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本县设钱粮柜,掌柜人称钱粮官。下设天、地、元、黄4个分柜,分管都图田赋征收。都图设理书、户书生、图董,负责催办田赋征缴事宜。
民国元年(1912年),省设立经收总局,县改钱粮柜为经收课,负责田赋征收。民国29年8月,县成立粮食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战时粮食管理处。皖南粮食管理处在本县设粮食采购所,负责采购军粮。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南陵县战区进出货物检查站,查禁日伪购运粮食等重要物资。民国30年,本县设田粮管理处,处长由县长兼任,副处长由省派专人担任。民国31年下半年,县财粮分开,增设粮征科,负责粮食征收、采购、调拨、运输。民国33年,田、粮合并,成立县田赋粮食管理处。民国37年,芜湖粮食总仓库设立南陵县粮食接运站,负责接收赋粮,同时设南陵县粮食调节委员会。
民国38年(1949年)4月22日本县解放,临时成立县粮食支前供应站,负责军粮加工、调拨。5月,撤销站,成立县人民政府财粮科。6月,财粮分开,成立芜湖贸易公司南陵办事处,工作人员8人。7月,改称皖南贸易总公司南陵独立支店。9月,成立县粮食局,下设东、西、北门3个粮库,管理公粮征收、保管、调拨、加工,同时清理民国县政府历年征存的田赋粮和接收征借的粮食。1950年,下设弋江、黄墓、三里、戴汇、金阁、合村、仙坊等粮库,职员97人。
1950年4月,南陵独立支店改为中国粮食公司南陵县支公司。1951年7月,又改为中粮公司南陵办事处,下设总库、门市部,并成立东门米厂和黄墓、弋江、三里3个收购小组(后改为营业所),工作人员38人。
1952年10月,中粮公司南陵办事处与县粮食局合署办公。1953年1月,正式合并成立县人民政府粮食局,负责粮食征购、销售、储运、加工、调拨等。1955年4月,食用油脂油料由委托供销社经营划归粮食局经营。1965年,成立中共县粮食局政治处,设政治处主任,各区粮站设专职指导员。1967年8月,成立县粮食局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11月,县粮食局、城关粮站、城关粮油厂和县种子公司合并成立县粮油棉购销站。1971年6月,撤销县粮油棉购销站,恢复局建制,改称县革命委员会粮食局,县种子公司划归县农林局。
1980年10月,恢复县粮食局名称,设人秘、计划、财会、储运、购销等股,增设粮油议购议销公司,其经营业务由购销股代办。1984年3月,改为县粮油食品局。
1990年,县粮油食品局内设政秘、监察、保卫、计购、财会、储运、基建、化检8股(室)和工会,下辖议价、工业、饲料3个公司和弋江、黄墓、工山、何湾、峨岭、城关6个区粮油管理站,以及植物油厂、粮油食品厂、米厂、弋江粮油厂、配合饲料厂、汽车队。全县粮食系统共有职工852人,其中干部148人,全民职工638人,合同制职工10人,集体职工56人。在干部职工中,大专文化程度23人,高中、中专毕业生290人。
二、公司
县饲料公司1977年1月1日成立县粮油饲料工业公司,隶属县粮食局,经营粮油、饲料,辖城关、弋江两个粮油厂。1984年8月撤销,析置县饲料公司,公司有职工21人。下设饲料门市部、配合饲料厂和饲料经营部,经营饲料生产与销售。1990年,有职工24人,其中干部7人,工业总产值208.84万元,年销售额232.03万元,利润15.18万元,上交税金14.8万元。
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1984年8月撤销县粮油饲料工业公司,析置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隶属县粮食局,时有职工29人,经营粮油食品。1990年9月,改为行业管理的行政性公司,下辖县粮油食品厂、县米厂、弋江粮油厂、县植物油厂和县粮油物资采购供应站,城关、黄墓、许镇、何湾、盛桥粮站和粮食局汽车队的商办米厂均受公司指导。1990年,公司有职工9人,其中干部5人,工业总产值963.38万元,年销售额1897.58万元,利润174.08万元,上交税金69.03万元。
