十九年(1814),夏秋大旱,广德州自三月至十一月不雨,民饥。
嘉庆二十五年(1820),泾县秋旱。
道光二年(1822)五月,泾县大水入城。
道光三年(1823),四月至五月大雨不止,七月复大雨,山水暴涨为灾。
道光十二年(1832)夏,建平旱。
道光十五年(1835),宣城、宁国旱。
道光十七年(1837)夏,宁国大水,胡乐巡检司兵役十余人被淹死。
道光二十年(1840),建平大水。
道光二十一年(1841),宣城秋大水,冬大雪深六尺,饥民多冻死。广德州十一月大雪,深丈余,道路不通月余,禾多冻死,山兽入人家厨灶。
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宁国大水,田多淹没。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广德州五月久雨,水势骤涨,溪田多冲没。
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水,漂没人畜无算。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淫雨,平地水深数尺,有入市深丈余者。广德州淫雨自四月至六月不止,大水入城,禾苗淹没。宁国山水尤甚,滨河房屋水至屋脊,人多淹死,冲毁房屋、田亩、桥梁无数。
咸丰二、四、五年(1852、1854、1855),宁国连年荒歉,飞蝗蔽天,所集田苗稼立尽。
咸丰六年(1856)夏,大旱、蝗,草木皆枯,人相食。
咸丰七年(1857)夏,广德州旱、蝗。
咸丰八年(1858),宣城蝗害。
咸丰十年(1860),建平暴雨成灾,圩堤尽没,野无青草,人相食。
同治元年(1862),瘟疫流行。广德州五至八月积尸满野,伤亡殆尽。宁国全境死亡枕藉,无人掩埋,民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建平全县人口仅剩一万零八百人。
同治三年(1864),泾县大水。
同治五年(1866),大水。
同治七年(1868),五月大雨水,毁桥坏屋甚多。宁国三月十九日雨雹,皆浑圆如珠,大者如盏,平地顷刻积二、三寸,次日始消。
同治十二年(1873)秋,宣城、建平旱。
光绪元年(1875),建平大水,圩堤溃决。
光绪三年(1877),建平旱、蝗。
光绪四年(1878),建平水。
光绪五年(1879)夏,广德州旱。
光绪八年(1882)五月,大水,宁国诸山蛟发,平地水深丈余,坏庐舍,人畜多溺死。
光绪十三年(1887),宣城夏大雨决圩堤,秋旱,冬大雪。
光绪十五年(1889)夏,宣城大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平旱,二月至十月不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宣城、宁国、建平大水,圩塘冲塌,人畜漂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德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宣城、建平大水,圩堤都溃,为数十年所未见。
光绪三十年(1904),建平大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城大水。
宣统元年(1909),入夏后大雨兼旬,水势泛滥,宣城破圩三十多个,建平圩田都被淹没。
宣统二年(1910),大水。宣城五月初六至初九日大雨四昼夜,平地水深数尺;十八至二十四日又连大雨七昼夜,山洪暴发,除金宝、养贤等四个大圩外,其余破溃殆尽。灾民抢粮达十数起。
宣统三年(1911),宣城、建平大水。
[中华民国]
4年(1915),郎溪大水。宣城旱。
6年(1917),宣城大旱,75天不雨。
8年(1919),宣城、郎溪大水。
10年(1921)夏,宁国大水。
11年(1922),大水。泾县城关青弋江水位36.51米,为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高水位。大水冲毁各乡田地道路、河岸石桥。宣城七月大水,双桥以下圩堤溃决殆尽,孙埠水势尤猛,淹死百余人。宁国秋大水,冲没朱家桥、沙埠镇、平亭渡人畜田禾无算。
12年(1923),宣城、郎溪大水。
18年(1929),广德大旱,发生粮荒。
19年(1930),宣城大水。
