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歌小调
本地民歌随着朝代更替、山河变迁、人口流动以及民族、风俗、语言演变,其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就类别而言,大致有秧歌(亦称耘田歌)、山歌、号子、小调、儿歌等。秧歌是本地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民歌,流行于漳河、峨溪河、赤沙河、黄浒河、荻港及长江沿岸一带圩区。农民多在田间劳动、夏日纳凉、秋冬夜晚串门时演唱,籍以消除疲劳,活跃生活。
民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揭露封建剥削罪恶,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如《长工短工打不得》、《不做人家看牛人》、《镰刀磨得象镜子》等;有对封建统治下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如《小星出山一盏灯》、《姐在房中长相望》、《十二条手巾》、《望郎》等;有反映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企求美满生活愿望如《舂米号子》、《打硪号子》、《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有反映旧社会妇女受压迫如《养媳妇》、《瞌睡歌》等;还有带知识性、趣味性及生产技术内容,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如《十月花名》、《二十四节》、《打把剪刀送姐节》、《十二月绣荷包》等。
建国后,民歌作为民间艺术之花而被重视。1953年起,组织部分文化干部搜集整理民歌,春节文艺会演也将民歌作为演出主要内容。1955年前后,数十首优秀民歌在《安徽歌谣选》及上海《民间歌曲选》发表。1959年,县文联与文化馆整理了150多首新民歌和17首旧民歌,编印《繁昌民歌》(第一辑)。1960年,芜湖地区群众文艺会演,繁昌参加演出,被誉为“民歌之乡”。
附:民歌、儿歌(8首)打夯号子

海枯石烂不变心

小星出山一盏灯(耘田歌)
小星出山一盏灯,十八岁恋姐到如今。
走过多少黑夜路,摸了多少冷墙根。
头碰多少蜘蛛网,脚踩多少牛屎墩!
芭茅棵里走成路,刺藜棵里走成坑。
手拍蚊虫有四两,脚踩蚂蚁有半斤。
走到前山狗在叫,走到山后虎在哼,
虎叫三声我不怕,狗叫三声吓一惊。
吓一惊来惊二惊,失脚掉在阴沟心。
湿了白袜犹小可,脏了鞋子靠何人,
走一步来恨一声,爹娘生我穷光棍。
心急不觉走的快,姐家门前拍掌心,
轻拍三声郎在外,重拍三声郎进门。
妹挽郎手房中坐,不点蜡烛月当灯。
不是小妹人算小,只怕爹娘他知情,
爹娘打骂我不怕,要防外人嚼舌根。
外人要嚼随他嚼,点他鼻子问一声:
你家女儿可留到老,你家女儿可成亲?
皇姑也要招驸马,哪家女大不配婚!
有情不怕天地老,赛过牛郎织女星。
(整理:郭珍仁、桂亮月)
十二条手巾
一条手巾绣起来,绣枝杨柳靠墙栽,
风不吹柳柳不摆,姐不恋郎郎不来。
二条手巾用绿游,牡丹开在手上头,
牡丹虽好要叶配,红花绿叶到白头。
三条手巾三尺长,看花容易绣花难,
小郎爱的李花树,姐绣李花靠树旁。
四条手巾绣白云,云飘千里随风行,
但愿东风也有意,白云送到郎家门。
五条手巾稻叶青,稻花点点稻里生,
小郎车水田埂站,花香香遍小郎身。
六条手巾热难当,姐停针绣迎风凉,
望见小郎窗前过,忍气吞声恨爹娘。
七条手巾绣的巧,又绣明月拜仙桃,
仙桃也有仙人采,只等月上三丈高。
八条手巾绣八方,绣对鲤鱼在中央,
鲤鱼心想长江水,姣姐爱的种田郎。
九条手巾菊花黄,姐绣菊花心意长,
世上只有菊花好,霜里开花朵朵黄。
十条手巾绣五双,双双都记姐心上,
哪朵红花有几瓣,哪片绿叶配哪花。
十一条手巾姐不绣,怕郎大意田边丢,
手巾落到外人手,风言风语不好受。
十二条手巾绣成功,手巾带在小郎身,
哪时哪刻想起姐,见到手巾见姐心。
(搜集:胡启芳黄定民)
不做人家看牛人
看牛的男尼孤单单,半夜里起来摸牛桩。
摸到牛桩两头尖,开开门来望望天。
望望东边才发动,望望西边落蒙松。
戴顶笠帽又没顶,穿件蓑衣又没领。
没顶没领难蔽雨,破衣破裳难遮风。
早上看牛起半夜,晚上看牛摸五更。
家来早格老板打,家来晚格老板娘嚼舌根。
又打又骂难坏我,三餐茶饭更伤心。
冷茶下肚肚发痛,冷水洗脸脸发青。
抽双筷子水淋淋,端碗饭来冷冰冰。
一块腐乳蛆直滚,一碗咸菜没几根。
心想不吃这受气饭,家中没有田半分。
越思越想越难过,捧起饭碗泪盈盈。
只望自己快长大,不做人家看牛人。
(搜集:黄定民)
打把剪刀送姐节
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节。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
一打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玩花灯。
打到二月龙抬头,王三小姐抛彩球。
一打打到三月三,野菜开花赛牡丹。
一打打到四月四,四个铜钱四个字。
一打打到五月五,河里龙舟赛打鼓。
一打打到六月六,田公田母吃块肉。
一打打到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七夕。
一打打到八月八,八个娃娃码宝塔。
一打打到九月九,黄谷归仓家家有。
一打打到十月朝,又打锄头又打锹。
一打打到十一月,河里冻得硬如铁。
一打打到十二月,子粑粑送姐节。
(搜集:刘西霖)
天上星
