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基层行政区划,自唐、宋以至明、清无多大变化。据志书记载,唐时县以下设乡、里。宋设乡、社。元改社为都,实行乡、都、图制。明代基本沿元制,乡、都名称依旧,图、里名称并用,里在城内者称坊。县城以外较大的码头或集镇称市或镇。明代还实行保甲制度。清代沿用明制。雍正年间,强化保甲统治。清末实行自治区制度。据《宁国府志》载,明清两代乡、都建制基本无变化,只是里(图)随户口的增加而有变动。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城、泾县、宁国3县有乡39、都123、里340。清嘉庆十三年(1808),乡仍为39,都125,里353。广德和郎溪县,明至清咸丰年间,乡、都、里均为14、95和354。咸丰末至同治初年,经战争和瘟疫,广德县人口减少,都由68改为45,里由240改为120。宣城县在咸丰年间为适应团练需要,改里为团,全县设222团,由乡直接管理。
民国初沿袭清末旧制。民国3年(1914)废自治区,18年恢复。各县城乡划分自治区,设区公所,管辖城乡各坊、市、都。20年区以下设乡镇。22年设联保和保甲。24年改区公所为行政区署,辖联保和保甲。据史料,民国25年(1936)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共有区署20,联保210,保1700,甲18939。
民国25年,区署复改为区公所。28年(1939)撤联保建乡镇,5县共设区21、乡114、镇14。乡镇管辖保甲。
抗日战争期间,为适应形势需要,区、乡、镇几经调整。宣、郎、广三县部分城镇一度沦陷,为日伪所控制。
民国34年(1945),撤销区建制,县直接管辖乡镇。
1949年4月全区解放后,县、区、乡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行政村。1950年撤销乡镇建制,划小区的范围,区直接管辖行政村或街道。1952年划乡建政,在行政村基础上调整改建小乡,实行区、乡两级管理。1956年扩大区、乡规模,乡以下设选区,镇以下设居民委员会。1957年撤销部分区的建制(郎溪县的区全撤),扩大部分乡的规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公社规模基本上是一区一社或一圩一社。5县共成立人民公社48个。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管理区)、生产队。1961年划小公社规模,重新设区(郎溪县未设)。1969年撤销区建制,合并规模较小的公社。
1971年,将宣城县的西河、湾址镇和红杨、和平、西河、新丰、黄池、赵桥、三元、花桥公社划入芜湖县。
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乡建制,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宣城、广德、宁国、泾县设置了区。但除宁国县外,其他三县只建立了党的区委会,作为县委派出机构,未设行政组织。1987年2月,撤销宁国县8个区公所。1987年底,全区共有乡139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5个,村民委员会1305个,村民小组16839个,居民委员会55个,居民小组520个。各市、县分别为:
宣州市共有乡3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5个,村民委员会352个,村民小组5349个,居民委员会23个,居民小组249个。乡、镇名称:
孙埠镇水阳镇水东镇周王镇狸桥镇
夏渡乡向阳乡沈村乡棋盘乡丁店乡洪林乡建国乡
双桥乡华阳乡溪口乡高桥乡杨柳乡金坝乡文昌乡
寒亭乡团山乡新田乡峄山乡黄渡乡杨林乡新河庄乡
朱桥乡养贤乡五星乡裘公乡杨泗乡雁翅乡卫东乡
南湖乡昝村乡南湖渔业乡
郎溪县共有乡12个,镇6个,村民委员会174个,村民小组2180个,居民委员会6个,居民小组62个。乡、镇名称:
城关镇东夏镇涛城镇十字镇定埠镇梅渚镇
岗南乡凌笪乡建平乡城南乡下湖乡幸福乡飞鲤乡
毕桥乡姚村乡水鸣乡南丰乡钟桥乡
广德县共有乡26个,镇5个,村民委员会281个,村民小组4214个,居民委员会9个,居民小组109个。乡、镇名称:
桃州镇誓节镇流洞镇独山镇柏垫镇
双河乡清溪乡卢村乡东亭乡桃山乡同溪乡梨山乡
凤桥乡四合乡杨滩乡独树乡月湾乡邱村乡高湖乡
杨杆乡花鼓乡赵村乡下寺乡山北乡彭村乡新杭乡
砖桥乡苏村乡石鼓乡绿林乡祠山岗乡
宁国县共有乡38个,镇4个,村民委员会227个,村民小组2530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32个。乡、镇名称:
河沥镇港口镇石口镇中溪镇
青龙乡太平乡山门乡汪溪乡长虹乡罗溪乡姚高乡
畈村乡平兴乡梅林乡桥头乡沙埠乡仙霞乡云梯乡
杨山乡中田乡狮桥乡三元乡银峰乡宁墩乡万家乡
黄岗乡大龙乡南极乡竹峰乡霞西乡上门乡虹龙乡
方塘乡济川乡东岸乡上坦乡板桥乡洪门乡桥头铺乡
胡乐乡庄村乡甲路乡
泾县共有乡32个,镇4个,村民委员会271个,村民小组2566个,居民委员会12个,居民小组68个。乡、镇名称:
城关镇茂林镇陈村镇榔桥镇
古坝乡太园乡百园乡潘村乡昌桥乡田坊乡童疃乡
孤峰乡琴溪乡赤滩乡蔡村乡爱民乡云岭乡章渡乡
中村乡北贡乡厚岸乡包合乡查济乡南容乡铜山乡
凤村乡黄村乡安吴乡丁桥乡浙溪乡苏红乡西阳乡
汀溪乡黄田乡乌溪乡漕溪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