20年(1931)夏,大水。泾县冲毁田地4000余亩。宣、郎、宁水淹县城。宣城大、小圩全破,受灾农田41.6万亩,受灾人口16.82万人,死亡303人,倒房8.29万间。郎溪圩堤塘坝尽溃,水溢县城,淹田22万亩,受灾人口11万人。长江决堤后水势仍不断上涨,为40年间最大洪水,至9、10月间始退落。
23年(1934)夏,大旱。广德、郎溪旱情奇重,4~7月百余日不雨,禾苗全死,竹木亦枯,树皮草根食尽,赤地千里,尸骨遍地,为近百年所未有。宁国大旱,籽粒无收。宣城受旱农田77.8万亩,受灾人口34.76万人。泾县受灾农田24.62万亩,受灾人口18.93万人,粮食籽粒无收,含淀粉野生植物掘食殆尽。
27年(1938)6月,宣城、郎溪、宁国大水。郎溪40多处圩堤漫堤决口,一片汪洋,被灾农田10万多亩。
29年(1940),大旱。
30年(1941),郎溪大水。泾县雹灾。
31年(1942)夏,郎溪、泾县、宁国大水。泾县溺死居民百余人。
33年(1944)夏,大旱。
35年(1946),宣、郎、广大水。
36年(1947),郎溪大水。宁国夏雨过多,山洪暴发成灾。
37年(1948),宣、郎、广、宁大水。5月郎溪大雨,山洪泛滥,沿河诸圩溃决,内涝严重,受灾农田6万亩以上。广德6月29~30日滂沱大雨,誓节被淹,四周波浪滔天,柏垫镇平地水涨丈余,被淹6小时;秋久旱不雨,山畈田受虫患甚烈。宁国6月底大雨三昼夜,洪水冲毁禾田、公路、电杆、桥梁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宣城、郎溪、泾县水,受灾农田20余万亩。秋旱。
1950年,春水,郎溪、泾县受灾。夏旱,区辖五县均有灾。
1951年,7月中旬暴雨,广德、宁国、泾县受灾。
1953年,宁国5月旱,6月大水。宣城、广德7、8月旱,受灾农田48万亩。
1954年,大水。宣城5~9月降雨量1515.2毫米,内河相继出现14次洪峰,长江水倒灌,84个圩溃破,冲毁房屋2万多间,死9人,农田受灾29.6万亩。郎溪5月12、19、20、24日降雨209.5毫米,郎川河水位15.31米,12~22日10天破圩21个,淹田9.5万亩,县城进水,倒房3182间,死22人。泾县5~7月降雨1225.6毫米,青弋江上游各干支流洪水上涨26次,县城水位最高达34.63米,洪峰流量6080立方米/秒。洪水冲毁大小河堤24条,决口41处,淹田8.56万亩,倒房269间,死16人。宁国5~6月河沥溪、胡乐司分别降雨836.8毫米和1036.4毫米,沿河两岸洪水泛滥,淹田4.15万亩,死7人。广德县5月连降大雨5次,山洪暴发,淹没午季作物4万多亩,稻田5万多亩。
1956年,宣、广、宁、泾水,受灾农田40余万亩,广、宁、泾死29人。
1957年,大水。宣城5月和7月发生两次洪水。7月1~8日水阳江流域普降暴雨,宣城水位达16.66米,超警1.16米,为百年罕见。洪水破大小圩51个,漫顶坍塌多处,冲倒塘坝3581个、小水库1座、房屋2.47万间,淹田26.8万亩,死8人。郎溪7月1~3日降雨287.9毫米,上游广德同时降雨280.6毫米,郎川河水位猛涨至15.74米。全县破圩49个,只存永宁、赵兴两圩。县城进水。受灾农田18.6万亩,冲毁房屋1.36万间,死3人。广德7月2~4日降雨319毫米,河埂倒塌、决口744处,冲毁塘坝1638处,受灾农田6.6万亩,水冲沙压农田7042亩,倒、毁房屋3135间,死9人。泾县7月份降雨425毫米。7月5日水位达34.57米,超警2.07米。洪水冲毁水利工程625处,淹没农田5.33万亩,冲毁房屋126间,死2人。宁国6月29日起连续降雨274.7毫米,7月4日河沥溪、胡乐司水位分别达52.83米和141.42米,超警1.6米和2.42米。洪水冲毁水利工程1398处,淹没农田4万亩,冲倒房屋23间,死2人。
1958年,大旱。宣城5~7月降水量276毫米,蒸发量477.2毫米,旱期达100天,受灾农田59万亩。郎溪90天未下透雨,有5个乡点雨未下,受灾农田27.42万亩。广德5月初至8月中旬未下透雨,有3个大队饮水困难,受灾农田6.94万亩。泾县70天未下透雨,青弋江有4处断流,受灾农田29.6万亩。宁国旱期达83天,受灾农田22万多亩。
1959年,大旱。宣城6~8月下旬70天未下透雨,受灾农田23万亩。郎溪郎川河基本断流,钟桥河、南溪、十字河、沙河干涸,受灾农田29.37万亩。广德7~9月77天无透雨,受灾农田14.42万亩。宁国河溪枯绝,田地干裂,受灾农田15万多亩。
