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内力作用以断块或轻度抬升与坳陷作用为主,外力作用抬升区以侵蚀、剥蚀和溶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坳陷区则发生地面加积作用。构成了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的地貌组合。各地因内、外力作用的差异,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
一、地貌分类
低山分布于本县西部的戴镇—绿岭—何湾—丫山一线的西北,在南部与泾县、青阳两县交界处也有小面积低山兀立丘陵之上,其成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类:断块式低山,如大工山、张家山等;溶蚀低山,如尖山、水龙山、西山等;侵蚀剥蚀低山,如平顶山等。它们在外形上也有很大差异,断块低山陡峻,拔地而起;溶蚀低山基岩裸露,山坡崎岖;侵蚀剥蚀低山,呈浑圆状,坡度和缓。它们由石英岩、石英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粉砂岩等组成。低山之间都镶嵌小型山间盆地,如仓里、大园村、南陵湖、清水塘等。低山海拔大都400~500米,其中大工山海拔558米。
主要低山简表
表1—1

丘陵本县丘陵海拔大都100~250米,分布于境内麻桥、绿岭、戴镇、何湾、峨岭、烟墩等乡内,由火山岩、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石灰岩等组成。从形态特征可分三亚类:第一亚类高丘陵,海拔200~300米,比高大于100米,脉络清晰,走向多以北东和近东西向,但在丘陵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大,散落在低丘和浅丘之中;第二亚类低丘,比高小于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变,随各河流向而变,这类丘陵在县内分布面积最小;第三亚类浅丘,比高小于50米,呈片状分布,经流水切割,丘间发育宽浅的冲沟和坳沟,具和缓的起伏状态,在丘陵中所占比重最大,广布于县境的西南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5。主要丘陵简表
表1—2

台地是一种顶部平坦,斜坡较陡,但不及平原坦荡,又不像山、丘有明显的起伏,呈片状和条状为主。本县台地海拔多在100米以下,比高30~60米左右,组成物质以冲积、洪积的网纹红土和灰黄色亚粘土为主,台地经流水切割,具轻度起伏,按起伏度大小可分高、低两种台地。前者比高50~60米,成片分布三里、烟墩2乡境内,台面向东南作微微倾斜,由冲积、洪积成因的网纹红土组成;后者比高30~50米为主,分布烟墩乡、五里乡、峨岭乡。无论高、低台地间都分布大量冲、谷地,纵向坡度小于5°~8°,已辟为农田,大部种植水稻。台面、台坡利用很差,普遍分布荒山荒地。
平原分布于本县的东部以及中部、西部沿西港河、漳河、七星河两岸。整个平原由河漫滩和低级阶地组成。海拔大部在30米以下,比高小于10米,由冲积的亚砂土、亚粘土组成为主,平均比降0.5‰~0.2‰。从平原形态特征可分三亚类:第一亚类洼地平原,分布奎湖、黄墓、东塘、仙坊等乡,地势低洼,河塘密布,海拔在10米以下,比高仅2~3米,地面比降在0.2‰以上;第二亚类圩区平原,分布太丰、东河、九连、石铺和奚滩等乡,地势低平,河塘率比第一亚类低,海拔10~12米,比高5米,地面比降0.5‰~0.25‰;第三亚类河谷平原,分布县中部和西部的沿河两岸,呈狭长状态,海拔变化大,地势高亢,由上游向下游倾斜,比降0.5‰左右,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为主,由河漫滩和低级阶地构成。
二、地貌成因
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本县东部、中部和西部新构造运动性质殊异,东部长期以来以沉降为主,并不能接受堆积,形成了丘陵和台地为主的地貌组合;西部表现为较强的差异性断块抬升,形成了低山与丘陵的地貌结构。
外力作用与地貌本县气候湿润,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在上升地区流水雕刻地面,形成崎岖的山地、丘陵和山间河流,河流在不断发育过程中,塑造了河床、河谷,也发生堆积作用,形成了沿河的河谷平原,即前已述的西港河、漳河和七星河等沿河平原。东部外力作用以堆积为主,发育了洼地平原和圩区平原。西部边缘与南部边缘为石灰岩分布地区,在溶蚀作用下,发育了溶蚀低山和丘陵。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