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房屋建设
县城位于金峨山北麓。明朝天顺元年(1457)始设县治,无城池街道。崇祯八年(1635)初拟造城。十年,筹集建城经费三万两银,十一年二月动工,次年三月竣工。十四年,修筑窝铺(城墙衬垛)36座。清朝康熙十三年(1647)修补城墙。乾隆十五年(1750)时,城墙周长646。69丈,高2丈(石块垒7尺,砖砌1。3丈),垛口1063座,5道城门;东朝阳门,南迎熏门,西威远门,西南聚奎门,北拱极门。抗日战争时,城墙大部毁于兵燹,其余陆续被拆除。
1949年,城区面积0。35平方公里。1986年,城区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1。6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县城居民房屋多砖木小瓦,少数官绅富商,有较讲究的深宅大院。临街房屋,前进店面,后进住家。民国20年(1931)大水,房屋倒塌数百间;抗日战争期间,房屋被毁近百间。抗战胜利后,居民因陋就简,建造平房、草舍。1947年,县城有公房55所,民房714所,教堂3所。
建国后,公私房屋逐年增建。1978年后,住宅建设尤为突出。城南城西建龙亭和城西新村,三、四层楼房20余幢;主要街道两侧新建、扩建和改建成三层以上楼房。1985年普查,城关镇房屋建筑面积560849平方米,其中公产房27283平方米,全民产房395899平方米,集体产房68290平方米,私有产房69377平方米,房屋用于住宅占总建筑面积的51%,用于工业交通占26%,用于商业占10%,用于教育卫生占6%,用于文化体育娱乐占2%,用于办公占4%,其它用房占1%。房屋建成年份,1949年以前占4。46%,50年代占4。11%,60年代占12。22%,70年代占53。71%,80年代占25。5%。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占总建筑面积的6。3%,砖混结构占32。8%,砖木结构占60。9%。平房占总建筑面积64。28%,二、三层楼房占29。32%,四、五层楼房占6。4%。
1986年,城关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588579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27883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487044平方米,私有房屋73652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302144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17548平方米,各单位自管213637平方米,私有住宅70959平方米。是年新建房屋竣工27730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5803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2平方米,居住面积6。9平方米。
二、市政建设
【街道建设】民国时期,县城大小街道弄巷27条,主要街道有县前街、东门街、南十字街、南门街、朝阳街、四牌楼、西十字街、云路街、西门街、三元井街、余庆街等。弄巷有仓门巷、书院巷、察院井巷、学宫后巷、魏家巷、土地楼巷、东横巷、洪家巷、宝聚巷、文明巷等。街道一般宽5米,弄巷宽2米,石板石条或碎石泥土路面。
建国后,分期实施市政建设。1958年,规划以十字街为中心,方格形安排街区和道路网。是年,首先拆除春谷路和龙华路两侧旧房3670平方米,路宽由不足5米拓宽到10米,路面由石板条鹅卵石改为石子路,1980年改建成沥青路,并拓宽到12米。1959年,拓宽改造小东门街和西门街,1960年停工,1964年续建。路面由5米扩宽到10米,两侧各有2米人行道,石板路翻新为砂石路,1980年改沥青路。1974年,拓宽改造南门大街,沿途拆除房屋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路宽由5米扩宽到10米,石板条改成混凝土路面,1986年继续维修改造。1976年,翻修改造南门桥至新华书店一段路面,由5米扩宽到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沿途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173平方米。1979年,新建火车站(北站)至县政府沥青马路。1980年,新建人武部至龙华池沥青黑色路面。1982年,新建人武部至三元井沥青黑色路面。1985年,此路延伸建设接上环城西路。1985年,新建县文化馆至轴承厂沥青黑色路面。至1986年,城区主要街道14条,弄巷10条,实有道路长度5。65公里。
