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名管理
1981年3月,成立县地名领导小组,副县长兼组长,下设办公室,县政府抽调5名干部承办地名业务。1984年,成立县地名委员会,由副县长兼主任,下设办公室,编制2人,属县政府职能部门。1990年,县地名办公室设专职主任、副主任各1人,专业干部1人。1981年5月,遵照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下简称《规定》),县政府组织358人,其中区、公社以上领导干部44人。以《规定》为准则,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1:5万地形图为基础,对全县地名进行核对、修改、补充,历时6个月完成地名普查(外业)工作。11月统计,全县普查地名3356条(含图上地名2541条、新增地名851条、拆迁地名56条),实有地名3301条,其中:一类地名(行政区划)2962条,含县名、公社名、镇名、生产大队、居委会、自然村、居民片、街道和道路名称;二类地名(独立存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66条;三类地名(人工建筑)67条;四类地名(自然地理实体)202条;五类地名(革命纪念地、名胜)1条;六类地名(古墓葬、古遗址)3条。是年12月至翌年9月,进行室内技术处理工作,按照《规定》编写、转绘、誊印四项成果(图、文、表、卡)纠正地名上的错、漏、乱现象。转绘《南陵县地名图》4幅(52张),编写《南陵县地名资料汇编》100册(印刷),转录《地名普查一览表》4份(1400余张),誊写(地名卡片)4套(近2000张)。1982年10~11月,宣城地区和省地名办公室先后进行了检查验收。1983年3~5月,四项成果(图、文、表、卡)逐级上报地区、省和国家地名委员会。经过地名普查,对重名、“文化大革命”中乱改的地名及与驻地名称不一致的公社(1个)、大队(17),于1982年均按照《规定》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充足理由,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宣城行署批准命名、更名。报经县人民政府命名,县地名办公室对命名、更名均作了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在普查中对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及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乱改的名称,皆经公社、镇研究,进行定名或恢复原名,基本上实现了本县地名的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
1982年地名命名、更名一览表
表1—8

1986年8月,根据省政府指示,县地名办公室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安徽分卷》“南陵词条”,计45条,其中:一类地名34条;二类地名5条;三类地名6条。上报资料39份、地名图30幅(含“聚落图”27幅)、照片11张、卡片7张及省和县命名、更名文件(复印)3份。是年11月,获安徽省地名委员会通报表扬。
1986年,县地名办公室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与文件精神,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编制《南陵县地图册》。1988年,经县地名委员会审查报省地名委员会批准,9月铅印发至全县。
1990年,根据国家和省地名委员会指示,对全县地名进行补查工作,并开始编纂《南陵县地名志》。
二、边界争议调处
1952~1954年期间,本县回龙乡与青阳县牛山乡,为东山头一带山场产权,发生边界纠纷。
东山头山场,包括燕倪洞、朱五形、狗形山、鹅公凸、芦柴滩、鹰嘴石、椅子石、船岩、马尾等十几座小山,长约10华里,在回龙、牛山两乡交界处。因两县从未明确划分过边界线,土改时双方又未能取得联系,青阳县土改将该山分给了丁桥区牛山乡一、二选区,发给了土地证;本县土改将该山划归合村区回龙乡一、二、三、四选区,部分群众也持有土地证。1952年11月,回龙乡一些群众在此山上烧炭,遭到牛山乡当地10名群众阻止,以致双方发生冲突,从此纠纷连连发生。
1953年5~7月及1954年1月,两县三次派员召集纠纷的双方进行协商,但均未得到解决。
1954年1月29日和4月10日,安徽省民政厅两次通知芜湖、安庆两行署处理,直到同年5月13日,通过多次协商,才解决了这一边界纠纷,形成现在的区域县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