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活动
50年代,县科普协会通过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中会员在群众中宣传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民主,讲究文化卫生,1959年县科委建立,帮助农村利用天然气发展沼气等。1962年县科委撤销,1977年底恢复,科研活动逐步开展。尤以1979年后,各项专业性和群众性科研活动更为活跃,现择部分列简表附后。
农业

工业和其他

【科普宣传】1981年,专业学会和基层科普协会举办专业性科学技术讲座,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是年县科委和县科协主办的科普宣传活动主要有:组织暑期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制作航海、航空、汽车、坦克模型及其电控、声控、磁控、光控等模型200多种,在县文化馆展出5天,参观人数2500人次;举办航空、航海等模型模拟表演比赛,普及力学、光学、声学、电工学、机械原理和无线电等科技知识。参观人数6000人次;开展科普美术摄影活动,部分作品选送省农业摄影展览、省科技摄影展览和地区科技摄影展览;放映科教电影12场,观众1。48万人次等。1986年,县标准计量所在乡镇宣传标准计量科学知识,检修各种计量仪器2800多件。
【科技培训】1983年,县科协举办养鸡训练班两期,培训乡村养鸡技术员70人;县科委从厂矿选送两名技术人员学习微电脑技术;县农业局举办农民技术员训练班,学员200多人,时间一个月。1986年6月,县民政局、科委、科协在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新淮乡水禽养殖场,为贫困户举办养鸭技术培训班,向圩区40名扶贫对象传授技术;是年为贫困户举办苧麻培训班,民政和科技部门挂钩实行资金、技术、良种配套扶贫;10月,小洲乡团委和农技站联合举办草莓实用技术培训班。黄浒乡根据商品生产和乡村企业发展需要,培训各类技术人材,1984——1986年举办养鱼、养猪、养鸡、养鸭、缝纫、财会、统计、桑树嫁接、麻类种植和良种水稻栽培培训班30多期,参加培训的乡村知识青年1500人次。1986年,平铺乡农技站举办5期农技培训班,受训人数25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463人次,召开宣传科技知识广播会78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800份,从外地引进优良稻种1。37万公斤,采购农药4100公斤,为农民配套服务。
二、科技情报和咨询
1986年,县科委科技情报资料室收藏科技图书和资料3400多册,科技报刊30多种,专业科技杂志585种,与省、市、县级573个单位进行科技情报交流;情报资料对外开放,供各行业科技人员、工人、农民和乡镇企业干部查阅。县科委编印《繁昌科技报》、《科技参考》、《鳖的人工养殖技术》、《人工养貂》、《中文图书目录》(1——3辑);县科协印发《养鸡技术》、《农村科普》、《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若干农副畜特产品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等科技资料;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编印《繁昌农村能源》,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印《繁昌农业区划》等小册子。这些书刊和资料面向本县经济建设,传播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经济信息。
1985年,县科委创办县技术开发公司,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引进技术,培训人才,提供信息,协助办厂,是年从技术和资金上帮助环城乡范冲村建立塑料油毡厂。
三、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
本县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按传统方式进行。建国后,农业科技人员在基层坚持从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工作,促进本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50年代,水稻盐泥水选种,落谷稀、小株密植。双季稻配套技术,旱改水,马铃薯切块催芽,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拌种技术,棉花宽幅条播及整枝,玉米人工辅助授粉,茶园管理及分批采摘技术,秋蚕饲养,果树整枝,粮油棉耕作制度改革及套、间复种技术。化学农药“666”、“DDT”、土农药雷公藤、烟叶等防治水稻及蔬菜害虫,人工熬制石硫合剂,点灯灭蛾。养、种、积、制有机肥,深耕改土,第一次土壤普查成果应用技术,化学肥料使用。推广中稻和部分早稻良种,片选穗选技术,推广小麦、棉花、油菜、薯类作物良种,水牛和鸡品种改良,猪、牛防疫注射(猪瘟结晶紫湿菌)技术。