1986年,县城地名及主要公共建筑名称:
云路街——繁昌一中至县邮电局,长164。7米,宽12米,沥青路面。“文化大革命”初改名“反修路”,1980年恢复原名。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春谷饭店、春谷商场、工商银行、九华饭店、图书馆、邮电局旧楼等。
春谷路——政府招待所至电影院,长500米,宽12米,东段沥青,西段混凝土路面。原址为东门大街、四牌楼街、三元井巷和蔬菜园。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财政局大楼、广播局大楼、粮食局、城关粮店;农业银行大楼、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第二商场、人民电影院、保险公司、人武部、小商品市场、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等。
龙华路——火车站至繁昌一中,长510。5米,宽12米,沥青路面。原址北门大街,“文化大革命”初改名“革命路”,1980年命名龙华路,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火车站、环城旅社、燃料公司、检察院、法院、县供销合作社、中共繁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机关、公安局、龙华池浴室等。
迎春路——体育场至皮鞋厂,长949。5米,宽12米,两侧各有人行道2米,沥青路面。原址小东门街和西门街。1964年合并建成“工农兵大道”,1980年改名迎春路。此路为城区最长的道路。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城建局、县体委、经委、政府招待所、物资公司、工农兵旅社、城关镇人民政府、百货公司第一商场、中兴商场、鞋帽厂大楼、劳动服务公司大楼、邮电大楼、大戏院、县中医院、农资公司、城关幼儿园、文化馆、皮鞋厂等。
新建街——龙华池商场至电影院,长75。7米,宽8米,混凝土路面。原址为复北村居民点,1980年建新街道。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龙华池商场、曙光商场、电影院、卫生局、妇幼保健站等。
金峨路——九年制学校至文化馆,长46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1985年修建。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九年制学校、县总工会、工商局、彩印厂、建设银行、金峨市场、醉仙楼酒家等。
峨溪路——农业银行至县医院,长900米,宽12米,北段沥青。南段混凝土路面,原北段为新华路,中段劳动路、南段南门大街,南门桥沟通南北。1980年合并命名峨溪路。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新华书店、粮油食品综合商店、迎春楼饭店、五交化公司、土杂公司、水产公司、印刷厂、税务局、血吸虫病防治站等。
龙亭街——峨溪路至关口,长200米,宽4米,混凝土路面,此路通龙亭居民新村。
沿河北路——东风桥北至西门桥,长1100米,宽4米,泥土路面,原是南城墙和河埂。1964年挑“四清圩”时,河埂加高连接老城墙筑成,两旁居民住宅。
沿河南路——东门桥南至南门桥,长500米,宽4米,路北临河,路南民宅。
环城西路——石油公司至迎春路,长450米,宽12米,沥青路面,是芜(湖)铜(陵)公路的一段。沿路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石油公司、轴承厂、纺织厂、矿山公司等。
