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药材生产
药材资源本县境内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清顺治《南陵县志》收载药用动植物64种;民国13年(1924年)出版的《南陵县志》记载已有130余种。
解放后,对全县野生药材资源作过多次普查。1957年4月省中药材公司南陵调查组查有常用野生药材155种。其中年产10~30吨的5种:土茯苓、桔梗、粉葛根、明党参、乌药;年产5~10吨的32种:白芨、野百合、玉竹、火麻仁、冬瓜仁、天南星、射干、白薇、青木香、山楂、槐角、谷精草、苦参、威灵仙、贯众、地榆、藕节、冬桑叶、侧柏叶、蚕砂、杜仲、松花粉、防己、首乌、芫荽子、苍耳子、女贞子、桑椹子、芫花、狼毒、路路通、家艾;年产1~5吨的104种:桃仁、杏仁、百部、桑寄生、野菊花、蜂蜜、沙参、柴胡、贝母、茵陈蒿、薏苡仁、青蒿、功劳叶、望春花、蒲公英、白头翁等;1吨以 下的有14种:益母花、扁豆花、龙衣、斑蟊虫、蜣螂早虫(独角)、蟋蟀、蜂房、桑螵蛸、红娘虫、青娘虫、水蛭、白石榴花、益母子、鹿茸。1972年查有药用动植物320种,年产量共达千吨以上。
1984年全面普查,在戴镇乡戴汇村首次发现价值不亚于人参的绞股兰,分别对骨髓炎、肺结核有良好疗效的蛇葡萄、雪见草。
1990年底,全县野生中药材共 205科703种。其中植物151科625种,动物54科67种,矿物11种,总蕴藏量3.2万吨。在国家规定重点普查的363种药材中,本县有159种,占43.7%。省规定重点普查的68种品种中,本县有41种,占60%。本县已开发利用的297种药材如下:
名贵药材21种:丹皮、明党参、杜仲、贝母、白术、桔梗、南沙参、夏枯草、天门冬、玉竹、辛夷花、绞股兰、金蝉花、金蝉衣、猫爪草、豹骨、龟板、鳖甲、半夏、蜈蚣、鹿茸。
大宗药材中,植物药材239种:前胡、防己、天花粉、何首乌、粉葛根、地榆、黄精、土牛膝、乌药、薤白头、天南星、贯众、龙胆草、青木香、白芨、苍术、野百合、芡草、威灵仙、羊乳、苦参、紫丹参、白芍、虎杖、商陆、土人参、藕节、墓头回、地空、黄药脂、白药脂、白头翁、八角莲、狼毒、白蔹、山药、重楼、粉草解艹、元胡索、升麻、漏芦、芦根、石菖蒲、白前、白薇、白茅根、仙茅、射干、白部、太子参、麦冬、野茯苓、香附、独活、土茯苓、板兰根、瞿麦、松节、藁本、淫羊藿、鬼见羽、过路黄、徐长卿、霍艹香、薄荷、紫苏、荆芥、半枝莲、半边莲、皂刺、大蓟、小蓟、泽兰 、佩兰、紫花地丁、千里光、蜀羊泉、桂枝、青蒿、卷柏、辣蓼、棕榈、桑枝、桑寄生、马勃、细辛、野荞麦、扁蓄、马齿苋、穿心莲、浮萍、铁扫帚、泽漆、蒲公英、丝瓜络、茵陈蒿、春柴胡、六月雪、海金沙、柿蒂、干漆、百草霜、夜交藤、天仙藤、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海风藤、鱼腥草、律艹草、白蕊草、垂盆草、虎耳草、仙鹤草、马鞭草、老鹳草、车前草、谷精草、灯芯草、益母草、金钱草、连钱草、旱莲草、凤尾草、透骨草、鹅不食草、稀见草、鬼针草、败酱草、伸筋草、艾叶、冬桑叶、侧柏叶、芙蓉叶、枇杷叶、大青叶、功劳叶、淡竹叶、石苇、松针、海桐皮、合欢皮、桂皮、春根皮、地骨皮、石榴皮、五加皮、桑白皮、黄柏、土荆皮、苦楝皮、香元皮、瓜蒌皮、冬瓜皮、西瓜皮、枣皮、木槿皮、生姜皮、竹茹、银杏、无花果、马兜铃、青箱子、黑苏子、白苏子、芡实、薏苡仁、南五味子、莱服子、芸台子、菟丝子、木瓜、郁李仁、桃仁、苦杏仁、赤豆、绿豆、黑豆、白扁豆、黑芝麻、枸杞子、吴茱萸、蛇床子、女贞子、二丑、大麦、稻谷、小麦、韭菜子、地肤子、金樱子、槐角、无患子、路路通、天葵子、冬葵子、冬瓜子、草决明、花椒、蓖麻子、栀子、复盆子、柏子仁、火麻仁、山楂、枳壳、乌梅、楮实子、茺蔚子、八月扎、瓜蒌子、苍耳子、桑椹子、莲子、葫芦、金银花、腊梅花、绿梅花、辛夷花、鸡冠花、玫瑰花、月季花、槐米、凤仙花、木槿花、芫花、红花、莲须、玉米须、合欢花、洋金花、旋复花、闹洋花、蒲黄、野菊花、松花粉、扁豆花、益母花、白石榴花;
动物药材26种:穿山甲、乌蛇、蜂蜜、蟾蜍、蕲蛇、水蛭、鸡肫皮、土别虫、紫河车、坎脐、血余、刺猬皮、天龙、珍珠、斑蟊、虫蜕、蝼蛄、僵蚕、牛虻虫、蜣螂虫、蜂房、桑螵蛸、黄蜡、狗肾、蜈蚣、龙衣;
矿物药材11种:铁落、针砂、紫石英、赭石、自然铜、伏龙肝、花蕊石、禹粮石、铜绿、赤石脂、寒水石。
药材种植本县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就开始种植丹皮。数百年来,农民自发地在田边、地隙、荒山、野岭栽种白芍、白术、明党、半夏、桔梗、沙参、杜仲、前胡、土茯苓、何首乌等药材,除留作治病外,其余拿到市场出售。
