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有线广播
机构1950年,本县成立收音站,每日将收录的中央、华东电台的新闻和自编的南陵新闻,油印成《大众报》(后改为《收音快报》),分发给干部、群众阅读。1958年1月1日,南陵人民广播站成立,当日正式开播,工作人员5人,站址设在城关东门刘家花园。1959年5月,县站机房遭火,8月重新开播,站址迁至城关西门文化馆内。1962年迁至县人民政府院内。1968年,人员增至15人,设工程技术组、编播组、仓库保管组,广播服务部。1969年,成立县广播网办公室,辖县广播站。1976年10月,“网办”改为县广播事业管理局。1984年2月,改为县广播电视局,统一管理城乡有线广播和电视事业。1990年12月,共有职工58人,其中干部12人,中级职称6人,助理职称6人,初级职称14人。下属广播站、电视转播台、服务部。其中广播站有干部职工27人,内设办公室、编辑部、技术部、发射部,负责广播宣传和机房管理。
农村广播站1958年,家发公社在全县第一个创建公社广播站,装有50W扩大机1台。至1959年7月,弋江、许镇、奎湖、工山、童村、三里、何湾等公社相继建立了广播站,均安装一部收听机,收转节目。1960年,弋江公社麒麟大队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广播放大站,有40W交流扩大机一台。嗣后,县铁厂、昌桥煤矿、戴汇采矿处、南陵中学、南陵师范先后建起了广播站。1961年,基层13个广播站(公社8个、厂矿3个、学校2个)和3个广播放大站(大队1个,学校2个)停办。1963年下半年,有9个公社和1个镇重新建起了广播站,配机线员、值机员11人。1973年,全县26个社镇,均建起了广播站。1983年,原公社广播站改称乡广播站。1990年,全县共有27个乡镇广播站。乡镇广播站属大集体性质,站长由所在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干事)兼任。
广播电视服务部始建于1959年5月,由广播站、电影队,机械修配厂合办,职工2人。是年修理收音机236部次,修理广播喇叭56只,自装收音机9部,装代乙电振器9部,共获利858元。1960年2月,与县电影队脱钩,定名广播服务部,职工3人(技术员1人、学徒工2人),工资自给。1963年,全年营业额7654元,盈利1124元。1984年,易名为广播电视服务部,其任务是供应有线广播器材,普及无线电收听工具及维修等。1989年12月,造价12万元、面积36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服务营业楼建成营业,地址在城关西街。1990年,固定资产15万元,营业额达60万元,利润2万元。
广播网络1958年县站初建时,有线广播主要借用邮电部门电话线路传输信号,广播专线仅有20多公里。1958年底,全县安装喇叭421只。1959年底发展到803只,全县10个公社,124个大队均通了广播,1270个生产队中,安装舌簧小喇叭399只,1960年初,达2030只。1964年始,公社到大队的专杆专线逐步发展,许多社队恢复和充实了一些喇叭,广播网建设呈现回升现象。1966年6月,全县小喇叭达14200只,成为全省第一个突破万只喇叭的县。1966年省广播局在本县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南陵经验。
1969年,南陵县广播网办公室成立后,全县掀起整网、普网高潮。1970年,广播喇叭发展到38750只,59%以上的生产队通了广播。桂山、黄塘、弋江、奚滩、葛林、麻桥、东塘7个公社,队队村村通广播。1971年,县有线广播改用载波传输。1972年,社队通播率达100%。1973年,生产队通播率达100%。全县广播喇叭发展到62838只(其中高音喇叭251只),小喇叭入户率达78.5%,县城至公社利用农话线载波传输信号达251公里,被评为全省普网工作先进县。是年,国家和省广播部门领导,部分兄弟省、县同行汇集南陵,视察参观普网工作,切磋普网做法和经验。
1976年,针对农话线质量不高,载波传输信号效果不好的情况,自制水泥杆,逐步使有线广播专杆专线。1980年底,从县站通往社、镇广播站专线191杆公里,架设水泥专杆3820根,实现了独立传输的广播网络。同时,社镇广播站通往大队放大站专线共740杆公里,占应建专线总长79%;大队架设的通往生产队,自然村专线831.5杆公里,占应建专线总长51%。至此,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以县站为中心,以社镇广播站为基础、以专杆专线传载为主的有线广播网。
1984年,县广播电视局新建调频广播发射台1座,机器发射功率50W两台,频率93.1兆赫,覆盖半径30公里。4月1日开播。调频广播开播后,县站至各乡镇站,全部实行无线广播,乡镇以下仍为有线广播。1985年后,电视普及,小喇叭作用被忽视,有线广播网建设受到影响。1990年,有线广播喇叭1359只,有线广播专杆专线670.3杆公里。
机房设备县站初建时,主要设备仅有500W放大机1台,601录音机2台,40千瓦发电机1台。1972年,县站新添设备有:100—150W扩大机5部,250—275W扩大机2部,601录音机5部,三用电唱机20部,普通唱机5部。1973年又增加602录音机7部。1984年,县站改为调频广播后,新增添GCP—0.05—Ⅱ型50W发射机2台。1985年,复增635录音机2部,机房主要设备有:春雷收转机2台,602录音机3台,601录音机2台,206电唱机1台,GY前机1台。