1960年,夏水,受灾农田50万亩。
1961年,夏大旱,秋大水。宣城6月~8月上旬少雨,受灾农田29.5万亩;10月4~5日受强台风影响,水阳江上游普降暴雨,宣城水位猛涨到18.2米,洪峰流量7640立方米/秒,数十里河堤漫水,江河圩堤决口109处,破圩11个。沿途多处山河改道,农田冲为河底。双桥公社的景堂村全部被水冲走,片瓦无存;孙埠公社三里店村被冲为水荡。全县共冲毁、冲倒房屋8.12万间,淹死145人,淹田7万亩,淤压土地4000亩。郎溪夏旱,受灾农田20.8万亩。10月4~5日台风暴雨,郎川河水位高达16.24米,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O.5米,破大小圩50个,受灾农田3.5万亩,冲走房屋3000多间,冲倒和损坏房屋4.5万多间,死8人。广德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近50天未下透雨,农田受旱11.37万亩。10月3~4日普降大雨,山洪暴发,冲毁各种水利工程1874处,毁坏房屋9088间,淹没农田3万余亩,死21人。泾县夏旱,受灾农田7.8万亩。9月份降雨量348.4毫米,上游古坝降雨445毫米,洪水冲毁水利工程和桥梁1053处、房屋5274间,淹没农田6.53万亩,冲毁耕地1.64万亩,死15人。宁国6~8月干旱,塘库大部干枯,河溪断流,农田受灾18万多亩。10月4~5日降雨173.2毫米,河沥溪最高水位54.15米,超警2.92米,洪峰流量2850立方米/秒。洪水冲毁塘坝731座、河埂9865处、桥梁136座,淹田11万多亩,死28人。
1962年,宁国、广德水,受灾农田14.6万亩。
1964年,宣城6月中旬平原圩区涝,6月下旬丘陵地区旱,共受灾农田41万余亩。郎溪4月3~4日特大风灾,夹以雷雨冰雹,倒房353间,打死3人;4月20日毕桥等11个公社遭风雹袭击,冰雹大如鸡蛋,时间长达1小时,损坏农作物5000多亩,倒房495间,损房7049间,打死5人;6月23~27日普降暴雨,破圩12个,受灾农田11万多亩,倒房807间。
1965年,泾县、广德水。泾县8月份降水565.1毫米,淹田2.38万亩。广德7月22日受台风影响,卢村、同溪一小时降水97.9毫米,山洪暴发,水冲沙压农田9787亩,冲倒、冲毁房屋2197间,死2人。宁国夏旱。
1966年,6~7月广德旱,受旱农田22.6万亩。泾县水。
1967年,泾县水,广德旱。
1969年,7月宣、泾、宁水。宣城受灾农田30.73万亩。宁国7月5日起,38小时降雨80毫米,胡乐司水位144.04米,超警5.04米,洪峰流量2440立方米/秒。洪水淹田7万亩,冲倒房屋3403间,冲毁水利工程1887处,死10人。
1971年,宣城、宁国旱,6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量稀少,江河断流,受灾农田44万余亩。广德旱。
1973年,夏水秋旱。受灾农田49万多亩。宁国塌损民房8022间,死9人。
1974年,6月7日夜,宁国大风暴雨,塌损民房7844间,淹田20多万亩。7月下旬宣城水,受灾农田14.1万亩,青隐、麻姑诸山有400多处冒水,为史所罕见。
1976年,广德旱,7~9月无雨,受灾农田14万多亩。
1977年,宣、郎、广、泾水,受灾面积47万多亩。广德4月26日至5月10日连续降雨274.4毫米,洪水冲倒房屋1.57万间,毁坏公路5680米,死5人。
1978年,大旱。宣城4月中旬至8月中旬持续干旱4个月,50多座中、小水库和1.9万口塘干枯,水阳江和十多条山河断流,南漪湖见底,有7.69万人缺水,受旱农田49.6万亩,其中绝收19万亩。郎溪荡南湖干涸,新、老郎川河断流。全县54座中小型水库晒底,1.7万口塘坝干枯,1.7万人饮用水困难,受旱成灾农田22.3万亩。广德县全年降雨量776毫米,蒸发量1668毫米,春旱连夏秋旱,人畜饮水困难,部分野生动物渴死,干死毛竹527万多棵,受旱农田39万多亩。泾县7~9月降雨量192.9毫米,蒸发量672毫米,受旱农田25,8万亩。宁国5月10日至9月7日降雨量仅239.5毫米,大小河流断水,库塘干枯,人畜饮水困难,受旱农田14.4万亩。
1980年,8月广德、宁国、泾县水,共淹田20多万亩,倒塌、毁坏房屋5423间,宁国死4人。