环城北路——汽车站至石油公司,长500米,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1983年中段降坡改建,最高处降坡4米,沥青路面,是芜铜公路的一段。沿路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县汽车站、车站饭店、交通旅社、环城乡卫生院、环城乡政府等。
环城东路——县汽车站至东门桥,长1000米,宽20米,是芜(湖)青(阳)公路的一段,1986年中段降坡扩宽,最高处降坡3米,沥青路面。沿路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安城饭店、水利局、公路车辆监理所、县农机修造厂、轮胎翻新厂等。
环城南路——东门桥至县人民医院,长1500米,宽6米,碎石路面。沿路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盐库、采石场、县水泥厂、制药厂、油厂等。
县城主要公共建筑物简表

【路灯设置】1958年5月,县城通电照明,主要街路陆续安装路灯,至1986年,路灯107盏,采用高汞灯和水泥灯柱。
【供水设施】县城居民饮用水历来主要依靠南门河(峨溪河)水,辅之以井水和池塘水。民国时,井水有城隍庙井、察院井、三元井、橘井、学官井、真武殿井、官井;池塘有洞泉、泮池、放生池、泉水塘等。
建国后,工业发展,人口增多,用水量增大,水源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有的河塘水不堪饮用。一些机关单位在仓库或食堂附近掘井取水。1958年,一些单位自建引水蓄水设备,铺设自来水管道,如是年县钢铁厂建40匹马力抽水站和水塔一座。至1978年,城内公建民建饮用水井98口,最高日用水量2575吨。1978年9月,筹建县自来水厂,分别在城区东、北两公里处打深井两口,日出水量1800吨。1980年7月,自来水管道安装到城区主要道口,并简易通水。1982年10月,以峨溪河为水源,在城东增建日供水量1000吨的一体化净水器。1986年4月,增建日供水1600吨的3号井。是年,城内供水点5处,加压站一座,输水管道12。25公里,日生产能力4300吨(不包括厂矿企业自备水源,下同),全年供水总量100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30升,自来水普及率70%,供城区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用水,并供近郊农村生活用水。
【排水设施】民国时期,街巷排水为明沟和暗沟(俗称阴沟),城内有两个水洞通向峨溪河,一洞在迎熏门左,源于四牌楼阴沟,由南门入河;一洞在朝阳门南,其源有三:一是县署内阴沟水出仓门前绕东门大街,一是朝阳街西头阴沟水绕土地楼,一是程姓巷内阴沟水绕汤氏学屋前,三条阴沟汇入一洞从朝阳门南流向峨溪河。明暗沟常淤塞,雨天满街污水横流。
建国后,对旧有排水设施进行清淘疏竣维修改造,增建下水道,建造排水站,增强排水能力。位于城关第一小学的排水站,1976年建,25千瓦电机2台,20匹马力水泵2台;1984年,安装55千瓦电机2台,40匹马力水泵2台,排水能力每小时1700立方米。体育场排水站,1980年建,17千瓦电机1台,20匹马力水泵1台。1985年,安装55千瓦电机2台,40匹马力水泵2台,排水能力每小时1700立方米。
1958年,城区主要街路增铺直径0。4米水泥涵管下水道,新建春谷路、龙华路、云路街下水道,其中春谷路下水道长360米,深宽各1米;龙华路下水道长510米,深0。8米,宽0。6米;云路街下水道长164米,深0。8米,宽0。6米,底壁均砖石水泥砌成,上复水泥预制板。
1964年,沿迎春路两边人行道铺设下水道,长950米,深0。8米,宽0。6米。1974年和1976年,铺设峨溪路南段和北段下水道,全长1000米,深0。8米,宽0。6米;1983年,沿环城北路人行道两侧铺设下水道,长1100米,深1米,宽0.8米;1985年,建金峨市场拆除文奎桥,在原桥址浇制钢筋水泥暗渠。年底建横穿迎春路上排水暗道,两段暗渠长120米,深1。9米,宽1。5米;1986年,铺设春谷路西端至环城西路下水道,长200米,深1米,宽0。8米;1985、1986年,新建金峨路同时沿人行道两侧建下水道,长460米,深1米,宽0.8米;环城南路排水明沟(自县制药厂经县水泥厂通东门峨溪河),长1800米,深1米,宽0。8米。