以上设备,均系50、60年代老产品,各项指标均在丙级以下。1989年12月,县广播电视大楼建成,机房设备也同时进行彻底改造。安装了省广播电视厅下拨的一套全新的调频广播设备,其中包括1台控制台,4台261型录音机,1台电源配电柜,1台电源输出柜,2台275W扩大机,并于1990年1月调试播出。
播音、节目建站初期,每天播音3次,共220分钟,其中转播节目120分钟。1961年,每天播音2次,共120分钟。1964年始,每天播音3次,共255分钟。1985年,每天播音时间390分钟。1990年,每天播音3次,每天播音时间共360分钟。
建站初期,自办节目不固定。有《南陵新闻》、《南陵报摘》和文艺节目。1958年底至1961年初,增加了《南陵生活》、《科学常识》、《诗朗诵》、《看谁先进》、《实况录音》等专题节目。1961~1963年,据省广播局关于“县广播站应以转播为主”的指示,自办节目除《南陵新闻》和文艺节目以外,分别转播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各地新闻联播》和部分文艺节目;转播省电台的《对农村广播》节目。1964年起,自办节目重新调整,除《南陵新闻》外,还设有《民兵生活》、《讲卫生》、《群众生活》、《时事学习》,且形式多样,有广播大会,突击性广播,领导、老模范、先进人物讲话录音。“文化大革命”前,县站只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及文艺节目,自办节目停办。1971~1975年,自办节目有《南陵综合新闻》和《科学知识》。1979年,自办节目作了调整,设置了《南陵新闻》和《农业科技》、《为您服务》节目。内容由过去的宣传“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为四化建设服务上来。1980年,增设《农民服务台》节目。1982年,将《农业科技》更名为《专业户之友》节目。1985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本着“加强新闻,精办专题,丰富文艺,搞好服务”的原则,自办节目再次调整。开设了《南陵新闻》、《一周要闻》和专题节目《文化生活》、《春谷新风》、《农民服务台》、《青年天地》,另设《广告与信息》、文艺节目。每周还举办一次《全市县台新闻联播节目》,一次《法制专题讲座》节目。是年,全县来稿5124篇。1990年,县站自办节目有《南陵新闻》、《区县新闻大联播》、《文化与生活》、《春谷新风》、《农民服务台》,共来稿4177篇,记者自采稿件490篇。
乡镇站一般没有自办节目,每天三次转播县站节目为主。同时,有的根据乡(镇)人民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编播一些动态新闻,播送一些农业科技和商品信息等。
县站(台)自办的《农民服务台》节目,在全省好节目评选中,1981~1990年,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0次,优秀节目2次。
二、电影放映
机构民国时期,本县无电影放映单位和发行单位。1960年,成立了县电影放映联队。1964年11月,成立电影管理站。1969年改为县电影宣传站。1977年恢复电影管理站,1981年5月撤销,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设业务、财会、供修3组。1990年,电影公司共有人员28人,其中干部4人,工人24人,为县文化局的二级机构。
队伍1951年10月,省流动放映队首次来本县。1954年,省电影放映第11队常驻南陵,1955年划交本县。1956年9月,成立102放映队。1957年3月又成立了204队,至此共有3个放映队,成员共有10人。1960年,成立了县电影放映联队。3月,成立了电影俱乐部,专门在城关放映。1961年,弋江区成立民办16毫米放映队,1966年收为国有。1970年,农村国办放映队发展到6个。1971年为8个,奎湖、麻桥、丫山、烟墩、奚滩5个公社相继成立了社办8.75毫米放映队。1977年,县属8个国办放映队全部转为社办队,公社配备两名放映员,县电影站派1名辅导员,设备折价卖给公社。同年,县小工山铁矿、县煤矿率先成立了厂矿8.75毫米放映队。1979年12月,县电影站成立知青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放映。1980年2月,峨岭公社牌楼大队第一个成立队办放映队。1985年,全县27个乡镇全部建立电影放映队。1990年,全县放映单位为42个,从业人员230人。
设备1955年,原省电影放映11队划交本县,拥有1台乌克兰16毫米移动放映机,1台苏式1103型四行程发动发电机。1960年,大众电影院开始使用35毫米长江牌提包机,全县另有3台16毫米放映机,3台1103型发动发电机。1966年,大众电影院安装1部35毫米座机。1970年,有35毫米座机1部,FV—16毫米放映机6台,FD—12型发动发电机6台。1990年,全县共有松花江35毫米座机3部,东风FG35毫米放映机1部,解放104~35毫米放映机1部,解放103—A型放映机1部,南京产35—16两用放映机1部,甘光35毫米放映机1部,F16—4型放映机34台;20千瓦发电机1台,10千瓦发电机1台,5千瓦发电机3台,FV—75型发动发电机20台。