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1984年8月成立,隶属县粮食局,公司有职工23人,下设城西、城北两个营业所。其职责是沟通粮油议购议销信息,开展粮油议价经营,签订粮油议销合同,办理火车托运手续等,实行独立核算。1990年,有职工21人,其中干部7人,年销售额329.89万元,利润15.18万元,上交税金0.89万元。
三、粮行、粮站
私营粮行民国期间,本县粮食大宗买卖由私营粮行经营。粮行有独资也有合股,粮行资本并不充足,多则万余银元,少则数百元。粮行的经营形式有3种:一是经营收购运销,二是代客买卖,三是加工销售,多为前店后厂(坊)。新粮登场时,“上海帮”、“无锡帮”、“湖南帮”、“潮汕帮”、“天津帮”等外地客商云集南陵,竞购大米,粮行就此应运而生。粮行在新谷登场前,通过“买青苗”低价预购稻谷,或在新谷登场时,低价购进稻谷(有的只是赊兑),加工后高价售给客商,两边牟利。如行情不好,粮行就将粮食囤积,至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时,高价投放市场,农民饱受季节差价盘剥。
本县最早的粮行出现于民国初年。鲁月斋将得彩票奖的1万银元作为资本,在北街开设裕昌粮行,经营粮食购销,代客托运,年成交大米300万公斤,占当时全县外销量的五分之一,利润丰厚。此后,在漳河一带竞相开办粮行,主要的有安吴、东升、福记等20余家。民国31年8月统计,粮行共有45家,资本13.6万元,其中资本最大的是陈振国开办的大有丰粮行,资本1.4万元。至民国37年,全县粮行共85家,资本总计28350元(金圆券),其中万丰、晋丰、庆丰、鑫盛、同丰诸粮行及巨丰祥厂兼粮行较为有名。
粮行内部设坊主、厂主或经理1人,一般由业主自己担任,如系合股经营,其余股东则副之,下有管帐、接江、帮手、厨师、茶房、大师傅(用斗量米、过秤)和学徒,多则20余人,少则3~5人,后场还有工人若干,技师1人。外地粮商到埠,接江人(联系人)将货主迎自本行,洽谈粮食生意。
在粮行与客商之间,有一种专门从中撮合的交易经纪人,俗称“挡手”或“跑街”。有些粮食买卖,双方货主不当面,而由“挡手”出面订货议价,买卖双方送货看样同意,由“挡手”代开税票成交,“挡手”从中作证,提取劳务费用,有的提取现米再转手卖出。
城镇居民可以在粮行、砻坊、集市上摆米箩的小贩购粮。这些小贩资金不足,零星拦巧收买、转手倒卖;一是甲地买乙地卖、产地买集镇卖,属短途购运;二是下午买早晨卖,市场粮多价低买进,粮少价高卖出,需要的资金少,周转快,利润率高,不担风险。本县城区、弋江、黄墓、三里店、戴家汇、马家园、金家阁、丫山等大小集镇都有此类小贩。
粮站1949年6月,国营芜湖贸易总公司南陵办事处成立,经营粮食购销业务,在城区设门市部,在黄墓、弋江、三里3个集镇设收购小组(后改为营业所),当时私人经营粮食占很大比重。1951年,国家对粮食市场开始管理,粮食价格由粮食公司挂牌标出,买卖双方在国家牌价指导下进行交易。
1953年1月,县人民政府粮食局全面管理粮食征、购、销、储运和加工,以区定名定位建立10个区粮库。1953年11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人粮行或转其它行业或转为代销,至此私人粮行消亡。同时国营粮点下伸,全县按行政区划,成立城厢、弋江、金阁、源潭、黄墓、麻桥、戴汇、合村、三里、峨岭10个区粮食管理站。偏远乡村委托供销社代购代销,当年共代购粮食44650吨。1956年,随行政区划的变更,原10个区粮食管理站撤并为6个区粮油管理站,39个分粮站撤并为26个分站,实行三级领导。
1958年,撤销6个区粮站,将金阁、马元、奎湖、黄墓、许镇、马仁、东河、弋江、界山、奚滩、蒲桥、石铺、盛桥、桂镇、戴塘、麻桥、何湾、合村、丫山、绿岭、戴汇、童村、三里、峨岭、烟墩、城关26个分站改为粮站。1959年,成立弋江、黄墓、金阁、盛桥、桂镇、戴汇、何湾、烟墩、三里、城关等10个中心粮油管理站。其余粮站恢复原分站名称,按区域分别隶属中心粮站,重新实行三级领导。同时,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各中心粮站建立粮食交易市场。
1962年,改10个中心粮站为弋江、黄墓、工山、何湾、三里、城关6个区粮油管理站,分站和固定点由39个增加到43个。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粮食市场逐步恢复,集市贸易放开,允许农民议价出售完成征购任务之后的剩余粮食,各社镇相继成立以粮站为中心的粮油交易所。1990年,本县国营粮食站、点51个,毗邻两个站点最远不超过6公里,最近的仅1公里,粮站职工853人。