至1986年止,城区下水主管道总长度3。2公里,日排污水5000吨,其中生活污水2500吨,系雨污合流就近排入河道。
【堤防设施】流经城区峨溪河段长1。5公里。明朝末期,北岸建造石砌堤墙93丈。清朝和民国时期,数次在石墙上加筑土堤。汛期常洪水漫堤,淹浸城区。建国后,不断加高加固峨溪河堤,改造河道。1959年以来,城区防洪采取“上蓄,中疏、下排”综合治理措施,在河道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建造铁门水库,开挖塘坝蓄水;对河道裁弯取直,清淤疏浚;在下游建造排洪泄洪工程。城区防洪堤长2公里,1983年夏,峨溪河水位12。47米;城区被淹面积65。5公顷,时达40天;西门桥至轴承厂、东门桥至农机修造厂两段地面地势较低,洪水易于溢进城区。
三、园林绿化
【街道植树】民国时期,街道狭窄,无绿色植物。建国后,县城成立绿化机构,每年春季,发动群众,义务植树,绿化街道。1966年春,春谷路、龙华路、迎春路、峨溪路植法国梧桐500株,1983年在街道两侧植樟树400株,今皆绿树成荫;迎春路与环城东路交汇处,建三角形街心花坛,绿地面积280平方米。1985年,北门口建圆形街心花坛,绿地面积30平方米。1986年,东门汤家山、沿河路建绿化带,种草植树,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10%,其中公共绿地1。2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0。5平方米。城区道路绿化覆盖面积1。5公顷。
【庭院绿化】1978年以来,单位基建同时安排规划绿化用地,建筑物落成,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庭院内设置绿坪、花圃,人行道旁设置绿篱,有的建造假山、喷泉。庭院绿化主要树种有冬青、香樟、柏枝、雪松、水杉、水桦、法梧、柳树、杨松、石楠等。至1986年,县城机关单位学校成林遮阳树木2万余株,以城关幼儿园、城关第一小学、县自来水厂、县政府大院、县医院、农牧渔业局大院、轴承厂、政府招待所等单位的庭院绿化景色为先。
家庭栽花种草自1978年以来亦逐渐普遍,多层建筑阳台上缀满盆花盆草盆景,有的建楼顶花圃。家庭绿化培植花草,尤以离退休干部、工人最为热心,常见品种有月季、茉莉、石榴、金橘、杞子、茶花、海棠、兰草、吊兰、水仙、菊花、朝天果、朝天椒、夹竹桃、葡萄、朱兰、仙人掌以及树桩盆景等。
四、环境卫生
【市容管理】民国时期,县城无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建国后,街道清洁卫生、市容整顿由城关镇政府管理。1982年6月,城关镇整顿街道市容。共拆除临时商业摊点、售货亭、厨房、芦席棚、围墙、宣传栏等违章建筑88处,拆除面积0。6万平方米。1984年,结合市场管理进一步整顿市容,统一安排饮食服务网点、农产品集贸场地和个体摊贩经营场地,适当集中,分段管理,综合治理,基本改变脏、乱、差状况,1986年,城关镇被评为省、市文明县城。
【公厕修建】民国时期无公共厕所,城郊农民在街道弄巷拐角处用篱笆、芦席、断砖隔离,设置粪缸、便桶收集肥料,夏季苍蝇麇集,恶臭四溢。
1956年,在新建路建造县城第一座公共厕所,12蹲位。1958年,农村生产队进城建公共厕所,积蓄粪肥。公厕逐渐由简易向正规、卫生的要求发展。至1986年,县城公共厕所共194座,建筑面积0。25万平方米。公厕建设投资类型有三:一为公建,由环卫部门建造,造型规范,建筑面积较大,一般设置在交通要道和公共活动场所附近,此类厕所10座;二为单位自建,一般在机构成立和新建筑物施工同时建造,卫生设施较全;三为农民进城搭盖厕所,较简陋。
【垃圾处理】民国时期,公共地段由更夫兼带清扫,县城垃圾堆放河堤或街道拐角处,以备农民清运用作肥料,但时有垃圾成堆被雨水冲入峨溪河。1952年,城关镇设立环境卫生组织,配备清洁工3人,清扫主要街道。清运垃圾肩挑人抬,1959年使用小板车。垃圾一般在城郊主导风向下方荒地中堆放,有时配合基建用以填平沟塘洼地。1978年,成立镇环卫所,清洁工增至38人,是年城内设垃圾箱15处。1985年,购置洒水汽车一辆,主要街道每天洒水二、三次;垃圾吊车1辆,翻斗车1辆,小板车14辆,清运垃圾实现半机械化。1986年,建立环境卫生清扫责任制,分段包干。镇环卫所职工增至44人,清扫面积14万平方米,日运垃圾20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