影片发行、放映50年代,本县电影放映队在省电影公司芜湖发行站取片。至1964年县电影管理站成立,影片发行仍由芜湖专区电影公司负责。1970年,16毫米影片始由县电影宣传站发行。1982年9月起,影片发行工作由电影公司业务股负责,分别发行16毫米和8.75毫米影片,发行方法是计划发行,按放映成绩择优排片。1985年,公司在许镇设立了临时影片发行点。1990年,年存影片678部。
解放前,城关陈东来药店曾邀请外地人放映过无声电影。1951年10月,省流动放映队首次来本县,在中山公园连续露天放映3晚黑白有声电影《光荣人家》,城乡轰动,万人观看。1955年7月,省第11放映队在本县城内露天放映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62年8月,电影俱乐部放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天10场,场场客满。1963年10月,电影俱乐部放映越剧《红楼梦》,一天24小时放映。1973年6月,城关上映朝鲜影片《卖花姑娘》,连映7天7夜,放映108场,观众达10.8万人次。1985年6月,大众电影院首次放映彩色立体声电影《欢欢笑笑》,总计放映38场,观众21825人次。1985年后,由于电视、录像等其它文艺形式的出现,电影观众人数逐年减少,影片放映收入亦徘徊不前。
1975~1990年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
表1—2

电影院南陵影剧院位于城关西街,1987年3月落成,建筑面积2669平方米,座位1150个,单人胶合板座椅。1990年,有干部2人,职工26人,放映设备为35毫米松花江座机、闽东20千瓦发电机各1部。
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位于城关十字街南门,1978年12月,由县总工会礼堂改建而成。1985年2月县公司二队人员撤回,设备出售给县工会知青经营。后经改造,有座位933个,设备有松花江35毫米座机1部。1990年人员为22人。
大众电影院位于城关西门模范街。1964年,由县电影俱乐部改为大众电影院。1986年改建门面,建了2层楼房。1976年整修地平,以长条椅改换为单人叠椅,座位1006个。1987年4月,原大众电影院人员连同放映设备迁至南陵影剧院,电影公司知青放映队由人民剧场迁至大众电影院,设备有FG35毫米放映机1部。1990年有职工22人。
弋江影剧院1972年5月开业,当时由县电影站带机放映。1982年4月,弋江镇自办弋江影剧院,并进行改建,装单人条椅826个。1990年有职工12人,设备有南京产35—16两用放映机1部,5千瓦发电机1台。
三、电视
1976年初,本县建成小功率电视差转台,9月18日正式转播。发射功率为50W,发射频道为1频道,接收合肥台5频道信号。台址设距城南5公里处崇岭山头。1978年,台址迁至城关,仅供城关地区收转电视。1979年,迁至城南毕家桥,并立40米高铁塔一座,差转机发射功率为10W,发射频道改为2频道,频率范围为56.5/64.5兆赫。1985年,增设50W差转机1台,发射频道调为6频道,频率范围为167/175兆赫,覆盖半径19公里,收转黄山701台转播的电视信号。1986年,芜湖拖拉机厂和驻麻桥联山部队,自筹资金,各建立一座10W小功率电视差转台。1989年10月起,南陵电视台设自办节目,主要有每周1~2次的《南陵新闻》,广告节目和有关单位赞助的电视剧。1989年12月,电视台迁至县人民政府院内新落成的广播电视大楼,同时,卫星地面接收站GSE—10,DS—7.0。3千瓦7频道和0.1千瓦10频道电视发射机安装调式成功,60米电视发射铁塔架设完毕,覆盖半径为30公里,覆盖率由过去的20%提高到80%,全县大部分地区可收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1990年,本县有300瓦差转机1台,100瓦差转机1台,50瓦差转机2台,30瓦差转机1台,10瓦差转机2台。发射总功率为550瓦。
四、音像管理
1984年11月,本县始设音像管理组。至1985年底,全县有私人录像放映点33个,是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国发1985(45)号文件精神,禁止私人从事录像放映活动,音像管理组与从事私人放录像的个人签订合约,经司法公证处公证,将私人录像设备转让给乡镇广播站、文化馆等单位。至此,录像放映全部由广播站,文化馆、站经营。
1986年,成立县文化市场管理领导组,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和广播电视局、公安局、工商局、文化局负责人组成。
1990年,县广播电视局成立音像发行站,实行片源管理,各队放映的录像片必须到发行站租,发行站收取片租费,这样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把住了片源管理关。当年,全县取缔不合格录像放映点6个,录音制品销售点4家,查封无版权录像带145盒,收缴非法录音制品103盒,查封无证经销的录音制品383盒。有录像放映点21个,录音制品销售点33个。

上一篇:第三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