1958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指示,在县园艺场北侧建立药材培植场,有山地500亩,开始种植明党、玉竹、射干、山栀、薏米、菊花、白术、玄胡、前胡、红花等10多种药材。因土地不适,1960年初迁到戴镇公社谢家土千,有山地 174亩,生产人员22人。除上述品种外,还引种了内蒙的黄芪,四川的黄柏,浙江的麦冬,省内的贝母、杜仲、木瓜、瓜蒌、板兰根、枣皮等,大量的是种植丹皮,年产量约5吨 。此外,该场还担负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任务,1962年为丫山提供丹皮种苗2400多公斤。1970年5月药场停办。
1959年种药材1000亩、40个品种,收山枝、银花、首乌苗56万株。建养蜂场1所,年产蜜2000公斤。1960年种药材2290亩,品种20多个,其中丹皮396亩,菊花53亩,生地13亩,薏苡仁20亩,草决明612亩,木本药材杜仲、黄柏、木瓜、山栀、枣皮等612亩,白芍30亩,其它554亩。1962年种药材381亩,1964年419亩,1965年374亩,1972年1290亩,1973年3700亩,1974年4458亩,木本药材2万株;种植地区包括丫山、戴汇两个国营林场,14个乡(镇)33个大队的320个生产队。1980年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面积药材生产无法安排,除保证丹皮生产外,其他品种均由农民按市场需求选种。丹皮,即经培植而专供药用之牡丹根皮,有解热镇痛、抑菌和降压作用。本县丫山是闻名全国的丹皮之乡,解放前夕产量日减,几临绝境。解放后,政府采取保护、奖励措施,使丫山丹皮生产全面恢复和发展。1957年,药材公司在产区凭产销证收购,有效地制止了乱采乱挖现象。1966年在丫山、何湾、绿岭、戴镇、桂山等5个公社的20个大队,投放生产预购定金14万 元。1970年,为北京、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河北、辽宁、四川等17个省市提供丹皮种苗15万公斤。1972年调往省内外丹皮种籽9万公斤。1975年丹皮生产发展到4589亩,年产量40万公斤。1979~1982年,由于全国各地丹皮大量上市,本县丹皮生产面积缩小到2000亩。从1983年起,本县名牌凤丹可直接通过外贸出口,生产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逐步上升。1990年,丫山丹皮生产已发展到3650亩,年产量30万公斤;凤丹经上海、深圳、广州、番禺等口岸,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出口量272吨,价值470万元。日本国井村制药株式会社课长泽田实曾多次来丫山考察,对丫山凤丹的质量甚为称赞。
若干年份中药材生产统计表
表1—7单位:亩、吨

加工炮制本县药店都雇有药工、以师带徒。清同治至民国年间,药店设有作坊,除炮制加工饮片外,还依古方古法炮制丸散膏丹等中成药130余种。其中急救用的纯阳正气丸,疏肝、理脾、养肾用的六味地黄丸,止血用的十灰散,治读书健忘用的孔圣枕中丹,治眼疾用的白点膏,安神的天王补心丹等都有良效。陈东来药店加工饮片、中成药流程比较规范,根据技艺高低将加工人员分头柜、二柜、三柜,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炮制。虽是手工操作,但饮片光润明亮,其薄如纸,满室飘香,很多成药疗效甚佳。该店自己养鹿、宰鹿,每年冬季炮制的全鹿丸,有增强新陈代谢、长葆青春的功效,经多年浸泡的虎骨酒有追风强骨的作用。陈广生药店特制的妇科逍遥丸、补中益气丸、桑菊饮、银翘散、滋补膏等成药效果均佳。此外,陈四一膏药店炮制的各类膏药疗效很高,颇有名气。
解放后,各私营药店仍根据处方配制丸药。1959年县药厂成立,统一生产中西药品,计加工饮片200余种,生产止咳糖浆、康宁糕、葡萄糖、注射用水、消治龙等西药 20种。1960年因技术人员调出停办。1964年,县药材公司根据全县需要统一加工饮片230余种共2800公斤,剧毒药品加工由专人负责。1974年饮片加工按照品种数量实行“包子化”定额包装,并由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加工,因而饮片逐年增多。1975~1979年,县药材公司生产西药 四环素、土霉素、异菸肼、氯霉素胶囊、维生素类片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眼药水、头痛粉、紫药水、碘酒等32个品种,总产值14万元。1980年根据药政部门通知停产。1988年先后派两人去合肥饮片加工培训班学习新的加工技艺,此后饮片加工质量进一步提高。1990年县药材公司饮片加工厂备有电炕机一台,切药机二台,粉碎机一台,磨刀机一台 ,饮片加工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炮制饮片12类,300余种,产值17.68万元。