天上星,地下钉;丁丁拐,挂油瓶;
油瓶漏,炒黑豆;黑豆香,炒生姜;
生姜辣,炒枇杷;枇杷鲜,跳上天;
天不高,打把刀;刀不快,切芽菜;
芽菜长,换块糖;糖不甜,换个钱;
钱没眼,换把伞;伞没柄,换杆秤;
秤没铊,换只鹅;鹅没瘤,换条牛;
牛没角,牵到街坊换酒喝。
你一杯,我一盅;
醉倒了老公公,笑坏了小儿童。
(整理:潘本承)
拍拍扇子夏天到
柳树枝上知了叫,拍拍扇子夏天到。
夏天到,割早稻。早稻香,吃生姜。
生姜辣,吃板鸭。
板鸭板鸭尽是油,一棵树上结石榴。
石榴结子,家家见喜。
喜多不怪,屋里有个老太。
老太出门烧香,房里有个姑娘。
姑娘出来梳头,河边有条老牛。
老牛低头喝水,水里有个小鬼。
小鬼出来点灯,烧你鼻子带眼睛。
(搜集:郭珍仁)
二、民间歌舞
民国时期,春节期间玩灯贺新春,其活动遍及全县城乡。圩区多玩“龙灯”、“马灯”、“罗汉灯”;山区多玩“龙灯”;集镇多玩“滚龙”、“狮舞”、“旱地行舟”、“车上轿”、“蚌壳舞”,也有玩“花灯”,灯前伴有玩云和花桃等舞蹈。此外,滨临江河的地方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舟赛。至抗日战争开始,赛龙舟、玩灯等活动遂止。
建国后各地自发兴灯,1952年,到横山神山朝山的龙灯有100多条。到1953年,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铺张浪费,对玩灯有所控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玩灯划为“四旧”禁锢多年。1978年玩灯逐步恢复。1984年春节,各乡镇出灯200多条,县文化馆还在城关地区举办千人灯舞、万家灯会。
建国以来,县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很多舞蹈。1956年参加芜湖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蹈有:《捕鱼得龟》、《大头和尚戏刘翠》;1958年参加芜湖市音乐、舞蹈会演的舞蹈有,《风箱舞》、《建炉舞》、《丰收舞》;1960年参加芜湖地区群众业余文艺会演的舞蹈有:《浮河渔歌》、《采药舞》、《庆丰收舞》;1983年参加宣城地区农村业余会演的舞蹈有:《十把扇子》。
三、曲艺
本县曲艺流传约有60余年历史。城关镇老曲艺人韩源金,1934年到芜湖跟罗瑞香学大鼓,回县开始说话。其后,则有张昌兴、魏守伦、桂玉红(女)等。他们常说唱的是《十二月花名》、《虞美人》等民间曲艺。
建国后,县内正式成立曲艺组织。1951年,县文化馆对全县曲艺人(含瞽目艺人)进行普查登记,计有大鼓艺人2人,评词艺人1人,门歌艺人1人,瞽目艺人110人。1963年县文化馆曾举办曲艺训练班,传授《皖南烽火》等新书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组被解散,农村曲艺人员回社队参加生产;城关曲艺人员改从它业。1978年后,县文化馆及时恢复曲艺组,许多被迫改行的曲艺人又敲着大鼓、拍着醒木开始说书。
各乡(镇)均无固定说书场所,其演唱活动多在街头、农贸市场、晒场等听众容易集中的地方进行。
民间曲艺主要是安徽大鼓,其次是评词、门歌。大鼓曲目有;《十把穿金扇》、《天宝图》、《月唐传》等;评词书目有:《江湖奇侠》、《皖南烽火》等;门歌节目有:《劝小姑》等。另外,还有根据各时期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新编宣传节目。
四、工艺美术
【剪纸】本县剪纸形式多样,花卉、飞禽、走兽、人物、昆虫、文字等图案,应有尽有;构图粗旷、朴实,乡土气息浓郁,具有民族风格。题材则有“鲤鱼跳龙门”、“童子拜观音”、“喜鹊登梅”传统故事人物等,名目繁多,流行全县,代代相传。其中,较有名气的是峨山乡神山村灯节作装饰的剪花,三山、峨桥、平铺、新港的纸扎剪花、窗花、门贴剪花;1930年,中分村60年大会独脚莲花台剪纸,描龙画凤,绘佛图神,远近闻名。建国后,手工剪纸运用传统形式,推陈出新,许多新作品已为人们喜闻乐见。
【刺绣】民间刺绣工艺品多出于妇女之手,图案以缠枝花和禽、鸟、虫、鱼为主,构思奇巧,工艺精致,色彩鲜明。80年代初,荻港、城关等地分别办起刺绣厂,专业经营,大量生产枕花、窗帘、横额、吊联、台垫、桌面巾等一类刺绣品供销售。姑娘出嫁也兴以缠线结成的此类工艺品为嫁妆,其花纹图案既保留传统的民族形式,又有新的内容,成为美化生活的一朵鲜艳小花。
【石雕】民间石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赤沙乡狮子山下,有周、翟二村,村民世代以石雕为生,他们为各地加工的玉龙石鳌、石驼碑、石俑石马、青狮白象等,设计玲巧,制作精美,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石狮,别具匠心,狮嘴中的石球含而不吐,鬃毛如丝如卷,两眼雄视,庄重威严。建国后,县内石雕工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1982年,戴家店制作的《迎客松》、《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游龙》等平雕作品,曾选送广交会展览。古代石雕能工巧匠已无考,现传世的名师有赤沙乡周村的周加胜、王克祚;环城乡戴店的戴金来、戴炳汤、钱宏先等。合肥包河公园、铜陵天井湖宾馆、九华山寺庙及当涂青山李白墓祠的一些精美石雕、碑刻多出自赤沙、环城石工之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