60年代;双季稻高产栽培,早稻地窖催芽,薄膜育秧,棉花方块育苗移栽,浙江慈溪棉花高产栽培,油菜移栽,改造灌水田,绿肥“以磷增氮”,桑园改造,茶园制作,小鞠共育。病挎测报和查虫技术,化学农药“1605”、“乐果”等有机磷农药防治粮棉害虫,石硫合剂防麦锈病,电灯灭蛾,人工采摘三化螟卵块及稻苞虫苞,棉铃虫、红铃虫、地老虎幼虫人防技术。改造低产田,普及使用化肥,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双季稻和中、单、晚良种,棉、麦、油良种,建立单本繁殖水稻种子田。成鱼高产塘技术。土制中曲、醣化饲料喂猪,青贮饲料和“以青代精”,“三水一萍(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打浆喂猪,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猪、牛、禽的防疫注射。“一根针(针炙)、一把草(中草药)”防治畜禽疾病,猪牛品种改良,耕牛保健制度。
70年代,水稻小苗和壮苗带土移栽,温室无土育秧,早稻翻秋,双季稻田间管理模式,根外追肥,杂交稻栽培,棉花营养钵育苗,茶园、桑园、果园开辟技术。生物防治,稻田养鸭,人工饲养“助迁”草蛉、瓢虫捕食棉花害虫,人工研制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植物检疫技术,防治稻飞虱,化学锄草。土地平整与改造,耕作技术,稻草还田,作物栽培与施肥关系,油菜施硼肥,根外追肥,菌肥生产与使用,提纯复壮良种,种子标准化,杂交稻繁殖制种,推广稻、麦、棉、油高产良种。家鱼人工繁殖,河蟹人工放养,河蚌人工育珠,罗非鱼越冬,黄条人工催产繁殖,异育银鲫引进与繁殖,日本鲫散鲶镜鲤引进与繁殖。“聚合草”引种推广,中草药剂型改革治疗牲畜疫病,耕牛疾病针刺麻醉施行手术和电疗。普查猪、牛寄生虫病,“敌百虫”普治耕牛血吸虫病,“口蹄疫”和“禽霍乱”的预防注射,牲畜合作医疗。
80年代;杂交稻高产,地膜覆盖早稻秧苗,棉花、花生、西瓜、茭白和田藕栽培,蔬菜大棚育苗,制茶技术改进,低产茶园改造,蚕茧高产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技术。水稻病害综合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植保承包技术。第二次土壤普查与成果应用,配方施肥,水稻穗肥、微肥与复合肥使用技术。建立良种繁殖专业户,推广稻、麦、棉、油和蔬菜高产品种,水稻良种提纯复壮、三角帆蚌人工繁殖,青鱼人工繁殖,龙窝湖大水面开发利用,稻田养鱼,高产塘精养技术。瘦肉型猪的引进与饲养,配(混)合饲料喂畜禽,良种家禽引进与饲养,耕牛锥虫病防治,猪瘟疫预防注射,畜禽保险制度,猪的人工授精。
四、地震测报和能源开发技术应用
【地震测报】本县地震地质背景区位于扬——铜破碎带中段,北靠郯庐断裂,南临江南深断裂。明清两代发生地震,文字记载的有明毅帝正德二年二月(1507)和清乾隆八年五月(1743)两次(详见本志第二章《自然环境·自然灾害》)。
1977年3月23日20时48分27秒,震中位于北纬31°02′,东经118°15′(本县峨山乡)发生1。8级地震。县铅锌矿和城关有感为二烈度,当地群众地震时听到如闷雷似的地声。此次地震震级小,但因震源浅,故相对烈度较大。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县于8月成立地震办公室和防震抗震指挥部,21个社镇和繁昌中学、县气象站建立23个群众测报点。此外,芜湖市地震局1977年在本县桃冲和戴店两处,利用两口深井进行观测,监视地震。
1976年下半年,利用墙报、广播、电影、幻灯、讲座、会议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地震知识和防震措施。对群众反映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县化肥厂附近农田陷落、峨桥岳山山麓地裂,黄浒河对岸鱼山的“地光”等,地震部门及时实地调查,弄清真相,做出科学解释。各测报点坚持业余测报,提高地震分析预报能力,赤沙、黄浒两测报点先后评为地震测报的省级先进单位。赤沙测报点杨华珍、黄浒测报点谢邦沛二人,被省地质局评为群测群防先进个人。1979年7月,黄浒测报点还成功预报了江苏溧阳6级地震,受到省、地两级通报表扬和奖励。
【天然沼气开采和利用】县内天然沼气局部地区富集,如三山镇杨家场和小水影等地的池沟滩地,有较强的气流由气孔长年累月冒出,用火一点即燃。有村民在气孔上搭棚支灶,有的敷设管道通往家中,用之烧火烧饭。
1958年成立县沼气办公室,试验人工沼气,开采和利用天然沼气;年底,县在三山公社成立天然气研究所,并组织18人的天然气开采队,在安徽省地质局石油勘探队帮助下,在三山、保定、小洲一带钻孔218口,勘探面积18。8平方公里,初步探测天然沼气的储量为375。36万立方米,并作简单的开采和利用试验,均获成功。1958年底,省委在三山公社渡口大队召开天然气开采和利用现场会,到会的有省内长江沿岸县份的200多人。此后,天然沼气的开采利用被束之高阁。直至1978年,恢复成立县沼气办公室,天然沼气的开采利用成为发展本县农村能源的重要项目。
【人工沼气试验与推广】1958年,东方红人民公社柯冲生产队建一100立方米的人工沼气池,利用沼气点灯、烧饭、炒菜、开拖拉机,均试验成功。1978年正式推广建造沼气池,是年建池110口。1980年建池415口,至1986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200口。沼气池一般容积为6~10立方米,全县沼气池每天约产沼气170立方米,一年累计所产热量折合标准煤4。4万公斤。据黄浒、孙村、新港、浮山等乡镇调查,建有8立方米沼气池的住户,每年每户可节省稻草约27担,照明电约20度。
【省柴(草)灶推广】1984年,全县推广省柴(草)灶,当年改建省柴(草)灶7664台。1985年改建6433台;同时安装热水器1654只。省柴(草)灶每灶可较老式灶节省稻草三分之一,每年可节省柴草20担左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