1983年,大水、旱。宣城县两次大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阳江、南漪湖上游普降大暴雨10天左右,雨量550~800毫米。7月4日至5日凌晨6小时降雨200~300毫米,宣城水位达18.25米,超警2.75米,比1954年高2.08米。10月5~7日,又连降暴雨。全县共破圩64个,未破的4个圩严重内涝,受灾农田57万亩,冲毁房屋13万间、公路111公里及水利设施多处,死33人。郎溪县6月24~25日连续降雨423毫米,郎川河出现三次洪峰,共溃破大小圩52个,7月2日县城进水,新马路水深2米,陆地行舟。洪水冲毁房屋7.76万间,淹田17.3万亩。广德县6月25日至7月5日连降5次暴雨,雨量557毫米。9月16~17日、10月2~7日又降大雨。洪水冲毁房屋2.86万间和交通水利设施多处,冲走粮食374万斤,受灾农田21万亩,受灾人口20.4万人,死9人,有2166户土地、房屋、财产被冲光。泾县4月至7月13日降雨1531.2毫米,超过多年的年平均值。其中4月1日至5月10日降雨427毫米,4月26~27日大风暴雨,拔树倒屋,5月3~4日降雨101.4毫米,7月4~5日12小时降雨224.2毫米。洪水冲倒房屋4278间,损坏房屋2.69万间,毁坏水利设施多处,淹没农田16.5万亩,毁田3610亩,死19人,有1485户家园被毁。宁国县4月23日10个乡降雹。25、27、28日大风,最大风力超过12级。6月29日19个小时降雨104毫米,胡乐司水位达142.33米,超警3.33米。7月5日16个小时河沥溪降水248.7毫米。大风洪水共毁坏房屋5.25万间和水利设施多处,死18人。
本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干旱少雨,持续高温,山丘区农田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全区受旱农田38万多亩。
1984年,大水。宣城、宁国6月和9月两次遭洪水袭击。宣城6月13~14日36小时降雨400.3毫米,其中14日降272.4毫米。同时上游各县均降大暴雨,水阳江水陡涨,宣城水位达17.5米,超警2米,高水位持续28小时。14日4时,县城东、西、北三门进水,北门街道水深1.5米。全县破圩50个,受灾农田43.4万亩,冲毁小(二)型水库1座和其它水利设施多处,倒塌房屋1.4万余间,死7人。9月1日晚8时至2日晨6时,县境内降雨151毫米,上游宁国等地普降特大暴雨,县城水位猛涨到18.33米,破圩8个,淹田18.5万亩。郎溪县6月12~14日降雨465毫米,上游广德县同时降大雨,郎川河水位超过1983年最高洪水位,涛城镇小场整个7村庄被毁,踪迹难寻。至15日上午,全县圩堤除第一联合圩外,余皆溃破。有60多个村、6000多户的田地、房屋、财产全部被洪水冲走。受灾农田29万多亩,倒塌房屋7万多间。广德县6月14日降雨256.5毫米,洪水冲毁房屋8.97万间,全县水利设施除水库未倒外,余均受损。受灾农田21.1万亩,死14人,被洪水冲走田地、房屋、财产的“三光”户有16496户。宁国县6月12~15日降雨240毫米左右,9月2日又降雨127.3毫米。两次洪水冲毁大量水利设施及公路、桥梁、电杆等,冲毁房屋2760间,冲倒房屋502间,冲坏水库6座和其它设施多处,淹没农田13.82万亩,死16人。
1985年,宣城、泾县夏旱,受灾农田34.36万亩。
附:地震
本区自有记载以来,除清乾隆八年(1743)泾县发生5级地震外,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多数有感地震均为外地地震波及,未造成严重灾害。历次地震情况如下: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江东地连震。
三国·吴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237.6.24),江东地皆震。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初一日江东地又再震。正月二十七日,江东地皆再震动。
三国·吴赤乌十一年(248),江东春二月地仍震。
南朝·梁太清二年九月戊辰(548.10.27),地震,江左尤甚,损屋杀人。(江苏溧阳地震波及)
元至正十三年(1353)十一月,宁国路地震。
明景泰二年(1451),江南地震。