二、药品经营
药店汉始,本县民间就有中草药交易。但中药材及其加工的中成药历来由中药店经营,有的只经售药品,有的兼行医售药于一体。至二十世纪初又兼营西药品。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涂人陈紫常在十字西街开设陈东来药店,批另兼营,货源大部分来自上海、武汉,部分来自芜湖、徽州,1882年又在市桥东侧设分店,两店从业人员30余人。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 ),当涂籍人陈锦兰在十字街北开设陈广生药店行医卖药,信誉甚佳。30~40年代,先后有药店60余家,从业人员200余人,资金28.4万元。解放初有药店46家,城 关19家,弋江6家,三里4家,峨岭3家,黄墓5家,金阁、马园、奎湖、许镇、麻桥、工山、戴汇 、何湾、丫山各1家,从业人员140余人,较著名的有城关的陈东来、陈广生、陈万春、春信恒、保太和,弋江的德康、许同康,三里的蒋人和,黄墓的陈和生等药店。
1955年城关药店11家,其中8家自行联营成立济民联营社。1956年11家合并为公私合营济民药店,资金10万元,从业人员28人。同年乡镇药店33家分别组成14个国药商店,资金15万元,从业人员66人,1958年划归乡医院。1956年8月26日成立县药材公司,济民药店归药材公司领导。1971年有中药店(房)31家,从业人员60人。改革开放后,药店不断增加,从业人员逐渐增多,1980年药材公司增设国营车站、弋江、丫山知青门市部,有药店(房)34家,从业人员70余人。1990年共有药店(房)85家,其中国营8家,集体28家,个体行医代药49家,从业人员149人。
药材收购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和个体经营,只限于零星收购。解放后,成立供销社药材经理部开始大量收购。1955年在丫山设立药材收购站,当年收药材100多种共95吨,24万元。1956年8月药材经理部划归药材公司,当年收购药材150多种共276.5吨,25.25万元。1957年收购282吨,23.6万元。1958~1960年受“大跃进”影响,药材收购量下降,部分中药供应十分紧张,配方不齐。1960年5月起,中药材收购实行奖励粮食、布票,增设弋江、三里收购站,与25个乡镇供销社、医院订了代购合同,组织30余副货郎担,干、鲜、零、整、毛、净都收,遂使收购量逐年增加。1962年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4年收购41.5吨,13.8万元;1965年收购163.5吨,33.76万元,其中,龟板340公斤,鳖甲768公斤,鸡内金270公斤。1966~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除丹皮外药材收购基本中止。1971年恢复收购,1972年收购药材420吨,147万元。1975年收购637吨,218万元。1979~1982年由于丹皮滞销,收购量大减。1980年只收购小药材(丹皮停收)236吨,67万元。从1983年开始,药材收购量又逐年上升。1985年收购药材240吨,94.2万元。1988年县药材公司增设地产药材经营部,专门组织地产药材收购。1989年收购各类药材490吨,243.6万元。1990年收购药材524吨,437.4万元。
本县地产药材收购常用品种在150个以上,除大宗品种丹皮外,可供出口的还有杜仲、前胡、桔梗、明党、苍术、金蝉花、金蝉衣、猫爪草、草决明、桑白皮、半夏、夏枯草、茵陈蒿、覆盆子、乌药、沙参、菟丝子、龟板、鳖甲等品种。
1956~1990年中药材收购统计表
表1—8单位:万公斤、万元