城关粮油管理站1949年9月,城区内成立东、西、北门3个粮库,接收公粮入库和保管粮食。1953年改称城厢区粮食管理站,1956年改为城厢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改称城关粮站,1962年改称城关粮油管理站。1968年11月,与县粮食局、县种子公司、城关粮油加工厂合并为县粮油棉购销站。1971年6月,恢复城关粮油管理站。1990年,在职职工143人,辖东、西、北门3个粮店,第一、二、三仓库和河下仓库、三河渡收购点、粮油议购议销门市部、米厂、知青综合厂、云谷饭店,全站占地面积39508平方米;仓库26幢,仓容21810吨;总经营额1724万元,供应城乡粮食5040吨,油脂160.1吨,供应非农业人口27434人口粮;年末库存粮食1212吨。
弋江区粮油管理站1950年,弋江和泰砻坊建立弋江粮库,接收、保管公粮。1951年7月,设弋江粮食收购小组(后改为营业所)。1953年1月,弋江粮食营业所并入弋江粮库,12月成立弋江、源潭粮食管理站,1956年合并成立弋江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撤销。1959年改称弋江区中心粮油管理站,1962年恢复弋江区粮油管理站。1967年2月被弋江区粮食系统革命造反派接管,1971年6月恢复弋江区粮油管理站。1990年,在职职工114人,下辖11个分站和1个粮油交易所。全站占地68645平方米,仓库31幢,仓容量25670吨,年销售额1043万元,供应非农业人口9013人口粮。
黄墓区粮油管理站1950年成立黄墓粮库。1951年7月设黄墓粮食收购小组(后改称营业所)。1953年1月,黄墓粮食营业所并入黄墓粮库,12月成立金阁区、黄墓区粮油管理站,1956年合并成立黄墓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撤销。1959年,分置黄墓、金阁中心粮油管理站。1962年,合并恢复黄墓区粮油管理站。1990年,黄墓区粮油站在许镇新建1座年加工能力为万吨的米厂,全站在职职工101人,辖12个分站(点)和2个米厂以及知青百杂门市部、奎湖知青榨油厂。全站占地56428平方米,仓库28幢,仓容量21700吨,年销售额673万元,供应非农业人口4459人口粮。
工山区粮油管理站1950年设戴汇粮库,翌年称第二粮库。1953年12月,成立戴汇和麻桥2个区粮食管理站,1956年,合并成立工山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撤销区粮站。1959年分置盛桥、桂镇中心粮油管理站,1962年,合并成立工山区粮油管理站,1990年,全站职工62人,辖7个站(点)和1个知青粮油加工厂、2个知青门市部。全站占地32399平方米,仓库20幢,仓容量10815吨,年销售额841万元,供应非农业人口1697人口粮。
峨岭区粮油管理站1950年设三里粮库,后改称第四粮库。1951年7月,设三里粮食收购小组(后改称营业所)。1953年1月,三里粮食营业所并入三里粮库,12月成立三里区粮食管理站。1956年,成立峨岭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撤销。1959年分置烟墩、三里中心粮油管理站,1962年合并恢复峨岭区粮油管理站。1967年3月被峨岭区粮食系统革命造反派接管,1971年恢复峨岭区粮油管理站。1990年,全站在职职工67人,辖6个站(点)和1个知青综合经理部。全站占地37457平方米,仓库19幢,仓容量10860吨,年销售额620万元,供应非农业人口3077人口粮。
何湾区粮油管理站1950年设合村粮库,不久改称第三粮库。1953年12月,成立合村区、戴汇区粮食管理站,1956年成立何湾区粮油管理站,1958年撤销。1959年分置戴汇、何湾中心粮油管理站,1962年合并恢复何湾区粮油管理站。1990年,有职工66人,辖10个站(点)及米厂、知青经理部、知青中心小吃部。全站占地面积25799平方米,仓库22幢,仓容量13870吨,年销售额503万元,供应非农业人口2092人口粮。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