明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甲午,宁国府、广德州等地震。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甲子,泾县地震。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广德州地震。
明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2.10),建平地震。
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广德州地大震。
明崇祯九年(1636)夏,泾县地震。
明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十八日,宁国地震。
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初一日未时,泾县地震。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7.25)黄昏后,宁国府地震有声,河水涌立,激射于岸。(山东莒县、郯城地震波及)
清康熙八年(1669)四月,泾县地震。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泾县地震。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十二月,泾县地震。
清乾隆三年(1738)六月初一日,泾县地震(3级)有声。
清乾隆八年五月初九日(1743.6.30),泾县地震(5级),有声如雷,自西而东,城内鼓楼崩,行人有惊仆者,南城墙塌数丈。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宣城地震。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广德州地震。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宣城地震。
清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广德地震有声。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正月,泾县地震。
清道光三十年(1850),宁国地震有声,殷殷如雷。
清咸丰三年(1853)三月,广德州地震连日,月余始定。
清同治五年(1866)五月初一日,宁国地震。
民国6年(1917)1月24日,霍山地震,波及泾县、广德,泾县烈度5度。同年2月22日,霍山地震,波及泾县,烈度3度。
民国26年(1937)10月19日,芜湖地震,波及皖南各县。
1971年3月16日,广德、宁国间发生3.2级地震。
1972年10月25日,泾县、青阳间发生1.5级地震。
1974年2月26日,宣城南漪湖发生1.5级地震;同年3月15日,发生1.8级地震。3月27日,该县青隐山发生1.3级地震。
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5.5级地震,郎溪县梅渚、定埠部分房屋受损。
1976年10月19日,郎溪县茶场发生2.1级地震(有感)。
1977年5月13日,宣城青隐山林场发生2.1级地震(有感);同年6月2日又发生1.6级地震。
1979年3月7日,广德县梨壁山发生3.3级地震(有感强烈)。
1979年7月9日,溧阳县上沛公社发生6级地震,本区各县均被波及,郎溪、广德、宣城受到一定影响,郎溪县梅渚、定埠损坏房屋较多。
1982年8月10日,泾县发生1.4级地震。同月21日,泾县东发生1.7级地震。
1982年9月19日,郎溪县双庙附近发生2.3级地震(有感强烈)。
1982年9月19日,泾县发生2.4级地震;同月27日发生1.4级地震。
1982年10月15日,郎溪县城南发生1.4级地震。
1983年12月2日,泾县潘村东南发生1.6级地震。
1983年12月7日,广德县石泉井发生1.3级地震。
1984年1月4日,泾县发生1.8级地震;同月22日发生1.1级地震,24日发生1.9级地震。
1984年1月28日,宣城县孙埠发生1.8级地震。
1985年5月6日,宣城县五星乡发生2级地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