药品销售放前,药品由私营药店经营。1949年,全县有药店46家,销售额3.5万元。解放后,国营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开始销售药品,销售额逐年上升。1953年8.8万元,1956年3.86万元,1958年6.35万元。1960年西药由百货公司划归药材公司经营,由于广泛组织货源,扩大经营品种,销售额上升到29.3万元。1964年起,重视了成药销售,全县有成药销售点37个,120个大队代销店也都有小成药供应,药品销售总额102.8万元。1974年中药饮片供应由原来秤一样、包一样,改用按品种、数量事先分别包装好供应,大大提高了销售速度。1990年,中药供应既有传统的丸散膏丹,又有现代剂型的针剂、片剂和胶囊剂。人参、鹿茸、蜂王浆等滋补品日益增加。一般常用中药基本齐备,中成药六大类273种,饮片十大类1013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药传入南陵,各中药店始兼售部分西药。民国15年(1926年),无为人邢修宽在县城东门关口开设蓬莱药店专售西药,但品种很少,仅有仁丹、红大丹、十滴水、济众水、唐拾义疟疾丸、奎宁丸、何济公退热散、眼药水、牙痛水、八卦丹、凡拉蒙、鹧鸪菜、鱼肝油、止痛丹、维他命、唐太平等百种。1946年迁到市桥东,经营范围扩大增售黄胺类药和“606”、“914”、亚突芳、安基比林、可卡因、吗非、盘尼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当时抗生素价格昂贵,注射一针,需大米百斤。解放初西药供应类别很少,只有300多个品种。50年代销售品种逐步扩大。1964年西药供应采用“以卡代帐”办法,每日准确核对库存,及时进药,保证药品供应。1978年销售额达297.3万元。1980年后,改革供销体制,西药供应由县内扩大到县外,地产药材销售由省内各地扩大到全国各地,并进一步改变经营作风,登门开票,送货上门。1990年县内供药单位480个,其中国营8个,集体25个,个体49个,乡镇卫生室398个,销售额由建国初3.5万元增到903.7万元;供应西药有针剂、片剂、粉剂、酊剂、麻醉剂等70多个类别、1065个品种。
若干年份中西药品经营统计表
表1—9单位:万元

三、药政管理
解放前,本县没有药政管理机构,私立诊所、药店大都自定规约,很多江湖游医药贩兜售伪劣药品,骗取钱财。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药政管理条例、条令,加强了对医药市场、药品质量和麻、毒、剧毒药品使用的管理。1952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1955年,县人民政府卫生科联合卫协会和县卫生院对百货公司、供销合作社等有关药品销售单位进行了检查,取缔不合规格药品的销售和使用。1963年6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管理民间行医卖药的暂行规定》,对游医药贩开展检查监督,不准无证行医卖药,禁止配制、出售“仙方神药”。同年11月,发出《关于加强麻醉药品使用的通知》,卫生科选定县医院和弋江、许镇等18家公社卫生所并发给麻醉药品使用卡,指定地点购药,以控制麻醉药品的使用。1979年5月3日,遵照省卫生厅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精神。县卫生局对全县26个公社卫生院、县直医疗单位以及药材部门的麻醉药品进行清理、核实、登记,对麻醉药品的管理、使用作了严格控制的规定,实行专人保管、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立帐册、专册登记的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滥制中草药制剂,许多公社卫生院和县医院办起了中药加工厂、灭菌制剂室,因为缺乏科学管理,疏于质量监督,药品质量低劣,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1985年7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县人民政府审批任命4名专职药品监督员;县卫生局挑选任命28名药品检查员,分别负责全县27个乡、镇的药品监督检查管理工作。1988年7月,县成立药品检查所。县卫生局内设药政股。1985年至1990年,本县检查药品供应单位229个(次),查处并销毁伪劣及“三无”(无注册商标、无批准文号、无批号)药品20余种,价值33230元,取缔了不合格的灭菌制剂室,落实麻醉药品管理制度,使本县药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和法制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